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
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
2. 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3. 熟悉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1.1 有机物的定义和分类1.2 有机物的结构和成键理论1.3 分子式和结构式的表示方法2.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1 加成反应2.2 消除反应2.3 取代反应2.4 重排反应3. 有机化学实验操作3.1 基本实验器材和操作技巧3.2 有机合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3.3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3.4 有机物的鉴定和表征技术4. 有机化学的应用4.1 有机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4.2 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4.3 有机物在材料科学、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结合实践操作,提供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定期进行练习和测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成绩。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的积极程度。
3. 学生对有机化学理论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4. 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化学教材及参考书籍。
2. 有机化学实验室设备和实验材料。
3. 电子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2. 第二学期: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和机理的深入讲解,实验操作的进一步提高。
3. 第三学期:有机化学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的介绍,学生实验课题的设计和完成。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有机化学专业教师承担,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
有机化学大纲(应用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onic Chemistry适用于四年制本科应用化学专业学分:6 理论学时:64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4学分。
考试课。
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分类、命名、反应类型及机理、制备方法、鉴别和有几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选择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能力及基本知识和理论,为工业分析与检验学科其他后续课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复合材料学和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等)打下牢固基础。
同时授予学生特有的思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后,要求学生应达到要求:1.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 熟练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官能团的特征。
3.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鉴别方法。
4. 掌握各类主要有机化合物合成的主要方法。
5. 掌握某些重要的反应规则及反应历程。
6. 了解各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教材名称:《有机化学》付建龙、李红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9年。
参考资料:《有机化学》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高鸿宾编化学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烷烃主要内容: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同系物、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结构、烷烃的化学性质、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类型、氢原子类型及烷烃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杂化轨道理论第三章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及二烯烃的命名、异构现象、烯烃的结构、烯烃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烯烃的制备及用途、亲电加成及加成规则、诱导效应及共轭效应。
(完整版)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13P0005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名称:有机化学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学分:4 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有机化学》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
本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熟悉各类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及其规律,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技技术新成果及发展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后继专业课,培养造就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体现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三方面的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1.1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其具体应用;1.2 熟悉各类有机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1.3 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1.4 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的反应机理。
2.专业技能目标2.1 运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有机反应的可行性;2.2 运用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碳负离子、游离基等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2.3 运用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部分有机反应的机理。
3.专业素质目标3.1 具有基本的查阅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并具备基本的阅读英文文献的专业英语水平;3.2 具有良好的有机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有机化学角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3.3 具备基本的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2024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 应等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沸点、熔点、溶解度等
08
糖类化合物
单糖
定义与结构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类,如葡 萄糖、果糖等;它们具有醛基或
酮基,以及多个羟基。
物理性质
单糖通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 有甜味。
化学性质
单糖可以发生氧化、还原、酯化、 醚化等反应;它们还可以与蛋白质、 脂质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过氧化物等。
输入 物标理性题质
