侵入岩及其构造组合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08第六章-岩浆岩体的构造

08第六章-岩浆岩体的构造

第六章 岩浆岩体构造岩浆岩体构造包括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构造,以及岩体形成后的各种变形构造,也包括在岩浆岩体形成过程中对围岩作用所引起的构造。

岩浆岩体的分布和产状不仅受早期构造的控制,而且还受同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体常具有独特的原生流动构造和原生破裂构造;岩浆岩体在变形过程中,还形成某些特殊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研究岩浆岩体构造不仅可以阐明岩浆岩发育区的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有助于揭示地壳运动的性质,而且能够通过岩浆岩区构造发育规律为寻找内生矿床指明方向,同时为水文工程建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因此研究岩浆岩体构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岩浆岩体的原生构造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是指岩浆向上运移,侵入上覆围岩或喷溢地面并逐渐冷凝固结形成岩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构造。

岩浆冷凝固结成为岩石一般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粘稠的含晶体(液态过程中结晶出来的晶体)的液态岩浆流动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流动构造;二是岩浆冷凝固化阶段,这时形成了原生破裂构造。

据最近研究表明,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可划分出“岩浆塑性阶段”,这时形成“原生塑变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流动构造在岩浆流动过程中,由于岩浆内部某些先期结晶的矿物颗粒、析离体或落入岩浆内的围岩捕虏体等,受岩浆流动的影响而发生定向排列,从而形成原生流动构造。

侵入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可分为线状流动构造和面状流动构造两种。

1.线状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又称流线。

它是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如角闪石、辉石,长石等的平行定向排列而形成的线状定向构造(图6一1),也可以是由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平行排列而构成(图6一2)。

流线构造多发育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和顶部。

线状流动构造的形成过程和悬浮体所遵循的水动力学原理相似。

岩浆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部分流速不同,从而产生差异流动。

岩浆中已经结晶的矿物、析离体和捕虏体,悬浮在未凝固的岩浆液体中,随着岩浆的差异流动而在空间上形成定向平行排列。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野外地质学岩石学工作中的的野外地质学部分首先应当包括岩石的地质产状。

所谓地质产状,也就是说岩石的产出状态,它是分布在岩体中还是地层中,是在岩体的边部还是中心,是在一个岩层的上部还是在下部,如此等等,均属于产状的研究范畴。

1、野外地质学形成时代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岩石的外貌特征、变质变形特点、有关的成矿作用历史等等经常与其形成时代有关,因此,岩石的形成时代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例如岩浆演化问题,在同一个地区出露的岩浆岩之间是怎么一种演化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它们的形成时间,母岩浆的年龄必须大于子岩浆。

1、野外研究岩石形成时间的方法多种多样。

在含有生物化石的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是当前最有效的确定岩石形成时代的依据;在无化石的地层或岩层中,我们可以根据其与含化石地层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其形成时代。

1、野外地质学(ffiieelldd ggeeoollooggyy)-相互关系其他一些需要在野外初步搞清的问题还包括岩石的生成顺序(叠覆关系)、共生组合、岩相变化、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质、变形与含矿性等。

这些研究都是初步的,然而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岩石学问题都可以在野外得到初步解决。

然而,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有赖于室内的工作。

2、室内岩石学室内的岩石学工作时必须的,这是因为经过野外工作之后仍然有不少的问题是似是而非的。

以岩石成分而论,肉眼的分辨率难以认清矿物的种属,更不能了解其包含的一些成因信息。

对于一些结晶细小的矿物,我们甚至也难以认识矿物的大类。

至于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在室内阶段加于解决。

2、室内岩石学-岩相学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野外地质学研究的大部分内容,是野外地质学的继续和深化。

