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15-1

合集下载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新一、遥感技术概述1. 遥感技术的定义2.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3.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4.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二、遥感器与传感器1. 遥感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2. 传感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3. 遥感器与传感器的性能指标4. 遥感器与传感器的发展趋势三、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1. 遥感图像的获取方式2. 遥感图像的预处理3. 遥感图像的增强与复原4.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四、遥感应用案例分析1. 农业领域中的应用2. 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3. 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应用4. 地质调查与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五、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1.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2. 我国遥感技术的主要成果3. 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4.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六、遥感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1. 遥感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2.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3. 遥感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4. 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七、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1. 遥感数据预处理方法2. 遥感图像的增强与复原技术3. 遥感图像的分类与解译方法4. 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与模型建立八、遥感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1. 国际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 我国参与的国际遥感合作项目3. 遥感技术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共享4. 遥感技术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与前景九、遥感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遥感技术对个人隐私的影响2.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使用法律规制3. 遥感技术在国际争端中的应用与限制4. 遥感技术的伦理原则与责任十、未来遥感技术的发展方向1. 新型遥感器与传感器的发展2. 遥感技术在领域的融合3. 遥感图像的高分辨率与多光谱技术4. 遥感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平台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遥感技术概述难点解析: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二、遥感器与传感器难点解析:区分不同类型的遥感器与传感器,并理解它们在遥感技术中的作用。

三、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难点解析: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流程,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图像解译。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教案:遥感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的定义、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

2. 理解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 能够解释和识别遥感图像中的特征和地物。

4. 掌握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

教学重点:1. 遥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3. 遥感图像的解释和地物识别。

4.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释遥感图像中的特征和地物。

2. 掌握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

教学内容:一、遥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 什么是遥感?2. 遥感的发展历史。

3. 遥感的基本原理。

二、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1. 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2. 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三、遥感图像的解释和地物识别1. 遥感图像的特征。

2. 地物的识别方法。

3. 遥感图像的解释和分析。

四、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1. 遥感数据处理的流程。

2. 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3. 遥感数据处理工具的使用。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引入遥感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遥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10分钟)1. 介绍遥感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讲解遥感的发展历史,从空间探测到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过程。

三、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10分钟)1. 分析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例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

2. 分析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例如气候变化、农业监测等。

四、遥感图像的解释和地物识别(15分钟)1. 介绍遥感图像的特征。

2. 讲解地物的识别方法,例如光谱分析、纹理分析等。

3. 运用实例演示遥感图像的解释和分析过程。

五、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工具(15分钟)1. 分析遥感数据处理的流程。

2. 介绍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例如图像增强、分类等。

3. 演示遥感数据处理工具的使用。

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遥感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一、教案概述《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共分为十个章节,本教案为前五个章节的教案,主要包括遥感基本概念、遥感技术系统、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遥感应用领域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在遥感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2. 掌握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 熟悉遥感信息获取的方法和途径;4. 学会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技术;5. 了解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遥感基本概念1.1 遥感定义与发展历程1.2 遥感分类与基本原理1.3 遥感技术参数与坐标系统第二章:遥感技术系统2.1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2.2 遥感数据传输与接收2.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第三章:遥感信息获取3.1 光学遥感信息获取3.2 热红外遥感信息获取3.3 微波遥感信息获取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4.1 遥感图像预处理4.2 遥感图像增强与重建4.3 遥感图像分类与解译第五章:遥感应用领域5.1 农业遥感应用5.2 林业遥感应用5.3 城市遥感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遥感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2. 演示:展示遥感图像和实例,分析遥感应用;3. 讨论:组织学生探讨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4. 练习:安排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遥感基本概念和技术的掌握;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实践:考察学生对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遥感导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案概述本章节继续深入探讨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案例研究,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掌握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方法,并对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有更深入的认识。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4 雷达图像的解译(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一、章节教案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2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3.师生活动设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遥感导论》教案.doc

