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是一种文体,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对象、事物、过程或概念进行解释、阐述或揭示。
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可以总结如下: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对象广泛:说明文可以涉及各种各样的对象,包括事物、概念、程序、观点等。
这可以包括科学现象、技术原理、文化习俗等等。
2.具体而明确:说明文通常集中讨论一个特定的对象,目的是为了深入而清晰地解释这个对象。
这种集中性使得说明文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3.实际而客观:说明文通常强调客观性,以事实、数据、实例为依据,而不是主观的看法。
这有助于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理解。
说明文的特征:
1.清晰明了:说明文的语言通常要简洁明了,以确保读者容易理解。
使用清晰的结构、术语和定义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
2.逻辑性:说明文通常按照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组织信息,可能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问题解决的步骤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对象或过程。
3.举例和比较:使用实例和比较是说明文常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对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专业术语:根据读者的预期水平,说明文可能包含一些专业术语,但通常需要解释这些术语,确保读者理解。
5.图表和插图:使用图表、图像和插图等可视化元素,以辅助解释,并使信息更生动。
6.客观性:说明文通常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信息,以确保准确传递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7.目的明确:说明文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可能是解释一个概念、说明一个过程、指导操作等。
总的来说,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旨在通过清晰、逻辑和客观的描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特定对象或概念。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说明文的答题技巧1答题技巧:1.把握说明对象,辨识说明方法。
常见题型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拟标语、提建议等。
2、把握说明的对象和特征,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一般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可以从标题上找。
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文的事物和特征。
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常见题型有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或理清说明文的层次,直接划分全文的结构或划分某段的层次。
3、抓逻辑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常见方法有以下两种看内容,辨顺序。
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用等,一般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用空间顺序。
找重点词句辨顺序。
空间顺序一般用方位词;时间顺序一般用时间名词。
拓展阅读:说明文的特点三要素是什么说明文的三要素是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说明文三要素:1、内容的严密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3、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语言简明,说明严密。
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语言确切生动。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的写作文法大致有哪些

说明文的写作文法大致有哪些说明类文章范围较广泛,包括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它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是现代文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主要有: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理清说明思路,明确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理解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中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进行与文段内容有联系的个性化表达等等。
说明文阅读,方法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明确说明对象,抓住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不同点。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在弄清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根据文章内容,找出事物的特征。
例如2021年绵阳中考题《令人惊叹的细胞》是这样考查的“本文介绍了细胞的哪些特征?请分条概括。
”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2)(3)(4)(5)四段各说明了细胞的一种特征,概括这四段的大意即可得到问题的答案。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段首;(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
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如文中有说明特征的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
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部份分别说明。
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说明对象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实体事物的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类是说明抽象事理的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
要明确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首先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内容,弄清它属于哪一类说明文,就可以基本判定文章的写作对象。
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常常在文章标题中就体现出来,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把握说明对象1.说明事物。
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等。
2.说明事理。
说明对象是抽象的,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明确事物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看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石拱桥就是说明对象。
(2)分析开头:有的说明文开头点明了说明对象,或稍加分析,就能从开头明确说明对象。
4.明确事理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只看题目,还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2)分析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3)分析每段(层)的中心句,抓关键词。
(4)事理说明文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有三种方法:1.把握文章中心句及连接词。
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内容。
有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包含在中心句中。
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2.借助说明方法来捕捉事物的特征。
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因此说明方法也会体现说明事物的特征。
3.从内容上捕捉事物的特征。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地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就需要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三、概括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明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
说明的内容就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时,要思路清晰,根据题干的要求迅速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
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联结在一起。
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短语或句子,可以把这几个要点归纳在一起。
4.概括部分内容要点还可以找出段落中标志句子结束的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某部分的要点。
说明文 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方法指导

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方法指导:说明方法+对象+对象特征(读内容抓特征)1.读句子,首先判断说明方法。
2.读语境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结合句子所处的段落语境,联系上下文确定说明对象。
也就是看内容是针对什么说明的。
3. 再读语境内容,分析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在句中抓住关键词或信息即可。
例题引导: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选自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下面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效果怎样?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1.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结合上下文语境思考,这是个例句,是紧扣上文内容“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列举的事例。
因此说明对象是物候。
3.再读语境内容。
对象特征是物候现象的推迟对农业的影响之大。
归纳起来就是: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用是真切,准确,严谨,强调性地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说明对象及特征(中心)的解答策略与典型例析

