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小古文教案

合集下载

《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

《伊索寓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伊索寓言》。

本课主要介绍了伊索寓言的故事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伊索寓言的基本情节,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伊索寓言的故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其中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乐于思考的良好品质,增强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的辨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伊索寓言的故事特点。

难点:从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其中的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伊索寓言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5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勾画出自己认为有意思的句子。

3. 合作探讨(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炼出其中的道理。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伊索寓言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作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伊索寓言故事特点深刻道理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本节课学习的伊索寓言故事。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伊索寓言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动画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伊索寓言的故事特点和深刻道理。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寓言故事,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伊索寓言》教案(精选16篇)

《伊索寓言》教案(精选16篇)

《伊索寓言》教案(精选16篇)《伊索寓言》教案篇1课前嬉戏:1.写"聪'字:请你围绕该字的各部件说一句成语且与"聪慧'有关。

2.读绕口令:(ppt)凳子与扁担凳子宽,扁担长。

扁担没有凳子宽,凳子没有扁担长。

扁担绑在那凳子上,凳子不让扁担绑在凳子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凳子上。

喇嘛与哑巴打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了个喇叭;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了个獭犸。

提着獭犸的喇嘛要拿獭犸换别着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别着喇叭的哑巴不愿拿喇叭换提着獭犸的喇嘛的獭犸。

不知是别着喇叭的哑巴打了提着獭犸的喇嘛一喇叭;还是提着獭犸的喇嘛打了别着喇叭的哑巴一獭犸。

喇嘛回家炖獭犸;哑巴嘀嘀哒哒吹喇叭。

一.引入课文1.怎样使自己聪慧呢?"书犹药也,可以治愚。

'2.《伊索寓言》简介二.学习课文(一)示范指导学习《狐狸和葡萄》1.出示任务:今日我们要从写法上和读法上讨论讨论寓言的特点。

2.方法提示:通读研读联想3.通读:了解文章结构明显的两段结构,前两自然段叙述一个故事,最终一自然段点明寓意。

质疑:①文章标题用"狐狸和葡萄'妥不妥?②"够'在本文中的用法(字典里解释:①数量上可以满意需要;②达到某一点或某一程度;③用手等伸向不易达到的地方去接触或拿来。

)4.研读:(ppt)画出重点语句"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5.反思:①换种说法原谅自己是堕落的开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应当乐观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查找躲避的借口。

(ppt)②寓言新编(ppt)我编故事,你说道理:学校要进行书法竞赛,好多同学都在努力练习,唯独张兵不仔细。

竞赛结果一出来,张兵自然是名落孙山。

观察获奖同学上台领奖,张兵说:"在学校拿个奖有啥希奇的!'"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范文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伊索寓言》。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伊索寓言》的阅读与理解。

(2)寓言故事主题和寓意的探讨。

(3)课文中所涉及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中的难词汇和长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2)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表达。

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伊索寓言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伊索寓言的背景和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伊索寓言》。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通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词汇和句型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汇和句型。

(2)学生进行简单的语言实践,运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的能力。

3.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选择其他伊索寓言进行阅读和研究,总结寓言的主题和寓意。

2. 创意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类似的寓言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或表演。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伊索寓言》2. 图片或视频:伊索寓言相关的故事插图或动画片段3. 参考资料:有关伊索寓言的背景介绍、解析和评论4. 学习工具:词典、翻译软件等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伊索寓言产生兴趣,并简要介绍伊索寓言的背景和特点。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通用6篇)《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那么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挖苦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

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

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

《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的内容非常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

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考虑,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

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

〔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那么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

课文《伊索寓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内容;(2)能够分析并理解故事中的寓意;(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寓意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伊索寓言》的背景及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2)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5. 实践环节:(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中的情节;(2)学生通过演绎,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所学故事内容及寓意;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探讨的能力等;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寓意的把握以及心得体会的质量;3. 学生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效果,以及家长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读《伊索寓言》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读《伊索寓言》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读《伊索寓言》教案(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伊索寓言》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做一个善良、正直、勇敢的人。

二、教学内容1. 《伊索寓言》简介:了解作者伊索,以及寓言的特点。

2. 选取五则《伊索寓言》进行详细解读,分析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伊索寓言》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阅读《伊索寓言》,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寓言的寓意。

2. 难点: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伊索寓言》的基本情况和寓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寓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伊索寓言》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第二课时:选取一则《伊索寓言》进行详细解读。

