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

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怎样阅读分析说明文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从而区分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进一步理解说明内容。
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
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第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分(具体)——总(概说)”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
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
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有时一篇*可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
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
总之,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分析时可同步进行。
第三,分析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清楚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配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了解它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样分析才透彻、扎实。
说明文三要素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训练要求为:(1)能写简单的说明文,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2)能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和平实。
专题27:说明文之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原卷版-2022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

【小升初复习】专题27: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知识梳理】◆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或阐明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语言的说明文和生动语言的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3)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介绍性说明文、描述性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
3.说明文的特点(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其他表达方式。
(2)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或阐明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4.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说明文语言风格分为平实和生动。
(1)平实:就是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2)生动: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或事理。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多运用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和多种修辞手法,有时在说明时为了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往往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
大多数说明文采用生动说明的语言风格。
知识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题型常见题干示例解题思路明确说明对象本文重点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看文题;二是抓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三是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和内容)。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给被说明对象下定义。
常用判断句“××是××”的句式。
先确定句子主干,再添加表示说明对象特征、性质、功用、状态等修饰成分,准确、严密、简明。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本文说明了××的××特征。
第一,从标题着眼。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是一种文体,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对象、事物、过程或概念进行解释、阐述或揭示。
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可以总结如下: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对象广泛:说明文可以涉及各种各样的对象,包括事物、概念、程序、观点等。
这可以包括科学现象、技术原理、文化习俗等等。
2.具体而明确:说明文通常集中讨论一个特定的对象,目的是为了深入而清晰地解释这个对象。
这种集中性使得说明文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3.实际而客观:说明文通常强调客观性,以事实、数据、实例为依据,而不是主观的看法。
这有助于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理解。
说明文的特征:
1.清晰明了:说明文的语言通常要简洁明了,以确保读者容易理解。
使用清晰的结构、术语和定义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
2.逻辑性:说明文通常按照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组织信息,可能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问题解决的步骤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对象或过程。
3.举例和比较:使用实例和比较是说明文常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对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专业术语:根据读者的预期水平,说明文可能包含一些专业术语,但通常需要解释这些术语,确保读者理解。
5.图表和插图:使用图表、图像和插图等可视化元素,以辅助解释,并使信息更生动。
6.客观性:说明文通常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信息,以确保准确传递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7.目的明确:说明文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可能是解释一个概念、说明一个过程、指导操作等。
总的来说,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旨在通过清晰、逻辑和客观的描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特定对象或概念。
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及说明文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三种方法及说明文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阅读说明文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阅读说明文,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第二,明确说明方法第三,分析说明顺序第四,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几乎所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都可以通过审题来明确,关键在于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方法不外乎打比方、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引资料、画图表、分类别等。
关于说明顺序,要把重点放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说明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上。
抓住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就能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语言的风格,并能快速把握句意、段意、文意以及上下文的联系。
本栏目备有大量说明文练习,你可以试着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练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需要坚持。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谓主要内容,是指对全篇文章内容的总概括,不同文体的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各不相同。
叙事的文章,主要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涉及的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人的文章,主要写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品质,有什么表现。
介绍事物的文章,一般从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特点、作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写景的文章,一般介绍景物的特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方法主要有三种。
(1)自读质疑法。
由文章的标题或围绕文章的主要事件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
如阅读<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根据标题提出问题:谁在向命运挑战?他战胜命运了吗?阅读文章后可以提问:霍金是怎样向命运挑战的?他在科学上有哪些重大贡献?霍金向命运挑战的事迹给了我们哪些启发?解决了这些问题,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段意合并法。
先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在一起,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共有10个自然段。
1—2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原因,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用计加害于孔明。
3—8自然段讲草船借箭的经过,诸葛亮将计就计,再一次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最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第三部分考点攻略——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说明文阅读之一
目录
01 单元写法归纳 02 群文阅读训练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本文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说明。先总说石拱 《中国石拱桥》 桥的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石拱桥历
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共同特点,然后分说了两 (事物说明文) 座桥梁各自独有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
返回目录
篇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漫话围棋》 关注标题,把握说明对象:本文标题“围棋”是具体 事物,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为什么你睡 分析标题的语法结构,判断说明对象:本文标题中的 了11个小时仍 “为什么”一词揭示文章的说明重点,这是一篇事理 然觉得疲劳》 说明文。
返回目录
篇名
返回目录
1. 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从哪三方面介绍了说明对象?简要概 括。(3分) _说__明__对__象__是__围__棋__。___从__围__棋__的__历__史__悠__久__、__围__棋__的__发__明__、__围__棋_____ _的__文__化__内__容__丰__富__三___方__面__说__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式审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 杀绝,把“老将”杀死, 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②是 赢,赢十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 和谐、中庸③的思想。
⑧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棋 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下棋规则也最简单,
