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 专题3-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案)

高考物理 专题3-3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案)

【高频考点解读】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性质.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热点题型】热点题型一对超重、失重的理解【例1】(2018浙江)如图所示,小芳在体重计上完成下蹲动作,下列F-t图像能反应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A. B. C. D.【答案】C【变式探究】(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A.t=2s时最大B.t=2s时最小C.t=8.5s时最大D.t=8.5s时最小答案:AD【提分秘籍】(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

(2)物体是否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不在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而在于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还是向下的加速度,这也是判断物体超重或失重的根本所在。

(3)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重力只有使物体产生a=g的加速度效果,不再有其他效果。

此时,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液体不再产生压强和浮力等。

【举一反三】如图甲所示,在电梯箱内轻绳AO、BO、CO连接吊着质量为m的物体,轻绳AO、BO、CO对轻质结点O 的拉力分别为F1、F2、F3。

现电梯箱竖直向下运动,其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重力加速度为g,则()A.在0~t1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等于F3B.在0~t1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大于mgC.在t1~t2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小于F3D.在t1~t2时间内,F1与F2的合力大于mg解析:对轻质结点O,因没质量,故其无论在何状态下,F1、F2、F3三个力的合力都为零,即F1与F2的合力与F3等大反向,选项A正确,选项C错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绳子的拉力F3,在0~t1时间内,电梯加速向下运动,物体处于失重状态,F3<mg,即F1与F2的合力小于mg,选项B错误;在t1~t2时间内,电梯减速向下运动,物体处于超重状态,F3>mg,即F1与F2的合力大于mg,选项D正确。

3.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03-牛顿运动定律

3.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03-牛顿运动定律

课 题: 牛顿运动定律 类型:复习课目的要求: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会全面准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深刻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 整体法和隔离法,会用假设法分析不确定的力。

牛顿第一、第三定律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应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在一条直线上.(2)表达式:F =-F /说明: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能抵消,所以这两个力不会平衡.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不管两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牛顿第三定律都适用。

③借助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变换研究对象,从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过渡到另一个物体的受力分析.④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个过程中(同一段时间或同一段位移)的总冲量一定为零,但作的总功可能为零、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这是因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时间一定是相同的,而位移大小、方向都可能是不同的。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注意:判断两个力是不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时,应分析这两个力是否具有“甲对乙”和“乙对甲”的关系,即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否具有互易关系.否则,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很容易与一对平衡力相混淆,因为它们都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点.第1课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公式:F=ma3、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1)F=ma 中的F 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2)F =ma 中的m ,当对哪个物体受力分析,就是哪个物体的质量,当对一个系统(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做受力分析时,如果F 是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则m 是系统的合质量.(3)F =ma 中的 F 与a 有瞬时对应关系, F 变a 则变,F 大小变,a 则大小变,F 方向变a 也方向变.(4)F =ma 中的 F 与a 有矢量对应关系, a 的方向一定与F 的方向相同。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运动三定律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1单元 牛顿运动三定律知识网络:一、牛顿第一定律(内容):(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指物体的速度)又根据加速度定义:tv a ∆∆=,有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惯性的概念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化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

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牛顿第三定律(12个字——等值、反向、共线 同时、同性、两体、)1.区分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共同点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课件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课件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三 连接体问题 撬点·基础点 重难点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撬题·对点题 必刷题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MOMODA POWERPOINT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专题三 牛顿运动定律 考点3 连接体问题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教案

考点三连接体问题基础点知识点1 连接体1.定义: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如以下图所示:2.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要么先整体后隔离,要么先隔离后整体。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加速度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

(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隔离法适合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

3.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1)整体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那么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假设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