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低的沸点和较好的溶解性。它 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易溶于有机溶剂。
定义与分类
化学性质
醚类化合物在有机合成、溶剂、麻醉剂等方面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乙醚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溶剂和麻醉剂,
也是制备其他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用途
醚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但易发生开环聚合、 氧化等反应。其中,开环聚合反应是醚类化合物在特 定条件下发生的重要反应之一。
硫醇、硫酚、硫醚
01
硫醇
硫醇是一类含有硫氢基(-SH)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醇的性质,
但更易被氧化。硫醇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制备中有一定的应用。
02
硫酚
硫酚是含有硫氢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性质与酚类化合物相似,但具有
更强的还原性和亲核性。硫酚在染料、医药和农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03
硫醚
硫醚是含有硫醚键(-S-)的有机化合物,性质与醚类化合物相似,
但具有更高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硫醚在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和
功能性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05
醛、酮、醌类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研究碳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
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现代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学习有机化学,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反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碳元素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性质、反应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2.1 课程内容(1)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有机化学的特点。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构成、键的性质、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3)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酸碱理论、电子位移效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4)有机化学的重要反应:醇的酸碱性质和醇的重要反应、醛与酮的重要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等。
(5)杂环有机化合物:杂环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2.2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6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45分钟。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1-2周: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
第3-4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第5-6周:有机化学的反应原理和分类。
第7-8周:醇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9-10周:醛与酮的性质和重要反应。
第11-12周:芳香族化合物的特性及其重要反应。
第13-14周:杂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合成。
第15-16周:复习和期末考试。
三、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3.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除了理论课的讲授外,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有机化学 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介绍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目标提出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介绍该课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第二章:基本概念及结构2.1 有机化学的定义解释有机化学的概念,强调有机化合物中碳的特殊性质。
2.2 结构与性质关系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
第三章:有机化学反应基础3.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介绍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2 有机反应的分类分析有机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如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以及消除反应等。
3.3 反应机理解释有机反应的机理,包括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4.1 碳碳键的形成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碳键形成的不同方法,如Grignard试剂的使用。
4.2 合成路线图解释如何通过不同的反应步骤来合成目标有机化合物。
4.3 反应条件的选择分析合成中所需的不同反应条件选择,如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的影响。
第五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5.1 分离技术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和结晶等。
5.2 鉴定方法解释有机化合物鉴定的不同方法,如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
第六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6.1 功能团的特性探讨不同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行为的影响。
6.2 药物和天然产物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6.3 应用案例分析分析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染料的合成和塑料的制备。
第七章:实验教学7.1 实验目的与原理介绍每个实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
7.2 操作步骤与安全注意事项解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事项。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的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评价与考核8.1 评价方式解释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如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等。
8.2 考核要点指明学生在本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2024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1]
![2024版《有机化学》教学大纲[1]](https://img.taocdn.com/s3/m/99763e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e.png)
