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灰椋鸟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阅读有鸟鸣的诗句。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26.灰椋鸟
共几课时
2
课型
练习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块二精读悟(36分钟)
【学程单1】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画下来,再圈画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体会。
时间:4分钟
预设:
(一)感受归林时壮观而温馨的场面
互相应和翘首遥望
水杉地毯栖息深涧
郁郁葱葱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呼朋引伴惊涛拍岸
★软绵绵扑棱棱
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
★浩浩荡荡郁郁葱葱
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通过朗读,能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2.MP3《一个真实的故事》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翘”,读顺文中的长句子,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词语,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偶然、郁郁葱葱、倾诉、栖息、呼朋引伴。
3.自主收集灰椋鸟的小知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2分钟)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的段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灰椋鸟

灰椋鸟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词,掌握三个多音字的发音。

2、读通课文,了解文中鸟、林、人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走进作者,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感知文章情感。

教学重点:找出文中写鸟、林的语句,读通读顺,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导入课题1、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的是一首经典的老歌,题目叫《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里的女孩叫徐秀娟。

她被称作“仙鹤姑娘”,她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

1987年9月15日,江苏盐城海滩丹顶鹤越冬地自然保护区,徐秀娟为了寻找两只大天鹅,献身在复堆河中……她牺牲的时候年仅23岁。

年轻的她走了,她留下几句平凡无奇的话。

(出示句子:春天最容易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爱鸟,爱大自然,一走进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忘记了。

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

2、欣赏了歌曲,阅读了文字,能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吗?(适当追问:是谁与谁的友谊,仙鹤姑娘的理想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走进作者开始,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一个甘愿为鸟奉献自己一切的女孩,她笔下的鸟儿会是怎样的一种风姿?教学反思:或许是学生的原因,个人认为这一问题回答难度应该不大,可事实上学生的回答比较单一,比较机械,没有走进作者,与我设想的有相当的差距。

或许,是学生还没有习惯于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如果问题设计得更具有针对性,我的会宁学生可能更易于回答。

3、徐秀娟,一生爱鸟,最终为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生前所写的一篇文章。

板书课题:灰椋鸟(指读,正音:椋)二、初读感知1、同学们了解这种鸟吗?谁来介绍一下呢?老师找了几幅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谁再来说一说,你看到的灰椋鸟。

(出示鸟图)教学反思:对于生活中没有网络,也没有太多课外书的会宁学生而言,让他们介绍自己了解的灰椋鸟这一设计本身就有些牵强。

我所出示的一幅图,学生看到的是“凶猛,展翅飞翔”,完全背离了让学生观察灰椋鸟外形特点的初衷,看来今后在图片的选择上也不能随意而为。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教案

21 灰椋鸟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随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并进一步感受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比较“好像……又像”、“似……如……”两个句式,认识分号的用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学习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思和表达方式。

5、在阅读理解的推进中,对“美与和谐”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言说“美”。

1、聊聊鸟。

什么鸟最漂亮?2、介绍一种鸟:板书:灰椋鸟注意“椋”的字形与读音。

3、出示“灰椋鸟”图片,聊聊灰椋鸟。

资料卡:灰椋鸟:别名:假画眉、竹雀等。

属雀形目,椋鸟科。

体长约21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叫声低微而单调。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但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较少。

(这类资料卡的文字很简洁,往往抓住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来介绍。

从这段介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什么叫其貌不扬?)4、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灰椋鸟》。

这么不好看的鸟,有什么写头呢?同学们以前有没有写过写鸟或者写动物的文章呢?觉得写得好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不好看的鸟的。

二、初读感知,发现“美”。

1、检查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正音:翘首抬起头应和跟着唱扑棱棱ABB式的叠词,有一部分按普通话的标准音调,是要变成第一声的,这跟北京的口语习惯有关。

既然是习惯,就没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拿不住的情况下最好查查汉语词典。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课文理解以下词句。

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注意句子中的反问,其意思是灰椋鸟不好看。

(板书:不好看)第2自然段:灰椋鸟都没有出现,作者写什么呢?(林)第3自然段、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件ppt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灰椋鸟》课件ppt

精读课文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 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
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我决定思考一下:
作者到底在电视录像里 看到了什么?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 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rónɡ)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miān miān) 的。我们选好观察的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华丽珍贵
——徐秀娟
我爱鹤,我爱大自然,我愿在莽莽原野上寻找,寻找 理想、友谊和生活的答案…… ——徐秀娟
精读课文
起因
开始时
小群飞回 排空而至
灰椋鸟
经过
过几分钟
排成队列 边飞边鸣 百鸟争鸣
夕阳西沉
呼朋引伴
喧闹热烈
感想
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才让我们观赏到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填一填
《灰椋鸟》是一篇 写景记事散文 ,作者是 徐秀娟 。课文描 写了 灰椋鸟归林时的 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_____ 喜爱 和对 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_________ 敬仰之情 。
填一填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 天空 ,也映红了 刺槐 林和竹林 。天上的鸟 越来越少 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 灰椋鸟 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 。看,这几只 刚刚落在枝头 上 ,那几只 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 红色的了,多么像 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树林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内外,百鸟争鸣, , ,似 飞瀑落入深涧, 如 惊涛拍打岸滩 ,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 天然的 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 举行盛大的联欢会 ,还是 在 庆祝自己的节日? 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 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 欢呼起来 。
5蛇吃田鼠。蛇能保护庄稼。