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知识点2 临界与极值1.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所要经历的一种特殊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这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就是临界点,此时的条件就是临界条件。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问题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词语时,常常会涉及临界问题。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3讲 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考点1 超重和失重1.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1)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的重力都不变,只是“视重”改变.(2)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4)尽管整体没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状态.2.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某人在地面上最多可举起50 kg 的物体,当他在竖直向上运动的电梯中最多举起了60 kg 的物体时,电梯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g=10 m/s2)( D )A .2 m/s 2 竖直向上B.53m/s 2 竖直向上 C .2 m/s 2 竖直向下D.53m/s 2 竖直向下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地面上,人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F m =mg =500 N ,在电梯中人能举起60 kg 物体,物体一定处于失重状态,对60 kg 的物体:m ′g -F m =m ′a ,即a =600-50060m/s 2=53m/s 2,所以选项D 正确. 2.(多选)一人乘电梯上楼,在竖直上升过程中加速度a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以竖直向上为a 的正方向,则人对地板的压力( AD )A .t =2 s 时最大B .t =2 s 时最小C .t =8.5 s 时最大D .t =8.5 s 时最小解析:人乘电梯向上运动,规定向上为正方向,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两个力的作用,则有F -mg =ma ,即F =mg +ma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等于支持力的大小,将对应时刻的加速度(包含正负号)代入上式,可得选项A 、D 正确,B 、C 错误.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方法(1)不管物体的加速度是不是沿竖直方向,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2)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尽管不是整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但只要物体系统的一部分具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分量,整体也会出现超重或失重现象.考点2 动力学图象问题1.图象问题的类型(1)已知物体受的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3)由已知条件确定某物理量的变化图象.2.解题策略(1)分清图象的类型:即分清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明确其物理意义,掌握物理。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
二是联系实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
能力。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看,要求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熟练掌握其应用,尤其是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理
解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理解超重和失重。本章内容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对本章内容
单独命题大多以选择、填空形式出现,趋向于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活、科技、生产实际问题。经常与电场、
磁场联系,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运动学的知识往往和牛顿运动定律连为一体,考查推理能力和综合分
45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张建设编写
这个定律有两层含义: (1)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2)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即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的几点说明 (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 (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 (3)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 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4)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的状态,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 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 (5)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是惯性参考系。 (6)应注意: 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是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为基础,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 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 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 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得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动得越快,惯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惯性不存在了 C.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因为物体仍受到一个向上的冲力 D.物体的惯性仅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解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仅由质量决定,与它的受力状况与运动状况均无关。一切物 体都有惯性。答案:D 例 2.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车厢内有一个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空气阻力不 计),这是因为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人一个向前的力,这力使他向前运动 B.人跳起时,车厢对人一个向前的摩擦力,这力使人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下落后必定向后偏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距离太小,不明显而 已。 D.人跳起后,在水平方向人和车水平速度始终相同 解析:人向上跳起,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惯性,所以水平方向与车速 度相同,因而人落回原处。 答案:D 例 3.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B.物体的速度为零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D.物体的位移方向一定与所受合力方向一致 解析:物体不受外力时一定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但处于这些状态时不一定不受外力作用,所以 A 错; 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是看其受力是否为零,而不是看它的速度是否为零,如竖直上抛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0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学案新人教版(2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0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学案新人教版(2

2019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0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0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03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讲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连接体一超重和失重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竖直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4.为了研究超重、失重现象,李明在电梯里放了一台台秤如图所示.设李明的质量为50 kg,g取10 m/s2.①当电梯以a=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和匀减速上升时,台秤的示数分别为多少?②当电梯以a=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和匀减速下降时,台秤的示数分别为多少?③从以上例子中归纳总结: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重现象,什么情况下会发生失重现象?提示:①匀加速上升时F N-mg=ma,F N=600 N匀减速上升时mg-F N′=ma,F N′=400 N②匀加速下降时:mg-F N=ma,F N=400 N匀减速下降时:F N′-mg=ma,F N′=600 N③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发生超重现象;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发生失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三连接体问题基础点知识点1 连接体1.定义: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连接(叠放、并排或由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构成的物体系统称为连接体。

连接体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速度、加速度)。

如下图所示:2.处理连接体问题的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要么先整体后隔离,要么先隔离后整体。

(1)整体法是指系统内(即连接体内)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具有相同加速度),可以把连接体内所有物体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考虑,分析其受力情况,对整体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整体法可以求系统的加速度或外界对系统的作用力。

(2)隔离法是指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力,从研究方便出发,把某个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再列方程求解的方法。

隔离法适合求系统内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或各个物体的加速度。

3.整体法、隔离法的选取原则(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

(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出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

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

知识点2 临界与极值1.临界问题物体由某种物理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物理状态时,所要经历的一种特殊的转折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这种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分界点就是临界点,此时的条件就是临界条件。

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的问题中,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同时,物体有可能处于不同的状态,特别是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等词语时,常常会涉及临界问题。

2.产生临界(极值)问题的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极值)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极值)条件是:弹力F N =0。

(2)相对滑动的临界(极值)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极值)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3)绳子断裂与松弛的临界(极值)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极值)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弛的临界(极值)条件是F T=0。

(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极值)条件: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具有最大加速度;合外力最小时,具有最小加速度。

当出现速度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临界(极值)条件时,物体处于临界(极值)状态,所对应的速度便会出现最大值或最小值。

重难点一、连接体问题1.常见类型(1)涉及滑轮类的问题这类问题中一般都忽略绳、滑轮的重力和摩擦力,且滑轮的大小忽略不计。

若要求绳的拉力,一般都必须采用隔离法。

绳跨过定滑轮,连接的两物体虽然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可以先整体求a的大小,再隔离求F T。

如图所示,可由整体法列方程为(m1-m2)g=(m1+m2)a⇒a=m1-m2gm1+m2,再隔离m1(或m2)求F T,有m1g-F T=m1a⇒F T=2m1m2gm1+m2(2)水平面上的连接体问题①这类问题一般多是连接体(系统)中各物体保持相对静止,即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解题时,一般采用先整体、后隔离的方法。

②建立坐标系时也要考虑矢量正交分解越少越好的原则,或者正交分解力,或者正交分解加速度。

(3)斜面体与上面的物体类连接体问题斜面体(或称为劈形物体、楔形物体)与在斜面体上物体组成的连接体(系统)的问题,一般为物体与斜面体的加速度不同,其中最多的是物体具有加速度,而斜面体静止的情况。

