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合集下载

专题05 白描手法-【帮作文】初中语文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专题05  白描手法-【帮作文】初中语文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二、技法点拨
1.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 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 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 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2.外貌描写,要表现本质。 如鲁迅的《孔乙己》:“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 补,也没有洗。”运用白描手法,犹如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尽露,尽传 神态。 再比如《故乡》,“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 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运用白描,寥寥几笔,生动的刻画了一 个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形象。
5.场景描写,要表达气氛。 《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运用白描 手法,“天”“云”“山”“水”都是白的,一片苍茫。只用一个“白”字就 写出了水天相接,云山一色的景象。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 部动了起来,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 然一体的感受,更能衬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壮观之美和天地 苍茫的浩大气象。袁鹰的散文《白杨》开头一段:“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清晰,都是浑黄 一体。”这一段是景物描写,采用白描手法。这两句就描写出了戈壁滩的特征, 为白杨提供了生活的特定环境,这对表现白杨树的高大、生命力强的特点,起 到了很强的衬托作用。
3.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于事件叙述,能使人感到线条清晰,言简意赅。用于外貌描写,能 穿透人物外貌触及本质、灵魂。用于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 更准确。用于语言描写,能表达人物内心,展现情操、品质。用于景物描 写,能使其内涵更丰富,使语言更有嚼头。用于场景描写,能烘托气氛, 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专题07动作描写-【帮作文】初中语文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专题07动作描写-【帮作文】初中语文之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五、主题作文(创新作文)
您是我们的“保护伞” 在成长的路上,您就像一把伞,时刻为我们遮风挡雨。
——题记 初遇时的美好,记忆犹新。 您是一位严厉却又不失幽默风趣的老师。七年级时,我刚走进这个班级, 一切都是陌生的。记得您微笑着介绍自己:“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也是你们的 保护伞,可以叫我吕老师……”那是温柔的您对顽皮的我们说的第一句话,让 我记忆犹新。初见时的记忆定格在那个阳光炙热、天空蔚蓝的初秋。从那以后, 您就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也是悉心照顾我们的班主任,更像我们的保护伞, 为我们遮挡了心灵的风雨。
三、技法回顾
1.动作分解连连跳 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 作,进行慢镜头式的描写,人物形象就能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范进中举》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 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 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点评】 糊涂户给银子的时候是“攥”“舒”心中之不愿,动作之慢都被这两个动 作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拿回银子“缩”“揣”,动作之麻利急迫,不需要 更多的渲染,就被表现出表现了出来。糊涂户视财如命,虚伪的性格清晰的展 现在读者面前。
2.“量体裁衣显个性” 每个人做事时的动作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紧张时胸口、瞌睡时打哈欠, 慌张时摸后脑,茫然时摇头。所以写作时要根据描写对象的身份、地理处境和 状态来选择合适的动词进行描写,从而凸显出人物的个性,以达到描写的目的。 如《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 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 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 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 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 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 松江教育信息网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 松江教育信息网

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松江七中沈玉明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

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习写作文,既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又能在名家佳作的引领下,体会感悟名家佳作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学课文的标题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

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藏羚羊跪拜》;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清塘荷韵》;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故乡在远方》;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散步》;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要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

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体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作文课上,学生自己命题作文时,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独特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

二、仿课文的开头、结尾中学语文教材中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俯拾皆是。

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晴之效。

冯骥才《花莲》的开头,通过交代“每逢年至”“我”与“小闺女们”及其他男孩子们的不同兴趣,突出了“我”对花脸的“喜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冰心的《忆读书》,开头只有一句话:“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开门见山,既点了题,又引出了要回忆的内容。

又如余秋雨《沙原隐泉》结尾用抒情感染式;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藏羚羊跪拜》结尾用自然收速式等等。

像这样的“凤头”、“豹尾”,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课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

进而要求模仿着写。

“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

有学生写《送衣服》,开头说:“用手摸摸这新衣服,软绵绵,舒坦坦,暖烘烘,爸爸来送衣服的那件事又浮现在我眼前。

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篇一: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大家好,我是一名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也曾经遇到过很多的问题。

现在我来分享一下我对于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是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很大的帮助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关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例如,句子的长度和复杂程度、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这些都可以借鉴,加深我们对作文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技能。

