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上语文精英课件-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 (共34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记叙文阅读--语言赏析方法与技巧 名师教学获奖PPT课件

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社戏》
赏析:“ 点、磕、退后、上前、架”等动词,生动形象地 写出小伙伴们划船技术的娴熟,也表现出他们去看戏的兴 奋激动心情。
字词句段篇赏析
答题格式:
角度 +
↓ 修辞 词语 描写 表现手法
效果 ↓
(对象+特点)
+
中心
↓
(感情、哲理、人物形象)
念)。 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辨驳的力量,
强调了……
字词句段篇赏析
答题格式:
角度 +
↓ 修辞 词语 描写 表现手法
效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象+特点)
+
中心
↓
(感情、哲理、人物形象)
试一试:
例2: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
记叙文阅读
初中语文考点: 一、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12--22分) 二、古诗文阅读(19--24分)
1、诗词阅读(5--6分) 2、文言文阅读(14--16分) 三、现代文阅读(5--44分) 1、记叙文阅读(12--16分) 2、说明文阅读(7--12分) 3、议论文阅读(9--12分) 四、写作(50-60分)
三、《拔掉心底的篱笆》 3、 语言品味(4分) 1)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赏析加点词语) 2)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 ,“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
非常“有戏”。(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句子)
经典例题:
教养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①有一年,一夜秋风劲,郭德纲家的柿子树叶子落尽,红红的柿子,就像院子里升起的灯笼。很快,就 有喜鹊登枝,一口一口地啄食柿子。家中小儿急了,不由分说,就去驱赶。老郭看到,急忙拦阻,道: “别这么独,让它吃!” ②接着,老郭对儿子说:“人的一生很长,不差这一个柿子吃。而这只喜鹊这辈子顶多吃这么一个柿子。 看它有东西吃,也是种快乐。” ③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好的教子素材。“别那么独,让它吃!”天下的父母,若都把这个故事借过来教育 自己的子女,孩子的教养一定不会差。 ④前些日子坐火车,四个铺位的软卧包厢,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空着。车开动不久,老人说,咱 们早点儿休息吧。是啊,这几天玩累了,我们倒头便睡。车过嘉兴,上来一位女士,轻轻敲门,见包厢 里黑着灯,她便借着走廊里的灯光,放妥行李,整理好床铺,然后关好门,蹑手蹑脚上了自己的上铺。 直到躺下,她都没有开灯,哪怕是自己的床头灯。 ⑤而那时,也就是晚上7点多,列车里还播放着音乐。 ⑥ 一夜无话。早上列车员来换车票,通知她该下车了,她便窸窸窣窣地整理。起初,我认为她是在收拾 自己的行囊,哪料,她是叠被子。出了无数趟门,坐了无数次车,阅了无数的人,哪里见过这个被子还 需要叠的?只见她耐心地把被子舒展开,换了好几种方式,终于叠成昨晚展开之前的模样。然后,她还 把两个枕头的每个角都抻平了,抻舒展了,那“唰唰”的抻枕头的声音,听着真悦耳。 ⑦她下车的那一站是山东德州。不管她是不是德州人 ,因为她,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你说, 还需要知道女士姓什么叫什么吗?教养就是一个人最好的名字。
(精品课件)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56张ppt)

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词语的调换
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 生动地描写了……所以…… 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 描写了……所以……
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的 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换了 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 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 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 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 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 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 抒情的句子。
描写是记叙文最常见的表达方 式之一,运用描写手法,能栩栩如 生地再现人物、事件和景物。描写 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 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 (性格) 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暗示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4、展示人物性格。 5、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举例: 《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 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 思念。
七、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使人感到 亲切自然,有真实感。 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 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PPT课件

1
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
2
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
3
模仿创新
4
开放性试题应注意:
5
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
学会阅读文章和掌握审题技巧
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 一是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明白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 二是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别是要明确题目所问的范围、角度、要求。 三是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
整体感知:标题 把握文章主旨,领悟情感 理清思路:线索,结构 (注意标志性语句、段落 ) 揣摩字句:写法探究。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语言拼析技巧答题模板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01
03
02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顺序作用:
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最新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
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 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 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 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 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 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因为
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 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 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 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 心的谴责。
1、 根据位置 2、 运用修辞
内容 结构
3、 赏析句子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学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习 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目 标 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 用
5 分析文章表达方式 6 表现手及写作技巧 7 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8 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
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11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
中考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 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 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 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 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 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因为
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 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 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 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 心的谴责。
1、 根据位置 2、 运用修辞
内容 结构
3、 赏析句子
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学 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习 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目 标 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 用
5 分析文章表达方式 6 表现手及写作技巧 7 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8 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
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
1、点明题旨的句子 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 3、总结全文的句子 4、引用的句子 5、起承转合的句子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11年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ppt课
中考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学课件(人教版)

宋太祖
秦始皇
唐太宗
成吉思汗
汉武帝
巧妙过渡:祖国河山是这样美好,引
得古今英雄竞相为之奋斗,自然引出
品
下文。 巧评英雄:一代代英雄,长于“武
评 力”,短于“文治”。 “俱往矣”
下
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为下文 蓄势。
阕 豪迈论今: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的伟大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
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表现
• 赏诗:
• 1、诗中作者以什么自
我 喻?它在歌唱什么?
爱 这
• 诗人以小鸟自喻;
土 • 歌唱土地、河流、风、
地 黎明
• 2、这些意象有什么象 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
土地
祖国
河流
象
满腔悲愤
风
征 对侵略者的愤怒
黎明
光明的未来
• 赏诗:
• 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
我
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
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
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
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
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
我
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
爱
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这 土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
“象象“化的州机奋末须,的驰三多静壮大,,前把雪天个体雪“安”写晴描由领“到高如地了”句姿三读地广现封静地的为丽地让前字 出 朗长写“起“”此域博是多和句 者 里 阔 了 ” ,、 豪, 了 、城雪 望 : 试 , 广 , 大动雄的人途虚彩总 带 。 博 诗 字 “广 迈“借 雪 娇内景 ” 从 比 展 阔 显 的景。。奇勃倍光袤 情写 进 创 大 人 显 飘助 后 艳舞外, 字 示 的 示 胸,雪 了 造 的 雪 得 ”无 怀雪,勃感明想 景 、””景 冰 了 意 中 凝 字垠 。景神生振。, 天 一 境 赏 然 显的,,
记叙文阅读指导_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件PPT

①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 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 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 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 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 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 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 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 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
进行认定、补充。
一、记叙的要素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心理描写用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 ④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环境等方面所做的具体而细致的描写,其特征是细 微之处见精神。 (六)表现手法(写作方法)及作用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 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题型2:体会第X段加点词语的含义(在表达上的好处(作用、 效果))。 答题技巧:
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的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 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 达了)……的情感(性格)。 题型3: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 其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
(七)写启示感悟发挥题。 题型: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触感染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部实质意义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好坏,对选文材料谈自己创见; (5)接合实际,对文中提及的现象提出合理化提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堆集,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接合(如 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著名的句子等); (7)发挥联想、想象补写有关内部实质意义;如: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答题技巧: 1.必须用第一人称;2. 心理活动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描写。
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
进行认定、补充。
一、记叙的要素 :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3、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 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 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 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 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 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 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4、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 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 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悟出。掌握记 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 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a、把握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b、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即正面描 写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 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中心
思想。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
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
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细节描写——对肖像、
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
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时代背景 等综合考虑。
11.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
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 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 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 亲身经历。
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 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 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 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 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 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16、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 序能否调换?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