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的不平衡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
原因: 表现: 影响: 什么是第三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 2.“新经济”的出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年的持续增长,称为“新经济的胜利”。
“新经济”:是指不同于传统经济 ──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 也称知识经济。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的英国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及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战后仅过了10年左右的时间,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就远远超过战前, 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示意图
世界工业增长率示意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
1. 国有企业的出现与发展 2.国家财政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升 高,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和调节作用加强
很多国家的政府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直接支配了国内大部分财富, 国家用这些钱进行国防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社会福 利、调节社会收入等等,充分发挥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 调节。
“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 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 信息技术为主导。
小结
美国 西欧 高科技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经 济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基本规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对国际关系格局和社会主义运动等都产生了长远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因为对新技术应用的态度和国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美国和德国都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有较充足的资本、原料和市场,并且美国内战和德国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条件,所以这两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工业产量分别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英国和法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又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更新设备,并且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这些导致它们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到20世纪初工业生产下降到第三和第四位。
俄国和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较晚,对它们来讲,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实行的,能够吸收和直接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因为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它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较低。
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为跳跃式的状态。
在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争夺世界市场,尽量利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本国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
而在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垄断却防碍着新技术的采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出现相对停滞的趋势,并且因为这些国家大量输出资本,在一定水准上也削弱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就造成一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能够跳跃式地较快地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在经济实力的对比上发生急剧的变化。
例如,英国在1870年以前一直是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第一位,号称“世界的工厂”。
但是,当时英国的工业主要是纺织、采煤等旧的工业部门。
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的工业部门持续出现,到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5、雅尔塔会议:
(1)原因:为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 (2)时间、地点:1942年1月1日;苏联的雅尔塔。 (3)参与首脑(三巨头):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苏联的斯
大林。 (4)内容: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
国的法西斯主义;B、决定成立联合国;C、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3 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5)说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面对共同的困难时可以进行合作。 (6)会议影响: ①积极影响——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 、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②消极影响——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 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 局。
参考答案
1、慕尼黑阴谋。 2、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珍珠
港。 3、雅尔塔会议。 4、斯大林格勒战役。 5、诺曼底登陆。 6、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7、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8、A、根本原因是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B、主要原因是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D、 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E、确立世界霸权 地位的政治需要。 9、都重视发展科技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等。 10、美国的援助。
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导学问题
1、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2、“二战”全面爆发、扩大和进一步扩大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哪一次国际会议? 4、哪一次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5、本单元所学的哪一次战役最能体现反法西斯国家协调行动? 6、“二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7、请写出“二战”的性质。 8、请归纳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9、请比较归纳出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10、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的外因是什么?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

世界现代史考试大纲课程总体说明一般来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界线,把二战前部分称为世界现代史,把二战后部分称为当代世界史。
也有把战前和战后都称为世界现代史的。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学术界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
这里按最流行的观点。
它的时间范围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现在的历史时期。
它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现在的历史全过程。
它的基本内容在战前和战后有所不同。
在战前,主要内容是讲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
同时,世界现代史也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史。
也可以说是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和它斗争的历史。
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的历史;现代国际关系史。
包括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等关系的历史。
在战后,和平、发展、民主是时代的主流,是推动世界前进、人类进步的三大动力。
这三股潮流决定了战后世界的面貌,左右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构成了当代世界史的中心内容。
展示了未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讲,在战前,世界现代史中存在着四大基本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战前的这4对基本矛盾在战后已失去了概括能力,随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4对基本矛盾转化为5对矛盾。
它们是:从阶级属性方面来说,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从对外政策方面来说,是和平共处与霸权主义的矛盾;霸权主义者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这5对矛盾集中体现在美国与苏联的矛盾上,所以,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战后世界史的主要矛盾是美苏矛盾。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