比如说,在阅读中发现表达逻辑清晰、连接紧密的段落,我们可以学着将其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文当中。

在阅读中学习到的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也可以被我们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根据不同的类型和主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范文进行模仿,但是要注意不要剽窃抄袭。

我们只需要借鉴其结构和用词,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即可。

总之,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需要我们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学以致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重点分析:本文重点介绍了学生如何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文章结构清晰,行文流畅。

首先,作者提到了要注意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等,这个点非常重要。

其次,作者提到了将阅读中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这也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最后,文章强调了模仿的作用,但也提醒大家不要剽窃抄袭。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准确,恰当。

例如,“几种写作技巧和方法”、“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等。

这些词汇具体,丰富了文章内容。

此外,文章不过分追求华丽的词汇,让读者更加易懂。

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以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

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以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

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以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作者:曹月红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困难重重,怎样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提升其写作能力呢?课文便是很好的例子。

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为例,浅析如何在文本解读中学习写作的策略。

一、解读文本美景,提高观察能力对于才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一项重要技能,通过观察可以从生活中汲取习作元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学习观察技巧。

比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用多媒体将文本插图一一呈现,再指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进行观察。

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静态观察,即图中有什么景物;同时还指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即围绕同一景物观察前后变化,由此让学生初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二、剖析文本结构,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对于初步接触习作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搭建好习作框架,要懂得布局谋篇,有开头与结尾,不能全篇一段话。

而这就需要学生从教材中汲取智慧。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来说,作者采用传统结构模式,即先总后分。

这种方式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有利于初写作文的学生借鉴。

师: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生:写了九月的北大荒。

师:说得非常到位。

是的,第一小节中主要点明了时间,即九月,同样也是秋季,其主趣是描述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按照课文写的顺序来帮助老师梳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那些景物?生:天空、云,还有小河与鱼,最后写原野、大豆,还有树与高梁。

师:这个学生找得非常全。

你们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好不好?生:是从天上写到水下,再写到远处的。

师:不错。

我们以后写景物的时候,也要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

教学片断中,学生一步步学习观察写景的顺序,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结构。

由此布局课谋篇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对话素材取舍,学习写作技巧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原因在于没话可写。

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他们没有生活,而是他们不会去观察生活,这是其一。

跟着课文学写作

跟着课文学写作

跟着课⽂学写作2019-04-20语⽂教材所选的课⽂,多为名家名篇或经典之作,学习写作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作⽤,吸取其精华,学以致⽤。

⼀、学习好的语⾔,进⾏仿写句⼦的练习巴⾦的《繁星》⼀课写道:“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此句从触觉、听觉写出了海上的夜令“我”产⽣的种种美感,渲染了海之夜的柔美、静谧、奇妙。

我们可以仿写:“春天的风是温暖的,是柔软的,是含情的。

”写出春风的特点。

⼜如朱⾃清的《春》结尾部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长着。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从“娃娃”到“⼩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运⽤⽐喻、排⽐的修辞⼿法,赞美了春天蓬勃的⽣命⼒,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我们可以仿写冬天,进⾏句⼦练习。

⼆、学习好的⽅法,进⾏写作技巧的练习《春》中写春花的语段中,作者在写作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花朵多,花⾊艳,花味甜。

按照⼀定的顺序:树上—花下—遍地,由上到下来描写。

还调动各种感官:视觉(红的像⽕,粉的像霞,⽩的像雪),嗅觉(花⾥带着甜味⼉),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采⽤多种修辞⼿法: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喻、排⽐(红的像⽕,粉的像霞,⽩的像雪),由实到虚(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杏⼉、梨⼉)。

我们可以学习这些写景的⽅法仿写“秋叶”,进⾏⽚段练习。

三、学习课⽂中⼼鲜明的特点,进⾏突出中⼼的练习沈复的《童趣》选材典型,中⼼突出,我们可以以“童年趣事”为题,进⾏突出中⼼的练习。

怎么才能突出“趣”呢?从课⽂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选材要典型。

要突出“趣”,就要选有趣的材料,要选当时玩得津津有味,过后⼜记忆犹新、回味⽆穷的事。

⽂中作者选了三件事:观蚊如鹤、神游⼭林、鞭打蛤蟆,选材典型,中⼼突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向课文学习写作-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向课文学习写作-部编版