灰椋鸟

灰椋鸟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26.灰椋鸟 共几课时 2 课型 练习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识多音字“和”、“翘”。 3.抓住重点的段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品读课文的第一段,知道我为什么决定去看灰椋鸟。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的段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资源 1.作者资料: 徐秀娟(1964~1987),是个热爱生命、热爱动物的女孩。她原是盐城林场的工作人员,为了寻找飞失的白天鹅,在涉水渡河时沉没河底,以身殉职,为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后来,人们根据她的事迹,创作了感人肺腑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灰椋鸟》一文是她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 《一个真实的故事》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翘”,读顺文中的长句子,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词语,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偶然、郁郁葱葱、倾诉、栖息、呼朋引伴。 3.自主收集灰椋鸟的小知识。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2分钟) 1.读课题。 ? ? ? 2.认识灰椋鸟。 ? ? ? 灰椋鸟嘴尖尖的,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 ? ? ?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8分钟) ●预习作业2 1.在教师指导下练读。 ? 2.指名朗读课文。 第一板块:导入课文 1.板书:灰椋鸟 教师介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她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2.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 3.文中有一段描写灰椋鸟模样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 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她写下这篇文章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出示两句长句子。 第自然段中的第四、五句。(内容略) 2.指名朗读课文。 3.你找到哪些描写灰椋鸟活动的句子 课前交流: 1.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歌词中讲述了谁什么事

26.灰椋鸟

26.灰椋鸟

26 灰椋鸟一、教学目标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翘”的读音,重点写好“杉、栖、棱、涧”等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偶然、排空而至、浩浩荡荡、规模、观察、观赏、翘首、情不自禁”等词语的意思,并进一步感受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尝试使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朗读三至五自然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感悟“我”对灰椋鸟的最初的印象,体会灰椋鸟形象,加深对大自然和谐社会的向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4.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话描述“我”观灰椋鸟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朗读和想象灰椋鸟壮观场面,理解“我”对灰椋鸟态度改变思想感情,想象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本课的教学年难点: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及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交流评价等形式了解学生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初步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练习用段意合并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朗读、想象、讨论、交流、评议、给空白处加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2.制作《灰椋鸟》多媒体课件。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谈话导入,写作预设。

26.灰椋鸟1.(出示灰椋鸟画面)问:看看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说。

)这只鸟它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灰椋鸟2.指名读,齐读。

(要求读准“椋”)重点指导书写“椋”。

《灰椋鸟》

《灰椋鸟》
假画眉、竹雀繁殖在我国东 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 山东一带。 灰椋鸟体长约 21 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
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嘴和脚橙红色。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
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 如波状。
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同学们读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 桌之间讨论,每段主要写什么。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默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 写灰椋鸟归林的?
时间顺序
这样的顺序体现在哪些词语上呢?
从“一开始”写到“没有几分钟”。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
填一填
《灰椋鸟》是一篇 写景记事散文 ,作者是 徐秀娟 。课文描 写了 灰椋鸟归林时的 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_____ 喜爱 和对 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_________ 敬仰之情 。
精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画出描写鸟的样子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想象:作者在录像中究竟看到了什么?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 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 。。。。。。
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 排空而至 , 钟,“大部队”便于工作排空而至 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 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 。。。。 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 浩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荡 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灰椋鸟》知识灰椋鸟简介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灰椋鸟》知识灰椋鸟简介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灰椋鸟》知识灰椋鸟简介分布范围:西伯利亚、中国、日本、越南北部及缅甸北部、菲律宾。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嘴和脚橙红色。

幼鸟上体褐色沾棕,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

整群飞动,有如波状。

叫声低微而单调,吱吱叫声chir-chir-chay-cheet-cheet。

食物为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

繁殖在46月间。

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而置于树洞中,距地面约310米。

卵每产3一5枚,呈淡蓝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1、鸟的选择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相对较少。

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而且无辉亮,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而杂以褐白色纵纹。

2、笼的特点灰椋鸟体型较八哥小,为观赏饲养单只雄鸟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

为了繁殖,须成对饲养在较大的笼中,可自制仅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封闭的,大小为10080100厘米的繁殖笼。

