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浅议孔子仁学思想

浅析孔子仁学思想【内容摘要】孔子把“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并赋予其丰富的内容,使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通过以“爱”释“仁”,把仁看作是高尚人性的目标,是理想人格的标志,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原则。
为实现“天下归仁”,孔子对仁的内容和实现途径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对启发人的自觉,改善人际关系有很大启示作用。
【关键词】仁孔子道德原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国家体系在战争兼并和政治外交中整合,伦理体系分崩离析,道德潮流交融汇合,社会各个阶层都以自己的阶层利益为出发点和知识构建层面为立足点对社会的巨大变革进行反思,在思想争鸣中逐步形成了几股大的潮流。
虽然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有自己的治国安民主张,但他们的特点都是在于谋求治国之道,建立太平盛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就在这百家争鸣中应运而生。
以“爱”释“仁”孔子对“仁”有很多种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
其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论语·颜渊》)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有五次向孔子求教的记载,其中三次问仁,两次问知。
孔子的回答,以此次最为简洁明了,并使用了“人”的全称概念。
“爱人”这两个字虽然说出来容易,但在春秋时期能够被提出,则并不那么简单。
我们知道,在“神”或“上帝”的观念产生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一直是超人主宰的附庸。
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者的权利被认为是神授,即来源于“帝”或“天子”,广大民众不仅没有人格和人权,甚至不被视为属人的存在。
有考证认为,“人”的概念曾长期被少数贵族阶层所专用,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春秋时期。
①也就是说,在孔子之前,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的概念一直是不完整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被当人看,当然也就不会产生人类之爱的认识。
到孔子之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在大部分奴隶已经解放的情况下,为人类从总体上进行自我认识进而达到自我觉醒创造了条件。
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相信大家都对这位圣人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对孔子仁的思想是怎样理解的?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孔子仁学思想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仁学思想的理解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
”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
论孔子的仁和礼思想

论孔子地仁和礼思想谷晓洁英语系1302班2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地思想核心是“仁”“礼”.“仁”地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地要求.“礼”地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孔子追求地“礼”是西周地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正名”地主张,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例如,我们现在提倡要“尊重他人”、“五讲四美”、“精神文明”等等,如果不把它和长久影响中国社会地伦理思想体系联系起来,那怎么能让它有个根基呢?“尊重他人”(“爱他人”)这“仁政他人”“爱人:““复礼”思想.所谓““仁”””.”念,“果说,孔子地“仁学”充分讨论了“仁”和“人”(人道)地关系,还没有来得及去充分讨论“仁”与“天”(天道)地关系,那么孟子在后一方面发挥了孔子地思想,如他说:“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心本仁,与“天心”本是相通地.对此朱烹说得更明白,他说:“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乎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己矣.”此则从“天心”本“仁”,而说“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与“天心”实是相贯通地,因此儒家地伦理学说实是建立在一道德形上学之上,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儒家这一“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有其特殊地伦理意义,而贡献于人类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把曾经支持中国两千多年有关作人地道理地“仁学”(“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作为反动思想批判掉了,那么我们地社会如何不混乱,如何还能不发生“精神危机”呢?从这里看,对待传统地伦理思想,我们只能继承它、发展它,使之适合现今社会生活之要求,决不能抛弃它,而另外建立与之对立地“斗争哲学”.当然,在我们继承“传统”地同时,不仅应使“传统”得到发展与更新,要“日日新,又日新”(这也是中国地传统),而且还应充分吸收一切适应我们社会发展要求地其他民族地伦理美德.现在谈《论语》有人会觉得有点“酸”或者说有点过时了.其实不然,在两千余年地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地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地主要经典.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地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地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地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地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地.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地不断增强,汉学语》.文化”。
试论孔子仁学中的价值观念

试论孔子仁学中的价值观念
孔子仁学中的价值观念孔子(551年-479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春秋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仁政”,他把仁政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他的思想受到了自然界的影响,他的仁学又被称为“自然仁学”,他认为仁学是完善人性、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基础。
孔子仁学中的价值观念,主要是“仁爱”。
仁爱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他把仁爱作为实现仁政的基础,把仁爱作为人生的核心价值。
他认为,仁者,爱人,以自己为模范,以爱心和慈悲的眼光看待他人,仁者,爱人,以自己的行为帮助他人,以及以自己的智慧为他人解决问题,他认为这是实现仁政的关键。
此外,孔子也认为仁爱是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基础,他认为仁爱是社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他认为,只有仁者爱人,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这样的社会共同体才能让人们相互尊重、关爱、提供帮助。
最后,孔子也认为仁爱是完善人性的基础,他认为仁者,爱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德行,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性,他认为仁爱是实现人性的基础,仁爱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实现自身价值,完善自身人性。
总之,孔子仁学中的价值观念,主要是“仁爱”。
仁爱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他认为仁者爱人,可以实现仁政,实现社会共同体,完善自身人性,仁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总6页)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传承者之一。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仁学思想?仁学思想是指孔子提倡的一种修身、治国、安邦、行业、道德、人文思想,它体现了孔子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价值判断。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和人类的最高境界,即通过个人修养和实践,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仁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孔子认为人类应该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以爱心、关爱他人,不计较得失,以真诚的态度互相帮助,从而形成和谐、友爱的社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