《遥感导论》教案.doc

1 单波段摄影像片的解译(1) 可见光黑白像片和黑白红外像片的解译(2) 彩色像片与彩红外像片的解译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1)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特点(2) 多光谱扫描图像的解译方法3 热红外图像的解译4 雷达图像的解译(1) 雷达图像的解译要素及其特点(2) 雷达图像的处理3 目视解译的认知过程(3) 典型地物的散射特征与图像解译第八章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一、章节教案1.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回顾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2)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3)了解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4)了解基于知识的分类、面向对象的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模糊分类等分类方法的原理与过程;(5)掌握遥感图形分类结果的误差与精度评价方法。

2.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监督分类(2学时)第三节非监督分类(2学时)第四节其他分类方法(2学时)第五节误差与精度评价(2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遥感图像分类的其他先进方法。

难点: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

4.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利用ENVI软件和Landsat数据进行演示。

5.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重培养从的软件操作能力。

6.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遥感技术基础与应用》,张安定等,科学出版社,2014。

《遥感导论》,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遥感概论》,彭望碌主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遥感概论》修订版,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等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赵英时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思考题和习题比较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二、每课时单元教案1.教学时数2学时2.教学方式(手段)讲授法、演示法3.师生活动设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遥感导论ppt课件

遥感导论ppt课件
地球曲率
编辑课件
To be continued… 32
§2 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产生的原因
地形起伏
编辑课件
To be continued… 33
§2 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产生的原因
大气折射(光):整个大气层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因
此电磁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的折射率也随高度的变化而 变化,使电磁波传播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变成了曲线, 从而引起像点的位移,
§1 辐射校正
而在实际测量时,辐射强度值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而发生改变。这部分就是需要矫正的部分,这也就 是所谓的辐射畸变。引起辐射畸变的原因有两个方 面:
1.传感器本身所具有的误差(……) 2.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编辑课件
To be continued… 16
§1 辐射校正
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会发生反射、 折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现象。 其中,对传感器影响较大的是散射 和吸收。吸收主要是减弱了地物反射 光线进入传感器的强度,而散射光 进入传感器后,使其获取的遥感信 息中带有一定的非目标地物的成像信息,降低了图像对比度, 影响了图像的质量。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产生的原因
传感器所搭载的运载平台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 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 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
位移变化
(dα)
侧翻变化
速度变化
高度变化
编俯辑仰课(dω件变) 化
To be con偏ti(n航dκu变) e化d… 31
§2 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产生的原因
编辑课件
11
编辑课件
12
编辑课件
13

遥感导论主要内容

遥感导论主要内容

数据传输与处理
数据传输
遥感数据通过卫星、飞机或无人机等平台传输至地面接收 站,经过压缩和处理后进行存储或分发。
数据处理
遥感数据处理涉及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多个 环节,目的是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生成遥感产品。
数据融合与解译
将不同来源和类型的遥感数据融合,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 据解译和分析。
遥感导论主要内容
目录
• 遥感概述 • 遥感系统 • 遥感图像处理 • 遥感应用案例 • 遥感未来发展
01 遥感概述
遥感的定义与特点
遥感定义
远距离
大范围
高频度
多光谱
遥感是通过非直接接触 目标的方式,获取并分 析地表或地表上空物体 的电磁波信息,从而提 取和应用有关对象的空 间、时间、光谱等特征 的技术。
总结词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森林覆盖率、生长状况和生态状况。
详细描述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森林资源数据,通过分析卫星影像和光 谱信息,可以准确评估森林覆盖率、树木种类、生长状况和生态状况等。这些 数据对于森林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灾害监测与评估
总结词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灾害发生和发展情况,评估灾害损失和影响。
图像分类与识别
监督分类
基于已知样本的训练集进行分类,通过分类 器对未知样本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
根据像素间的相似性进行聚类,无需预先确 定样本类别。
特征提取
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地物的形状、纹理、光 谱等特征,用于后续的分类和识别。
面向对象分类
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组合成对象,然后对对 象进行分类和识别。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

《遥感导论》电子教案终稿新一、教案简介1.1 课程定位《遥感导论》是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原理、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遥感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2.1 遥感基本概念2.1.1 遥感的定义2.1.2 遥感技术的分类2.1.3 遥感发展历程2.2 遥感原理2.2.1 遥感物理基础2.2.2 遥感传感器2.2.3 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处理2.3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2.3.1 遥感数据预处理2.3.2 遥感图像的增强和分类2.3.3 遥感信息提取与定量分析2.4 遥感应用领域2.4.1 地理信息系统2.4.2 环境监测2.4.3 资源调查与规划2.4.4 农业与林业2.4.5 城市规划与管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遥感图像和软件工具,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安排实验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4课时,实验教学8课时。