纲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含氧官能团化合物•含氮官能团化合物•周环反应与光化学反应•有机合成策略与方法•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环节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有机化学定义及研究范围有机化学定义研究范围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课程安排与考核方式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基础知识回顾与拓展原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及物理性质分子间作用力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的形成条件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物理性质理解并掌握熔点、沸点、蒸气压、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相变与热力学了解相变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理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焓、熵等。
立体化学基础立体异构现象手性与对称性了解顺反异构、对映异构等立体异构现象的产生条件及其性质差异。
构象分析烃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烯烃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烯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烯烃的顺反异构和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烷烃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理解烷烃的构象和构型;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炔烃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炔烃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炔烃的共轭效应和端基效应;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烷烃、烯烃、炔烃结构和性质苯的结构和性质芳香烃的结构和性质掌握芳香烃的分类、通式和命名;理解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烷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卤代烷的通式、同分异构现象;理解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掌握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通式和命名;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亲核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等。
含氧官能团化合物1 2 3醇的结构和性质酚的结构和性质醚的结构和性质醇、酚、醚结构和性质醛、酮结构和性质醛的结构和性质酮的结构和性质羧酸及其衍生物结构和性质羧酸的结构和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性质含氮官能团化合物胺类化合物结构和性质胺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01胺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02胺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0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结构和性质重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01偶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02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03生物碱简介生物碱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生物碱的概念、分类方法以及各类生物碱的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基础)教学大纲Organic chemistry课程代码:BB101310 学时:45 学分:2.5理论学时:45 实验或讨论学时:0适用专业:农、林、水等专业课程性质:必修执笔人:高吉刚审定人:付蕾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及科研、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及应用,(2)掌握简单有机化合物的构型、构象等立体化学基本知识,熟悉各类异构现象。
(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典型的有机反应历程以及反应条件对反应历程的影响。
(4)熟悉糖、油脂等天然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性质。
(5)了解近代仪器分析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实验课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
3、课程教学改革(1)教学内容沿用官能团系统编排,建立结构、性质、典型反应机理为主线的有机化学理论体系,增强有机化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
(2)精简了抽象的结构理论知识,增加了有机化学新成果的相关内容。
(4)课程教学分阶段性进行,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阶段性所学知识。
(5) 为了适应生物科学和有机化学学科的迅速发展,突出农、林、水各专业特点,及时的将各学科的新成果融合到有机化学教学中。
二、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1学时)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酸碱理论简介,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性质的特点。
难点: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基本理论。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题:1.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2.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特征是什么?3. 如何表达碳原子的杂化轨道?4. 为什么说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第二章饱和烃(5学时)烷烃: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体、命名、结构与构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以及有关自由基的基本理论。
环烷烃: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环烷烃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重点:是饱和烃的系统命名、构象表示方法、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关系、化学性质,难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机理和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建议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及模型,讲授与讨论式教学。
思考题:1. 为什么烷烃的自由基卤代反应通常是指氯代和溴代反应?2. 如何论证烷烃的自由基卤代反应历程?3. 什么叫构象?典型构象?优势构象?第三章不饱和烃(6学时)单烯烃的结构、异构现象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烯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α–氢的卤代反应,掌握不同碳正离子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亲电加成反应机理,重要烯烃代表物—乙烯。
炔烃的结构、异构现象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炔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金属炔化物的生成,重要炔烃代表物—乙炔。
1,3—丁二烯的结构和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双烯合成。
重点:烯烃、炔烃的命名,构型的顺/反、Z/E标记法,化学性质、诱导、共轭效应。
难点:化学性质、诱导、共轭效应。
建议教学方法:多媒体及模型演示,讲授法思考题:1. 什么叫顺反异构?顺反异构产生需要符合什么条件?如何标定顺反异构?顺反法和Z/E 法的标定原则是什么?2. 为什么碳碳叁键比双键难于亲电加成?3. 乙炔的氢为什么比较活泼?第四章芳香烃(3学时)单环芳烃:单环芳烃的命名,苯的分子结构,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磺化反应、傅-克反应,氧化反应及侧链卤代反应等。
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及其应用,稠环芳烃:萘,蒽、菲,其它稠环芳烃。
非苯芳烃,休克尔规则。
重点: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历程、定位规律以及芳香性的判据。
