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经济活动。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体系的运作和影响因素,并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3.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体系,了解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形成机制;4. 分析国际经济政策对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影响;5. 培养科学的国际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主要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 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解释;- 因素禀赋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政策与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

3. 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汇率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 资本流动与跨国投资。

4. 国际收支和汇率- 国际收支的计算与分析;-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 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影响。

5. 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贸易政策与关税措施;- 金融政策与汇率管理;- 跨国公司与外国直接投资。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通过讲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他们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分析;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文献阅读:推荐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批判性思考。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40%):包括课堂参与、课堂小测验等;2. 作业(20%):包括课后练习、案例分析等;3. 期中考试(2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4. 期末论文(2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国际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组织和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以及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本大纲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又系统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概述1. 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工具。

2. 经济体系与经济制度- 不同经济体系的比较和特点。

- 主要经济制度的分类与特点。

3. 基本经济问题- 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 供求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1. 个体行为与市场- 边际效应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 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2.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的概念。

-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比较。

3. 市场结构和竞争-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 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影响。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手段。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1.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

2.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 经济增长理论和影响因素。

3.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就业和失业的测量方法和政策应对。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和影响。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5.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与货币的功能和货币市场的作用。

-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原理和工具。

结语:经济学基础是每个经济学学习者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大纲能为经济学基础教学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更高级领域和应用。

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建立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2. 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1. 基本概念与范畴(6学时)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经济人的假设1.3 经济活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1.4 基本经济问题与资源配置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2学时)2.1 供需理论与价格决定2.2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2.3 生产成本与企业行为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8学时) 3.1 归纳与演绎3.2 定性与定量分析3.3 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3.4 经济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4. 宏观经济学基础(10学时)4.1 GDP与经济增长4.2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4.3 失业与就业4.4 货币与银行5. 微观经济学基础(12学时)5.1 弹性与供求关系5.2 市场结构与垄断5.3 社会福利与公共选择5.4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6.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政策(8学时)6.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6.2 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6.3 货币与汇率6.4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示范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2. 学案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经济机构,进行调研和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实际感知和实践经验。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

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

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经济学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学科,它研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因此,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个可能的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经济学的定义、范围和方法,并解释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和价格决定等核心概念。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并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衡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

我们还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目标,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讨论它们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

第四部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将研究个人和家庭如何做出最佳决策,如何管理个人财务和规划未来。

我们还将讨论企业和组织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第五部分:国际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

我们还将研究国际经济合作和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六部分:经济学伦理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经济学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研究道德经济学和社会责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

结论通过学习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

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生活质量。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经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向大一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提供思考经济问题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 掌握经济学用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1.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1.3 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1.4 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理2. 微观经济学原理2.1 边际分析原理2.2 市场均衡和价格理论2.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2.4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2.5 个体决策与行为经济学3. 宏观经济学原理3.1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2 失业与通货膨胀3.3 货币与金融市场3.4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3.5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合作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原理及其应用领域,并提供相关案例进行分析;2.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经济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解决;3. 实践应用:组织学生参与经济调研、模拟市场交易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4. 讨论与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开互动交流,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占总评成绩的20%;2. 平时测试:通过定期的课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3. 期中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4. 期末考试:对全体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知识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六、参考教材1. 曼昆《经济学原理》2.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导论》3. 经济学教学网站或电子资源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周期:15周每周授课安排:- 第1-2周: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第3-6周:微观经济学原理- 第7-10周: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11-12周:复习与案例分析- 第13-15周:考试准备与总结备注: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302401课程名称: 经济学专业导论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ty of Economics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学时: 15学分: 1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 考查先修课程: 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对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 了解各类课程的结构安排及其关系, 让学生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对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有总体脉络的了解, 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有一定的认识, 并尝试经济学文献和名著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熟悉经济学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和就业取向, 理解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的渊源, 思考如何展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为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训练, 进而全面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性和方法论基础。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economics.On this foundation, this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and understand each cours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will help students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also help students try to read and think about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famous works.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know the na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economics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stand th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think about how to expand economic theory study and research, which also can trai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 and then provide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ology foundation for fully attaining our the training goal of economics major.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学科。

它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主要领域,通过分析个体和整体的行为,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经济增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重要问题。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提供学生必要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1.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a. 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b. 弹性及其应用c. 企业与产业组织d.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e. 收入与福利分配2.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a. 国民经济核算b. 经济增长与经济循环c. 货币与银行d. 政府财政与货币政策e. 国际贸易与汇率3.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a. 经济学模型与假设b. 数据收集与处理c. 统计分析与推断d. 经济预测与评估e. 经济实证研究方法四、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1. 授课:通过系统而清晰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

2. 讨论:在特定的话题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促进思维的活跃与碰撞。

3. 案例分析:通过对真实案例和经济事件的研究,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项目:鼓励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研究项目,加深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5. 阅读与写作:指导学生阅读经济学相关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的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参与讨论、小组项目等。