4.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遥感基本概念与原理第5-8周: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第9-12周:遥感应用领域第13-16周:实验与实践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占总评的30%。

5.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占总评的70%。

5.3 评价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6.1 遥感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6.1.1 可见光遥感传感器6.1.2 红外遥感传感器6.1.3 微波遥感传感器6.1.4 多光谱与高光谱遥感传感器6.2 遥感数据类型及特性6.2.1 光学遥感数据6.2.2 热红外遥感数据6.2.3 雷达遥感数据6.2.4 激光雷达遥感数据6.3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6.3.1 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6.3.2 遥感图像分析的技术6.3.3 遥感信息提取的有效性评估七、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7.1 环境监测概述7.1.1 环境监测的定义与意义7.1.2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7.2 遥感技术在典型环境问题中的应用7.2.1 遥感在水体监测中的应用7.2.2 遥感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7.2.3 遥感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7.2.4 遥感在植被覆盖变化监测中的应用八、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8.1 资源调查与规划概述8.1.1 资源调查与规划的定义与意义8.1.2 资源调查与规划的方法与技术8.2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案例8.2.1 遥感在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8.2.2 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8.2.3 遥感在水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8.2.4 遥感在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中的应用九、遥感技术在农业与林业中的应用9.1 农业与林业遥感监测概述9.1.1 农业与林业遥感监测的定义与意义9.1.2 农业与林业遥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9.2 遥感技术在农业与林业中的应用案例9.2.1 遥感在作物产量估算中的应用9.2.2 遥感在作物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9.2.3 遥感在森林火灾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9.2.4 遥感在植被指数与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10.1 城市规划与管理概述10.1.1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定义与意义10.1.2 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10.2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案例10.2.1 遥感在城市扩张监测中的应用10.2.2 遥感在城市绿化监测中的应用10.2.3 遥感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应用10.2.4 遥感在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中的应用十一、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11.1 灾害监测概述11.1.1 灾害监测的定义与意义11.1.2 灾害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1.2 遥感技术在典型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1.2.1 遥感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1.2.2 遥感在洪水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1.2.3 遥感在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监测中的应用11.2.4 遥感在火灾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十二、遥感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应用12.1 地球物理研究概述12.1.1 地球物理研究的定义与意义12.1.2 地球物理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2.2 遥感技术在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应用案例12.2.1 遥感在地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2.2.2 遥感在冰川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12.2.3 遥感在地下水探测中的应用12.2.4 遥感在地震前兆监测中的应用十三、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13.1 海洋监测概述13.1.1 海洋监测的定义与意义13.1.2 海洋监测的方法与技术13.2 遥感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案例13.2.1 遥感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3.2.2 遥感在海洋资源调查中的应用13.2.3 遥感在海洋渔业管理中的应用13.2.4 遥感在海洋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十四、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4.1 遥感技术发展现状14.1.1 国内外遥感技术发展概况14.1.2 遥感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4.2 遥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4.2.1 新型遥感传感器的发展14.2.2 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14.2.3 遥感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14.2.4 遥感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十五、课程总结与展望15.1 课程回顾15.1.1 主要教学内容回顾15.1.2 学生学习情况总结15.2 课程展望15.2.1 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5.2.2 遥感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15.2.3 课程教学的改进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遥感导论》的教学教案,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等十五个章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遥感考古的历程




1993年华东师大建立了“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开放研 究实验室”, 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遥感考古为主要研究方 向的部门实验室; 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设立“中国历史博物馆 航空摄影与遥感考古研究中心”; 2001年,中科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三家联手成立 了“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 并先后在河南、浙江、安 徽、湖北、四川等地建立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由考古联合实验室主办的 第一届全国遥感考古会议。
遥感考古的基本原理
地面上的所有物体当受到电磁辐射时,不同的地物具有不 同的反射、发射、投射、吸收电磁波的能力。
遥感考古是采用多种形式、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 在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利用地貌形态、地物阴影、霜雪、 植被及土壤湿度等多种因素在遗址地区所形成的不同标志, 解释地面或地下遗迹的特征。
简而言之,遥感考古的工作原理建立在遗迹的物理属性、 电磁波波谱特征、影像特征三者的特有关系之上。
人口密度遥感调查方法