它包括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矿物生成顺序、共生组合、变质变形、后期蚀变等等。

这些问题多数是在显微镜下解决的。

如某花岗岩,在大多数情况下,肉眼观察只能分辨出其主要造岩矿物(rock-formingminerals)为石英、斜长石和碱性长石,含有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二节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结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与形态及晶粒间的关
系 影响因素:速度、成分、规模、深度及温度
结晶的先后顺序
1.火成岩的结构 ●晶粒绝对大小 ☆粗粒(粒径大于5mm) ☆中粒(粒径5~1mm) ☆细粒(粒径1~0.1mm) ●结晶大小程度 ※显晶质结构:结晶颗粒呈
镶嵌状,肉眼可辨认。花岗 岩 ※隐晶质结构:镜下显微镜 辨认,玄武岩 ※玻璃质结构:无矿物结晶 体,如黑曜岩,浮岩。
◆侵入作用概述: 侵入作用,侵入岩,侵入体,围岩,深成岩 和浅成岩;同化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 ◆侵入岩的产出状态:岩墙、岩床、岩盆、岩株、 岩基。 ◆火成岩的结构 ◆火成岩的构造 ◆主要的火成岩
15.4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一、侵入作用概述
深部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到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便冷凝,结 晶形成岩石的作用.(侵入体,侵入岩和围岩)
3.岩脉和岩墙——沿围岩裂隙侵入,冷凝而形成的狭长。规模较大,较
整齐,产状近直立的,称为岩墙。各类型岩浆都能形成。
(1)整合侵入体(协调)
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层理或片理,机械力沿层理或片理等空
隙贯入形成。
(a)岩盆:侵入岩层之间,中部受岩浆静压力使底板下沉断裂,形成中央 微凹的盆状侵入体。 (b)岩盖:上凸下平的穹窿状水平整合侵入体。 (c)单斜岩体:单斜岩层间的整合侵入体。 (d)岩床(岩席):厚薄均匀的近水平产出的与地层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e)岩鞍:产于强烈褶皱区。褶皱过程中,岩浆挤入褶皱顶部软弱带—背
斜鞍部或向斜槽部所形成的同生整合侵入体。
(2)、不整合侵入体(不协调): (a)、岩墙:厚度比较稳定,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沿断裂贯入的产 物。 (b)、岩脉:规模比较小,形态不规则,厚度小且变化大,有分叉及复 合现象的脉络状岩体。 (c)、岩株:不整合的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平面上近于圆形或不规则等

1:2千地化剖面细则

1:2千地化剖面细则

1:2000地质剖面测制一、测制剖面的目的划分填图单位(包括岩石地层单位、岩石谱系单位、蚀变带及构造),研究各填图单位的组成、结构、构造、标志、特殊成因、成分的岩石单位及含矿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的层位,与填图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确定填图单元,为野外地质填图创造必要条件。

因此,主要地层、岩石谱系单位剖面的测制工作,一般在设计阶段完成。

地质普查和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地质剖面可分为:(一)地层剖面: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岩石物质及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古生物特征及组合关系、含矿性、标准层、沉积建造、地层组合、变质程度等。

建立地层层序、查清厚度及其变化,接触关系,确定填图单位。

(二)构造剖面:是着重研究区内地层及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如褶皱、断裂、节理、劈理、糜棱岩带(韧剪带)的特征、类型、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和序次、组合及复合关系。

对研究区域构造的剖面,要通过主干构造及典型的构造单元。

(三)侵入岩剖面:主要是研究侵入岩的矿物成分、含量及组合、结构构造、含矿性、同化混染、接触蚀变作用、原生及次生构造、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岩相变化特征、侵入期次、时代及侵入体与成矿的关系。

确定侵入体中单元划分。

(四)第四系剖面:研究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成因类型及含矿性,时代,地层厚度及变化特征、新构运动及其表现形式。

(五)火山岩剖面:研究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火山岩中沉积夹层的建造、生物特征;火山岩的喷民旋廻、喷发韵律,火山岩的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确定火山岩的喷发形式、火山机构和构造。