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黄金储备也最丰富。
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
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材料说明什么? 发展速度快
用
整体纵观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变化示意图:
钢铁业、汽 车业、建筑 业、纺织业、 橡胶业、造 船业 石油化工、 合成材料、 电子技术、 原子能、 宇航工业
计算机和通 讯设备行业 为主体的IT 产业
传统工业
新兴工业
信பைடு நூலகம்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
用
整体纵观美国经济的发展
节和改良(政府适当调整经济政策)
,
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 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了“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 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1、“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出现 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图示中 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 最准确的是
A.发展速度放慢,出现严重经济危机 B.开始复苏和繁荣 C.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D.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推动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最 重要的力量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美国资金的援助 D.海外市场的扩展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黄金时代)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2、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读上图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3、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等
①改革社会经济; 持续稳定发展,进 ②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入新经济时代。 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 术的发展; 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
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 的自我调节;
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 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 力的增强; ④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学习]二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学习]二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e6d3f4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1.png)
4444444
444440440411011112
4444444444444
444444444
54545454 哥vnv 合格和韩国国 版本vnbngnvng
和环境和交换机及环境和交换机 歼击机
1222222222222223211
21111122222222222 能密密麻麻密密麻麻
快快快快快歼击机
斤斤计较就就
44444444444444444 hhhjkjkj 斤斤计较就
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 44444888 的琐琐碎碎 天天天天天
二战的“德国奇迹”
一、二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政治背景
2、经济状况的窘迫
(1)工业产量的急剧下降 (2)农产品的供不应求 (3)住房紧张 (4)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消费品的极度匮乏
二、“德国奇迹”的具体表现
1、工业产量的增加 2、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11111
该放放风放放风放放风方法 共和国规划
快尽快尽快尽快将见快尽快尽快尽快将尽快空间进空间 空间接口即可看见看见
455454545445 Hkjjkhh 你
5466666666 5444444444444 风光好 官方官方共和国 hggghgh5454545454
和古古怪怪 方法 2222 444
5666666666666666666655555555555555555555565588888 Hhuyuyyuyttytytytyyuuuuuu 45555555555555555 455555555555555555 发呆的的叮叮当当的的 规范化
二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英、法、西德、瑞典的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全球化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1)概况: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
(2)原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国家普遍衰落,美国大发横财。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1)概况: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1)概况: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作用明显。
(2)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西社会发展的对比(一)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作用的争论(1)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总结了布雷顿森林系对稳定战后经济发挥的重要作用。
吴晓灵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双挂钩”为世界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货币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功构建,也为当时各国通过合作协商的形式解决争议问题提供了典范。
(2)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充分肯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至今仍延续的重要影响。
朱光耀指出,布雷顿森体系在1973年结束,此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牙买加体系取代,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个重要机构,继续发挥着全球性的影响。
就这个意义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仍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原法西斯国家的经济困境 与民主化改革
一、日本
当今日本皇室包 括日本天皇及皇族。 所有皇室身份都 是男系继承。 取得皇室身份的 途径包括在天皇、亲王、 王的家庭中出生,或者 嫁给天皇、亲王、王。
高圆宫宪仁亲王次女典子 与一名神职人员订婚
(一)美国对日单独军事占领
3.修改日本宪法 《大日本帝国宪 法》是1889年在镇 压只有民权运动的基 础上制定的,带有浓 厚封建残余和军国主 义色彩。
1)确立了剥夺天皇大权的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了放弃战争和军备的和平主义原则。 3)议会制度、内阁制度、司法制度也进行 了改革。 日本政治制度中的封建专制和法西斯军 国主义的因素革除了,确立了三权分立, 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保证了日本正确的发 展方向。
(二)日本民主化改革
2)农地改革
强制征购地主超过限额的出租地 限定包括出租地在内的拥有土地限额 改为货币地租并实行低额地租 作用: 基本消灭了日本农村的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 有制度,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得以建立
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创造了条件
5.教育改革 军国主义教育,将全部教育从培养目标 到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都纳入军事战争 的轨道,建立为亲了战争服务的教育体制。 禁止普及军国主义思想职员工。神道和国家分离。制定教育基 本法。
作用: 是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 这次改革较彻底的铲除了明治维新后的残 存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封建 因素,它完成了日本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 幅度提高,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 地位得到迅速提高。
改革不彻底性
1)天皇制得以保留 2)审判战犯草草收场 3)复兴日本经济 4)重整军备
二、联邦德国
(二)艾哈德与社会市场经济
2.措施
(1)推行严厉的货币政策 (2)取消配给,向市场经济转化 (3)实行减税,调动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
最终目标: 日本不再成为威胁 基本目标: 非军事化和民主化
麦克阿瑟
(二)日本民主化改革
1.非军事化
解除日本武装力量 惩处日本战犯 神道的非国教化
东条英机
2.五项改革指令 给妇女参政权,解放妇女; 保障工人的团结权和团体交涉权,鼓励组 织工会; 废除专制制度,废除恐怖组织和秘密审讯 等具有压制性的各种制度; 实现教育制度自由化; 经济制度民主化;
4.解散财阀,改革农地 1)解散财阀 财阀是日本的垄断资本集团,是的传时期 的封建特权商人,后与明治政权结合,以 血缘和家族为基础。 第一阶段,解散控股公司,消除财阀家 族对企业的控制。 第二阶段,分割大企业,禁止私人垄断。
作用: 彻底消除了家族统治为顶端的金字塔形 控制体系和经营方式,铲除了日本财阀的 封建家族性和闭关自守性。 使企业获得了独立性和灵活性,能够迅 速适应战后技术革新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 不断变化。
二、联邦德国
(一)哈尔斯坦主义
1.内容 联邦德国政府代表整个德 国,不承认的意志民主共 和国是主权国家 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 不同于的一只民主共和国 建交的任何国家建立或保 持外交关系
阿登纳
二、联邦德国
(二)艾哈德与社会市场经济
1.内容
(1)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 全民福利 (2)达到目的的基本手段: 自由市场机制的调节为主, 国家的有限干预为辅 (3)反对的对象:垄断 艾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