3. 第三课时:选取两则《伊索寓言》进行解读。

4. 第四课时:选取剩余两则《伊索寓言》进行解读。

5. 第五课时:总结学习《伊索寓言》的心得,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伊索寓言》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伊索寓言》原著或改编版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增强课堂趣味性。

3. 学习卡片或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整理故事情节和寓意。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介绍《伊索寓言》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伊索寓言的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伊索寓言的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伊索寓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伊索寓言》的寓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寓言故事进行启示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分析角色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自我教育。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伊索及其寓言故事。

(2)引导学生关注寓言故事的特点:简短、有趣、寓意深刻。

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喝水》等。

3.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狐狸和葡萄》的理解。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4.分析角色(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乌鸦喝水》中乌鸦和狐狸的角色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5.寓言故事启示(1)教师引导学生从《伊索寓言》中选取一个故事,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6.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收获。

7.课后作业(1)阅读《伊索寓言》中的其他故事,选择一个进行复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伊索寓言》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3.在课后作业中,关注学生的写作质量,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学资源1.教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辅助材料:《伊索寓言》故事集3.多媒体课件:寓言故事图片、视频等4.网络资源:关于《伊索寓言》的背景资料、相关故事等六、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分析角色特点。

在阅读《狐狸和葡萄》后,教师提问:“同学们,故事中的狐狸为什么吃不到葡萄?”学生回答:“因为它够不到。

”教师:“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告诉我们不要眼高手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努力。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3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3篇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篇9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注音赫拉hè宙斯zhu庇护bì粘住zhān释义:庇护:包庇;袒护。

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二、指导学习、研讨(一)导入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1.寓言及其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索寓言》两则
执教:朱文君
六年级
【白话文】
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一只狐狸看见了,馋得直流口水。

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

他边走边回头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成熟。

蝉和狐狸
一只蝉在大树上唱歌。

狐狸想吃蝉,便设下了一个圈套。

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真美妙!你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蝉察觉其中有诈,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去,狐狸以为是蝉,猛地扑过去。

蝉对狐狸说:“朋友,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那就大错特错了。

自从看到你的份额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文言文】
狐与葡萄
昔有一狐,见葡萄满架,万紫千红,累累可爱,垂涎久之。

奈无猿升之技,不能大快朵颐。

望则生怨,怨则生怒,怒则生诽,无所不至。

乃口是心非,自慰
曰:“似此葡萄绝非贵重之品,罕见之物。

况其味酸涩,吾从不下咽。

彼庸夫俗子方以之为食也。


此如世间卑鄙之辈,见人才德出众,自顾万不能到此地步,反诋毁交加,假意清高。

噫,是谓拂人之性,违心之谈也。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白话故事
1、(课前让学生预习了两篇白话文)同学们,读过老师给你们的两篇文章了吗
2、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伊索寓言》,看老师写。

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饱含着人类的智慧。

3、你们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很好,很有感觉)好在哪里
4、小结:读故事就要读出情感,读得绘声绘色。

5、出示故事中的人物语言:
A他边走边回头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B他故意站在蝉的对面,赞叹道:“您的歌声真美妙!你真是个天才的歌唱家!你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
(1)指名读。

点评。

6、第二只狐狸和第一只狐狸说话时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感悟一个是在骗自己,一个是在骗别人,第二只语气更夸张。


二、诵读文言故事
过渡:听老师读第一只狐狸的话。

(师读古文中狐狸的话)
听明白了吗
古文又叫文言文。

师生合作:去“之”读。

听起来够怪。

5、文中有多少四字词语
文言文中往往用四字词语,连起来,让我们读着有明快的节奏。

找出来读一读。

齐读,读出节奏。

6、文言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文言文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有音乐性的语言,我们要继承发扬。

古人读时半读半唱,叫吟诵。

7、媒体播放:唐老先生吟诵《狐与葡萄》,让学生感受吟诵是怎样的一种诵读。

【滕春友评价:不提倡小学课堂上吟诵,因为今人已无法复古,很容易扭曲了“吟”的意味。


三、改写文言文
1、读《蝉和狐狸》,按要求改写成文言文。

要求:(1)、任选一句改写成文言文。

句意不变。

(2)忘了用上“之乎者也”
(3)完了读一读,斟酌一下,设法让句子有节奏。

2、学生交流
(有些学生写得不错,有些学生不到位。

但老师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写古文的感受。

把古文中的“之乎者也”纳入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