矿区勘探线剖面:分铅直剖面和水平剖面,此处仅指铅直剖面。

在布设勘探剖面时,要照顾到整个矿床的各个地段,或兼顾相邻矿床。

剖面线垂直矿体(床)走向线,间距一般与勘探网度一致。

勘探线剖面主要反映矿体与围岩之间的界线,矿体中各种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的界线,各种岩石之间的界线,各种构造界线;矿体的数量、分布、形状、大小、产状、厚度、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品级;构造控制和构造破坏等。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四章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第一节技术路线在充分收集、综合研究已有地质矿产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3S”和现场分析技术为支撑,以与成矿有关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矿化蚀变特征为重点来开展此次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具体技术路线如图4—1。

1.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广泛应用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先进技术,配备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全球定位系统,采用数字化填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以现代地质矿产理论为指导,以活动论为基础,从历史分析入手,运用多学科、多层次的剖析,依据保留下来的历史记录,综合分析投标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区域地质背景,揭示本区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规律。

3.以现代沉积学理论、现代火山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投标区内古生代地层的火山—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组合,层状序列的分布及其纵横向的变化,为查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岛弧的构造环境控制因素、火山作用、大地构造等提供基础资料。

重点研究火山作用与金、银、铜、汞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

4.运用“造山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序列分析方法”,即利用侵入岩与地球动力学相关联的途径,以造山带阶段及造山作用过程为主线,综合研究区内侵入岩的岩浆来源、发生、上升、侵位及岩体剥露过程的动力学制约因素,制定造山带演化各阶段侵入岩岩石构造等级体系,探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岩浆作用的演化规律,恢复造山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重点加强区内中酸性侵入体的含矿性研究。

5.运用构造解析法查明投标区内的各类构造及其要素、构造序次、组合及构造演化特征,确定区域构造格架。

重点查明区内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北东向及分支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以及与成矿的关系。

6.以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内自然地理和地球化学景观条件,选择适应于投标区1∶5万化探普查的最佳技术方法组合方案,开展区内1∶5万化探普查工作,同时借鉴地球化学块体等新方法、新理论,分析研究投标区地球化学场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时空分布规律,剖析异常与区内地质背景和已知矿产的相互关系,尤其注重弱小化探异常信息的提取,科学合理地圈定地球化学异常,划分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

第四讲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四讲 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第4讲侵入作用与侵入岩一、侵入作用概述1.侵入作用的概念: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到达地表,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

2.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侵入作用——基本概念侵入岩1.侵入作用侵入体: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 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侵入作用——基本概念按照深度划分:深成侵入岩(>10km)中成侵入岩(3-10km)浅成侵入岩(<3km)侵入体围岩1.侵入作用同化作用指岩浆熔化围岩,将围岩改变成岩浆的一部分。

即巨量高温熔融体熔化周围规模较小的先存低温物体。

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全部熔化,也可以部分被熔化,部分被熔化的称为捕虏体。

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成分的过程,称为混染作用。

侵入作用——同化作用与混染作用1.侵入作用1.侵入作用细粒花岗岩体边部的奥陶系捕虏体(新疆马鞍桥)1.侵入作用侵入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富含橄榄石成分的玄武岩浆,通过结晶分异作用,先形成由橄榄石组成的超基性岩;•继而形成由辉石与基性斜长石组成的基性岩——辉长岩(与其成分相近的喷出岩是玄武岩);•随后形成由角闪石与中长石组成的中性岩——闪长岩(与其成分相近的喷出岩是安山岩);•最后形成的是由石英、黑云母、白云母、钾长石与酸性斜长石组成的酸性岩——花岗岩(与其成分相近的喷出岩是流纹岩)。

(3)鲍温反应系列:侵入作用——鲍温反应系列玄武岩浆白云母石 英续高温低温矿物晶出顺序1.侵入作用(4)浅色矿物:石英、钾长石以及各种斜长石,称为长英质矿物;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富含铁、镁成分,称为铁镁质矿物。

