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作者徐秀娟简介

合集下载

《灰椋鸟》

《灰椋鸟》

椭圆形 喧闹 栖息 排空而至
洋槐树 规模 偶然 郁郁葱葱
• 郁郁葱葱:形容树木长得很好、非常茂盛。 • 翘首遥望:抬头看远方的意思。 • 排空而至:排本是推开的意思。本课指许多鸟儿从 空中迅速飞落下来,很有气势。 •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的气势。 • 栖息:休息。 • 安眠:睡觉。 • 翩翩起舞:轻轻地跳舞。 • 呼朋引伴:呼唤自己的朋友或伙伴。 • 喧闹:形容非常吵闹嘈杂。 • 情不自禁: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同学们读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 桌之间讨论,每段主要写什么。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 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第三段(6):写“我”归来时的 感想。
同学们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 “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画出文中相 关的句子,读一读。 “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 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继续读第一至二自然段,解决以下
两个问题。
⑴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 鸟的看法? ⑵“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 椋鸟归来的情景?
徐秀娟(1964—1987), 出身于养鹤世家。 1986年大学毕业后 应聘来到盐城自然 保护区工作,创建 了江苏省第一个鹤 类饲养场。
我会认
shān qī lēng qī
杉 栖 棱 栖
杉木 栖息 扑棱棱 栖息
qiāo 翘 qiáo
和 huÓ hè hú

读准字音
灰椋鸟 倾诉 壮观 呼朋引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通 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 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脚 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沾棕, 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常结群栖息于 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 声低微而单调,吱吱叫声。食物为忍冬果实、桑 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它昆虫和幼 虫等。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灰椋鸟》教学设计
★★★阅读有鸟鸣的诗句。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施教日期:年月日
教学内容
26.灰椋鸟
共几课时
2
课型
练习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2.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板块二精读悟(36分钟)
【学程单1】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画下来,再圈画出关键词语写写自己的体会。
时间:4分钟
预设:
(一)感受归林时壮观而温馨的场面
互相应和翘首遥望
水杉地毯栖息深涧
郁郁葱葱排空而至浩浩荡荡
翩翩起舞呼朋引伴惊涛拍岸
★软绵绵扑棱棱
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
★浩浩荡荡郁郁葱葱
你知道这两个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还有哪些类似的词语?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题。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通过朗读,能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2.MP3《一个真实的故事》
预习
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翘”,读顺文中的长句子,知道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学生字新词。正确地朗读词语,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偶然、郁郁葱葱、倾诉、栖息、呼朋引伴。
3.自主收集灰椋鸟的小知识。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进课文(2分钟)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的段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灰椋鸟》课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灰椋鸟》课件

灰椋鸟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 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 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 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 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 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 脚橙黄色。
水杉 地毯 倾诉 喧闹 槐林 盘旋 栖息 熟悉 深涧 规模 偶然 扑棱棱 呼朋引伴 排空而至 翘首遥望 翩翩起舞 情不自禁 郁郁葱葱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 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 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 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 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 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 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大 排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 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排空而至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 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 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 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 ; 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 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看,这几只刚 刚落在枝头上,那 几只又马上扑棱棱 地飞起。它们的羽 毛全变成金红色的 了,多么像穿上盛 装的少女在翩翩起 舞哇!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 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 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 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 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 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 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 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 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 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仙鹤姑娘”徐秀娟

“仙鹤姑娘”徐秀娟

“仙鹤姑娘”徐秀娟作者:李文举来源:《七彩语文·高年级》2012年第11期《灰椋鸟》一文,作者以其清丽、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气势和入林后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挚爱,生活中的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呢?“在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尊洁白的女子塑像,她身旁是几只优雅、翩然的丹顶鹤。

女子亲昵地抚摸着丹顶鹤,是那样恋恋不舍……她,就是将生命献给了护鸟事业、人称“仙鹤姑娘”的徐秀娟。

徐秀娟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养鹤世家,家庭的影响使她也爱上了养鹤、驯鹤工作。

1986年,徐秀娟离开老家远赴丹顶鹤的迁徙越冬地——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她随身带了3枚鹤蛋。

迢迢5000里行程中,徐秀娟用一个人造革包、一个暖水袋、半斤脱脂棉、一个体温计来照料那3枚鹤蛋。

火车上断了开水,她就把鹤蛋贴身揣在怀里。

没有人知道,对那3枚鹤蛋,徐秀娟付出了怎样的关爱。

人们只知道,就连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的孵化器孵蛋时,也死过小鹤。

经过日日夜夜的悉心照料,3只小鹤最终破壳而出。

1987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赠给盐城自然保护区两只白天鹅:“黎明”和“牧仁”,驯养任务自然落在了徐秀娟肩上。

在北方大草原上生活惯了的天鹅,野性十足,驯化难度大。

一天,徐秀娟将它们抱进水塘里戏水,不料“牧仁”和“黎明”玩得性起,先后挣脱绳子飞走了。

徐秀娟赶忙去追。

晚上,“牧仁”找回来了,但“黎明”还是不见踪影。

夜深了,徐秀娟又一个人钻进芦苇荡,一路找一路呼唤,可是依然没找到。

第二天一早,徐秀娟再去找,中午回来只喝了半碗稀饭就第三次走进芦苇荡,下午5点回到鹤场的她已心力交瘁,还未坐稳,隐约听到复堆河对岸传来“黎明”的叫声,她慌得连衣服、鞋子也没有脱就走进复堆河中……几个小时后,徐秀娟终因体力不支,被河水吞噬了年轻的生命……徐秀娟爱鸟护鸟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大家熟悉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

