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导学案 鲁教版选修5
高二地理自然灾害导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问题导学评价单[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概念及影响,了解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我国自然灾害、灾情分异的的表现和特征。
3、学会防灾减灾的措施。
[问题导读]1、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有哪些?会产生什么影响?2、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影响因素有哪些?3、主要的气象、地质、水文、生物灾害有哪些?说出其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
4、读右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回答:(1)世界主要地震分布有何规律?(2)这种分布的原因是什么?5、读课本图1.27世界主要灾害带,回答:(1)据图概括世界各大洲的自然灾害特点.(2)台风会引发风暴潮和洪水,结合图思考,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什么特点?6、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原因是什么?7、中国自然灾害的呈现地域分异,读课本图 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90~2000年)”,完成下列各题(1)读图完成表格内容:(2)图中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害却东重西轻?10、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地震的重灾区,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11、我国洪水灾害分布总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原因。
12、长江流域是我国暴雨和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分析其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13、东部季风区是我国降水较多的地区,为什么却是旱灾频发区?15、华北地区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寒潮、沙尘暴、霜冻等,为什么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
16、概括我国生物灾害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
17、防灾和减灾的措施(1)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2)灾前防御:工程防御措施:非工程防御措施:(3)救援和救助: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4)自救和互救:【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长评价学术助理评价。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4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鲁教版选修5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图
(1)图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探究台风路径和这些地质灾害的关系。 (3)你认为应采取的防御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 (1) 、 (2) 题,台风经过地区为山区,地势
起伏大,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第(3)题,建立灾情监测 预警系统,建立政策法规体系,采取一些工程性防御措施,
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 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
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
险等。
我国东南沿海灾害多发,损失重大,引起广泛关注。中 学生应该心系国家安危,积极为国家防灾减灾献计献策。结
合下列地质灾害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级图( 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越高,发生
备选答案 ①社会行动
②国际减灾十年活动 ⑤主要成就
③遥感 ⑥化害为
技术的应用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利
自然灾害的防御 1.地质灾害的防御 地质 灾害 地震 滑坡、泥石流 ①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 法规体系; ③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等措施; ④提高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①加强地震的监测与 预报; ②提高建筑物的防震 防御 强度; 方法 ③开展宣传教育,提 高防震意识; ④健全减灾法规体系
2.气象灾害的防御
气象 灾害
台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风沙
利用气 象卫星 加强对 台风的 监测和 防御 预报, 方法 及时发 布台风 预报、 警报或 紧急警 报
利用气象卫星进 行监测预报;防 因地制宜实 洪采取工程措施、 行农林牧相 发布准确 营造 非工程措施相结 结合的农业 的寒潮消 防护 合。工程措施: 结构,改善 息或警报, 林, 修筑堤坝、整治 生态环境; 使海上船 退耕 河道;修建水库; 在干旱区选 只能及时 还林、 修建分洪区等。 择耐旱作物; 返航;事 还草, 非工程措施:洪 开展农田基 先对农作 加强 泛区土地管理; 本建设,营 物、畜群 环保 建立预报系统; 造防护林, 等做好防 意识 拟定撤离计划和 改进耕作制 寒潮准备 对策;实施防洪 度等 保险等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一节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设计 鲁教版选修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设计鲁教版选修5●课标要求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课标解读1.以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等最新的气象灾害为例,说明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
2.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最新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应对方法和应急措施。
●新课导入建议2012年5月12日,我国迎来第四个国家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导入新课——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已掌握的内容。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错误!⇐错误!1.涵义: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核心:在于“减”。
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减灾的途径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减灾防灾的主要原则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1.“杜绝灾害”是防治自然灾害的最终目标吗?【提示】 不是。
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客观属性,服从于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防治自然灾害的目标在于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可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
(2)实施减灾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
(3)制定减灾规划。
(4)健全灾害管理法规,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5)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等。
2.个人行为(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 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3)采取正确的行动。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学案鲁教版选修5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掌握一些应付自然灾祸的方法或举措。
经过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事例分析,意会减灾防灾的涵义。
