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绿色蝈蝈》》小班备课页、学案

合集下载

绿色蝈蝈教案幼儿园模板

绿色蝈蝈教案幼儿园模板

一、教学目标:1. 感知和欣赏《绿色蝈蝈》这首儿歌,了解儿歌的内容。

2. 能够模仿教师朗诵儿歌,并尝试独立朗诵。

3.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儿歌内容,能够模仿教师朗诵儿歌。

难点:独立朗诵儿歌,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教学准备:1. 《绿色蝈蝈》儿歌课件2. 绿色蝈蝈头饰若干3. 彩色画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绘画材料四、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1. 导入:教师出示绿色蝈蝈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个可爱的朋友吗?它叫什么名字?”2. 教师简要介绍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1. 欣赏儿歌:《绿色蝈蝈》- 教师播放儿歌,让幼儿聆听并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引导幼儿回答儿歌内容。

2. 学习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儿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 教师指导幼儿模仿教师朗诵儿歌,逐步过渡到独立朗诵。

3. 创设情境,巩固儿歌-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绿色蝈蝈”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儿歌。

- 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创作的绿色蝈蝈故事。

(三)结束部分1.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儿歌内容,引导幼儿说出儿歌中的绿色蝈蝈特征。

2. 教师播放《绿色蝈蝈》儿歌,让幼儿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五、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创作绿色蝈蝈故事。

2. 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

3. 通过儿歌教学,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推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生能够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绿色蝈蝈》。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作品中汲取灵感,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绿色蝈蝈》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领悟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2)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绿色蝈蝈》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绿色蝈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解决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总结其性格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 课堂展示:(1)学生代表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展示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5. 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创作一篇关于绿色蝈蝈的短文。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绿色蝈蝈》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能力。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的能力。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文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还记得清代文学家沈复曾在《童趣》这篇文章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吗?也许你的细心让你看到蚂蚁搬家时的团结;也许你的留意让你识破了萤火虫的奥秘;也许你的慧眼让你发现了蝴蝶的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了解作者掌握常识法布尔与《昆虫记》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18绿色蝈蝈教案

18绿色蝈蝈教案

备课教案第13 周课题18.《绿色蝈蝈》所需课时 2教学目的1、积累词语。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认识了解蝈蝈形体特征以及其生活习性。

3、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学习用快速阅读(听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5、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6、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一猜: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小姑娘,日夜忙,会抽丝,会织网;织出网来不捉鱼,捉些小虫当口粮。

(猜一昆虫)谜底:蜘蛛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农村或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蚂蚱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展示)课题:二、整体感知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2、检查词语预习及积累情况(读准下列词语):篝(gōu)火喧嚣(xiāo)狩(shòu)猎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ēn)吮(shǔn)吸静谧(mì)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 颚(è)喙(huì)嗉(sù)弱肉强食隐隐约约连续不断夜色苍茫更胜一筹惊慌失措开膛破肚津津有味断肢残腿毫不犹豫3、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知识积累:见相关连接。

《昆虫的故事》又名《昆虫记》,是一部有关昆虫的鸿篇巨制,共十卷。

作者以人性关照虫性,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鲁迅4、快速阅读,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快速阅读?是从文中迅速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绿色蝈蝈》。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素材:相关环保资料、图片、视频等。

4. 作业布置: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蝈蝈的鸣叫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2)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环保意识。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通过模仿、创编、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绿色蝈蝈》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探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绿色蝈蝈》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探究。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绿色蝈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观察实践:通过观察蝈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 模仿创编: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型和表达方式,创编自己的小故事或描述蝈蝈的生活。

5. 表演展示: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3. 表演展示:评价学生在表演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5.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文《绿色蝈蝈》的文本,蝈蝈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词语和句型的卡片,表演道具等。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自然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2. 自然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理解。

3. 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绿色蝈蝈》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和字典。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蝈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字典和学习卡片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讲解。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蝈蝈的生活场景,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绿色蝈蝈》的教案

《绿色蝈蝈》的教案

《绿色蝈蝈》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

(2)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探索和坚持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

2. 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3.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3)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提炼。

(2)创意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

(2)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提炼主题。

(3)创意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表现,包括写作内容、表达方式和创造力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中学小班教学语文学科教师备课活页
七年级上学期李艳萍教师课题:《绿色蝈蝈》
课时:1
24中学小班教学学科学生学案
年级班姓名
课题:《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学习生动说明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一、学前检测:
1、字词
2、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情况
二、自学指导: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了解以下几点:
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三、讨论交流
1、主要介绍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请为蝈蝈写一份求职自荐表。

2、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举例说明。

四、练习巩固
完成《课》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