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七单元26-古文二则

合集下载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导学案

语文版八上第七单元导学案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2.自由朗读并思考: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大事的例子,是为了论述什么问题?
3.小组讨论作者的论证思路: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基础训练】
1.字词: (1)动心忍性: (2)困于心,衡于虑: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所以动心忍性:
6.文章最后一段写王生演法失灵,极为精彩。这样的结果有什么表达效果?
7.读完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写出结果。
【基础训练】
完成课本P226第三题。
【拓展训练】
生活中总有一些想不劳而获的人,并认为“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述理由。
学习总结:
姓名 班级 小组 号码 编写老师
学习总结:
姓名 班级 小组 号码 编写老师
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二
补充纠错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忧患安乐。
【学习重点难点】
1.认识“逐步深入论证”的结构特点。
2.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及文化品味。
【导学指导】
1.反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文章论证的层次。
二、阅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行()七负笈()观宇()稽()首重()茧采樵()
赉()给()盎()盂挹()注箸()霓()裳()
饯()杳()谙()自诩()逡()巡()踣()
叩而与语:阴有归志:
乃尔寂饮:其饯我于月宫可乎:
今阅两三月:未谙此苦:
吾固谓不能作苦:归宜洁持:
俄顷:乃于案上取壶酒:
且嘱尽醉:壶酒何能遍给:

26课1古文二则八年上册

26课1古文二则八年上册
八年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审批人: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型
展示课
课时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
时间预设:导课自主学习分组展示课文小结反馈检测
2 8 20 6 4
导入新课:
一、课前预习
1、简介作者:
2、简介《孟子》
3、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理解识记以下词语
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恶
患辟如使
由是是故丧
蹴不屑何加
已本心义
二、【合作交流】
1、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辟辩
得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达标检测】
1、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
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四、课后回顾:

26古文二则《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26古文二则《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拂()乱胶鬲( )傅说( )
3、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4、词类活用。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
所以动( )心忍( )性行拂乱()其所为
必先苦( )其心志人恒过()入()则、出( )则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而:而后作
征于色而死于安乐也
自主学习 讨论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2、注音
畎()亩曾()益拂()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
发:发于畎亩拂:行拂乱其所为
发于声拂士
6、谁能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合作探究
1、读第一段:A、作者开头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B、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
C、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读第二段:A、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B、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主备教师:夏晖科组长审核:年级组审核:
学案小主人:班级:组次:
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课文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学习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古文二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某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语文版八上语文第七单元第26课古文二则

语文版八上语文第七单元第26课古文二则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虽有嘉肴..( )(6)虽有至.道(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8)然后能自强..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管夷吾举于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B.行/拂乱/其所为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然后/能自强也4.用原文语句填空。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方面经受磨难。

思想上要“________”,肉体上要“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

(2)经受磨难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附答案课题:26.《古文二则》(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班级:小组: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你是最棒的!)1、给生字注音。

畎(qiǎn )亩曾(zēng )益拂(bì)士拂(fú)乱胶鬲(gé)傅说(yuè)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劳(形使动,使……劳累)其筋骨饿其体肤,(形使动,使……受饿)空乏其(形使动,使……受穷困缺乏之苦) 所以动(动使动,使……惊动)心忍(动使动,使……坚忍)性行拂乱(形使动,使……混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形使动,使……受苦)人恒过(名作动,犯错误)入则、出则(动作名,指国内)(动作名,指国外)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往上托。

古义:举用)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在生于忧患由于而:而后作表顺接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发:发于畎亩发迹,指被任用发于声表现出来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拂士通“弼”,辅佐6、重点词语解释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担子,责任②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③而后作奋起④、征于色征验,表现⑤、而后喻了解,知晓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国内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⑧、国恒亡常常⑨、生于忧患生存7、重点语句翻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们的意志受磨练,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的时候,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古文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内的生字词,疏通课文字词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习重难点】1.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的道理――人才要经过艰苦磨炼,才能够造就。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理的方法――举事例、提观点、作阐述、得结论。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曾.益()拂.士()教学相长.()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入法家拂士: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通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举.于版筑()空乏..其身()人恒过.()而后作.()征.于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孟轲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将其二人并称其为“__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1.第1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2.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3.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4.“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5.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自学检测】1.本文是一篇,按照“举事例——_______——正反论证作阐述——得出结论:”的结构思路,阐述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才观。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6《古文二则》学案 (新版)语文版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五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6《古文二则》学案 (新版)语文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会翻译课文,能背诵课文。

2.总结古人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能认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提高勇敢地面对困难的勇气。

学法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理清写作思路和全文结构。

理解作者所论述的道理。

自主学习1.《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家、家、家,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其中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

孟子维护儒家学派的理论,主张“民贵君轻”,施“仁政”,行“王道”,反对“霸道”。

南宋朱熹把《孟子》和《》《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拂.士()拂.乱()3.分类整理一些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⑴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⑵词类活用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空乏..其身空乏:使动用法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忍:使动用法人恒过.过:名词用作动词⑶古今异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今义: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今义:征.于色征:古义:;今义:而后喻.喻:古义:;今义: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今义:出.则无敌国外患出:古义:;今义:⑷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困于.心()拂: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过:人恒过.()以其境过.清()士:管夷吾举于士.()法家拂士.()⑸重点语句翻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组号:主备:邹聪玲审核:
26.古文二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⒈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能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了解孟子及著作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孟子主张“”,以一统天下。

2、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3 《孟子》是一部记录的书,现存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初读课文
1、用笔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字词句;
2 利用课下注解并查找资料书将这些字词句的音义写在该字词句附近;
3 大声朗读课文三遍,做到流畅准确.
三检查预习效果
1 给加点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法家拂.士()
曾.益()行拂.乱其所为()
2抽查朗读
3抽查重点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的掌握情况
(实词:名动形数量代虚词:副介连助叹拟)
第一段:
发:畎亩:举:
士:市:于:
第二段:
于是:苦:劳:饿:
空乏: 拂: 乱:曾益:
第三段:
人恒过:衡:作:征:
色:喻:拂士:出:
第四段:
然后:知:而:
4查找资料,了解第一段中所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并在课堂上交流。

四质疑:写出预习过程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五助读资料——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 通假字
曾益:“曾”通“赠”,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

拂士:“拂”通“弼”
2古今异义
所以故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

3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