侵入作用——鲍温反应系列1.侵入作用(5)伟晶岩的形成:岩浆结晶分异的后期温度降低到500-800℃ ,残余岩浆中长英质物质富集,挥发性组分相对含量大大提高,残余岩浆聚集在岩浆体的上部或贯入于围岩之中,慢慢冷凝结晶,形成矿物晶体特别粗大、晶形较完整的岩石,称为“伟晶岩”。

侵入岩特征

侵入岩特征

侵入岩特征是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是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而成。

侵入岩是指当上覆岩层压力减轻时,软流层中的岩浆就钻出,在地壳深处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由于岩浆侵入而缓慢冷却,有足够的时间使矿物结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显晶质结构。

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产出的地质构造位置和结晶环境,两者除可以通过结晶程度进行鉴别外,侵入岩侵入于早先形成的岩石中时,"最省力"的方式是沿裂隙侵入并使其横截面有较小的周长,主体沿侵入方向延伸,虽形态多样,但多为近圆柱状。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a lum inous 过 铝质 的
1 .4
• (2)A/NK
1.0 0.6
Pe ralka line 过碱 性的 0.6 0.7 0.9 1.1 1 .3 1.5 1 .7 1.9
A/CNK
偏铝,过铝,过碱和亚铝(sub-)
13. 岩石系列(TH, CA, A)的多种 含义
因为确定岩石系列的座标参数不同,
1b 60
2
3a
3b
4
5
20 6* 5
10 7* 7 7
35 8* 8 8
65
90 9* 9 9
20 10* 10 10 10 5
A
6 6
P
10
11
12
13
14
60
60
15
F
3.QAPF分类
• (1)碱长/r与过碱性/ r • (2)正长/ r(中文含义双重性) (syenogranite) • (3)区5,英云闪长岩(T1,T2,洋pl/ r ) • (4)区10.(ν,δ,pl-岩)
早期造 山
J1 晚期向北倒伏的褶曲和逆冲(北京西山) 和硬 晚期向北倒伏的褶曲和逆冲(北京西山) ,和硬 , 绿泥石-十字石 十字石-蓝晶石变质作用 绿泥石 十字石 蓝晶石变质作用 <180, >178Ma) ( , )
Au, 煤 前和初 期造山
203Ma
η-γ组合(?) 组合(?) (199-196Ma) 印支期向南的逆冲推覆( (平泉 印支期向南的逆冲推覆(>188 或>199Ma) 平泉 ) 平泉( 承德)和赤城糜棱岩带 承德)和赤城糜棱岩带(~211Ma)
注:B:玄武岩,TB:粗面玄武岩,BTA:玄武粗面安山岩,TA:粗面安山岩,D:英安岩,T:粗面岩,R:流纹岩;υ:辉长岩,ηυ:二长闪长岩, 玄武岩,TB:粗面玄武岩,BTA:玄武粗面安山岩,TA:粗面安山岩, 英安岩, 粗面岩, 流纹岩; 辉长岩,ηυ:二长闪长岩, 二长岩, 石英二长岩, 正长岩,A/ξ 碱性正长岩,﹏ ,﹏角度不整合 η:二长岩,Qη:石英二长岩,ξ:正长岩,A/ξ:碱性正长岩,﹏角度不整合
亚碱性系列岩石的进一步分类 (Rollinson, 1993)
18
12 8
CA:7种学术涵义
I
钙碱性 + 拉斑玄武岩系列
S
碱性
N a2 O + K2 O - C a O
4 0 -4
Alkalic
Al k
a l-
C
cal
a;Na2O)/%
Cal
ci
c
Calcic
过碱性 + 强碱性
4.关于角闪/ν
Plag
90 1 90
斜长岩 (浅色)
65 2 3
65 4
(中色)
35
35
(暗色) Px
10 5a 5b 5c 10 5d
Hbl 超镁铁岩
1,斜长岩;2,辉长岩 (Cpx>Opx)、苏长岩 (Opx>Cpx)、辉长苏长岩 (Cpx≈Opx);3,辉石角闪 辉长岩、辉石角闪辉长苏长 岩、辉石角闪苏长岩;4, 角闪辉长岩;5a,含斜长石 辉石岩,5b,含斜长石角闪 辉石岩,5c,含斜长石辉石 角闪石岩,5d,含斜长石角 闪石岩
同一个名称的系列的科学内涵不同!
14 TH: 三个座标参数的三个内涵的 TH
Cpx
C B A
Ne
QZ
Opx Ol
玄武岩四面体( 标准矿物的分类) 玄武岩四面体(按CIPW标准矿物的分类) 标准矿物的分类 (据Yoder & Tilley,1962) A—石英拉斑玄武岩区;B—橄榄拉斑玄武岩 区;C—碱性橄榄玄武岩区;D—碧玄岩区; Cpx—单斜辉石;Ne—霞石;Ol—橄榄石; Opx—斜方辉石;Qz—石英
17
5 钾玄岩系列
K2 O, wt%
4 3 2 1 0 40
高钾 (高钾钙碱性系列)
中钾 (钙碱性系列) 低钾 (低钾拉斑系列 45 50 55 60
SiO 22wt%
65
70
75
80
• (1)LK- TH/CA • (2)其它: MKCA, LKCA, SH • (3)K2O绝对 含量(高、低之 意),与 K2O/NaO比值无 关 • (4)K60