她写的《灰椋鸟》一文被收编到苏教版教材中,透过文中饱含情感的文字,更多的孩子认识了可爱的灰椋鸟,认识了这位英雄姐姐。

灰椋鸟

灰椋鸟
灰椋鸟
记事写景的散 文
简介
灰椋鸟 又叫高粱头、假
画眉、竹雀,繁殖在我国东北、 内蒙古、华北、青海及山东一 带。 灰椋鸟体长约21厘米。它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 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嘴和 脚橙红色。 灰椋鸟常常结群栖息于树上,
或旋翔于空中。它们一般
整群飞动,有如波状。
灰椋鸟
灰椋鸟
灰椋鸟
百鸟争鸣
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选择正确的读音
• 翘 (
• 栖 ( •Βιβλιοθήκη 郁 ( • 至 (qiáo qiào ) 首
xī yù √ zì qī ) 息 √ yǜ ) 闷

• 盛 ( shân • 棱 ( lēng • 水杉 (sān
• 应和 ( hâ

√ 深涧 (jiān
√ shâng ) 况 √ lãng ) 角 √ shān ) √
我会读

和平 应和 和面
和谐 附和 和泥

hâ huó
妈妈边和(hé hè huó)面,边和(hé hè huó)爸


爸一唱一和(hé hè huó)地讲着上兴趣班的好处。

我会读
qiáo
翘首
翘望

qiào
小花猫翘(qiáo 翘尾巴 qiào)着尾巴站在大门口,它不停

地翘(qiáo

qiào)首期盼着主人的归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作者简介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
鹤世家,从小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 1986年,徐秀娟大学毕业后当了一 名驯鹤员,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而忙
碌。 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

《灰椋鸟》说课

《灰椋鸟》说课

《灰椋鸟》说课《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1964;一;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教学时可作简介,激发学生的爱鸟、护鸟之情。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

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要求,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欣赏品味、自我感悟、想象拓展的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怡情,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得到情感的陶冶。

下面我就说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本堂课分三个环节:复习导入、学习课文,感悟品味、总结延伸。

课始,投影出示灰椋鸟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灰椋鸟的外形。

学生会答: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一点都不好看。

而后教师过渡: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再也忍不住了,便和同伴来到林场,观赏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这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着作者去欣赏一番。

由此引入第二环节:学习课文,感悟品味。

文章有两个重点段,第四节的群鸟归林和第五节的百鸟争鸣,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也放在了这两个段落上,教学群鸟归林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周围静得出奇,茂密的树林在等待鸟儿的归来。

灰椋鸟定稿

灰椋鸟定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6
灰椋鸟
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 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
仙鹤姑娘:徐秀娟
徐秀娟(1964-1987) 出身于养鹤世家。 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 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 鹤自然保护区工作, 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 鹤类饲养场。 正是有着一颗爱鸟、 护鸟的心,就在1987 年9月16日,她为了 寻找一只飞失的丹顶 鹤,不慎陷入沼泽地, 献出了年仅23岁的美 好生命。人们为了歌 颂、怀念烈士徐秀娟, 创作了一首歌《一个 真实的故事》。
探究二: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 想象画面。 画:画出自己喜欢的写鸟的句子。 悟:再读读,和同桌说说自己喜 欢的理由,并加上简单批注。
看 听 想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 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 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 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 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 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 的俱乐部。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的 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 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 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
晚霞簇拥着夕阳, 彩灯映红了林场, 翩翩少女, 披上节日的盛装。 似飞瀑落入深涧, 如惊涛拍打岸滩, 百鸟争鸣, 奏响激情的乐章。
是谁装点了舞厅? 是谁华丽了会场? 是爱的力量, 汇聚成欢乐的海洋!

《灰椋鸟》

《灰椋鸟》
假画眉、竹雀繁殖在我国东 北、内蒙古、华北、青海及 山东一带。 灰椋鸟体长约 21 厘米。
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
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 嘴和脚橙红色。
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
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 如波状。
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能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顺课文中的句子。
同学们读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 桌之间讨论,每段主要写什么。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默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 写灰椋鸟归林的?
时间顺序
这样的顺序体现在哪些词语上呢?
从“一开始”写到“没有几分钟”。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后到的鸟”。
填一填
《灰椋鸟》是一篇 写景记事散文 ,作者是 徐秀娟 。课文描 写了 灰椋鸟归林时的 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_____ 喜爱 和对 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_________ 敬仰之情 。
精读课文
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1、画出描写鸟的样子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想象:作者在录像中究竟看到了什么?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 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 。。。。。。
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 排空而至 , 钟,“大部队”便于工作排空而至 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 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 。。。。 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 浩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荡 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 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椋鸟》作者徐秀娟简介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

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

1986年,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

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

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