结束语
• 同学们,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补充,互相促 进的,我们学习语文就是要让我们认识阅 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读写并重,方能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写景 的美文,作者在写景时很有顺序,先总写 春天的感受,再分写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迎春。思路非常清晰,并且选取的 都是能代表这个季节的事物。同样的,在 描写其他季节时,也可这样安排。比如写 《夏》,也可先总写夏天给我们的感受, 再分写夏风、夏雨等等。
二、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精彩句子
• 有的同学总抱怨说看作文书上的文章,句 子表达很生动,而自己却写不出那样的句 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修辞手法就像是人的着装打扮一样,看你 怎样去装饰了,装饰得好,句子自然就会 与众不同,会让人驻目。但也要以写出实 际和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前提。
• 就像《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就有很多 精彩的句子,比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 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 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 容,就要绽开似的”。流沙河的《理想》 里面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 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 初中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后面都有读一读、 写一写的需要识记的词语。所以我们在平 时学习中在弄懂词义后要造句,句子质量 还要保证住,有时是要求同时用几个词语 造句。通过这种方法的练习,才能为写作 中词语的运用做好准备。
四、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所以同学们要积极参 与生活,热忱地投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 社会生活,亲身体验个中滋味。通过平时 的观察积累写作资料,用心灵的触角去发 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思考方 式感知世间万物,形成独特的视野,在搜 正是因为用了修辞手法,这些句子富有感 染力。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注重 这一点,这样,就感觉像在做文字游戏一 样,在写作中加入一些恰当的修辞,使原 本普通的句子显得与众不同起来。

从“课文”学“作文”

从“课文”学“作文”

从“课文”学“作文”学好作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作文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写作形式。

那么如何学好作文呢?我认为可以从阅读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技巧。

课文是经过精心编排和修饰的文字,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仔细品味每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来组织语言。

还要注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以便在写作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提高文章的表达力。

课文是一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类型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方法。

记叙文一般包括开头、事件和结尾,可以通过课文来学习如何抓住关键事件、展开情节和合理安排结构。

说明文往往有明确的主题和论据,通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清晰地阐述观点和提供证据。

议论文需要有明确的立场和逻辑推理,课文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并学会用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课文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素材和提高写作的思维能力。

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可以引发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对写作话题的思考和思维的活跃。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点和人生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更多的材料和思路。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课文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很多帮助,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在学习作文时,我们可以借鉴课文的经验和技巧,但是不应该简单地照搬课文的内容和句子。

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才能真正写出优秀的作文。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积累素材和提高思维能力。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作者:庞前勇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2017年第06期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

因此,从课文中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从学课文的选材、学课文的标题、学课文的描写和学课文的结尾四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能力有效方法
一、学课文的选材,立新意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很多学生都一脸苦相,说不知道写什么。

其实事无不可用于写作。

也就是什么都可以写成作文。

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课文,内容就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有写人的,如老王(杨绛《老王》)、信客(余秋雨《信客》)、阿长(鲁迅《阿长与》)这样的普通人;有写事的,如父亲车站送别给儿子买橘子的(朱自清《背影》)。

其他写物的,比如写花的《紫藤萝瀑布》,写行道树的(张晓风《行道树》)等,其他还有写景的,阐明事理的,表达观点的……不一而足。

可以说我们的课文选材无所不包。

以两位老师的两节公开课为例,一节是课文分析,一节是作文指导,这两位老师就给学生在写作方面做了有效的引导和训练。

在上《背影》这课时,一位老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如何选材的,突出背影,这个背影为什么感人。

而另一位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描写让写作更动人》让学生明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来写作,写到作文中去。

学生明白妈妈的唠叨、父亲的呵斥、一碗热汤、老师的鼓励、我家的饭桌、妈妈做饭等等这些平常小事都能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家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浓浓的师生情,也就都可以写成文章。

这就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内容具体实在毫不空洞。

有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还要推敲怎么写出来,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一位学生写《父亲的呵斥》,刻画了一位经常呵斥孩子的父亲形象。