60
侵入岩的QAPF分类双三角图 分类双三角图 侵入岩的
1.富石英花岗岩;2.碱性长石花岗岩; 3.花岗岩;3a.正长花岗岩;3b.二长花 岗岩;4.花岗闪长岩;5.英云闪长岩; 6* .石英碱性长石正长岩;7* .石英二长 岩;8* .石英二长闪长岩;9* .石英二长 闪长岩/石英二长辉长岩;10 * .石英闪 长岩/石英辉长岩/石英斜长岩;6.碱性 长石正长岩;7.正长岩;8.二长岩;9.二 长闪长岩/二长辉长岩;10.闪长岩/辉长 岩/斜长岩;6ˊ.含似长石碱性长石正长 岩;7ˊ.含似长石正长岩;8ˊ.含似长 石二长岩;9ˊ.含似长石二长岩/二长辉 长岩;10ˊ.含似长石闪长岩/辉长岩; 11.似长石正长岩;12.似长二长正长岩; 13.似长二长闪长岩;14.似长石辉长岩; 15.似长辉长岩. Q.石英 A.碱性长石 P. 斜长石 F.似长石. (IUGS 1972推荐,R,LeMaitre,1989)
15
玄武岩按CIPW标准矿物的分类 按Yoder 和Tilley,1962) 标准矿物的分类(按 表 玄武岩按 标准矿物的分类 ,
岩套 拉斑玄武岩岩套 石英拉斑玄武岩 橄榄拉斑玄武岩 过渡岩套 碱性玄武岩岩套 橄榄玄武岩 碱性橄榄玄武岩 碧玄岩(basanite) 组成 Qz+Hy(图 1-2 中 A) Ol+Hy(图 1-2 中 B) 硅临界不饱和面附近,Hy<3% Ol,0-5%的 Ne(图 1-2 中 C) Ol,>5%的 Ne(图 1-2 中 D)
侵入岩及其构造 组合的研究方法
邓晋福、 邓晋福、肖庆辉等 2007.6
1.工作顺序
(1)野外地质学和年代学 • (2)岩石分类命名 • (3)火成岩组合 • (4)大地构造相 • (5)编图
2.双重分类
• (1)矿物学 • (2)化学 总体上,两者相互对应。
Q
90 1a 90
3. QAPF分类
12.化学参数(3)
Al2O3参数分类(分子数)
3.0 2.6 2.2 Me ta lum inous 偏铝 质的 Pera lum inous 过 铝质 的
偏铝:Am,Py 过铝 :Bi(弱) Ms,Ga, Cord(强) 过碱:Alk-Am,-Py
A/NK
1.8
1 .4 1.0 0.6 0.6
1
侵入岩组合
构造变形相与变质作用
成矿组合
造山幕
煤, Pb Zn Ag Au Fe, Cu
后造山 晚造山
135Ma J3 154Ma J2 175Ma
η-Qη-γ 组合 (174-151Ma)
J2 晚期 3 初期向北的逆冲 晚期-J 初期向北的逆冲(161Ma-148Ma)(承德、 Au, Pb, Zn (承德、 十三陵、 兴隆) 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159-151Ma) ( 十三陵、 兴隆) 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
-8 50
60
70
80
40 43 50 60 w(SiO2)/% 70
SiO2
A.R
拉斑玄武系列与钙碱性系列判别图 (Miyashiro, 1974) T: 拉斑玄武岩系列,C: 钙碱性系列 拉斑玄武岩系列,
辉长岩矿物分类图。 辉长岩矿物分类图。
