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2节 随堂基础巩固111

合集下载

2019年新苏教版小学二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

2019年新苏教版小学二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

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知识点及巩固练习一、教材内容:1.100以内的加、减法(三)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3.表内乘法(一)4.表内除法(一)5.厘米和米6.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7.观察物体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使学生能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

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的长度,会用如“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

2.数学思考:(1)使学生在认识乘法,除法的含义以及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

(2)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确定位置,辨认方向,观察物体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视图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用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除法,用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的长度。

3.问题解决:(1)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方法从生活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随堂巩固练习(全套)【绝版好课件,路过别错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随堂巩固练习(全套)【绝版好课件,路过别错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随堂巩固练习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随堂-教用(第2章复习)

数学随堂-教用(第2章复习)

2
17 第2章复习(一)
1. 是非题(每格5分,共30分)
(○)(1) 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邻角互补。

(×)(2) 已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即可确定为锐角三角形。

(○)(3) 正方形是菱形的一种。

(×)(4) 六个边长均相等的六边形称为正六边形。

(×)(5) 半径是圆的一弦。

2.如右图,△ABC中,AB的中垂线L分别交BC、AB于D、E 两点。


AE=12、DE=5、CD=10、AC=8,则△ABC的周长=55。

(15分)
3. 如右图,∠AOB=90°,OA=6厘米,则︵
AB弧长为3π厘米,
灰色区域的面积为9π-18平方厘米。

(每格15分,共30分)
4. 如右图,已知∠A=115°,∠C=45°,且BD平分∠ABC,则
∠BDC=125度。

(15分)
5. 利用标尺作图,欲在长为32厘米的线段上,作出一条长为20厘米的线段,至少须作图
3 次。

(10分)。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讲解

分布地区
流水 侵
侵蚀 蚀
形成石林、溶洞 溶蚀 及地下河、漏斗

河流流经的中低 纬度的可溶性岩 石地区

冰川
形成冰斗、角Biblioteka 、 冰川分布的高山用侵蚀
U形谷
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风力 搬运 搬运 作用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对地貌的影响 “飞沙走石” “泥沙俱下”
物质迁移
分布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地 区以及海滨地区作
1.读“地貌景观图”,完成(1)~(2)题。
(1)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分别是
()
A.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风力堆积
D.流水侵蚀 风力搬运
解析:读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丙是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皱山;丁是风力堆积作用下形成 的沙丘景观。 答案:(1)D (2)C
第 二 章
自然 环境 中的 物质 运动 和 能量 交换
第 二 第2 节 课时
地 外力 球 作用 表与 面 地表 形 形态 态
晨背关键语句
理解 教材 新知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 创新 演练
随堂基础巩固 课时跟踪训练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形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的观察与测量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尺子、温度计、天平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温度计、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的科学入门,介绍科学的观察与测量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活动:活动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进行观察。

活动2:学习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观察与测量科学探究方法2.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用直尺测量长度并记录。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观察与测量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019-2020学年高中人教B版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 2.2 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

2019-2020学年高中人教B版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二章 2.2 2.2.1 不等式及其性质

⇒1a<1b;当 a<0,b>0 时,满足已知条件,但推不出
a>b,错误; ②当 a=3,b=1,c=-2,d=-3 时,命题显然不成立,错误;
③a>b>0, c>d>0
⇒ad>bc>0⇒
a d>
bc成立,正确;
④显然 c2>0,∴两边同乘以 c2 得 a>b,正确.
[答案] ③④
核心概念掌握
核心概念掌握
核心素养形成
随堂水平测试
课后课时精练
4.利用不等式求范围应注意的问题 求指定代数式的取值范围,必须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求解,同向不等 式具有可加性与可乘性,但是不能相减或相除,解题时必须利用性质,步步 有据,避免改变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核心概念掌握
核心素养形成
随堂水平测试
课后课时精练
1.判一判(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若 x2=0,则 x≥0.( ) (2)两个实数 a,b 之间,有且只有 a>b,a=b,a<b 三种关系中的一种.( ) (3)若 a>b,则 ac2>bc2.( ) (4)若 a>b>0,则1a>1b.( ) (5)若 x>1,则 x3+2x 与 x2+2 的大小关系为 x3+2x>x2+2.( ) 答案 (1)√ (2)√ (3)× (4)× (5)√
核心概念掌握
核心素养形成
随堂水平测试
课后课时精练
答案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 例 3 (1)已知 a>b,e>f,c>0,求证:f-ac<e-bc; (2)已知 a>b>0,c<d<0,求证:a-b c<b-a d; (3)已知 bc-ad≥0,bd>0.求证:a+b b≤c+d d.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2节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件