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121322厘米)。

3、饲料和喂法灰椋鸟为杂食性鸟。

可以鸡蛋米(或雏鸡料搓熟鸡蛋)为常备饲料,经常保持清洁、光足,每天或隔日喂一次软料,用肉沫、水果或菜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

若从树洞中掏到幼鸟,可把肉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按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

若需填喂,可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

4、管理和调教跟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较耐寒。

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有外,每隔日喂一次软料,洗刷水罐并换新鲜饮水。

每周彻底清洗一次鸟笼、栖杠及食、水罐。

冬季大的笼舍饲养条件下,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至室内为宜。

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下曾达到产卵,但未能繁殖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灰椋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随课文理解课文中词语,并进一步感受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比较“好像……又像”、“似……如……”两个句式,认识分号的用法。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重点学习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思和表达方式。

5、在阅读理解的推进中,对“美与和谐”有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言说“美”。

1、聊聊鸟。

什么鸟最漂亮?
2、介绍一种鸟:板书:灰椋鸟
注意“椋”的字形与读音。

3、出示“灰椋鸟”图片,聊聊灰椋鸟。

资料卡:灰椋鸟:
别名:假画眉、竹雀等。

属雀形目,椋鸟科。

体长约21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叫声低微而单调。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但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较少。

(这类资料卡的文字很简洁,往往抓住动物的最重要的特征来介绍。

从这段介绍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什么叫其貌不扬?)4、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灰椋鸟》。

这么不好看的鸟,有什么写头呢?
同学们以前有没有写过写鸟或者写动物的文章呢?觉得写得好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这不好看的鸟的。

二、初读感知,发现“美”。

1、检查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正音:翘首抬起头应和跟着唱扑棱棱
ABB式的叠词,有一部分按普通话的标准音调,是要变成第一声的,这跟北京的口语习惯有关。

既然是习惯,就没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拿不住的情况下最好查查汉语词典。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课文理解以下词句。

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注意句子中的反问,其意思是灰椋鸟不好看。

(板书:不好看)
第2自然段:
灰椋鸟都没有出现,作者写什么呢?(林)
第3自然段、
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为什么是许多黑点?作者用“移动”来写鸟儿的飞翔,是否恰切?)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为什么要用“投”字?“投”字表现了鸟儿的什么样的心情?)
第4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闹林)
第5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什么叫观赏?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观赏?板书:好看)
3、概括主要内容,回理文章的脉络。

(课文一开始写“我”觉得灰椋鸟不好看,接着写因为灰椋鸟的电视录像而产生了去看的兴
趣,再接着写去林场,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前后的热闹的景象,最后作者的观点有了变化,觉得灰椋鸟好看了。

文章欲扬先抑,写得有波折。


三、精读入境,感受“美”。

1、还是那些鸟,为什么会从“有什么好看”变得“好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在文字里发现。

2、布置自由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灰椋鸟那些表现让作者感受到了美?在有关句段上做上记号,写写自己的感受。

3、交流体会,分享“美”感。

(1)气势美(壮美)
A出示句段: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从“整群整群”、“数百米长”、“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

)
(2)情趣美(和美)
B出示句段: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a什么是“倾诉”?你一般会跟谁倾诉心里话?
b“呼唤”和“应和”
(情境对话,师扮演灰椋鸟的父或者母,呼唤儿女,或者师扮演先回来的灰椋鸟,呼唤同伴,生扮演儿女或者朋友“应和”,借此理解“呼唤”和“应和”的意思,体会“呼唤”和“应和”中的情趣。


教师引导注意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设疑:分号处能不能用句号?
大组对读,男女生对读。

c作者这样写鸟,给你什么感觉?作者能听懂鸟语,是不是有特殊的本领呢?
学生自由谈后,小结:心中有爱,眼里有情,这些生命才有了灵性。

鸟儿归林时的温馨场面,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一种和美。

(3) 姿态美(优美)
C出示句段: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a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把灰椋鸟比作少女,“女子”为“好”,少女又是女子最美妙的年龄,“少女”合之即为“妙”。

这少女穿着节日的盛装,翩翩起舞,是极言鸟之“好看”。


(4)活力美(健美)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a自由读,谈谈感受。

b播放录音。

再读。

c这句话是怎么写灰椋鸟的叫声的?
(打比方;句式整齐,又错落有致。

出示诗歌排列的句子,一齐读。


d什么是“俱乐部”?作者用这个词,说明她感受到了鸟儿怎样的心情?
小结:灰椋鸟如此快乐而活泼,这小小的鸟的身上竟有如此蓬勃的活力,作者在它们的身上,
看到了一种美,一种活力的美。

四、注重勾连,创生“美”。

1、出示句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我们选好了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2、读最后一段。

说说人、鸟、林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人造林,林养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大美,和谐之美。

3、作者为什么能写出灰椋鸟这样的文章来?
简介作者徐秀娟: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

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

1986年,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

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

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