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8讲学案-说明对象和说明特征分析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解析

初中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解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解析“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品味】引用、对比。
突出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
同时这也是“说”,那么他会怎样“做”呢?引起下文。
【段析】引用闻一多的话点题,引领全篇,为下文作铺垫。
第一部分:总起。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品味】“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强调闻一多先生钻研古籍兴趣之浓。
画线句点明闻一多刻苦钻研精神的深层动力。
“目不窥园……沥尽心血”写闻一多“做”的具体情形。
用杜甫的逸事描述闻一多的钻研状态。
【段析】写闻一多搞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的具体情形。
照应文章开头。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品味】事实胜于雄辩。
【段析】用闻一多的学术研究成果说明他的“做”不是空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品味】画线句承上启下。
成就的卓越和沉默的姿态无声地层现了他的“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巾帼何必让须眉,有志又岂在年高——《世说新语》说课一、依托课标说教材《世说新语》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
《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体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诚信之志的重要性。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语感的资源。
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并且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感的培养,第二,它是使学生感受古人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资源。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篇课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读顺文章;二是读懂内容;三是读点感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读顺文章:①采用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②采用辨读,辨析重点字词。
③采用说读,疏通全文大意。
二是读懂内容:采用析读,多角度的读懂文章的内容。
三是读点感悟:采用听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感悟名士风采。
这三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读文章,三步读旨在让学生没有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
二读读懂文章的内容,三读感悟名士的风采。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
其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
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精品教案

8《世说新语》二则知识与技能学习时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描述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从而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的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熟悉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1课时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原有集,已佚。
1.学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根据内容、语言习惯的不同,看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2.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咏雪》1.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谢太傅平日时公务繁忙,寒雪日时得以休息,但他仍然不忘对晚辈的家庭教育。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08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统编版)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重点难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受古今汉语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查预习、粗知文1.请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准确、停连恰当、富有节奏、读出情感。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chā)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yì)/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咏雪》译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任务二:识文体、知出处1.作者名片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组织编写了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2.作品介绍《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篇,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较全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我们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文章《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判断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说文章中X X的特征(或特点特性)。
一、如何判断说明对象1.看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本文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2.看首尾:有的选文没有标题,那就找第一段或结尾段,这两部分般会给出要说明的对象。
3.看段首句、中心句:说明文往往用段首句或中心句引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直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是文章标题段首句、中心句或结尾句。
本文第②段中的“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第③段中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就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
(1)抓段落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2)对于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提总结。
(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 分)豆腐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 .几乎处处有之。
A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直“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新教案

