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3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3Word版含解析
2.2 ,
PPT
1.
2.
PPT
2
1.3
?
2.
?
3.
4.
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八、、

参与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作
品。点拨明确有争议的问题:
1.列举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 为;正反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 最后得出结论。
2.培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个人才能。
3.本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孟子》 散文素以雄辩者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形 象生动、深刻透彻。文势磅礴,感情激越。
展示答案
关键词





2


总 结 归 纳
气势浩然源于孟子的人格修养。具有这 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 能够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 无私无畏。让我们把这种浩然之气融入我们 的生命之中,冲破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阻碍,
总结归纳
PPT课件
展示《思 维导图构 建》图示
1.
3.
2.
800
本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1)论证层次:①纲 目清晰,层层深入;②全文为问答式。(2)论 证艺术:①譬喻论证,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如“拔苗助长”的故事。如妇人之道的类 比。②文辞富于铺陈扬厉,句式善用排比、 对偶,文势滂沱,酣畅淋漓。③对比论证。
4.人格、人才、国家治理。
朗读作品,
小组展示、辩论
PPT课件

本内容,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
学习重点


步理清思路,领悟文本观点和思辨艺术。
、指导学生朗读选文。
朗读作品,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这也实在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 1.文题解说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浩 然之气,是一种由于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 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课 文选录了有关浩然之气的含义、如何养成浩然之气 等方面的章节。
• 2.背景解读
• 在战争频发、社会动乱的战国时期,孟子并不是像 苏秦、张仪一样向时代风气妥协,为了自己本身的 现实利益,随便地放弃原则迎合贵族的意见。孟子 非不能也,是不肯为也。他宁可为真理正义受尽穷 困,也不愿苟且现实,追求功名富贵。作为极少数 的圣人,他始终漠视现实,同孔子一样为崇高的理 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修养“浩然 之气”,就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
• 1.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 为气也,至大至刚……”何为“至大”?何为“至 刚”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1)孟子说,要“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 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宽广 的道路上”,天下最宽广的住宅是“仁”,天下最 正确的位置是“礼”,天下最光明的道路是“义”,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做到“仁”,做到“礼”,做 到“义”,就是“至大”。
• 3.知识链接
•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 分居多。《孟子》一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 的见解,也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人必 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吸取教训,得 到锻炼,然后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这说明客观世 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恰恰是孟 子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2)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2)学会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提高文言文翻译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浩然正气;(2)学会面对困难和压力,保持乐观和自信的心态;(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 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3.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在先秦诸子百家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理解文章大意,体会孟子的思想。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内涵,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翻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浩然正气。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 收集其他先秦诸子的名言警句,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平时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5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5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②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

③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④背诵经典文段。

2、过程与方法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自主学习。

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能通解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不解处在课堂上交流,让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疑难。

③加强诵读。

对经典多加诵读,通其意,咏其韵,味其情,达其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孟子的“养气说”中借鉴立身处世的智慧,感受先贤大师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理解涵咏“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三、学习难点: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四、学习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

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检查预习一通晓文意一具体研习-深入探究一吟咏背诵一课堂小结)二、检查预习1、记字音恶乎长不慊于心馁也揠苗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2、识通假不慊于心(惬)而勿正(证)无若宋人然(毋)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悯)戒之曰(诫)往之女家(汝)曾益其所不能(增)衡于虑(横)法家拂士(弼)3、思异义今日病矣(疲累,倦困)丈夫之冠也(男子)无违夫子(丈夫)4、辨活用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

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

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高中语文人教《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释文题“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孟子擅长什么时,孟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并具体而全面地向公孙丑阐释了什么是浩然之气,养成浩然之气应具备的条件和培养浩然之气应注意的问题,足见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重视。

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己毫无愧怍、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他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

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而产生的。

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明主旨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

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

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

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能丧失向上的斗志。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往送之门,戒.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曾.益其所不能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④困于心,衡.于虑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往之女.家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惬 快心、满意 ②诫 告诫 ③增 增加 ④横 横塞 ⑤汝 你的(2)一词多义①长⎩⎪⎨⎪⎧ 敢问夫子恶乎长.: 予助苗长.矣:②知⎩⎪⎨⎪⎧ 我知.言: 知.己知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孰为汝多知.乎: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③正⎩⎪⎨⎪⎧ 以顺为正.者: 而勿正.,心勿忘: 立天下之正.位:答案 ①擅长/生长 ②知晓,懂得/了解/识别/智慧/主持 ③正道/预期/端正的(3)古今异义①无是.,馁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肯定判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激发学生对“浩然之气”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浩然之气?”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背景及主要思想。

2. 学生阅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什么是浩然之气?”的问题。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文意解析。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浩然之气的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过程。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浩然之气的内涵,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观点。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四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浩然之气的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浩然之气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相关的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各组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内容:1. 总结课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主要观点。

