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实验与探索报告册
幼儿园生命科学探索项目总结

幼儿园生命科学探索项目总结这个项目总结将对我们幼儿园生命科学探索项目的成果和收获进行回顾和总结,以便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幼儿园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项目背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生命科学探索项目,旨在启发幼儿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二、项目内容1. 《万花筒探索:昆虫奇妙世界》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增强他们对昆虫的认知和理解,并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激发他们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植物生长日记:种子发芽的奇迹》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幼儿从亲身经历中获得了对植物生长的直观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向往和热爱。
3. 《小小鱼儿的秘密世界:水族箱探索》通过自主设计和建造水族箱,观察鱼儿的生活状态和行为特点,幼儿体验了作为“小小鱼儿”的快乐和成长,同时也关注和保护了生命的可贵。
三、项目收获通过这一系列生命科学探索项目,幼儿不仅掌握了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探索能力,启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
也积极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生命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生命科学探索项目,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希望家长和教师能够共同努力,将生命科学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中,让幼儿在快乐成长的能够更好地感受和尊重生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新时代人才。
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和回顾,我对幼儿园生命科学探索项目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希望这些内容可以让您对幼儿园生命科学探索项目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植物探索实验报告

植物探索实验报告1. 引言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植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来源之一。
通过对植物进行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植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等。
本实验旨在探索不同植物的特点和适应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植物生态学和植物保护提供参考。
2. 实验目的- 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适应能力;- 探索植物对光、水和土壤种类等因素的反应;- 分析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作用。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 种子:三种常见植物的种子(如豌豆、玉米和小麦种子)- 土壤: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如沙土、粘土和壤土)- 光照:日光灯、灯管等光源- 水:喷雾瓶、水壶等3.2 实验步骤1. 将三种种子分别分成若干组,每组包含相等数量的种子。
2. 准备三个种植盆,分别填充三种不同种类的土壤样本。
3. 在每个种植盆中,按照不同光照条件,分别放置日光灯、灯管或不添加任何光源。
4. 将每组种子均匀地撒在不同土壤中。
5. 定期给植物浇水,保持适当的湿度。
6. 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土壤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根长、叶片数量等指标。
7. 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4. 实验结果经过几周的观察和记录,我们获得了以下实验结果:1. 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小麦对日光灯光照下的生长反应最为明显,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度和更长的根长。
2. 不同土壤的种类对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
在粘土土壤中,玉米的生长情况较差,可能是由于土壤的保水性较好,导致过度湿润。
3. 光照对植物的生长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度强烈或不足的光照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豌豆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玉米则对光照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5. 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植物对土壤种类和光照等因素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这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植物的生态特性。
科学生命实验报告

