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城市与环境作业手册新人教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要素探究与设计 专题11.2 湿地等生态问题学案

专题湿地等生态问题【知识精析】一、湿地1.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1)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湿地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现举例如下所示:(1)三江平原地区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2)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化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地表水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生态效益5.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二、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具体分析如下:3.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三、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水土流失指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受到侵蚀(破坏、磨损、散、搬运、沉积的过程)的现象,一般在坡耕地、放牧的荒山荒坡、沟壑等三种土地产生这种生态环境问题。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练习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城市练习含答案专题:城市一、选择题(一)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显示,1992~2012年()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2、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A.逆城市化阶段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D.后期阶段【参考答案】1—2、D C解析:第1题,该图为人口分布构成图,表示人口比例变化,无法判断甲、乙老城区人口数量的多少,故A错误;由图可知,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B错误;两城市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故C错误;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大于乙城市,故D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两城市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例大幅增加,远郊区和县区人口比例大幅减少,所以甲、乙两城市应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人口向市区集中,故C正确。
(二)为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北京市和南京市各规划建设5条“通风廊道”。
下面图1为北京和南京1月、7月风向玫瑰图,图2为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图1图21.两地1月最大风频风向差异明显的直接原因是()A.海陆分布B.纬度位置C.地形阻挡D.地转偏向力2.为保证治污效果,北京的“通风廊道”应规划为()A.南北走向B.东西走向C.放射状D.环形式3.下列关于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多为东北—西南走向,与1月最大风频一致,有利于冬季雾霾的扩散B.南京市的“通风廊道”沿途多绿地、水域,有利于形成五个景观大道C.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提升空气流动性,起到净化城区空气的作用D.利于城市热量的散发,起到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答案1.D 2.A 3.B解析第1题,1月份,北京的最大风频为西北风,南京的最大风频为东北风,二者均来自亚洲高压,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不断右偏使两地风向存在差异。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业手册(详细答案)

课时作业(二十五)1.D 2.B 3.A[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模式中包含暖猪舍,可推知其可能为我国北方地区,猪舍建在地下沼气池之上并与大棚相通,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冬季沼气池的热量和大棚的保温作用,使猪舍内的地温及气温相应提高,有利于生猪饲养。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充足(包括家中老年人、农村妇女和冬季因城市用工减少而留在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该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
第3题,读图可知,该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主要由塑料大棚亚系统、沼气池亚系统、猪舍厕所亚系统、庭院园田亚系统、居民组成。
在各亚系统中,塑料大棚亚系统的产出占总产出的76%,是该生态系统中产出比例最高的亚生态系统。
因此,塑料大棚亚系统是该庭院优化模式生态系统的主体。
4.D 5.C[解析] 第4题,城市实施“公交先行”策略,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状况,节省能源,同时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由于私家车出行减少,公交车有固定的线路,所以并没有降低道路通行速度,反而可以提高道路通行速度。
第5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公共交通利用比重较小的城市,其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可能是由于居住比较分散,公共交通对一般乘客不太方便,而每户拥有汽车数量多,故单独开车比例非常高。
而并非是由该城市收入高,或是公共交通利润低导致的。
6.B7.C[解析] 第6题,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①阶段为采集狩猎时期,主要表现为崇拜自然;②阶段为农业文明时期,处于改造自然阶段;阶段③为工业文明时期;④阶段为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①②阶段环境污染水平在自然环境容量以内;③阶段环境污染水平超过自然环境容量,且呈上升趋势;④阶段环境污染降低,人类社会进入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我国目前处于③阶段。
8.A9.C[解析] 第8题,1990—20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持续东移,说明我国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限时集训10 环境保护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专题限时集训(十)(限时:45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56页)一、选择题湖泊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叶绿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门类都含有的叶绿素类型,因此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成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
下图是2012-2013年我国东部地区某湖泊不同区域的叶绿素a的含量分布曲线。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该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7月该湖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B.北部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南部湖区C.湖心区水体富营养化季节变化小D.冬季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空间差异大2.根据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推测该湖区周围的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 )A.西南地区B.东南地区C.南部地区D.北部地区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叶绿素a含量高是因为水温高,利于藻类繁殖②夏季风导致藻类植物漂向北部使北部湖区叶绿素a含量高③疏通河道,增加湖水流动性可有效缓解湖泊富营养化④扩大湖泊水产养殖规模,既可缓解湖泊富营养化,又可增加经济收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
B 2。
D 3。
A [第1题,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成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根据图示曲线,该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北部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南部湖区,B正确。
7月该湖水体富营养化较轻,10月最严重,A错误。
西南区水体富营养化季节变化小,C错误。
冬季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空间差异小,D错误。
第2题,根据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可以看出,湖泊东北区、西北区的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推测该湖区周围的人类活动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D对.其他地区富营养化程度较轻,A、B、C错。
第3题,夏季叶绿素a含量高是因为水温高,利于藻类繁殖,①对.夏季风导致藻类植物漂向北部使北部湖区叶绿素a含量高,②对。
疏通河道,增加湖水流动性可有效缓解湖泊富营养化,③对。
扩大湖泊水产养殖规模,会加重湖泊富营养化,④错。
专题十一 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