呵斥很伤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但此文中父亲的每一次呵斥都是对“我”的提醒和期盼,从而表达了父亲的望子成才和爱子之情。

经他一写,呵斥也就带有了人的温情,具有令人心暖的温度了。

这篇文章的立意也就与众不同了。

二、学课文的标题,拟新题
初中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

同样是写父亲的,李森祥的文章是《台阶》,朱自清的文章则是《背影》。

写尊老爱幼的,莫怀戚的《散步》以散步这么一个小事情吸引读者,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这个标题语言凝练,感情蕴含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还有其它题目,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未选择的路》;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大自然的语言》;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或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变色龙》;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陋室铭》《爱莲说》……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

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作文课上,再让学生根据训练要领,模仿学习,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

如一个学生写她家院子里的花草,原题为《我家的小院》,朴素倒是朴素了,多少朴实得有点寒碜。

经过启发指导,她改为《在自然中生活》。

还有的同学写家庭生活,题目是《我的妹妹》。

我指导她学习了《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她就把写自己如影随形般妹妹的作文题目改为《影子》。

还有的学生谈学习方法的《问渠那得清如许》和写自己小乡村的《何陋之有》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又能训练学生写作时先有个好的题目,起到重视每一个写作环节的作用。

三、学课文的描写,活运用
通过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经过启发引导,有的学生开头用倒叙式写《我第一次教育爸爸》道:“世上只有爸爸第一次教育儿子的事,哪有儿子第一次教育爸爸的事?有。

因为爸爸有抽烟的坏习惯,又有大男子主义,对妈妈不尊敬,我很巧妙的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教育。

”有的学生用对比式写《银杏湖旅游度假区一日游》的开头:“世界上有很多名闻遐迩的名园,……然而,我现在向介绍的都不是这些名气如雷贯耳的名园,而是小有名气的银杏湖旅游度假区。

”有的学生用《芦花荡》的介绍人物法开头,截取要写的人物外貌、经历、性格等,把他们作为文章的起点,放在开头介绍给读者,然后再展开情节,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对所写的人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

他在《雪的精灵》中写道:“深冬,一条蜿蜒的小路从村中向外蜿蜒延伸出去。

一辆平板车往来穿行。

拉车的是一位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面色黑里透红,白须飘飘。

车尾推车的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红扑扑的脸,头上梳着两只羊角辫,她用力推着车,车行迅速,轻快平稳。

”学习了小思的《蝉》后,有同学用欲扬先抑写《新来的同桌》开头:“一看见他像一黑黝黝的放娃牛,好象是闰土的后代。

真糟糕,他怎么成了我的同桌!我一直指望有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同桌来帮助我学习,现在可能要我去帮助他,真是‘穷邻居,讨厌多’!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的学习成绩却出乎意料的远在我之上……”一贬一褒,形成对比。

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很快开头、迅速入题了。

四、学课文的结尾,妙点题
有的课文结尾形式多样。

如《故乡》,议论抒情式;如《孤独之旅》,耐人寻味式;如《孔乙己》,设置悬念式;如《最后一课》,特写镜头式。

而结尾的作用各不相同。

结构上有
照应前文,点明题目;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

通过学习课文的结尾,并反复训练后,有的学生写《瞧我们这个家》,用“自豪的归纳,巧妙点题法”结尾说:“瞧我们这个家,多么温馨有趣的一个心灵港湾”!有的学生写《禄口的早市》,用“赞美抒情,突出中心法”结尾写道:“这时,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大地抹上一层金辉。

多么醉人啊,禄口的早市!多么美好啊,禄口的早晨!多么美好啊,我们的生活!”有的写《落叶的思索》时用“画龙点睛法”结尾:“我倾心与秋天,醉心于落叶。

在绿荫下我为叶儿歌唱——峋丽多彩如夏花,默默无闻如秋叶。

”有的学生在写《我读懂了历史人物》时用“引用歌词和名言警句法”结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从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他们高尚的品德,伟大的理想,使今天的我们也受益很多。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一篇文章的结尾要,像这样结尾的作文,一般都自然生动有力,不失为“豹尾”,不仅突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能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鼓舞。

往往会让人产生一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觉,从而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