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练习】《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北师大)

合集下载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3
(1)播放尼克松访华片段。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世界都对此实行了密切注重,这个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思考:尼克松总统回忆录中语句的涵义。
(2)中美关系的症结——台湾问题。(课件出示《中美联合公报》内容)
4.1972年9月,中日建交。
(四)、走向建交高潮
1.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课后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理解到:历史课堂应该思路清晰、难易有度。一直以来我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解不到位,以为不管是课内知识还是课外知识讲得越多越好,往往导致教学进步很慢。通过这次上公开课和其他老师的协助,我理解到了历史课堂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晰,严格把握重点和难点,做到真正的给学生减负;要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要吃透教材,把知识融会贯通。
中日建交,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在国内建设的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也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走近这段历史。
二、目标展示:(幻灯片出示)
三、授课
(一)、自主学习,浏览课文P52—56,回答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重返联合国,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的史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外交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具
课件
板书设计
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
意义——中国外交的伟大胜利
“中美1971年春,乒乓外交
建交”1972年,尼尼克松访华;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二)、重返联合国。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课件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课件
Introduction
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 正式纳入第五种“篮子” 货币,同美元、欧元、 2001 年 12月11 2008 年,中 英镑、日元共同组成特 日,中国正式加入 国成功举办第 别提款权货币篮 29
合作探究一
(2)核心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建交前提: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1.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进入正常化
合作探究一
(2)核心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建交前提:
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启示: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二、梦想终成的笑容 ——重返联合国
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 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1971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 日本名古屋举行。美国运动员科恩误上了 中国队班车,庄则栋主动上前向科恩打招 呼,并且赠送了礼物。在中美关系尚未恢 复的年代,这样的举动很快成为世界瞩目 的焦点。
以民促官 ——打开交往大门 “乒乓外交” ——”小球转动大球”
官方接触——基辛格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 访华奠基
对比新旧时期的外交,你有什么启示?
弱国无外交,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国际地位
你做对了么
1.B 2.D 3.D 4.D
5.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 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签署 《联合公报》,1979年正式建 交等
2013年中国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中国举行纪 2015 年 12月 25日, 2017 年,金 2016 年在杭州国际 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2001 年,上 1991 年,中国正 砖国家领导人第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 博览中心召开 G20峰 2010年上海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九次会晤在福建 海合作组织正式 会 银行正式成立 式加入亚太经合组 举办第41届 胜利 70周年阅兵式 世界贸易组织 届奥运会 厦门举行 世界博览会 成立 织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外交工作的冲破与进展练习题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外交工作的冲破与进展练习题

第9课外交工作的冲破与进展知能演练提升ZHINENG YANLIAN TISHENG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看中国》中写道:“1971年,咱们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面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那个地址的“新时期”指的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国际上显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D.中美正式成立外交关系2.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我有幸在北京停留了一个礼拜,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礼拜。

”在这“一个礼拜”里发生的“改变世界”的事件是()A.中美两边发表《关于成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B.在上海签署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C.中美两边互派大使D.中美正式成立外交关系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能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集团在美国声威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那个地址的转折点是指()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抗美援朝的成功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4.中国和非洲有着浓厚的传统友谊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以下能表现这一关系的主题有()①万隆会议②新中国重返联合国③乒乓外交④坦赞铁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依照“求同存异”“小球转动大球”“伙伴关系”等内容提炼出一个最适当的学习主题是()A.伟大的历史转折B.挑战两极格局C.艰巨的探讨历程D.走向世界舞台6.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70年代时,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显现了蓬勃进展的态势,新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讨问题。

【扬眉吐气】材料一五星红旗开始在联合国飘扬(1)“五星红旗开始在联合国飘扬”说明了什么?对中国有何意义?【跨洋握手】材料二周恩来总应昔时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回忆与周恩来第一次握手时也感慨地说:“当咱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期终止了,另一个时期开始了。