专题十一区域可持续发展——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课标全国卷】在方言中,横切山脉使山脉中断的河谷或山谷称为“陉”,这种谷底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称为“横谷”。
“陉”,历史上常被利用作为迁徙、贸易、征战的道路系统。
下图为太行八陉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历史上陉的功能主要表现在()①交通通道②农业基地③关隘要冲④人口集聚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太行八陉中,连接长治与河北邯郸之间的是()A.飞狐陉B.井陉C.白陉D.滏口陉在昆仑山的南麓有一个叫英雄地的地方,这里被称为亚洲的寒旱中心,顾名思义这里又干又冷,下围为英雄地位置示意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测绘部队测绘到昆仑山南麓,将一个原本无名的地方命名为“英雄地”,现在要对“英雄地”地理环境研究,应用不到的技术是()A.RSB.GNSSC.GISD.GRS4.英雄地成为亚洲寒旱中心的原因是()A.纬度高、海拔高B.海拔高、周边山高C.周围山体多冰川D.亚洲陆地的中心点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
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极力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5.大同市素有“煤都”之称时,最可能处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图(下图)中的哪个时期()A.兴起期B.繁荣期C.衰退期D.新生期6.大同市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的有()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煤)的利用价值②开发新的资源,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③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提升地区经济实力④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⑤完善交通运输网,提升原煤外运能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①②④2009年9月15日凌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三峡坝前水位开始按“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规程缓慢上升,三峡工程迎来了新的全面挑战。
浙江省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选择题专练(十一)

选择题专练(十一)(建议用时:40分钟)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海岸边的山坡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与当地基岩岩性完全不同的大砾石(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这些砾石出现在该处的外力是( )A.海浪B.风力C.流水D.冰川2.当地现今的气候与该处出现这些砾石的地质时期相比,最确定的变化是( )A.变冷B.变暖C.变干D.变湿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第四纪冰川对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影响,难度中等。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纬度高,第四纪大冰期时被大量冰川覆盖,冰川携带大砾石随冰川坠落,经冰融水搬运到山脚下或海边低洼处,故此处的大砾石与当地基岩不同,故D正确。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气候的变化,难度较小。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现砾石的时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冰川覆盖,该地受冰川作用影响大,气候比现在寒冷,故B正确。
答案:1.D 2.B下图为某山脉东、西两坡气候资料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垂直带谱分布符合图示山脉的是( )A.甲B.乙C.丙D.丁4.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解析:第3题,该山地山麓地带7月份气温低于1月份,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最冷月气温在0~15 ℃之间,因此该地山麓位于亚热带;降水7月份(当地冬季)多,1月份(当地夏季)少,可知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该山地南北走向,其西坡为西北风的迎风坡。
据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海拔,西坡降水多,气温高,东坡降水少,气温低,自然带分布高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因此同一自然带西坡分布的海拔高,A、B错误;该山地海拔2 100 m,山顶没有雪线,因此C 错误,D正确。
第4题,该山地山麓地带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该山脉所处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正确,A、B、D错误。
答案:3.D 4.C图1为西班牙1960-2015年发电来源结构比例变化图,图2为该国区域图。
读图,回答5~6题。
【地理高考复习】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 202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

100余公里,有高铁、高速公路相连,长吉一体化对于形成吉林省中部经济隆起带,促进吉林省乃
二轮P68 至东1.北长地吉区一的体振化兴三,条都环具带有,举沿足发轻展重轴的向作外用辐。射读,长通吉过一轨体道化交区通域布局图,回答1~3题。
与周边的县市衔接,关于交通沿线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沿线地区城市等级得到提升,扩大了服务范围B.三个功能
出同等时间内两种模式(驾车出行模式和公共交通模式)下覆盖人口累积曲线图。
1.读左图(驾车出行模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大兴机
二轮P66
场2小时圈覆盖北京市全部人口B.首都机场对北京市域1整.B体服2务.C 3.B
效率更高C.大兴机场修建时间更早,服务设施更全D.耗时4小时
驾车出行就能抵达首都机场2.首都机场公共交通人口覆盖累积曲
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1)~(3)题。(1)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与近海陆港相
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
B.提高通关效率
C.拓展腹地范围 D.减少环境污染(3)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
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 B.高科技产业C.资源加工产业
D.前瞻性产业
(1)A (2)C (3)C
(2021·广西梧州一模)城市人口覆盖率为机场地面交通不同时间圈覆盖人口与城市总人口的
比率,用以综合反映城市居民航空出行便利性。以2019年12月15日上午10点的路况为例,下
图对北京“一市两场”(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地面交通空间可达性进行定量评估,得
隧道(公路、铁路隧道,海底隧道,城市地铁隧道)修建的 原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城市与环境作业手册新人教版

