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二)
针灸学 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针灸学考试重点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悠久,文献丰富。
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许多针灸专家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皇甫谧、XXX、XXX、XXX、滑伯仁和XXX等人。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XXX等。
十二经脉是经脉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
这些经脉在人体内分布对称,纵观全身。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是研究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是指在针灸治疗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刺激经脉的方法。
其次序是: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共8条。
这些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但是,它们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源三岐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因此又称为“十二经之海”。
气街则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针灸术中有许多基本技巧和手法,其中包括“刺手”、“进针法”和“行针手法”。
在刺手时,左手爪可以切、按、压,或者辅助针身,此时左手被称为“押手”。
进针法有单手进针法和双手进针法,其中双手进针法还包括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和提捏进针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腧穴。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五)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五)一、体位选择选择体位以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患者不致疲劳为原则。
主要有这些体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卧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二、消毒①针具器械消毒: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药液浸泡消毒法(75%酒精泡30~60分钟)、煮沸消毒法②医者手指消毒③针刺部位消毒(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④治疗室内消毒三、刺灸法总论针刺强度分为轻、中、重三种不同的强度。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当捻转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刺激量为轻度;当捻转角度在90~180°频率在60~90次/分时,刺激量为中度;当捻转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时,刺激量为重度。
四、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任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于头身部。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五、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的经脉。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针灸学考试复习重点

手太阴肺经1.中府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6.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1.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井穴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下是穴▲11.曲池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1.承泣【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仅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7.下关【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18.乳根【定位】在第5肋间隙,当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①乳痈、乳癖、乳汁少等乳部疾患;②咳嗽,气喘,呃逆;③胸痛。
△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
【主治】①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34.梁丘郄穴【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36.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噎嗝、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胃肠病证;②下肢痿痹;③癫狂等神志病;④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⑤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

名词解释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2.经络系统: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相关: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至内踝上八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
5.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相关:督脉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称“阳脉之海”;任脉调节阴经脉气,称“阴脉之海”;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6.十四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
7.十五络脉:十二络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8.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人体腔的支脉9.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10.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11.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12.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13.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呼的腧穴。
(分为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腧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十类。
)14.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1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
作用:协助诊断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针灸学重点知识

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
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15、中指同身寸:异,各有其不同用处的9种针具。如长针、大头针。
17、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
18、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19、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
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
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有离入出合。
14、腧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和“俞”“输”义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是如隙的含义。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
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四)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四)一、毫针补泻手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其他补泻手法:疾徐补泻、应随补泻、呼吸补泻、凯阖补泻、平补平泻烧山火手法为视穴位的可刺入深度分为浅、中、深(天、地、入三部),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或用捻转补法)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
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
二、行针手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谓之提,如此反复的做上下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手法。
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震颤的方法为弹法。
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
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为摇法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刮法、弹法可以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的腧穴;飞法可以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以应用于较为浅表的腧穴。
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当针刺得气后,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一)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一)一、不寐治法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以相应的八脉交会穴、手少阴经即督脉穴为主主穴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配穴肝火扰心+行间、侠溪;痰热内扰+丰隆、内庭;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心俞、肾俞;心胆气虚+心俞、胆俞;脾胃不和+公孙、足三里方义心主神,神门为心经原穴;脑为元神之府,印堂可以调理脑神,两穴相配可以安神利眠。
四神聪、安眠穴镇静安神。
照海、申脉为八脉交会,分别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阴、阳跷脉主睡眠,若阳跷脉功能亢盛则失眠,故补阴泻阳使阴、阳跷脉功能协调,不能自愈治疗各论还有面痛、落枕、腰痛、痹证、眩晕、哮喘、泄泻、痛经、小儿脑性瘫痪等。
二、耳针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适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二甲,与耳鼻喉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屏四周,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甲艇,与胸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分布于耳轮脚周围。
外生殖器在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即耳轮4区,治疗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耳尖在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主治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交感在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治疗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神门在三角窝的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治疗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主治痛证、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内分泌在耳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主治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痤疮、间日疟、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选穴原则 1、相应部位选穴 2、按脏腑辨证选穴 3、按经络辨证选穴 4、按西医学理论选穴 5.按临床经验选穴操作方法 1毫针法 2 电针法 3埋针法 4压丸法 5穴位注射法。
针灸学 考试重点

针灸学考试重点(考试必备)整理:机密下载《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就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
魏晋时代的皇甫谧编撰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收录349个腧穴。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绘制“明堂三人图”,创用“阿就是穴”与“指寸法”。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就是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北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
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首次把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为“十四经”。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录361个腧穴。
就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与络脉。
由经脉与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络脉包括十五络脉与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与四肢,纵观全身。
,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
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阳维8条,故称~。
特点: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与渗灌的调节作用。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
就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就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咸宁市《针灸学》重点复习(二)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额中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部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额旁1线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部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额旁2线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部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额旁3线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部位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引一条长1寸的线
顶中线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头皮质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顶颞前斜线主治分五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下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的连线
顶颞后斜线主治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
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的连线
顶旁1线主治腰腿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等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
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韩厌穴和悬厘穴的连线
颞后线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部位在头的颞部,胆经率谷穴和曲鬓穴的连线
枕上正中线主治眼病、足藓等
部位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间的一条1.5寸的线
枕上旁线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
部位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一条长1.5寸的线枕下旁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和后头痛等
部位在后头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
头针主要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
出针时需要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乙方出血。
婴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