难点: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思考题:1. 符合分子式为C6H6的碳环化合物,除苯以外还有哪些?2. 怎样理解关于芳香性的“4n+2”规则?3. 为什么芳烃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而难于发生亲电加成反应?第五章旋光异构(4学时)基本概念:旋光性、旋光物质、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含手性碳原子环状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丙二烯型化合物的旋光异构,联苯型化合物的旋光异构,环己六醇类化合物的旋光异构,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动态立体化学,外消旋体的拆分。
重点:掌握基本概念,难点:空间结构的建立,旋光异构体的表示法建议教学方法:讲授加练习总结法思考题:1. 何谓旋光度和比旋光度,手性和手性碳原子?2. 什么是D/L和R/S标记法?3. 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规则是什么?第七章卤代烃(3学时)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卤代烃的性质: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水解反应、醇解反应、氰解反应、氨解反应、卤离子交换反应、与硝酸银反应;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卤代烃与金属的反应。
卤代烃的两种反应机理,卤代烃化学结构与化学反应活性的关系,卤代烃重要化合物。
重点:不同类型卤原子的化学反应活泼性难点: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和消除反应历程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加讨论法思考题:1.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有什么规律性?SN1和SN2的区别有哪些?2. 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强度是怎样确定的?3. 为什么AgNO3试剂与卤代烷的作用都是SN1反应〉?第八章醇、酚、醚(3学时)醇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的反应,取代反应,脱水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多元醇的反应,光谱学特征、重要化合物。
酚的分类和命名、光谱学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酚醚和酚酯的生成,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重要化合物。
醚的分类和命名、光谱学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钅羊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生成;重要化合物。
硫醇、硫酚和硫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重点:醇、酚、醚的命名与化学性质难点:醇脱水反应中的分子重排现象建议教学方法:讲授加讨论、练习法思考题:1. 醇羟基的被取代和卤代烃的亲核取代有什么异同?2. 为什么醇和PCl3或SOCl2作用制备卤代烷时不发生重排作用?。
3. 醚与碘化氢作用时醚键断裂,为什么通常是较小的R 生成RI?第九章醛、酮、醌(3学时)醛、酮的分类和命名、光谱学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加成消除反应、α-H 的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歧化反应;重要化合物。
醌的结构和命名、性质:加成反应,还原反应,重要化合物。
重点:是醛、酮的命名和化学性质,难点: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建议教学方法:讲授加练习法思考题:1. 醇、酚、醚、醛、酮、醌的结构特征有何异同点?2. 醛、酮与氨衍生物的加成-消除反应历程是怎样的?3. 如何判断交叉羟醛缩合的反应产物?第十章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5学时)羧酸的分类和命名、光谱学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α–H的取代反应,还原反应,。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还原反应、酯缩合反应、酰胺的酸碱性;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羟基酸的分类和命名,羟基酸的性质:酸性、脱水和脱羧反应、α–醇酸的氧化反应、α–醇酸的分解反应;羟基酸的重要化合物。
羰基酸的分类和命名,酮酸的化学性质:脱羧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互变异构现象、,羰基酸的重要化合物。
互变异构现象,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丙二酸酯合成法。
重点:命名,重要化学性质难点:羟基酸的脱水反应酮酸的脱羧及互变异构现象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加讨论法思考题:1. 羧基是羰基和羟基组成的,但为什么不具有羰基和羟基的典型性质?2. 酯的水解反应有什么规律性?3.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等反应的活性有什么差别?为什么?1. 为什么羧酸的脱羧反应,往往是α-碳上具有吸电子的基团时容易反应?2. 有哪些常见的基团可以使α-氢活化,以及它们的活性顺序如何?第十一章含氮有机化合物(3学时)胺的分类和命名、结构、光谱学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碱性、烷基化反应、酰基化反应、与亚硝酸反应;重要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芳香族重氮盐的制备及应用,硝基化合物,腈类化合物,碳酸酰胺,苯磺酰胺。
重点:胺类的化学性质。
难点:利用重氮化反应合成芳香族化合物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加练习法思考题:1. 硝基和氨基的结构是怎样的?2. 胺类的碱性大小有何规律?如何解释?3. 有哪些含氮化合物的还原,可以制得胺类?第十二章杂环化合物(2学时)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单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碱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生物碱概述,生物碱和提取方法,生物碱选述。
重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化学性质难点:杂环化合物结构建议教学方法:讲授加讨论法思考题:1. 具有芳香性的某些杂环和苯环比较,有何异同点?2. 芳香性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有没有定位规律?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碱性大小有哪些规律性?4. 为什么吡啶显碱性,而吡咯却有弱酸性?第十三章糖类化合物(5学时)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开链结构、单糖的变旋现象、单糖的环状结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差向异构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成脎反应、成酯反应、成苷反应、显色反应,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还原性二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非还原性二糖:。
淀粉,纤维素,其他重要的多糖。
重点:单糖的开链式结构、哈武斯(Haworth)式结构、变旋现象,单糖的化学性质等难点:变旋现象建议教学方法:讲授法加讨论法思考题:1. 为什么酮糖也可以与斐林试剂和多伦试剂反应?2. 怎样证明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这三种糖的C-3、C-4和C-5具有相同的构型?3. 戊醛糖中哪些糖经HNO3氧化得到内消旋化合物?4. 还原性双塘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第十四章脂类(2学时)油脂的存在和用途、结构和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加成反应、酸败作用、干化作用;类脂化合物:磷脂,卵磷脂和脑磷脂、神经磷脂、蜡,甾族化合物。
肥皂及表面活性剂:肥皂及其乳化作用、合成表面活性剂。
重点:重点是油脂的结构和化学性质难点: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建议教学方法:指导自学法思考题:1.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那些脂肪酸在油脂中存在较为普遍?2. 试述蜡、磷脂和甾体化合物的结构特点?3. 油脂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几个重要化学常数?他们各有何用途?三、本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和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