高一物理《第二章   第2节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件

答案:B
返回
返回
[例1]
一圆盘可绕通过圆盘中心O
且垂直于盘面的竖直轴转动,在圆盘上
放置一小木块A,它随圆盘一起做匀速
圆周运动,如图2-2-2所示,则关于
图2-2-2
木块A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返回
A.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向心力
B.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 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反 C.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 向指向圆心 D.木块A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 向与木块运动方向相同
定时,与角速度的平方成 正 比;在半径和角速度一定时,
与质量成 正 比。
(2)向心力的公式:
v2 m mω2r 或F= r 。 F=
返回
[重点诠释]
1.向心力公式 v2 由向心力公式 F=ma=m =mω2r 可知,做匀速圆周运 r 动物体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线速度或角速度、半径有关 系。当线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一定 时,向心力与半径成正比。
返回
解析:因为两轮的转动是通过皮带传动的,又皮带在传动 过程中不打滑,故两轮边缘各点的线速度大小一定相等, v2 在大轮边缘上任取一点 Q,因为 R>r,所以由 a= r 可知: aQ<aM。再比较 Q、N 两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因为 Q、N 是在同一轮上的两点,所以角速度 ω 相等,又因为 RQ>RN, 则由 a=ω2r 可知,aQ>aN。综上可见,aM>aN。
答案:A
返回
[例3]
如图2-2-6所示,一个内壁光滑的圆锥形筒
的轴线垂直于水平面,圆锥筒固定不动,有两个质量相等
的小球A和B紧贴着筒的内壁分别在图中所示的水平面内做 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球的线速度必定大于B球的线速度 B.A球的角速度必定小于B球的角速度 ( )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巩固提升精练课件(27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巩固提升精练课件(27张ppt)
4.《蝴蝶的家》以“我”为雨中蝴蝶躲藏在哪 里 而 着 急 为 线 索 , 表 达 了 作 者 __对__弱__小__生__命__的__关__爱___ 之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语文·四年级上(RJ)版
第二单元
18
十三、阅读小天地。 早在19世纪,英国科学家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 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类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 类化石之后,科学家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 关系,( )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yì)。①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 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对他的看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语文·四年级上(RJ)版
第二单元
14
十一、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任选其
中两种修辞手法造句。
1.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
容它们藏身呢?( 反问 ) 2.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动,遇到障碍物就
反射回来……( 比喻 ) 3.在黝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语文·四年级上(RJ)版
第二单元
21
3.读句②,联系文段内容,选择正确的答案。
(1)“这幅古生物学家描画的画卷”指的是( B ) A.古生物学家绘制的恐龙的画像。
B.比喻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
(2)“点睛之笔”在文中的意思是( A ) A.辽西的发现为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hū fēng huàn yǔ 呼风唤雨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语文·四年级上(RJ)版
第二单元
7
五、比一比,再组词。
豌 豌豆

饭碗Βιβλιοθήκη 宛 宛如 枪 枪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基础巩固]
1.在探究影响电阻的因素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在实验探究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B .若用伏安法测电阻,应用外接法
C .若用伏安法测电阻,应用内接法
D .测金属丝的直径可以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量
2.关于材料的电阻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把一根长导线截成等长的三段,则每段的电阻率都是原来的13
B .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纯金属的电阻率较合金的电阻率小
D .电阻率是反映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3.有长度相同、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导线A 、B 各一根。

已知A 的密度比B 的大,A 的电阻率比B 的小。

则A 、B 两根导线的电阻为( )
A .R A >R B
B .R A <R B
C .R A =R B
D .无法判断
4.给装在玻璃管内的水银柱加一电压,则通过水银柱的电流为0.1 A ,若将这些水银倒入一个内径为前者2倍的玻璃管内,接在同一电压上,通过水银柱的电流为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