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 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 阶段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 • • • •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⑵商周时期的农具 ⑶商周时期的耕作技术 ⑷商周时期的农作物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上山遗址的“万年稻米”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 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当初河 姆渡遗址出土7000年的人工栽培的水稻,曾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 研究热点引到长江下游地区,而上山遗址又将这一记录提前了3000 多年。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 铁农具、牛耕
铁制农具
牛 尊
( 牛 鼻 穿 着 鼻 环 )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 铁农具、牛耕 • ⑵西汉——改进和进一步推广:耦犁 和犁壁
早高了 了了便 近耕翻西 千作土汉 年效碎的 。 率土牛 。的犁 这犁。 比壁已 欧,安 洲提装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 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①出现时间: 七八千年前 ②表 现: 先清除地上的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 然后再播种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 • • • 1.中国农业的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刀耕火种的的原始农业 3.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 1.铁犁牛耕的发展: •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灌溉: • ⑴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 龙首渠 • ⑵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复习指南【P56】时空定位【P56】原始社会(前21世纪前):石器时代,刀耕火种,养蚕织丝。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青铜时代,木耒石锄,原始瓷器,井田制。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走向铁器时代,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前594年初税亩,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秦汉(前221—220):代田法,青瓷,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220—589):翻车,白瓷,灌钢法,均田制。
隋唐(581—907):曲辕犁,筒车,大运河,柜坊、飞钱,市舶使。
五代宋元(907—1368):高转筒车,交子,坊市界限打破,租佃关系普遍化,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明、清前期(1368—1840):风力水车,资本主义萌芽,商帮,海禁闭关。
第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夯实基础【P56】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基础梳理】原始农业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最早种植水稻和粟。
主要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
商周农业农具:木制耒耜为主、石锄、石犁,珍贵而稀少的青铜农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
发展表现:五谷丰登(粟、黍、菽、稻、麦);六畜兴旺(猪、牛、羊、马、狗、鸡);桑、麻种植;生活从迁徙走向定居。
认识: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中国农业社会基础。
【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条件(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改良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真题演练】【例1】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
”其中并未提到犁,对此的合理解释是(B) A.井田制已经瓦解B.铁器牛耕尚未普及C.土地私有成为主流D.青铜农具仍在大量使用【解析】虽然铁犁牛耕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管子·轻重乙》中没有记载犁,说明铁器牛耕在当时还没有普及,故B项正确。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A.夏商时期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话()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2011年山东青岛二模)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9.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1

7.(2011年江西省十一县高三联考)在中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 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 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 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 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 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开始 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开始推广使用牛 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清时期,排除D。
2.(2011年福建文综)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 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 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 读正确的是( )
6.(原创)2011年7月4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在对宋代哥 窑葵瓣口盘(如图)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瓷器应当属于瓷器分类中的( ) A.白瓷系列 B.青瓷系列 C.青花瓷系列 D.珐琅瓷系列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瓷器。中国瓷器自唐代 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属南 方,故为青瓷,选B。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 青花瓷出现于元,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 朝,时间不符,排除D。
4.(2011年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 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 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 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 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清楚说明轮种 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2007——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分章节汇编: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名题分解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名题分解一、选择题2012年题组1.(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商朝农业)与史学常识(史料)【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史料运用能力。
根据时间信息“商代”可以排除B(西周到春秋中叶)C(春秋晚期);再根据史学常识(一手材料可信度高)和关键信息“牛耕”,A项虽是一手材料,但没有体现“牛耕”,故选D项。
【答案】D2.(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形态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3.(2012·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图表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必修2)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2011年四川卷,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 B C D1.A【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识图能力。
经分析 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
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
故选择A项。
2.(2011·济南模拟)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A.北京人遗址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B.湖南玉蟾岩,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的大量稻谷的遗存2. B【解析】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满天星斗”。
A、C项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起源,D 项不能反映材料中“满天星斗”的特点。
B项多处遗址发现人工栽培水稻,说明中国农业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
3.(宁波效实中学2011届高三测试,19)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铁犁牛耕的出现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3.B【解析】图1是东汉出现的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图2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
东汉时,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使用广泛,但也存在回转不便的缺点,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据此本题选B 项。
4.(温州八校2011届高三测试,10)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锄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4.C 【解析】从图片中所给的信息只能看出生产工具的改良,A 和B 所述内容题目所给的条件不够体现。
人版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十年高考汇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20.7·浙江高考·2)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许多著名的工程。
观察右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B.②—灵渠C.③—郑国渠D.④—都江堰2.(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3.(2019·海南高考·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4.(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5.(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6.(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Ⅱ)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3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垄作法 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1.C解析:此题关键是对材料阅读与理解,江淮地区种植水稻,但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粮食产量,官府组织民众在水稻收割之后,种植小麦。
2.(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题)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2.C解析:属于中等难度题。
本题图文结合,较好地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及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中限定条件词是“商朝”和“农耕生产”。
A项是商朝的刑具;B 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依据图中所示,应为唐朝出现的曲辕犁;D 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
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井田制的内容,故C项正确。
此题图文结合,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考查中国古代经济。
根据课本知识,春秋才出现铁器和牛耕,可以以首先排除B、D选项,而A选项属于商代的政治制度,显然与题目关键词“农耕生产”无关,因而,正确选项只有C。
3.(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5题)图2为“胡人执犁俑”。
该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A.汉代B.唐代C. 宋代D.元代3.B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出图片内含信息,胡人所背负的是“曲辕犁”,为唐代所出现。
4.(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B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
5.(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师版新
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4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中的“河”是指
A. 黄河
B. 大运河
C. 淮河
D. 渭河
2、(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3、(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
结合图4分
析,正确的是
图4 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
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
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
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
以南地区转移
2011年题组
4.(2011·福建文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
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
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
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图4
D.②③④
5.(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
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
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
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
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
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
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7.(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8.(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10题组
9.(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1.B 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10.(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11.(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009题组
12.(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13. (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
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
据此,“有
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14.(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2008题组
15.(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16.(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2007题组
17.(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8.(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
A B C D
19.(2007·江苏历史3)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
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20.(2007·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21.(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2、(2012高考文综四川卷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三
表三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3)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
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
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
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农业产业的相关研究。
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
1914年,国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
——(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4)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10分)
23.(2011·安徽文综·35)(30分)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