由于人口的流动性,传统的人口密度调查方 法费时费力,仍然存在一定误差。 采用遥感手段监测人口密度具有覆盖范围广、 数据更新快的优势。 遥感影像并不能直接反映人口密度。但是我 们可以遥感影像获取与人口密度有关的一些 因素的信息,比如:土地利用密度、夜间灯 光密度、温度等,来间接反演人口密度的分 布。
课堂小结


采用遥感手段监测城市环境的优势? 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 采用遥感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什么 帮助?
第七章 遥感应用
第八节 考古遥感
遥感考古的产生
1839年,世界上第一张光学照片在法国科学院大 厅展出,由此引出了摄影测量和遥感科学。 1858年,纳达尔(Nadar)用气球装载照相机第一 次成功地获得了巴黎鸟瞰图。 1906年,英国中尉沙谱(Sharp)在军用气球上从 倾斜和垂直角度拍摄了斯通亨奇环状列石(Stonehenge),并于次年刊登在《考古学》杂志上。
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中,人口、建筑、道路高度密集, 这些要素的密集带来了生产、交通上的高 效率和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严 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遥感技术可以为我们 快速、准确提供城市环境方面的动态变化 状况。
城市人口、建筑密度遥感监测



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水平,同时也是衡量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指 标。 采用传统方法调查城市建筑密度时间和经济 成本很高,并且数据更新更新速度慢,遥感 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人员的流动性,人口调查始终是一个难 题。
2000年中国1km人口分布模拟图
Figure . Some images used as remote sensing variables for population estimation. (a) NDVI, (b) Principal Component 2, (c) Temperature, and (d) Texture image derived from Landsat ETM band 3
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程序



勘探前的准备工作 野外实地勘查 信息资料的详细分析 野外验证 综合分析和研究
国外应用实例




美国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沉没海底 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 欧洲发现了地下古罗马的建筑与著名的 “罗马大道”; 欧美联手发现了南美密林深处的十世纪 玛雅人的宫殿。 埃及的金字塔考古; 用星载成像雷达探测和调查古西班牙腓 尼基人的海事文化;

准确性
统计报表的收集主要依靠地方上报,因此可能存在瞒报、 漏报、错报的情况,特别是对那些政府违法的情况。而遥 感监测工作属于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尤其在较为全而地 掌握一个时期以来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条件下,可以主动 地获取客观、准确的数据资料。
常规规划管理手段是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基础资料、


全面性
在整体侧而上,常规手段在覆盖范围上,更加关注重点 建设项目,从而只能获取涉及城市局部地区的部分建设情 况。遥感监测的覆盖范围涉及整个城市规划区,在广度上 能够及时掌握整个城市规划区内全而的规划实施情况,并 且‘通过建立数据库系统,可以针对具体地段获取全方位 数据。
违规建筑的防治
近年来,城市违规、违章建设情况层出不穷,规划管理人员 对此却束手无策,仅能通过举报、巡查等来发现问题,而日 ‘往往是事后发现,最终只能通过罚款等被动方式来解决。 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建设情况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城市中 的违规、违章建设,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性依据, 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三层面的有效监测,真正做到有的放 矢,有据可查。 例上图:某市一建设项目突破城市规模、占用大量耕地、 并且在未取得国家发改委批文的情况下抢工违规建设。由于, 当地建设规划监测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发现该处违规建设, 而该铝厂又在没有取得建设许可的情况下从2003年初开始建 设,2003年11月初具规模,到2004年初已经投入生产。这对 城市整体规划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该市能实时得到遥感信息 对城市建设进行监测,就会对此类违规建筑进行及时防范。 防治对城市整体规划的破坏性建设,也同时避免了资源的浪 费。
中国遥感考古的历程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利用已有的先进技术, 探测 了隋、明两代的长城及被干沙掩埋的长城。 1997~199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对内蒙古中、东部 地区遗址群,进行大规模勘察、GPS定位、空间计算和 分析,取得重大成果。 2001年利用彩色红外遥感飞行探测技术,对北京老山 汉墓遗址墓葬区陵墓的分布进行了探测,并结合考古研 究成果推测出周围几个地点仍可能有较大陵墓或陪葬。 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出资20万美元从美国购买了 1 万余张日军二战期间在我国拍摄的航空照片。以便 分析近代我国的环境变化。
第七章 遥感应用
第七节 城市遥感
第七节 城市遥感