经过学习和研究,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建立正确的减灾观点和科学的发展观点。
减灾防灾的涵义【自主学习】1.观点:采纳各样预防举措以减少灾祸的发生并减少灾祸发生时的损失。
2.中心:在于“减”,重申减少灾祸、减少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根绝灾祸”。
3.实现条件(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
(2)有赖于人的观点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睦发展。
4.意义(1)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益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固。
(3)有助于可连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原则(1)减灾防灾工作一定与生态环境治理相联合。
(2)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中心概括】1.减灾防灾的中心减灾防灾的中心在“减”,重申“减”就是在观点上重申减少灾祸、减少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 “根绝灾祸” 。
因为很多自然灾祸的发生是自然异样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祸。
这些灾祸是人类没法根绝的,但经过预防举措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还有一些自然灾祸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亲密有关,所以经过规范人类的活动能够减少灾祸的发生,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自然灾祸。
2.减灾防灾的实现条件、意义和原则【追踪训练】以下有关减灾防灾的涵义的理解,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减灾就是战胜自然、根绝灾祸B.减灾防灾的中心在于“减”,即减少灾祸、减少灾情C.减灾能产生经济效益,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事业D.减灾防灾一定走可连续发展的道路答案: A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个人行为和国际努力【自主学习】1.社会行动:增强自然灾祸的科学研究;成立全国一致的信息系统,提升灾祸预警和营救能力;拟订减灾规划;健全灾祸管理的法例;展开社会减灾教育;增强国际合作。
2.个人行为:挽救生命优先是灾害救援的一项基来源则;应付灾害的健康心态的基本因素包含冷静、团队精神、踊跃的生活态度;沉着地采纳适合的应付方式。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单元归纳整合鲁教版选修5

单元归纳整合正确对付自然灾祸对付自然灾祸要做到“学、听、备、察、报、抗、避、断、救、保”,下边以洪水和地震为例来讲解对付的详尽措施。
1.对付洪水(1)不要慌乱,有序转移。
(2)发生险情,及时报告。
(3)一致组织,抢险救灾。
(4)高处转移,避开雷电。
(5)采集信物,避开山洪。
(6)保护水源,严防中毒。
(7)学会急救溺水者。
2.对付地震(1)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行冒然外逃,应选择较安全的地方闪避。
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积蓄室及墙角闪避;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范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
当大地震停止后,要利用余震之间的缝隙,迅速撤离。
(2)在室外,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火车司机要采纳紧迫制动措施刹车;车辆要逗留在宽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
(3)在办公室内,要迅速暗藏在办公桌下,一旦地震停止马上从楼梯迅速撤离。
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马上关闭机器,切断电源,而后迅速撤到安全处。
(4)在影剧院、体育馆的观众应迅速躲到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中,等候地震停止后有组织、有序地从多个出口分散到空旷安全处。
分散时要防范慌乱、拥堵。
例因为灾害事故而死亡的人中,马上死亡者不到1/3 ,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遇”的人。
判断以下图中在灾祸发生时的做法能否正确,并说明判断原由。
答案①不正确。
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
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
发生火灾时凑近地面可获取氧气,爬行前行可逃离火场;用毛巾捂住口鼻可防范被烟尘呛到而窒息。
④正确。
洪水来暂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
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
屋角稳固,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分析读懂图中人物的行为活动,联合正确的求生方式来判断。
①是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边;③用毛巾掩住口鼻爬行行进;④走开桥梁;⑤抱头曲膝躲在屋梁下;⑥闪避在墙角,头上顶着棉被。
高中地理41《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案鲁教版选修5

第四章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示范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防灾减灾的涵义(2)学会区分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3)了解国际关注的减灾防灾的重点,减灾项目及减灾战略2.能力目标(1)理解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2)掌握减灾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以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人类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危害的正确的减灾观,增强减灾防灾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防灾减灾的涵义【教学难点】防灾减灾的作用【教学方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你知道古代和现代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其中有哪些具有防灾功能?你能说出他的结构和历史吗?(课件展示)都江堰风光,都江堰的结构、功能、历史。
(提出问题)都江堰工程是怎么实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思想有哪些优点?给你哪些启示?(总结归纳)都江堰工程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减灾防灾工程。
它由三部分组成,巧妙利用自然规律,既解决了自然灾害的威胁,也解决了引水问题。
都江堰工程为我们的减灾防灾做出了示范和榜样。
我们要学习都江堰工程的设计理念——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和谐人地关系。
(板书)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一、减灾防灾的涵义(提出问题)人类的技术水平进步很快,生产力飞速发展,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征服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了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2,结合课件展示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虽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减灾防灾”,而不能“战胜”或“根治”或“杜绝”自然灾害。
所以,减灾防灾的涵义就是尽力减少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板书)1.减灾防灾的涵义(提出问题)“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战略”倡导:科学减灾。
我们实现“科学减灾”,必须要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如何看待减灾防灾与发展的关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学案鲁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学习目标明目标、知要点举例说出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经过认识我国减灾防灾主要行动,让学生感觉人类减灾防灾过程中的行动,实质上属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有踊跃意义的协调,属于可连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经过认识我国减灾防灾主要成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行动【自主学习】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1)减灾防灾模式①目标:以防为主,防抗救相联合。
