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对象及特征2.找中心句,归纳段意、层意。3.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介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就是说明文,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二、把握说明对象:1.看标题2.看首尾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说明“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格式:介绍了_____的____.)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A.常见的说明方法有: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
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2.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
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
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说明文对象、说明内容_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
变等。
(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
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 扁的沙子》
3
4
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 明对象。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松鼠》 等。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 (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 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 “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6
什么是说明内容?
说明内容是指要说明的主题的各个方面,比如说 它的历史、特点、性质等。 就是你要说明什么 事物或者事理,这个事物或事理怎么样 。 如何概括说明内容 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 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 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 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 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 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 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
分类
《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 宫博物院》、《桥之美》
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 特点、功能等; (事物说明文)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 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 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
5
什么是说明特征?
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 的标志。
怎样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导读: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
从五个方面入手,简言之:找对象、抓特征、理顺序、析方法、品语言。
1、把握说明的对象①分类:从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功能和特征等。
事理说明文:其对象是某一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如何找对象?大多数的事物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者是在开篇点明说明对象;有的时候题目没有反映说明对象,那就得认真阅读材料,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求本源,找出说明对象,尤其要揣摩关键性的语句,如各段的中心句、过渡句以及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等,这样就可以找到说明对象。
2、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1)什么是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有的事物的特征是显露在外的,如形态、方位等,有的事物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2)如何抓说明对象的特征呢?一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二抓中心句,说明对象的特征,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中(关键句或中心句),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间。
三要了解文段说明的中心,要对全文做总体的分析和归纳。
3、理清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语句。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如: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等。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

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我们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如文章《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判断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说说文章中X X的特征(或特点特性)。
一、如何判断说明对象1.看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本文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2.看首尾:有的选文没有标题,那就找第一段或结尾段,这两部分般会给出要说明的对象。
3.看段首句、中心句:说明文往往用段首句或中心句引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二、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直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是文章标题段首句、中心句或结尾句。
本文第②段中的“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第③段中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就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
(1)抓段落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2)对于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提总结。
(贵州铜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7 分)豆腐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
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
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
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
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
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 .几乎处处有之。
A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直“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归纳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归纳一、说明对象1.抓住文题,弄清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是一点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一般来说,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也要看标题,并找准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起句。
答题技巧: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即可,事理说明文应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对象)的……(内容),如“桂圆的功效”。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把握说明内容。
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熟悉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如何抓住事物特征?分析标题,便能给说明文进行分类,其规律如下:(1)看标题和首段,有时直接点明对象或特征;(2)留意关键句,如中心句、首起句、过渡句,看说明对象及特征。
(3)看字面意思,文中有语言标志,直接写出特征。
(4)概括归纳法,如“笔”把各种笔(钢笔、毛笔、铅笔等)的各种不同用途归纳起来。
(5)比较法,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比较。
总之,事物说明文的特征多在开头或前面;事理说明文的特征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
二、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一)题型一: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1.答题技巧:(1)认清说明对象,根据对象作出判断。
一般说来,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多以空间为序;事理说明文常用逻辑顺序;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为序。
(2)抓标志性的词语。
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词语。
如以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的语段,常会出现表示时间或表示空间方位的词;以逻辑为序的语段常会出现“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
(3)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就某一文段而言,可以先将其分成几个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最后把层意衔接起来就很容易弄清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文是一种文体,其主要目的是对某一对象、事物、过程或概念进行解释、阐述或揭示。
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可以总结如下: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对象广泛:说明文可以涉及各种各样的对象,包括事物、概念、程序、观点等。
这可以包括科学现象、技术原理、文化习俗等等。
2.具体而明确:说明文通常集中讨论一个特定的对象,目的是为了深入而清晰地解释这个对象。
这种集中性使得说明文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
3.实际而客观:说明文通常强调客观性,以事实、数据、实例为依据,而不是主观的看法。
这有助于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理解。
说明文的特征:
1.清晰明了:说明文的语言通常要简洁明了,以确保读者容易理解。
使用清晰的结构、术语和定义是实现这一点的关键。
2.逻辑性:说明文通常按照一种清晰的逻辑结构组织信息,可能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问题解决的步骤等,以帮助读者理解对象或过程。
3.举例和比较:使用实例和比较是说明文常见的手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或对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专业术语:根据读者的预期水平,说明文可能包含一些专业术语,但通常需要解释这些术语,确保读者理解。
5.图表和插图:使用图表、图像和插图等可视化元素,以辅助解释,并使信息更生动。
6.客观性:说明文通常以客观的角度呈现信息,以确保准确传递对象的本质和特征。
7.目的明确:说明文通常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可能是解释一个概念、说明一个过程、指导操作等。
总的来说,说明文的特征和目标旨在通过清晰、逻辑和客观的描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特定对象或概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的作用
表限定:
(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当时”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定,“可算” 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定。符合当时的实际,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顺序的归纳方法:
抓住显著语言标志——
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3.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四、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举例子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作引用 下定义 列图表 作诠释 摹状貌
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题格式
说明方法﹢效果 + 对象﹢特点
4.作比较 作用:突出强调了……
示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 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 免似的。 分析:作比较(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 (效果)苏州园林(对象)不讲究对称的特 点(特点)。
练习:
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 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 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 少使了……
示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 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分析:作引用,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苏州园林设计巧妙的特点。
练习:
1.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 “初云出月,长虹饮涧”。 2.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克.波罗来 过中国……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 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的 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 观”。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示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对策:
1.表态:能删或不能删。 2.定性:“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 “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 3.分析:若删去,原来什么意思就变成了现在 什么意思了,或与愿意不相符,或太绝对了。 4.总结: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答题。
副词的作用
表程度: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是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说是 最早出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最”字体现出了赵州桥在中国桥梁史上 的 地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副词的作用
副词的作用
六、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严谨。
①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表达要科学严密, 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 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 ②要准确运用表示修饰限制等作用的词语。 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 般”、“极个别”“大多数”等。
分析加点词语(大多是副词) 的表达作用
三、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说明。
古--今;春--冬;早--晚;开始--结束……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 概括--具体;主要--次要;一般--特殊……
6.摹状貌: 作用:具体生动地说明了……
示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 的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分析:摹状貌,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卢 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注意
说明方法用三个字表达,表 述要规范。不要与修辞方法、 表达方式混淆,
说 明 方 法 及 作 用
1.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不能去掉。“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 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 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 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不能去掉,“在当时”从时间限定, “可算”从程度上限定,去掉后意思太过 绝对,与实际不相符合,体现了说明文用 语的准确性。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苏州园林》——
务必使游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 美的图画。 《故宫博物院》——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 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二、找中心句,归纳段意、层意。
说明文的中心句大都在段落的开头 或者结尾。
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概括 性较强。 叙述句、描写句、疑问句一般不宜 作中心句。
说明文阅读指导
说明文常见题型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找中心句,归纳段意、层意。 3.说明顺序的判断 4.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5.说明文的结构 6.理解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一、怎样判断说明对象及特点? 1.看题目 2.看首括句和中心句 3.看关键词句
重点课文说明对象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作比较 作引用 分类别 作诠释 下定义 画图表 摹状貌
具体直观 准确具体 生动形象 突出强调 有说服力 条理清晰 解释说明 科学准确 直观形象 具体生动
五、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 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 (多用于事物说明文)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 (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1.举例子 作用:具体直观地说明了……
示例:……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 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分析:举例子(说明方法) ,具体而直 观地(效果)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对象)一 般特点(特点) 。
2.列数字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
3.打比方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示例:赵州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分析:打比方(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效 果)说明了石拱桥(对象)形式优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