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重点)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重点)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

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 ()火 shu()猎贪ln()哀ho()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

《绿色蝈蝈》教案设计(1)

05
作业与要求
书面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
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写一篇小作文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蝈蝈,描述其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口头作业
朗读课文
布置朗读任务,要求学生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语音表达能力 。
VS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绿色蝈蝈的 认识和感受,提高交流和合作能力。
讲述一个与绿色蝈蝈有关的故事,引 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 态。
实物展示
展示一只绿色蝈蝈,让学生观察其特 征,增强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直观感受 。
课文讲解与示范
课文内容解析
详细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
教师示范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
情境教学
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 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感受课文。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培养其合作学习和交流表 达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物展示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 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 解相关知识。
实验操作
学生模仿与实践
学生模仿朗读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培养其语感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写作实践
布置与绿色蝈蝈有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堂互动与讨论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意义和 启示,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
课堂提问与回答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绿色蝈蝈优秀教案设计篇一1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3、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4、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5、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3教学方法1、朗读法。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教师适当点拨、归纳,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评论(0) 新设计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的欢乐吧,也许你还记得那些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吧。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了,是啊,这些小昆虫、小动物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位昆虫朋友,它是一位歌手。

2、学生观看蝈蝈的图片和聆听蝈蝈的声音,并提问:这位歌手是谁?(出示幻灯片)3、幻灯片出示课题和作者4、作者和作品介绍(幻灯片)法布尔(1823-19壹伍)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也是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

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靠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和博士学位。

著名著作有:《昆虫记》,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

该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引人入胜的内容赢得了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喜爱。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蝉)谜二: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蝈蝈)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3、观察蝈蝈图片。

4、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课的教案设计

《绿色蝈蝈》优质课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学会欣赏自然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蝈蝈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2. 自然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理解。

3. 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绿色蝈蝈》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资源。

2. 生字词卡片和字典。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蝈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2)学生通过字典和学习卡片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讲解。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蝈蝈的生活场景,培养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的能力。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蝈蝈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绿色蝈蝈》语文优秀教案

《绿色蝈蝈》语文优秀教案

《绿色蝈蝈》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分析作者写作风格。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蝈蝈的描绘,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首关于蝈蝈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蝈蝈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绿色蝈蝈》,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堂讨论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蝈蝈的描绘。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写作风格,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五)拓展延伸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编写一篇关于蝈蝈的童话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蝈蝈的观察日记。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课文内容分析1.课文概述:本文通过描绘绿色蝈蝈的外貌、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课文结构: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蝈蝈的外貌和生活环境,第二部分描绘蝈蝈的鸣叫和捕食,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蝈蝈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通过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

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自然科学知识。

(2)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

(3)对课文的创新解读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自然科学知识。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写作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探究学习:(1)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2)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课堂表演或写作练笔。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情况,强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3. 结合个人兴趣,进行绿色蝈蝈相关主题的调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注:本教学设计参考王君老师课例——《松树金龟子》。

想探讨仿制名师课例的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夯实字词基础,并能理解词语在文段中的作用。

2、整体感知文章大意,能捕捉文中的重点信息。

3、赏析文中拟人化的优美文字。

4、体会文章中反映出的科学精神。

第一部分导入
导入:大自然中的生命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活跃的生命。

关注生命,研究生命是我们许多科学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绿色蝈蝈》。

请大家看看题目,为什么叫做“绿色蝈蝈”?叫“红色蝈蝈”行不行?
(“绿色蝈蝈”指蝈蝈外表的颜色)
[投影展示]
中国读者读《昆虫记》,其心智不仅透着《天工开物》与唐诗宋词般的聪敏灵睿,而且透着《周易》与《诗经》般的浑厚幽深。

(生读)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看出《昆虫记》有什么特点?
(《昆虫记》跟《天工开物》一样有趣,充满智慧;和唐诗宋词一样充满魅力)
第二部分初阶挑战
一、字词读一读(投影展示)
注意:老师故意弄错几个字音,请指出。

喧嚣.(xiāo)篡(cuàn)夺窸(xī)窣(sū)气氛(fèn)
吮(shǔn)吸哀号(hào)喑(àn)哑喙(huì)
二、学生谈谈读完全文后最有感受的句子。

准确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猛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3、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三、教师口述三个句子,判断正误。

1、在静谧的夜里,蝈蝈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个声音极为嘹亮,和安静的夜晚极不相称。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蝈蝈只喜欢吃肉,也爱吃甜食,它对其他食物是不屑一顾、毫无兴趣的。

第三部分中阶挑战
这篇说明文具体的说明了蝈蝈的哪些特征,并用文中词语简洁表达。

声:尖锐、喑哑、短促、清脆、柔和
形:嫩绿、苗条匀称
斗:纵身追捕、开膛破肚
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贪婪护食
居:和睦共居
(生默读,圈点勾画。

然后交流说明内容。


第四部分高阶挑战
[投影展示]
一、拟人句赏析。

师:下面,老师篡改了原文,大家好好比较一下。

请看,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的文字,可以这样改吗?
1、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改:它白天叫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扰乱。

2、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狂热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绝望哀号。

改:这是蝉在安静的休息中,被夜间的狩猎者绿色蝈蝈捉住而发出的哀号。

3、现在轮到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改:现在轮到蝈蝈上场了。

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叫。

4、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改: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叫的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昆虫了。

5、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改: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纵身追捕蝉,而蝉则飞起逃窜。

拟人句的作用:把小生命写得活灵活现,给人想象的空间,让文章生动。

法布尔对生命的关注,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投影展示]
法布尔的文章就是一首诗,所以人们称他的文章为“诗和科学的结合”。

听,
夜晚的蝈蝈在窃窃自语
不引人注意
像是滑轮的响声
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那尖锐而急促的清脆响声
却并不起眼
声音低沉,柔和
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
相互配合
这,
就是夜晚的艺术家——蝈蝈
请大家试一试,改编第五段蝈蝈捕食段落。

第五部分总结提升
师:达尔文说:法布尔是一个难以效仿的观察家。

现在,我们探索一下法布尔之所以成为法布尔的原因。

[投影展示]
—痴迷的兴趣
—细致的观察
—艰辛的试验
—广泛的联想
—不懈的追问
—求实的精神
[投影展示]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兰)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

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 --爱迪生(美国)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意大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