说明对象及特征(中心)的解答策略与典型例析●河南王林晓在说明文阅读中,能够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概括说明内容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也是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规考题。
那么,怎样解答这类试题?一、方法解说(一)明确对象说明对象是指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一是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二是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若以上方法都不行,可认真研读,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把握特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从标题着眼找“特征”。
第二,抓住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第三,抓住关键信息指向语。
尤其序词、提示词、关联词及设问句等。
第四,分析材料,自我概括。
有的说明文中没有出现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时要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或逐句分析文章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加以概括。
(三)概括内容(中心)对说明内容(中心)的概括其实就是对文意的概括。
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
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说明内容(中心)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采用“说明对象+特征”的方式概括;事理说明文注意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概括内容(中心)大致有三种形式:概括类、定义类、表格类。
概括时,内容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二、典型例析例1:【2009年河南中考卷】(说明文阅读)第12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
本题着重考查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题干要求一是能显示说明对象,二是能表现其特征。
阅读全文,可以很快找出说明对象是“速冻食品”,然后逐段阅读归纳,可以得出其特征是“新鲜”。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对象特征的概括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描述特征:这是最基本的方法,直接通过语言描述对象的各种特征。
如颜色、形状、尺寸、重量、纹理、材质等。
也可以包括非物理特性,如价格、发声、味道等。
2. 数量化特征:可以对特征进行测量并用数字表示,使其更具有可比性,如物体具有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3. 分类特征: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对象归为一类。
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其归属的类别。
4. 图形化特征:这是一种更直观的方法,通常用于可视化某个对象的特征,如利用数据图表来描述对象的特征分布。
5. 用模型表现特征:某些复杂的对象特征可能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者机器学习模型来捕捉,如通过分类器模型表现出对象的类别特征,通过回归模型表现对象的连续数值特征。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概括对象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我们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文章《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判断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
的考查方式有: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说文章中X X的特征(或特点特性)。
一、如何判断说明对象
1.看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本文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2.看首尾:有的选文没有标题,那就找第一段或结尾段,这两部分般会给出要说明的对象。
3.看段首句、中心句:说明文往往用段首句或中心句引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1.直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是文章标题段首句、中心句或结尾句。
本文第②段中的“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第③段中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就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
(1)抓段落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2)对于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提总结。
(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 分)
豆腐
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 .几乎处处有之。
A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直“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
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④在中国似乎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
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形”与“味”,达到了“意”的境界。
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
B_《周易》言,“大亨(烹)
以养圣贤”,“食以养德”。
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
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
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
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已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
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⑥如今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 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和追求。
“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
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 (4分)
2.文段⑤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5 分)
3.文段②画线句中的“据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 分)
4.你的家乡一定也有很多美食,请你在下面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仿写一句话,介绍一种美食给大家。
(4分)
A.豆腐是由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制作而成。
B.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满分答案
1.说明对象:豆腐。
(1分)豆腐的起源(发明);(1分) 豆腐广泛的地城分布和受欢迎的程度:(1分)豆腐的精神。
(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内容。
本文的题目即说明对象,全文就是围绕“豆腐”进行说明的。
至于说明的内容,我们可以阅读每段,从中提取重点句子或词语概括。
如第②段就介绍了道家发明正腐,因此,可以总结为“豆腐的起源(发明)”。
2.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
(2分)
示例一:引用了《周易》中的话(1分),说明了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2分)。
示例二:列举了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
蕴含的意味的例子或者明代
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爱吃豆腐的例子(1分),准确说明了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2分)。
3.不能。
(1分)" 据说“表推测(1分),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了“是淮南王刘安聚集方士炼丹时发明了“豆腐”。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合(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4.要求:介绍美食(1分),仿例句的语言或说明方法(2分),语句通顺(1分)。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江城:水边的城,即指宣城。
唐时江南地区口语,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明镜:指桥洞和它的倒影合成的圆形,犹如圆的镜子。
双桥:指宛溪上的上、下两桥, .上桥叫做凤凰桥,下桥叫做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所建。
水边的宣城明净秀丽,如在画中。
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谢北楼。
凭高远眺,晴空山色,一览无余。
句溪和宛溪两条河流相互辉映,宛如明镜。
凤凰桥和济川
桥有如彩虹横跨溪水。
远处升起一缕缕炊烟,橘柚便掩映在这寒烟里。
秋气苦寒,深碧的梧桐染_上浓重的秋色。
有谁知道,在这深秋的北楼上,有人正临风惆怅,怀念北楼昔日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