解题时,可采用隔离法,但是相当麻烦,因涉及的力过多。

如果问题不涉及物体与斜面体的相互作用,则采用整体法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2.解题思路(1)分析所研究的问题适合应用整体法还是隔离法。

处理各物体加速度都相同的连接体问题时,整体法与隔离法往往交叉使用,一般思路是:①求内力时,先用整体法求加速度,再用隔离法求物体间的作用力。

②求外力时,先用隔离法求加速度,再用整体法求整体受到外加的作用力。

(2)对整体或隔离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确定整体或隔离体的加速度。

(3)结合运动学方程解答所求解的未知物理量。

3.必避误区(1)对连接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误认为力可以通过物体传递,如用水平力F推M及m一起前进(如图甲所示),隔离m受力分析时误认为力F通过M作用到m上。

(2)不理解轻绳、轻弹簧与有质量的绳、弹簧的区别,如用水平力F通过质量为m的弹簧秤拉物体M在光滑水平面上加速运动时(如图乙所示),往往误认为弹簧秤拉物体的力等于F,实际上此时弹簧秤拉物体M的力为T=F-ma,也就是说只有在弹簧秤质量不计时两者才相等。

(3)不能正确建立坐标系,对加速度或力进行分解。

特别提醒如图甲、乙所示的情景中,无论地面或斜面是否光滑,只要力F拉着物体m1、m2一起加速,由整体及隔离法可证明:总有F内=m1m1+m2F,即动力的效果按与质量成正比的规律分配。

这个常见的结论叫动力分配原理。

二、临界(极值)类问题1.问题说明(1)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一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即为临界状态,相应的物理量的值为临界值。

临界状态一般比较隐蔽,它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

(2)解决此类问题时,一般先以某个状态(非临界状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利用极限法对某一物理量推导极大或极小值,找到临界状态,再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分析求解。

2.常见类型及举例说明(1)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即N =0。

例如,图甲中,当斜面以多大加速度向右加速运动时,小球与斜面间的作用力为零?分析:当小球随斜面加速运动,支持力减小,以获得水平合外力,当加速度足够大时,小球与斜面间作用力为零时,如图乙所示,可得F 合=mg tan θ,所以a =F 合m =gtan θ。

(2)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为零,即T =0。

例如,图丙中,当斜面以多大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绳对小球的拉力为零?分析:当小球随斜面向左加速运动,则绳的拉力将减小,支持力增大,以获得水平向左加速度,加速度足够大时,小球可能沿斜面上移,绳的拉力为零,如图丁所示,可得F 合=mg tan θ,所以a =F 合m=g tan θ。

(3)存在静摩擦力的连接系统,相对静止与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即f 静=f m 。

例如,图中水平面光滑,A 、B 质量相等为m ,A 、B 间最大静摩擦力为f ,则F 为多少时,A 、B 发生相对运动。

分析:力F 很小时,加速度小,A 对B 的摩擦力小,A 、B 一起运动。

随着力F 增大,加速度a 增大,A 对B 的摩擦力增大,最大静摩擦力是极限,此时a B =f m,A 、B 恰不发生相对运动,a =a B ,则F =2ma =2f 。

(4)加速度最大与速度最大的临界条件:当物体在受到变化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时,其加速度和速度都会不断变化,当所受合外力最大(小)时,具有最大(小)加速度;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a =0时,速度达最大;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当a =0时,速度达最小。

例如: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时间后与弹簧接触,从它开始接触弹簧到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情况讨论如下:①小球接触弹簧上端后受两个力作用:向下的重力和向上的弹力。

在接触后的前一阶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因为弹力F =kx 不断增大,所以合力不断变小,故加速度也不断减小,由于加速度与速度同向,因此速度不断变大。

②当弹力逐渐增大到与重力大小相等时,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最大。

(注意:此位置是两个阶段的转折点)③后一阶段,即小球达到上述平衡位置之后,由于惯性仍继续向下运动,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且逐渐变大,因而加速度逐渐变大,方向向上,小球做减速运动,因此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到达最低点时,弹簧的压缩量最大。

特别提醒(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

(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

(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

(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

3.解决临界(极值)问题的基本思路(1)认真审题,详尽分析问题中变化的过程(包括分析整体过程中有几个阶段);(2)寻找过程中变化的物理量;(3)探索物理量的变化规律;(4)确定临界(极值)状态,分析临界(极值)条件,找出临界(极值)关系。

特别提醒解决此类问题重在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从而找出临界条件或达到极值的条件,挖掘隐含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

三、滑块——木板类问题1.类型特征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并且两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相对滑动。

2.“滑块——木板类”问题的分析思路3.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说明(1)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

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分析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①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或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②力学条件:一般情况下,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滑块“所需要”的摩擦力F f,比较F f与最大静摩擦力F fm的关系,若F f>F fm,则发生相对滑动。

③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

特别提醒此类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并且物体间还存在相对运动,所以应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求解中应注意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1.思维辨析(1)整体法和隔离法是指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

( )(2)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才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