闪长岩) (1)角闪 ν(≠闪长岩) )角闪/ν 闪长岩 (2)角闪石岩( ≠ 角闪岩) )角闪石岩( 角闪岩) (hornblendite) )
5. TAS分类
18 16 14 Na 2O+ K 2O,wt% 12 10 8 6 4
6 9 7 8 12 13 10 11 14 15 16
5.TAS分类
• (1)干的100%;可与火山岩对比 • (2)橄榄/ν(中文含义双重性) (peridotgabbro) • (3)r区很大,无细分 • (4)T1 在δ区 • (5)alk↑,岩石类型为何改变?
6. 年代学(1)
Jx
-O
J Jx
128-124Ma
(锆 石) δ
U-Pb
161Ma 40 39 (Ar-Ar) Q
2
1
2
3
4
5
0 30
40
50
60 SiO2,wt%
70
80
• 侵入岩主元素分类图 解(据Middlemost, 1994,重绘) ,重绘) • 1、橄榄辉长岩,2、 辉长岩,3、辉长闪长 岩,4、闪长岩,5、 花岗闪长岩,6、花岗 岩,7、似长石辉长岩, 7 8、二长辉长岩,9、 二长闪长岩,10、二 长岩,11、石英二长 岩,12、似长石岩, 13、似长石二长闪长 岩,14、似长石二长 正长岩,15、正长岩, 16、似长石正长岩 90
7.年代学(2)
同位素表示: 方法;年龄±值;来源,测 试单位,年月
8. 年代学(3)
现有的测 年方法及其 同位素体系 的有效封闭 温度
9.年代学(4)
华北燕山造山带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初步框架 事件序列初步 表 2 华北燕山造山带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初步框架
年 代 K2 96Ma 地 层 孙家 湾组 阜新 组 K1 九佛 堂组 义县 组 寿王 坟组 张家 口组 后城 组 髫髻 山组 九龙 山组 J1 下花 园组 南大 岭组 T3 火山与沉积建造 类磨拉石(?) 类磨拉石(?) 含煤建造 湖相建造 B-TB-BTA (135-121Ma) 磨拉石 TA-T-D-R (148-140Ma) 磨拉石 TA-T-D-R (173-161Ma) 类磨拉石 含煤建造( 含煤建造(夹凝 灰岩, 灰岩, 180-178Ma) ) B-TB-BTA-TA-T (196-184Ma) υ-ηυ-ηδ-η-ε-A/ε-γ δ ε ε 组合(133-127Ma) 组合 υ-ηδ-η-Qη-γ 组合 δ (148-136Ma) J3 晚期向南的逆冲 晚期向南的逆冲(148-132Ma)(四合堂、古北口 四合堂、 四合堂 古北口) 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143-138Ma) ) Mo,Zn, Au, 峰期造 Cu 山 A/γ-γ组合(118-119) γ 组合( ) 早白垩晚期( 变质核杂岩( 早白垩晚期(K12)变质核杂岩(119-114Ma)和正 ) Ma,双峰岩墙群 , 断层 (120-114Ma) ) 局部发育逆断层< 早白垩早期( 早白垩早期(K1 )局部发育逆断层<125 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