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教导学案

部编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教导学案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教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目标1: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全方位外交;
目标2:理解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目标3: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自主学习
根据教师提前发来的网上作业:随堂训练——自学检测—《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学生依据教材《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寻找答案。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过程、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吗?
2.重返联合国的背景、概况和意义?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日建交的时间及全方位外交的背景、举措、意义?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课时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
答案见《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教课件【合作探究】
答案见《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优教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同步课件(共29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第9课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同步课件(共29张PPT)

为何乔冠华开怀大笑?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什么用“恢复”? 而不用“加入”之类的说法?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2)新中国初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一方面对
新中国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实行孤立、封锁和包围。
另一方面在国际舞台上打压中国的外交空间,支持蒋介
中方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坚决 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 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 未定”的活动。 美方声明: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联合公报》 的发表标志着两 核心:台湾问题 国结束敌对状态, 开始走向关系正 从联合公报中,你能看出,改善中美 关系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吗? 常化。
1、1969年,苏联洲际导弹增至1060枚赶上美国。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苏联还开始发展和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赶到 中苏关系恶化 了美国前面。
3、苏联建成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 4、1969年,苏军入侵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 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弹
…… 联合国没有中国的参加就没有代表性,解决不了世 界上任何重大的问题;……中国的参加使联合国变成了真 正意义上的联合国 …… ——1971年致中国代表团的欢迎词
中美关系正常化前后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 中美关系 建交国家数量 和解前(1971年之前) 64国 和解后(1972年) 新增18国(日本、英国、联邦 德国、澳大利亚等) 建交后(1979年) 119个国家
长征系列火箭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 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 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 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 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5)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5)

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材料一:
1964—1967年,中国相继研制出原子弹、氢弹,打 破西方核垄断,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 太空轨道 。
材料二:
听到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小国家欢 呼起来,掌声足足响两分钟,坦桑尼亚外长甚至在会 场上跳跃 起来。
材料三:
1969—197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落,苏联对抗美国, 第三世界国家反对美国,美国在国际社会中陷入孤立 状态。
1.关于联合国
●追根溯源联合国 ●联合国的宗旨
2.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 第26届
联合国是二战 后由主权国家组成 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其宗旨是维护国际 和平与安全,促进 国际合作,并规定 各国主权平等及以 和平方法解决国际 争端原则等。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 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当局的 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 去。图为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时,代表们热烈鼓掌,欢呼 这是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的国家的胜利。
4、 年 月,尼克松访华。会上,两国在 发 表 ,它的发表,标志着 。
5、 年 月,中美两国签署 , 建交。
年中美正式
6、 年日本首相 访问中国。 铁路是20世纪70 年代中国与亚非的建交的最大项目。
分析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背景
材料一:
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美国实力 削弱,霸权地位受挑战,核垄断不复存在,苏联军 事力量增强。
他的笑容,被在场的摄影记者抓拍了下来,在 普利策新闻奖中定格为永远的历史。
中国重返联合国有 什么历史意义?
1972年9月签署中日《联合声结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北师大)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北师大)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中美关系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重返联合国。

导行阶段过程中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重要标志,对世界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的内容,新中国外交走过了50余年风雨历程,70年代是中国外交进行重大调整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期,这突出表现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改善,这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三件大事,对中国之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过程,从历史角度探讨其对中外关系发展变化的意义,成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2.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影响;3.了解中日建交的背景,理解它与中美关系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4.探讨中美关系缓和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再现历史场景,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过程;2.通过阅读课文、材料、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材料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逐步缓和、中日建交基本史实及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2)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2)