8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掌握生字生词,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朗读课文,探究《咏雪》家人聚会对诗的情景,体会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探究《陈太丘与友期行》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的道理。
3.学习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表现家庭生活,并像作者那样观察家庭生活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反映生活的能力。
4.学习、品味语言,培养文言文语感。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捕鱼教学法:学习课文和学习生活同步,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在阅读课堂完成写作全程指导,然后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课文,以写促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古以来,我国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
我们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学过一篇《杨氏之子》,我们已感受到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世说新语》,感受少年儿童的聪颖机智。
二学习《咏雪》,理解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
1.通读课文,领会课文反映的生活,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方法:围绕预习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什么生活情景?”进行探究,学生自主回答问题后小组交流,老师归纳。
《咏雪》描写的是东晋谢安和年轻人雪天谈论诗文的情景。
谢道韫巧妙答诗,东晋士大夫阶层喜欢研习诗句,追求风雅。
2.学习生字生词,掌握常见文言词语。
学习方法:边读、边看、边写字词,看谁又对又快又好,每个词五遍,掌握反映生活的工具。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迅速。
何所似:像什么。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3.作者生平和创作生活。
预习和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不同于作者介绍,不要把作者介绍当做语文知识来死记硬背,而是当作生活情景来学习,像作者那样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并自主评价作者的创作。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教学难点
-古文阅读理解:由于古文语言的特殊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意,特别是古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义。
-古文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需学会如何将学到的古文词汇运用到实际的语境中,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包含以下两个篇章:
1.《世说新语·言语》之《顾悦与简文》
-文章主旨:通过顾悦与简文的对话,展现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
-生字词:悦、简、机、智、对、应等。
-语法点:并列句、省略句。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各小组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在旁边及时引导,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
学生小组讨论中,大家围绕《世说新语》二则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比较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并列句、省略句等语法点和古代人物的品德修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世说新语》二则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古人的智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模拟古代人物的对话,体验古人的智慧和应对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世说新语》二则的生字词,如“悦、简、机、智、对、应、戎、道、旁、李、德、行”等,并理解其词义。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个性化教学计划表学生姓名: 年级: 初一学科: 语文任课老师: 学习顾问: 月份: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理解《世说新语》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了解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3.分析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特点。
4.能够流畅背诵《世说新语》二则5.探讨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特点。
6.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语法结构。
通过逐字逐句的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引导他们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
2.《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名士风度,这些背景知识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3.了解文章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并能迅速说出4.背诵《世说新语》二则1.课前准备:2. 1.多媒体课件3. 2.有关《世说新语》二则的视频:如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料、《世说新语》视频朗诵等4.教学过程:5.一、导入设计:6.简介《世说新语》和刘义庆,即讨论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二、逐句讲解:1.同学们阅读原文和现代汉语翻译。
2.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解释文本,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理解。
(1)《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
”太傅大笑起来。
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赏析:《咏雪》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预习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结构。
二、知识讲解考点1说明文的概念和分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如:我们五年级所学的《鲸》)和事理性说明文(如:我们六年级所学的《只有一个地球》)。
按照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又叫平实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生动说明文。
按写作目的不同可分为阐释性说明文(教材、考察报告等)、述说性说明文(人物经历、工艺流程介绍等)和实用性说明文(说明书)。
考点2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方位为序说明事物。
2、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考点3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大致有三种: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各层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类别。
(这三种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不容的,往往在一篇说明文中,这三种结构格式经常交叉使用。
)考点4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抓住特征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抓住事物的特征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有:(1)人物简介类: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
(2)书籍介绍类: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作品特点、社会价值。
(3)序言类: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内容介绍、作品特点、社会意义和评价。
(4)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
(5)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过程、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6)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7)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以上每项中的各点,在文章中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主要特征。
考点5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6整体感知,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握目的性和针对性。
三、例题精析【例题1】比较阅读。
文段(一):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
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汪洋,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
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意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文段(二):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节选自《看云识天气》) 【题干】1.文段(一) 描写黄山的云海,其特点是(用一个词概括)。
【答案】神奇。
【解析】本题考查本段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明确说明对象,题目已经给出,是黄山云海;我们找出形容黄山云海的词是神奇,结合下文分析,可确定是黄山云海的特点,此题比较简单。
【题干】2.文段(二)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两个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形态、特征。
【解析】“姿态万千”针对文段第二句,描写了云的形态;“变化无常”针对文段第三句,写出云会引起阴晴雨雪的变化,是云最显著的特征。
【例题2】⑴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⑵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
⑶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⑷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⑸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⑹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围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⑺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⑻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
⑼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⑽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节选《看云识天气》)【题干】1、上面文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⑴⑵⑶⑷2、下列语段的第一层(用“/”表示)第二层(用“//”表示)划分准确的一项是()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3、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答案】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2.D 3.第⑽句: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4.B【解析】(1)仔细读文本(2)概括各部分中心内容之和,合并同类项(3)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
(4)分析中心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
【例题3】绿色蝈蝈(1)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3)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佐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题干】第1段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答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勇敢顽强。
【解析】本段对于蝈蝈的描写比较多,不易直接得出说明对象蝈蝈的特征,需要从文段中分析;从“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可以看出蝈蝈追捕蝉时动作敏捷迅速,从“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可以看出它勇敢顽强。
四、课堂运用【基础】松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它们虽然有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动物,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
在晴朗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
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奔跑,玩耍,吃东西。
松鼠不爱下水。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得满满的,留到冬天吃。
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
松鼠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
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