孔子所追求的是“爱之至情,事之至礼”的境界。
2. 仁智孔子认为,仁者必须具备智慧,形成“仁而智”的境界。
只有具备智慧的人,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够领导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3. 仁勇孔子强调,仁者必须勇敢无畏,有胆识、有勇气,同时又保持谦虚、谨慎、柔和的态度。
只有具备勇气、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才能够保护家庭、国家的安全。
4. 仁义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守道德法则,实现“仁义之道”。
仁者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和高尚品格,具有永不放弃、不畏困难的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 仁德孔子认为,仁德是社会稳定和个人、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类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1.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仁学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素质培养,使个人在人格上、智力上、技能上都得到全面发展。
这对人类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和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仁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平等,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这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类共同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
3. 培养高尚的人性仁学思想倡导的是高尚的人性,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及对伦理、文化的追求。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其背景、核心理念以及影响。
一、背景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诸侯割据,社会秩序混乱,人民苦不堪言。
在这个背景下,孔子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挽救社会危机、重建秩序的理论和实践。
二、核心理念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也是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使人们能够相互关爱、和谐相处。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爱之心,是衡量他是否有道德、是否有人格的标准。
孔子的仁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仁者爱人:仁者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以他人之乐为乐,以他人之苦为苦。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应该以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3. 孝悌为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仁学的基础,人们应该以此为基础,推己及人,关爱他人。
4. 中庸之道:人们应该遵循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过分追求精神享受,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5. 德治为本:政治家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实现社会大同。
三、影响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世传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

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其“仁学”具体体现在:(1)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2)“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就“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3)“仁”的表现方式。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4)“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卷 第4期Vol.18 No.4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4年8月Aug.2004哲学论孔子的仁学邹新,赵建功(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孔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勿庸置疑的。
孔子是把 仁 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
论语 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 仁 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
孔子推崇周礼,周文化中崇德重礼的思想给了他很大影响,但是,孔子最终把 德 发展为 仁 ,并创立了作为系统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仁学体系,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仁爱;仁德;道;礼中图分类号:D22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0924(2004)04 0095 03On Confucius HumanityZOU Xin,ZHAO Jian gong(Phil osophy Departmen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Abstract:Confucius theory enjoys a v er y importance position in China histo ry.Confucius regarded humanity as a person s most basic ethic.T here are many theor ies of humanity in Confucius answer in T he Analects.of Confu cius .T hey are the concrete standards and pr inciples for people to follow in their daily life.Confucius g ave high credit to the cer emony o f Zhou dynasty.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Zhou dy nasty to a gr eat ex tent.However,he fi nally developed morals to ceremony and created the political-ethics though w hich r epresented the spirit of new t imes.Key words:kindheartedness;humanity ;doctrine;ceremony在 论语 中,提到 仁 的有58章, 仁 字出现109次,孔子把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 述而 )作为他的伦理思想的总纲,可见,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研究儒家思想不能不了解仁学。
1 仁 的创立事实上, 仁 这一概念并非儒家所独有。
儒、道、佛三家都曾使用 仁 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在 道德经 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内容: 大道废,有仁义 ( 道德经 第18章),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 道德经 第38章),庄子也说, 大仁不仁, 夫至仁尚也,孝固不足以言之,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
至仁无亲。
就连主张出世的佛教也将 仁 纳入了自己的体系。
仁不仅成了佛(仁王)的敬称,而且也用于礼赞佛教信徒(仁者),用于命名佛教经典、寺庙、宝塔。