模块三: 重返中心
联合国标志
联合国大厦
模块四: 建交高潮
1、中日建交(1972年9月) 2、与西方许多。
3、同亚非拉国家友好合作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坦赞铁路
1.1971年4月 乒乓外交”
2.1971年10月 重返联合国
3.1972年2月 尼克松访华,发表《联合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 ) ①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②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 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④ 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①中国重返联合国 ②中日建交 ③中美建交 ④尼克松访华 ⑤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①④②⑤③
公报》
20世纪 70年代
4.1972年9月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中国外交 5.1978年12月 中美签署《关于
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6.1979年1月 中美建交
讨论:
请谈谈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 破的原因?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突破的 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国力的 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因而越来越多的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 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3.中美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其关系影响 着国际关系的走向。中美关系正常化 最重要的前提是( )
A.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 的一部分
D.中美双方互惠互利
4.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标志是 ()
A.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 C. 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D. 1979年中美建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交工作的突破与进展》分层练习 基础题1.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

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

—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试图对“世界史•中国梦”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经过查阅资料、分析比较和讨论总结,大家认识到:“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它符合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与人类的进步紧密相连。

因此,“中国梦”( )①有别于近代主要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②同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基本一致③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④意味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将越来越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据新华社对 1972 年 1 ~ 9 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 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 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4.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5.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7.“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8. 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

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能力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基辛格说)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不要告诉任何可能会泄密的人。

我认为,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造成接纳赤色中国人的抨击。

材料二(当尼克松通过特使赴华同周恩来转达上述构想时,毛泽东、周恩来表示)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双重代表权提案。

中国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时间很长了,中国还可以再等。

材料三(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坚持美方对台必须断交、撤军、废约三条件作为中美恢复正常关系的前提,但尼克松不想走得太远。

经协商《中美联合公报》作了如下的表述)美国承认,在台湾海峡两边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尼克松构想的特点及原因。

(2)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美国对台政策的一致性及其变化。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国立场的特点并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提升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

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

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

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材料二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

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犹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材料三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答案和解析基础题1.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言论切入考查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政策。

本题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毛泽东讲亚非拉地区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勾勒出中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可以联合的力量,体现了B项的含义。

A项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材料与不结盟运动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苏主张相反,可以排除D项。

答案:B2.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题干对“中国梦”本质内涵的解读。

中国主张和平崛起,所以“中国梦”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大国之梦,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中国对世界贡献将进一步增大,故①③④正确。

冷战时期苏联的大国之梦是凭借综合实力和美国争夺霸权,划分势力范围,两分天下,这与“中国梦”的本质是不相同的,故②错误。

答案:C3.解析:由题干中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可知A项与题意不符。

B项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排除。

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

从材料信息看,1972年,我国外交取得重大进展,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

故选D项。

答案:D4.解析: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果;万隆会议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思想被与会各国接纳,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

苏联解体之后才有“一超多强”的格局,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60年代,排除C项;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排除D项。

答案:A5.解析:本题考点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外交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与非洲各国的关系中,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是亚非会议之后的事情,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没有发起不结盟运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主要是中俄及中亚地区国家,所以只有A项正确。

答案:A6.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在处理中印、中缅之间关系时提出来的,是发展与邻近国家及新兴民族国家友好关系的重要体现,目的是要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A项正确。

由题干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可排除B、D两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针对的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C项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7.解析:抓住中心词“周恩来”、“共同基础”、“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对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C8.解析:此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和维和行动无关。

维和行动是由联合国采取某种军事行动,为通过其他政治、外交途径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或是监督落实已达成的协议。

维和行动大致分为两大类:部署观察团和派驻维和部队,故③错误。

答案:C◆能力题9.解析:本题通过中美关系考查中美外交。

答案:(1)特点:准备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事实。

原因:因为美国无法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利益。

(2)一致性:不放弃对台湾的承认和在台湾的军事力量以维护其利益。

(3)特点: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企图。

认识:其签订符合双方的利益,是双方努力的结果;其关于台湾问题的表述反映了双方的分歧。

◆提升题10.解析:第(1)问“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可以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客观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从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来思考。

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与解答此问有关的关键信息是“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友好与贸易”“推动日中关系前进”。

第(3)问结合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及结果等相关知识,解答第一小问要联系二战后中日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要联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答案:(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

问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交思想:民间先行,贸易先行,以民促官。

影响:促进了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与经贸交流,为后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常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