城市遥感概述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城市遥感制图 城市绿地及园林景观遥感调查 城市热岛遥感调查 城市规划探测为对象的空间应用技 术。 任务: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多 方面的基础地理信息和其他有关数据和 资料。 优势:省时、省钱、效率高。
中国遥感考古的历程




从20世纪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开始利用航空照片 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 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 地下情况。 1980年天津在某工业项目施工时,曾用遥感勘测过古 运河水道。 1994年,国家文物局等与德国签订了遥感与航空摄影 考古合作意向书。 1996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租用空军飞机, 对洛阳及 周边遥感勘察遗址90余处。
1909年怀特兄弟第一次用飞机在意大利拍摄了航空相片。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空中摄影是搜集情报的一种有效工具, 出于军事的需要大量航空照片被拍摄出来,扩大了考古遗存的调 查,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考古遗址照片。 德国、英国、法国的军中摄影者认识到空中摄影对考古研究 的价值,他们利用土壤、阴影和庄稼所显示的特点来寻找古代遗 存,采用从精确点垂直和倾斜角度进行拍摄,从而摸索出考古航 空摄影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保护

城市地区承载了密集的人口、社会经济活动、 基础设施等要素。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 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 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 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满足人们物质、文明 等一系列的要求。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有比要对城市中一些对人们重要的事物进行 保护。
遥感技术测量城市建筑容积率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或者航空摄影相片可以迅速获 取城市建筑容积率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测量建筑容积率早在1973年开始, 最常用的是落影测量法。落影测量法的原理是有一 定高度的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会在地上生成落影, 落影长度与建筑的高度和太阳入射角有关,当我们知 道太阳的入射角,并且测量出落影的长度时,就可以 进一步得出建筑的容积率。卫星首先完成测量,然后 再利用自身携带的高性能处理器算出建筑的容积率, 整个过程都可由卫星来完成,而且能够卫星同时遥感 监测整个城市。
阴影标志示意图
植被标志
古城墙、古道路、村落遗址:
由于土壤板结、透水性差,土壤中水分较少,故而农作 物早熟、植物色浅。 负植被标志
古代沟渠、灰坑、墓葬:
由于积水较多,土壤疏松,水分含量较高,土质相对肥 沃,农作物生长旺盛、植物色深。 正植被标志
正植被标志和负植被标志
潮湿标志示意图
遥感考古实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秦始皇陵区、唐昭陵古墓 葬、汉长安城、殷墟、北京地区长城、镇江地区台 形遗址和土墩墓、寿春古城、库尔勒至轮台古代城 址等进行了探测,采取航片分析与地面勘探、物探 相结合的形式。 1996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了中国航空考古 工作小组并于同年5月在洛阳地区开展航空考古试 验工作,对二里头、偃师商城、汉魏故城、隋唐东 都城、邙山古墓群、龙门石窟、巩县宋陵等大遗址 进行了航空摄影考古,其结果表明在我国埋藏于黄 土地区的地下夯土基址和建筑遗迹,在一定条件下 能引起地表植被生长的变化,形成植被标志。
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与 城市遥感制图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是城 市大比例尺数字地图,而高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是其主要数据来源。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基本特点



个体目标数量巨大、地面目标空间密度 高、结构复杂。 城市基础地理目标变化大,地图有效使 用期短,更新快。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地面和地下两类 目标,地下目标无法由遥感影像获得。
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保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保护文化是当代 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近年来,有些地方 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一系列城市建设,对 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破坏。例如:某城市的 西南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出现了违反保护 要求的情况,总计5个地块,其中还不乏重 点文化保护区,共占地12. 55公顷,主要是 占用文化区内土地进行工业或露天堆场的 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