②方式:重要灾祸采纳中央一致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全民参加抗御灾祸。
(2)减灾防灾基本目标①成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祸综合防治系统。
②增强灾祸科学的研究,就地取材地实行减灾对策。
③努力减少自然灾祸的损失,防备灾情扩展,防止因不合理的开刊行为致使的灾害性后果,保护有限而柔弱的生计条件,增强全社会蒙受自然灾祸的能力。
2.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1)20世纪50年月初,组织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逐渐成立起拥有必定规模的防洪、防潮、排涝、浇灌工程系统。
(2)20 世纪 70 年月以来,增强了地震灾祸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
(3)20世纪80年月以来,着重了成立健全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祸的管理工作。
(4)1989年景立了有28 个部参加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减灾综合协调机构。
(5)1997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减灾中心。
【合作研究】读教材图 4- 3-3“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散布”,达成以下问题。
(1)读图剖析我国散布面积最广的减灾工程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图中库容大于 10 亿米3水库的散布有什么规律?其减灾作用是什么?(3)在图中找出山东省的大型减灾工程。
提示: (1) 防备林工程。
保护天然林及防风固沙。
(2) 主要散布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上。
减少洪涝灾祸。
(3)治理黄河的护岸林、成立要点抗震城市、修筑沿海防备林、修筑大库容水库等。
【中心概括】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行动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1)防备林工程:这些防备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主要有散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备林、北方风沙带及山地水土流失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等。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四)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鲁教版选修5(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四)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鲁教版选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四)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鲁教版选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四)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鲁教版选修5的全部内容。
阶段验收评估(四)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读全球自然灾害及其损失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分别是( )①强风②干旱③地震④洪水A.①②ﻩ B.②④C.①③ D.③④2.为减轻上述两种灾害损失,下列工程措施适宜的是( )①营建防风林②修建水库③跨流域调水④建设护坡工程A.①② ﻩ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1。
B 2。
B第1题,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出现的频率高,而带来的损失最严重.图中显示符号“▲”“□”所代表的自然灾害损失最大。
第2题,修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能有效减轻洪水的威胁;跨流域调水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可有效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
读某区域全年大风天数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该区域风力分布的特点是()A.沿海强于内地ﻩB.低纬度强于高纬C.城市强于农村D.山区强于平原4.为防止该地大风危害,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开展农田水利建设 B.营造沿海防护林C.修建分洪蓄洪区ﻩD.改进耕作制度解析:3。
A 4。
B 第3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由图中的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图中数据的变化可看出沿海风力强于内地.第4题,沿海防护林的主要功能就是防风、防风暴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程标准: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援救演习;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防灾减灾的涵义(2)学会区分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3)了解国际关注的减灾防灾的重点,减灾项目及减灾战略2.能力目标(1)理解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2)掌握减灾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以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人类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危害的正确的减灾观,增强减灾防灾的社会责任感。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1.中国古代鲧的治水:鲧为我国古代部落首领,因采用截堵洪水的方针治水而获罪。
2.禹的治水:禹为鲧的儿子,其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洪水的方针治水而获得成功。
3.公元前256年建于岷江的都江堰工程,贯彻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在岷江从山地进入平原地带的咽喉,采用“无坝引水”方式(见图4-1-1),巧妙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问题,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水利功能。
(1)与现在的筑坝拦水思路相比,都江堰采用了什么方式?(2)都江堰工程把成都平原从“水乡泽国”变成了“天府之国”,它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地关系(科学理念)?(二)减灾防灾的涵义1.阅读教材P72—73内容,了解:(1)减灾防灾的涵义:(2)核心是2.如何实现减灾目标②③3.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有①②4.减灾防灾工作的重要原则①②5.探究(1)减灾防灾就可以“杜绝灾害”吗?(2)减灾防灾工作若不注意生态环境治理,会导致什么后果?(三)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1.阅读P74教材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说“减灾首先是一项社会行动”?2.读图4-1-4“减灾系统工程框图”,该图说明了在减灾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减灾系统工程的复杂性。
3.材料:一次地震两种结果:1994年9月,台湾海峡南部发生了7.3级地震,福建、广东沿海有700多人地震时慌乱拥挤而受伤,且多为中小学生。
但在离震中较近的福建漳州部分学校,老师指挥学生们沉着避震,无一人伤亡。
结合以上材料和教材P74内容,归纳总结:(1)减灾防灾中个人行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以图4-1-5为例说明如何保持健康的心态?(3)如何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4.探究:(1)减灾防灾仅有个人行为,就能有效地减灾防灾吗?(2)假如地震不期而至,正在室内的你如何避震?(四)减灾防灾的国际努力1.看图4-1-6和图4-1-7,说出:IDNDR图标代表:ISDR图标代表:2.读P76—77教材内容,了解:(1)“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时间主要目的:减灾活动重点:意义:(2)“国际减灾战略”活动由来:基本目标:主要减灾战略:3.探究:2004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200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能力”请结合2005年中国大陆东部遭遇的数次台风袭击及新闻报道中的其它灾害事件,借鉴国际减灾日主题,试拟定一个“2005中国减灾论坛”的主题。