2. 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含答案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应学生用书P61[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气馁.(něi) 2.不慊.于心(qiè)3.揠.苗(yà) 4.畎.亩(quǎn)二、通假字1.行有不慊.于心通惬,快心,满意2.无.若宋人然通毋,不要3.往送之门,戒.之曰通诫,告诫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通汝,你5.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6.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横塞7.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助三、古今异义之冠也,父命之1.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2.以直养而无害..古义:不损害今义:没有害处动心忍性3.所以..古义:用……的方法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人恒过,然后能改..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承接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正错误!2.举错误!3.拂错误!4.而错误!5.以错误!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举行加冠礼(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犯过错2.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其外.之也外:把……作为外物(二)动词的使动用法1.所以动.心忍性动:使……惊动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敢问夫子恶乎长.长:擅长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苦.其心志苦:使……痛苦(2)劳.其筋骨劳:使……劳累(3)饿.其体肤饿:使……饥饿其身空乏:使……贫困(4)空乏..其所为拂乱:使……不顺,使……错乱,颠(5)行拂乱..倒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助之长者,揠苗者也(“……者,……也”表示判断)(二)被动句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动词“举”直接表被动)(三)省略句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第一个“居”和“立"“行"之后均省略了介词“于")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淫"“移"和“屈”后都省略了代词“之”)(四)状语后置句1.困于心,衡于虑(“于心”“于虑”作状语,后置)2.征于色,发于声(“于色”“于声”作状语,后置)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于忧患"“于安乐"作状语,后置)4.舜发于畎亩之中(“于畎亩之中”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句敢问夫子恶乎长(疑问代词“恶”作宾语,前置)(六)定语后置句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后置)[课文·译注](1)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所生者,非义袭义的事才能产生的,不是用义去偷袭偶尔做一件合乎义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4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教案:第二单元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4Word版含解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案一、教学要求1 •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并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二、学习要点掌握关于作者的基本文学常识。

掌握古文中部分词语及的用法。

词语如“也”、“是”等;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

体会孟子的譬喻论证。

成语“揠苗助长”在本文中的作用。

了解本文时代背景,并体会孟子的思想活动与政治主张。

三、作者生平1 •作者图片(可参见本课ppt)2 •作者资料(可参考以下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伟大思想家,战国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

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性善论”和“养气说”是孟子的重要哲学思想。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孟母是一个善于教子的母亲,“孟母三迁”、“孟母对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孟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曾经为了替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

孟子自小便受严格的管教,据说他自从搬到学宫附近,便十分认真读书,稍大一点,又变得十分贪玩。

孟母便剪断织机上的麻布,她要孟子勤奋读书,否则将会像那块麻布一样变成一团废物。

孟子牢记母亲的教诲立志学有所成。

)孟子为子思(孔子之孙)再传弟子。

学成以后,曾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也即见效太慢而没有被采纳。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书,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应学生用书P61
[基础·夯实]
一、识记字音
1.气馁(něi) 2.不慊于心(qiè)
3.揠苗(yà) 4.畎亩(quǎn)
二、通假字
1.行有不慊于心通惬,快心,满意2.无若宋人然通毋,不要
3.往送之门,戒之曰通诫,告诫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通汝,你
5.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6.困于心,衡于虑通横,横塞
7.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助
三、古今异义
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2.以直养而无害
古义:不损害今义:没有害处3.所以动心忍性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内没有守法不阿辅佐君主的贤士,外没有敌国侵略的忧患,
国 恒 亡。

然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然后才知道忧患能使人生存,
而 死 于 安 乐也。

”安乐能使人死亡。

”⎣⎢

入、出:均是动词作名词,分别当“内”“外”
讲。

则:“则……则”并用,加强对比。

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P63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评析] 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浩然之气,是一种充满正义、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人们具有了它,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这是一种处于高尚道德境界的精神状态。

这种浩然正气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数的仁人志士,把孟子的浩然正气当成反抗外侮、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精神武器。

他们面临艰难危险能刚直不阿,视死如归,英勇捐躯,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析] 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富贵不淫,这既是人生的警示,也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操守。

贫贱也不是什么可耻、可怕的事。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高尚的人格并不因为身处贫贱而改变。

珍爱名誉,保持气节,这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道德底线。

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威武不能屈,即使在高压、淫威、权势及武力逼迫面前,都能不屈不挠,守得住,站得直。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评析] 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宁快乐可以使人灭亡。

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的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尤其揭示了个人成败、国家兴亡的客观规律。

[问题1] 第1则讲述了宋国人“揠苗助长”的故事,这一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不仅知识积累如此,技艺学习如此,我们进德修业、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都与积累有关。

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才能面对困境不悲观、不沮丧,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问题2] 从第2则孟子的论述看,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明确]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而是执著于道义,有志气,有节
对应学生用书P6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恶乎长(zhǎnɡ)
馁也(něi) 慊于心(qiè)
B .塞于天地间(sāi)
闵其苗(mǐn) 揠苗(yà) C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ɡé) D .拂乱(fú) 拂士(fú) 曾益(zēnɡ)
解析:A 项,长:chánɡ;B 项,塞:sè;D 项,拂士:bì。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曾益其所不能
C. D.⎩⎨⎧ 行有不慊于心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 项,对老师的尊称;丈夫。

B 项,益处;增加。

C 项,均为“主张”;D 项,施行;行为。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曾益其所不能
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

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

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

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

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

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对应学生用书P65
一、《孟子》导读
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原文]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①;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②酒。


[注释] ①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

②强:勉强。

[译文]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

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

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