》中用围棋比喻一个人要本事,就一定要用心,这里孟子就没把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我们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文章《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判断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说文章中X X的特征(或特点特性)。
一、如何判断说明对象1.看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本文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2.看首尾:有的选文没有标题,那就找第一段或结尾段,这两部分般会给出要说明的对象。
3.看段首句、中心句:说明文往往用段首句或中心句引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直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是文章标题段首句、中心句或结尾句。
本文第②段中的“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第③段中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就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
(1)抓段落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2)对于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提总结。
(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 分)豆腐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 .几乎处处有之。
A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直“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把握说明对象1.说明事物。
说明对象是具体的,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等。
2.说明事理。
说明对象是抽象的,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明确事物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看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石拱桥就是说明对象。
(2)分析开头:有的说明文开头点明了说明对象,或稍加分析,就能从开头明确说明对象。
4.明确事理说明文对象的方法技巧。
(1)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只看题目,还要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2)分析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3)分析每段(层)的中心句,抓关键词。
(4)事理说明文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有三种方法:1.把握文章中心句及连接词。
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内容。
有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就包含在中心句中。
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2.借助说明方法来捕捉事物的特征。
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了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因此说明方法也会体现说明事物的特征。
3.从内容上捕捉事物的特征。
有些文章没有明显地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就需要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三、概括说明的内容概括说明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
说明的内容就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在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我们在阅读时,要思路清晰,根据题干的要求迅速捕捉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1.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中心句。
2.如果文段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可以把这几层意思联结在一起。
3.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短语或句子,可以把这几个要点归纳在一起。
4.概括部分内容要点还可以找出段落中标志句子结束的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筛选,然后归纳出某部分的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训练(一)————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内容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说明内容,准确判断并概括说明对象及特征。
一、知识导航: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例如:《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说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内容: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对象+特征)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以下几种提问方式: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3、找出中心句。
4、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说明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
注意:“说明的对象”不同于“说明的主要内容”,前者是具体事物,而后者则是对象加上特征。
二、方法引领:(一)如何找准说明对象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二)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
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三)如何概括说明内容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三、实战演练:★1(1)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2)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
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
这是一种术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
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从文段分析,它具有哪些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
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
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
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
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采。
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
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
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
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什么?四、能力提升:(一)谁来拯救我们的湖泊(1)湖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淡水资源,可是随着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无节制的生活污水的排放,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例如,由于传统的洗衣方式的改变,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造成含磷有机污水直接排入大小河道,大部分磷最终进入湖泊。
在农村,传统的农家肥被各种化肥所代替,加上各种农药的大量使用,随着雨水和灌溉的冲刷,年复一年地给湖泊带来了越来越“浓”的多余的“养分”。
湖水的富营养化造成了湖中各种浮游藻类的过度繁殖,水色变绿、水质恶化,严重抑制了湖泊中其他生物的繁衍和生长。
当藻类繁殖过度时,会使湖水发生“水华”,随着藻类的大量死亡造成局部湖泊或小湖泊中大部分水生物死亡。
死亡的水生物腐败后又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程度,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形成湖泊生态的恶性循环。
(2)为保护地球有限的淡水湖资源,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
(3)最近,英国科学家依靠一种非常普通的小生物,奇迹般地使一个原来绿色混沌的小湖泊的湖水变得清澈见底。
(4)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
这句话虽然不够准确,但却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水中生物食物链的状况。
在水中,鱼类吃虾类、鱼苗、鱼虫等小型水生动物,也吃水草和部分水藻等水生植物。
而小型水生动物一般以水生植物为食。
大量的有机污水使水质富营养化,促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
水藻太多,使小型水生动物和鱼类无法及时“享用”,反而“为食所嗌”,被水藻夺走水中的氧气而失去了生存空间。
而且,水藻的种类很多,许多游离水藻根本不能被鱼类所食,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鱼都是吃水藻生存的。
(5)显然,恢复水中生态平衡的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吃藻类的能手,即要加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的一个生态环节。
英国科学家认为,在鱼类和藻类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重要的食物链环节,以往,在治理营养化水质污染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因而效果不理想。
所以,如果能在湖泊中大量繁殖专吃藻类的小生物,那么就能使湖泊的水生态环境恢复到良性循环之中。
(6)那么,这个小生物是“谁”呢?(7)是鱼虫,俗称水蚤,是你十分熟悉的。
每天从宠物市场买来或者亲自从小湖中捞来喂鱼的那种跳蚤大小的水生物。
(8)鱼虫属“枝角类”,体积小,长圆形,侧扁。
除头部外,身体其余部分包在介形壳瓣内。
头部有两对触角,第二对特别发达,能在水中划动,为运动器官。
它是吞食藻类的能手。
(9)可是,问题又来了。
显然,鱼虫是鱼类最爱食的美食。
往湖中投放的大量鱼虫来不及吃尽藻类,就会被鱼儿吃光。
(10)于是,英国科学家先把湖中的鱼类捕走,然后投放大量的鱼虫。
这样就把食物链只“缩小到了两节”:鱼虫和藻类。
(11)在没有天敌——鱼类,只有大量食物——藻类的“天堂”里,鱼虫自然无忧无虑地大吃大喝,“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产生成倍的鱼虫大军加快食藻速度。
(12)两个星期以后,令人激动的事情发生了:藻类基本被消灭干净,湖水变得十分清澈。
原来因藻类浑水遮住阳光,被藻类夺走氧气而变得枯萎的水生植物又开始茂盛地生长起来,产生氧气,加速了水质的改善。
(13)虽然实验取得成功,但还不是最终的结果。
因为湖中不能无鱼,最后还要放鱼归湖。
对此,英国科学家说,他们还不打算马上往湖中放鱼,以便继续观察和巩固目前的实验结果。
(14)英国科学家的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因为,面对全球越来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污染问题,人类除了花大量资金用于污水净化外,在生物学上几乎束手无策。
如今,人类终于第一次找到了拯救湖泊的好帮手——鱼虫。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九年级下册)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从本文看,造成湖泊水污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水质的“富营养化”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本文,依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谈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怎样的行动来拯救人类赖以生存的湖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沙尘暴还是尘暴①沙尘暴是个由来已久的事物。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入黄天”,“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这些形象的诗句以及这种看待风沙的观念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中。
所以一旦出现强烈的沙尘天气,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沙尘暴来了。
②2006年4月16日下午,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又一次降临北京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