三、典例分析: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②战胜自然灾害③杜绝自然灾害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分析: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害,而不是根本上“杜绝和战胜灾害”。
答案:C2.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另一方面是。
(2)A属于救助措施中的方式,另外常见的方式还有。
(3)B和C均属于救助措施中的,其中B属于主要方法中,C属于。
(4)同地震的救助相比,洪水中的救助,主要是在进行,其中更为重要。
分析: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即: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B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做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1)洪水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如何抢救溺水人员(2)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向落水者抛救生圈向落水者抛救生衣或划船、游泳去救人(3)如何抢救溺水人员科学控水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4)洪水发生过程中互救四、系统归纳与整理五、学以致用[基础过关]1.关于都江堰的正确叙述是()①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③历史上曾发挥重要的水利功能,现在已经荒废④是典型的减灾防灾工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关于减灾防灾的正确说法是()①减灾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②减灾防灾是由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③减灾防灾工作必须与生存环境治理相结合④只要多建些防灾减灾工程,就能消除灾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减灾防灾的作用有()①具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②有利于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③有助于人类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提高④有助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减灾防灾的正确个人行为是()①增强减灾防灾意识②抢救财产优先③保持健康的心态④实施减灾工程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减灾重点针对的自然灾害是()①地震②水灾③旱灾④海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关于国际减灾精神的正确叙述是()A.防灾意识是核心B.灾后救援是核心C.国际合作是途径D.灾后救援是重点[能力提升]7.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1)上图中的A、B、C是泥石流自救中跑的方向,请判断出现其中哪种方向是对的?哪种方向是错的?。
(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应该怎么做?。
8.将下面“减灾系统工程框图”中的空框填上相应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列举5项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一)情景设置(1)无坝引水(2)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
它顺应了自然规律,既能分洪减灾,又能灌溉成都平原,是人地关系和谐的具体体现。
(二)1.(1)就是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核心在于“减”,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
2.①依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②依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即科学减灾观念③依赖于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3.①减少灾害损失,实际上相当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②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4.整治国土、改善环境与减灾防灾工作进行综合规划和配套实施,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减灾防灾工作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5.(1)这种认识错误。
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是人类无法杜绝的,但通过预防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关系,如在山区被坏植被、乱挖矿石等活动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所以不注意生态环境治理,会添加新的灾害。
(三)1.从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科技攻关、建立信息系统,判定减灾规划、健全法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到开展灾害教育,加强国际合作等都需要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政府,各种社会行动只有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协调,才能有效实现减灾。
3.(1)拯救生命优先是灾难求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2)图中救灾人员将顽强的幸存者从废墟中救起。
我们可以从中培养保持健康的心态。
如镇静,要有团队精神,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3)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向,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应对方式,切忌鲁莽行事。
4.(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有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如强烈地震发生时,个人行为和社会行动相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的减灾防灾。
(2)①避震方式:不要跳楼,可采用“伏而待定”避震法;②空间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③行动方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保护好头部、眼睛,掩住口鼻;④震后应设法离开室内,以防余震。
(四)1.IDNDR:指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SDR:指国际减灾战略。
2.1990~2000年,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开发新技术,提高各国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意义:培育了一种灾害预防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上的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实施了各种减灾项目。
(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活动的后续发展。
基本目标:提高社会对灾害的防御能力,通过减灾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将后来的对灾害的简单防御变为与对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
3.“让台风远离你我他”,“关注北方雪灾”等有话可说即可。
五、[基础过关]1.B 2.A 3.D 4.D 5.B 6.C能力提升7.(1)往A、B方面跑是对的,往C方向跑是错的(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空框中填写的内容:左栏从上往下为监测,预报;中间栏从上往下为防灾,救灾;右栏从上往下为保险与求助、立法与教育。
8.(1)因为减灾工程的实施即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既需要高深的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2)①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②实施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③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④开展减灾社会教育;⑤加强国际合作六、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