尽管各家各派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使用 仁 这一概念,但经过比较我们发现,要找到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我们还必须到儒家传统的宇宙观、哲学观、伦理观中去寻找。
仁是 儒家传统的象征,曹础基 庄子浅注 第207页[M ] 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曹础基 庄子浅注 第232页[M ] 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 曹础基 庄子浅注 第207页[M ] 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 曹础基 庄子浅注 第32页[M ] 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一版 收稿日期:2004 12 01作者简介:邹新(1978 ),男,湖北随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研究.仁 的儒家起源可以追溯到 尚书 ,其后出现在 诗经 中,到人们诠释 春秋 的时候, 仁 已成为一个使用较为普遍的概念了,当时 仁 的含义是指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和若干美德,尤其是那些爱人,助人以及对父母行孝的美德。
但第一个赋予 仁 以极为重要意义并最终把 仁 确立为儒家传统基石的是孔子,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经典中有关 仁 的用法,不仅用人本主义精神解释了 仁 ,而且把 仁 提升为最高的理想, 仁 成了一个既能表现人类优良美德,又能表现超越原则的包含性概念。
2 仁 的内涵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 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它有几重含义,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刘宗贤、谢祥皓在中国儒学中把 仁 的内涵分为4个层次:血缘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个人品性;理想境界。
2 1 血缘亲情之爱。
这是 仁 的内涵的核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论语 务本 )。
以上两句话均以孝悌为 仁 的第一要义,是 仁 的根本所在。
而 孝 , 悌 正是血缘亲情的首要关系。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论语 泰伯 )正是对血缘亲情之爱的作用的解释。
孔子十分重视血缘亲情之爱,所以针对宰我以 三年之丧 太久,想改为一年,并以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为由进行狡辩。
孔子愤怒的驳斥说: 宰我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与其父母乎 ( 论语 阳货 )。
由于 笃于亲 而 兴于仁 ;是由近及远,说 仁 之根在于 亲 ,怒斥宰予放弃三年之丧为 不仁 ,正是由于宰予丧失了对于父母的三年之爱。
可见,孔子心目中的 仁 的根本正在于亲情之爱。
2 2 仁者爱人。
孔子之 仁 ,虽然生根于血缘亲情之爱,然而并不到此为止,它还要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
论语有这样的记载: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 颜渊 )在这里,孔子已经把亲情之爱推广开来,主张 泛爱众 。
就是爱一切人, 仁 就由亲情之爱转化成了人与人的一般关系的准则。
孔子还说: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解释说: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论语 里仁 )所谓 忠 ,指尽己之力以为人,所谓 恕 ,指推己之心以及人。
当子贡请教 有以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 孔子也回答说: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卫灵公 ),在孔子看来,只要做到推己以及人,亲亲之爱就会化为人人之爱。
2 3 个人品性。
孔子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力行于 仁 ,时时以 仁 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格。
孔子说: 刚毅,木讷,近仁 ( 论语 子路 )。
仁者,其言也仞 ( 论语 颜渊 )。
反之, 巧言令色 则 鲜矣仁 ( 论语 学而 )。
既具仁德,就不会花言巧语,光说空话,既然说了,就要作到。
故 仁者必有勇 , 仁者不忧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 论语 里仁 )。
再进一步转化,就可以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 雍也 );还可以 恭,宽,信,敏,惠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 论语 阳货 )2 4 理想境界。
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 杀身成仁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
( 论语 卫灵公 )当生命和仁德不可能兼有时,宁可放弃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因此,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力行仁德而辛苦奔波, 君子无终食之间为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论语 里仁 )。
颜回由于 三月不违仁 受到孔子的高度称赞。
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 天下归仁 。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 颜渊 )。
孔子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克服私欲,实行礼制,则天下就都能达到 仁 的境界,而 仁 的思想境界的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命运休戚相关。
孔子说: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 论语 卫灵公 ),若能以仁德济民,应当受到称赞,管仲帮助齐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 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右衽矣 ( 论语 宪问 )。
故孔子称赞他 如其仁,如其仁,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者,则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 论语 雍也 )。
他认为,谁能保护人们财产不受外来侵略,虽然稍有缺点,也不损其大德 仁。
以上 仁 的4重含义是层层递进的。
3 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总结自己的道德修养方法时说: 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 为政 )。
孔子认为,人要接受多方面的道德修养,包括历史文献、个人实践、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而最注重的是仁德的培养,为 仁 由己则是其道德修养方法的主要特征。
3 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关键在于个人是否能够努力修养。
这是他论述道德修养方法的根本出发点。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论语 卫灵公 )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 论语 卫灵公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使在穷困的时候仍然坚持不改,小人苛薄责人,自我放纵,在穷困的时候就更加无所不为了。
在道德修养上,主要依靠人的内心自觉。
注重人的主体道德自觉。
他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蒉,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蒉,进,吾往也 ( 论语 子罕 )。
充分说明孔子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从为人要靠主观努力出发,孔子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说: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 卫灵公 )。
他认为有仁德的人,不怨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惭愧自己没有能力,着急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些思想体现了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
孔子特别强调居上位的人。
要做 克己 、 修己 、 正身 的工夫。
96重庆工学院学报他认为统治者能否端正自己的作风不仅关系到能否正人,而且关系到能否治理好国家。
在回答子路何谓君子的问题时,孔子说: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论语 宪问 )。
也就是统治者要把个人的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
3 2 能近取譬,为仁之方。
中庸 引孔子的话说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