专题11城市与环境一、选择题城市扩散度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周边传达资本、知识、技术、制度、观点和信息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域影响越激烈。
读大连市中心区2000— 2009 年城市扩散度统计图 ( 图 Z11-1) ,回答1~ 2 题。
图 Z11-11.大连市中心区城市扩散度高升带来的影响有()A.拉大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经济发展差距B.人口空间布局趋势市中心C.带动郊区经济发展D.逆城市化进度延缓2.图示期间大连市中心区城市扩散度出现两个高升幅度较大的期间,其主要原由最可能是 ()①经济发展日新月异②大型交通设备建设竣工③政府政策干涉④郊区农业发展加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进越显然。
读我国四个地域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 ( 图 Z11-2) ,回答第 3 题。
图 Z11-23.据资料推测,最需要加速城市化进度的地域是()A.东部与东北B.东部与中部C.中部与西部D.东北与西部图 Z11-3 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率时空变化表示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 Z11-34.①②③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种类切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色的是()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5.与 1990 年对比, 2005 年距市中心12 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率增添,居住用地比率减小B.工业用地比率增添,商业用地比率变化很小C.居住用地比率减小,工业用地比率变化很小D.居住用地比率减小,商业用地比率变化很小图 Z11-4 表示我国某城市2016 年部分人均用地情况。
读图,达成6~7 题。
图 Z11-46. 2016 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切合国家标准的是()A.人均居住用地 B .人均工业用地C.人均道路用地 D .人均绿地用地7.该城市准备打造自己成为地区性的物流基地,其土地利用构造该怎样调整() A.改良居住条件,增添居住用地的面积B.发展高技术工业,扩大工业用地面积C.改良交通建设,增添道路用地面积D.美化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读某地区聚落的空间发展表示图( 图 Z11-5) ,达成8~ 9 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1城市与环境作业手册新人教
一、选择题
城市扩散度指城市发展过程中向周边传递资本、知识、技术、制度、观念和信息的程度,其数值越大,说明城市对周边地区影响越强烈。
读××市核心区2000—2009年城市扩散度统计图(图Z111),回答1~2题。
图Z111
1.××市核心区城市扩散度升高带来的影响有( )
A.拉大城市核心区与××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B.人口空间布局趋向市中心
C.带动××区经济发展
D.逆城市化进程延缓
2.图示期间××市核心区城市扩散度出现两个升高幅度较大的时期,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①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②大型交通设施建设完工
③政府政策干预
④××区农业发展加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一般来说,城市化弹性系数越高,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越明显。
读我国四个地区城市化弹性系数统计图(图Z112),回答第3题。
图Z112
3.据材料推断,最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地区是( )
A.东部与东北
B.东部与中部
C.中部与西部
D.东北与西部
图Z113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图Z113
4.①②③线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5.与1990年相比,2005年距市中心12千米处( )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图Z114表示我国某城市2016年部分人均用地状况。
读图,完成6~7题。
图Z114
6.2016年该城市四类人均用地中,符合国家标准的是( )
A.人均居住用地 B.人均工业用地
C.人均道路用地 D.人均绿地用地
7.该城市准备打造自身成为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其土地利用结构该如何调整( ) A.改善居住条件,增加居住用地的面积
B.发展高技术工业,扩大工业用地面积
C.改善交通建设,增加道路用地面积
D.美化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
读某区域聚落的空间发展示意图(图Z115),完成8~9题。
图Z115
8.下列信息中,不能反映图中城市化进程的是( )
A.聚落数量的增多 B.城市规模的扩大
C.交通线密度的增大 D.耕地面积的减少
9.图中发展成为城市的村庄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 )
A.位于区域的中心
B.位于河流的沿岸
C.位于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
D.位于平原地区
读杭州湾沿岸部分交通干线及城市分布图(图Z116),完成10~11题。
图Z116
10.关于图中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彼此相距近
B.杭州的服务范围包含了金山的服务范围
C.海盐和慈溪的城市等级相同
D.嘉兴提供的服务种类比绍兴的多
11.图中a、b为浙江省“十三五规划”中的跨海高铁线路备选方案。
相比b方案,a方案的优点有( )
①线路长度短②施工难度低③大幅增加嘉兴铁路货运量④能带动更多地区经济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图Z117所示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明显不合理之处是( )
图Z117
A.住宅区占地面积太大
B.预留工业用地在城市郊外
C.商业区布局过于分散
D.工业区位于盛行风上风向
13.某一城市连同周围乡镇人口数约40万,区域内的便利商店有160家,仓储式超市有10家,大型百货公司有4家,下列概念最适合用来解释这些零售业网点数量分布状况的是( )
A.现代物流
B.门槛人数
C.地租
D.中心地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
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图Z118为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图Z118
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开创了“苏南模式”。
图Z119示意1978—2007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图Z119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1978—2007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