2. 作业与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研究报告。

3. 期中考试: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全课程的知识与能力。

六、参考资料1. 经济学原理,Gregory Mankiw 著2. 经济学通识讲义,N. Gregory Mankiw等著3. 经济学概论,Paul Samuelson 著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学期:a.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8周)b.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7周)2. 第二学期:a. 第三部分:经济分析方法(7周)b. 复习与总结(4周)八、上课要求1. 准时上课,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经济学基础是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取舍、优化整合,并在2011 —— 2012 学年第一学期替代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一门新设课程和试点课程,该课程将作为我校经济管理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3 .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表注:* 内容根据课时和学生学习情况机动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高等数学。

所以该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最为合理。

经济现象错作复杂,经济运行是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经济模型十分系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知识作为学习该课程主要基础。

该课程又是经济管理专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注重经济管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行为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五、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是考试课。

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考核,又应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经济学基础》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占总成绩的30% 。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必然性,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及其解决的问题,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了解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2、掌握经济学研究的三大基本问题;3、领会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4、了解各种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的方式;5、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6、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7、了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之间的差异;8、了解经济学的表述方法。

考核知识点:1.稀缺性与基本经济问题2.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机会成本3.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5.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内容与结构:§1 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主要成分。

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经济学的定义;机会成本的概念。

经济体制的定义与分类;资源使用的效率§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 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经济学的图形表述方法§4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复习思考题: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 、什么是规范经济学?什么是实证经济学?3 、学习西方经济学有何意义?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教学目的与要求:微观经济学用价格机制研究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价格决定理论。

均衡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

本章在介绍需求与供给一般知识的基础上,讨论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应用,树立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供求分析。

学习目标:1、了解价格是市场经济中影响资源配置的关键因素;2、掌握需求与需求函数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3、掌握供给与供给函数以及影响供给的因素;4、理解市场均衡理论以及引起均衡数量的决定;5、熟悉市场均衡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6、熟悉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含义;7、了解决定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因素;8、了解弹性理论在经济活动中应用。

考核知识点:•需求的表示: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供给的表示: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规律•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均衡价格理论的简单应用•弹性原理内容与结构:§1 需求理论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需求定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2 供给理论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供给定理;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3 均衡价格及其应用均衡价格的形成;均衡价格的变动;政府对价格的控制§4 弹性原理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复习思考题1 .运用供求定理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为什么经常限制石油产量?2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价格?干预市场价格会导致什么后果?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的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使学生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两种理论关于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前提条件和均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说明需求定理。

学习目标:1、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2、熟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熟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4、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的理解与应用;5、熟悉无差异曲线、消费可能线的含义与特征,理解它们在消费者均衡分析中的作用;6、能运用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及其需求曲线的推导。

考核知识点:•效用的含义和效用的测量: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和消费预算线•边际商品替代率•价格—消费曲线内容与结构:§1 基数效用论效用、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及其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律。

§2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边际替代率和边际替代率递减;预算线和消费者均衡§3 收入和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收入—消费曲线、恩格尔曲线);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价格—消费曲线、需求曲线)。

第三章厂商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生产函数是厂商利润函数的组成部分,生产理论是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含义与表示,理解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和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意义,掌握生产规律。

成本理论给出了有关成本的概念,通过对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学习以及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

学习目标:1.掌握生产的含义、生产要素和生产目的;2.了解在经济分析中,厂商生产目的假设的意义3.掌握生产函数的内涵以及短期和长期的划分4.掌握厂商实现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必要条件5.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6.熟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规模收益。

7.掌握成本的含义和种类;8.掌握短期成本的分类和短期成本函数;9.理解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10.掌握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曲线;11.理解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1 生产函数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及其曲线特征。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4. 生产的三个阶段及可变要素的最佳合理投入区域5.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等成本方程的表示和等成本曲线的特征•生产要素最优组合6.成本的概念7.短期成本及其曲线之间的关系8.长期成本内容与结构:§1 生产与生产函数生产函数的定义,不变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短期与长期、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固定技术系数与变技术系数,§2 短期生产函数定义与函数形式,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定义、曲线及其相互关系,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3 长期生产函数函数形式,等产量线与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生产要素的最有组合;生产扩展线§4 规模报酬定义,规模报酬变动的三种情况;规模报酬变动的原因§5 成本与成本函数成本的定义、正常利润、明显成本和隐含成本;成本函数及其形式§6短期成本函数函数形式;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定义、曲线及其相互关系;§7 长期成本函数函数形式;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第四章市场理论:垄断与竞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阐明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情况,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并对不同的市场结构进行比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建立一个开放的、竞争的、统一的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1.掌握市场概念的内涵;2.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特征;3.熟悉不同市场结构中实现厂商均衡的条件;4.熟悉不同市场结构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5.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考核知识点:1.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线3.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4.垄断市场的特征与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线5.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效率比较内容与结构:§1 市场的类型市场的定义,市场类型的划分§2 完全竞争市场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3 完全垄断市场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4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厂商的需求曲线、收益线,厂商的短期均衡,厂商的长期均衡,价格歧视理论§5 寡头垄断市场特征,古诺的双头垄断模型,折弯的需求曲线理论第五章外部性和公共产品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以上各章中,我们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证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与产品产量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