科学生命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以及适应能力,了解生命的特点和适应机制。
实验材料1. 实验室内设置的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
2. 大米种子、土壤、水、光照设备、温度计、湿度计。
实验步骤1. 选取相同大小、外观完好的大米种子,清洗并筛选出5颗。
2. 准备5个标有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实验室环境,分别是:常温常湿(20,50%湿度)、高温(30,50%湿度)、低温(10,50%湿度)、高湿(20,80%湿度)、低湿(20,30%湿度)。
3. 将每颗大米种子种植在相应的环境下的土壤中,并给予相等的水量。
4. 每隔24小时记录一次每颗大米种子的生长情况,包括芽期及高度变化,并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5. 实验持续7天后结束,统计并比较每组大米种子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1. 常温常湿组:大米种子快速发芽,并且生长迅速,在7天内长出了茂密的绿叶。
2. 高温组:大米种子发芽较慢,生长速度较慢,叶片颜色较黄。
3. 低温组:大米种子发芽芽期延迟,生长缓慢且叶片颜色较淡。
4. 高湿组:大米种子发芽快,但生长速度较慢,叶片较薄且颜色偏浅。
5. 低湿组:大米种子发芽率较低,生长缓慢,叶片颜色偏黄。
实验分析1.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常温常湿的环境是大米种子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其发芽快、生长迅速、叶片繁茂。
2. 温度和湿度对大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有着显著影响。
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大米种子的发芽期延迟,生长速度变慢,且叶片颜色异常;高湿和低湿环境下,大米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速度均受到影响。
3. 大米种子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较弱,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能够保障其正常生长。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大米种子的生长情况,得出以下结论:1. 常温常湿环境是大米种子最理想的生长条件,其生长速度快、叶片繁茂。
2. 高温、低温、高湿或低湿环境都会对大米种子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发芽速度慢、生长缓慢、叶片颜色异常。
生命科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生命科技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掌握生命科技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生命科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生命科技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等多个领域。
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DNA提取:通过提取细胞中的DNA,了解DNA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PCR扩增:利用PCR技术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DNA模板。
3. DNA测序:通过DNA测序技术,了解DNA序列信息。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DNA提取试剂盒、PCR扩增试剂盒、DNA测序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高速离心机、PCR仪、DNA测序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四、实验步骤1. DNA提取(1)取新鲜植物叶片,加入适量提取液,研磨成浆状。
(2)将研磨好的浆状物转移至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3)取上层水相,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静置,待DNA析出。
(4)将DNA沉淀用70%乙醇洗涤,晾干,溶解于适量TE缓冲液中。
2. PCR扩增(1)根据目的基因设计引物,合成引物。
(2)将DNA模板、引物、dNTPs、DNA聚合酶等加入PCR反应体系中。
(3)将PCR反应体系置于PCR仪中进行扩增,循环条件为:94℃预变性5分钟,94℃变性30秒,退火温度(根据引物设计)30秒,72℃延伸30秒,共30个循环。
(4)扩增结束后,将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 DNA测序(1)将PCR产物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
(2)根据测序结果,分析DNA序列信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DNA提取:成功提取到植物叶片中的DNA,电泳结果显示DNA条带清晰。
2. PCR扩增:扩增得到目标DNA片段,电泳结果显示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
3. DNA测序:测序结果与预期序列一致,表明实验成功。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提取了植物叶片中的DNA,并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目标DNA片段,最后通过DNA测序技术获得了DNA序列信息。
生命科学实验与探索报告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O一三年九月植物组织培养——组培小饰品的制作结果与分析1. 愈伤组织或组培苗生长记录时间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现象无现象有一个脱离了琼脂,一个略微长大没有很大变化,底部貌似被污染已死亡已死亡已死亡已死亡2. 组培小饰品图片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大米淀粉的糖化作用——甜酒酿的制作结果与分析1. 发酵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 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品尝体会米粒较软,酒味浓重,香甜可口10 10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成绩牛奶的乳酸菌发酵——酸牛奶的制作结果与分析1. 发酵期间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 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ABO血型鉴定结果与分析1.本人的血型:经鉴定,我是O型血。
2.实验班的血型分布:血型O型A型B型AB型数量11 8 8 1比例39.3% 28.6% 28.6% 3.5%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成绩动物缺氧类型及药物治疗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结果1.乏氧性缺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1 乏氧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结论: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过低造成小鼠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表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表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结论:组织性缺氧是由于NaNO2使Hb变性造成小鼠缺氧死亡。
(二)分析讨论1.本实验是使小鼠吸入氧分压过低而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动物死亡。
根据氧离曲线S型的特点,氧分压在60mmHg(8KPa)以上时曲线近似水平线,在60mmHg以下曲线斜率较大,所以动脉血氧分压降至60mmHg以下才会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氧含量显著减少,引起组织缺氧。
2.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等为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CO与Hb的亲和力比O2大210倍,当吸入气中有较高浓度的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会与CO结合,CO占据了O2的结合位点,氧合血红蛋白(HbO2)下降。
生命探索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及其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原始地球环境,探究生命起源的可能途径,验证化学起源学说,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原理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步下降后,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过程,由非生命物质演变而成的。
这一学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1. 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2. 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3. 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4.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本实验主要验证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即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
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环境,通过放电、模拟闪电等方式,使原始大气中的还原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甲烷、氨气、水蒸气、氢气、氯气、氧气、电极、烧瓶、冷凝管、反应管、蒸馏装置等。
2. 实验设备:高压气瓶、气体发生器、气体净化装置、反应装置、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气、水蒸气、氢气、氯气等气体通入烧瓶,模拟原始大气环境。
2. 将烧瓶置于反应装置中,通过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原始天空的闪电。
3. 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冷凝管将反应后的产物冷却形成液体,收集于烧瓶底部。
4. 对收集到的液体进行蒸馏、色谱、质谱等分析,检测其中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模拟原始地球环境的条件下,通过放电、模拟闪电等方式,成功地生成了多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包括氨基酸、有机酸、氰氢酸等。
2. 其中,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有机酸和氰氢酸是生命起源过程中重要的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存在,为生命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实验结果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步,即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4. 然而,实验结果也表明,生命起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生物学探究活动报告册

生物学探究活动报告册标题:生物学探究活动报告册一、活动简介本次生物学探究活动是在学校组织下,由生物课程教师带领,共有40名学生参与。
活动时间为两天一夜,地点为学校周边的自然生态公园。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并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生物学相关的知识。
二、活动内容1. 签到与集合在活动开始前,每位参与学生按时到达集合地点,并进行签到和分组。
除活动必备物品外,学生还准备了望远镜、相机等装备,以便更好地观察和记录自然环境与生物现象。
2. 生态探索在公园内,生物课程教师带领学生们认识和观察当地的植被、动物、地理等自然环境特征,并通过各类观察仪器、工具与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各自的特点和生存状况。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相关的生物学课程讲解,学生们也踊跃地提问和交流。
3. 实验探究活动团队在探究生物特征的过程中,也开展了一系列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验,如DNA提取、细胞培养、水质检测等,吸引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实验中,学生们分组进行,不断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实验数据、现象等探讨,进一步了解生物特征和其作用。
4. 晚会活动在繁忙的活动安排中,学生们也有着自己的娱乐时间。
晚上,他们自主组织晚会活动,并展示各自所创作的歌曲、舞蹈等表演,大家欢聚一堂并度过了快乐的夜晚。
三、总结与体验本次活动让学生在深入了解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更直观地认识和感受了自然。
同时,活动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平台。
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对自然、生命与科学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也更加珍惜和爱护自然环境。
四、补充说明为保障活动顺利进行,我们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场地预定、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等。
同时,活动期间也有专业队伍跟踪和保障,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与顺利。
以上为本次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报告,请领导们审阅。
20140922生命科学实验与探索报告册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O一四年九月ABO血型鉴定一、背景知识血型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白细胞表面的抗原“类型”,即表面抗原或凝集原(agglutinogen)。
凝集原是指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糖蛋白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
凝集素是指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
至今发现人类具有26个血型系统,常用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和MN血型系统。
ABO血型是由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凝集原决定的,具有A凝集原的称为A血型,具有B凝集原的称为B血型;动物血清中存在相应的凝集素。
当A凝集原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B凝集原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一般A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B型标准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因此可以用标准血清中的凝集素与被测者红细胞反应,以确定其血型。
不同血型红细胞的凝集原与血浆中的凝集素各不相同,当某一凝集原与其对应凝集素相遇时就会产生凝集反应;父母亲血型不合也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二、实验方法1. 每人取盖玻片二块,在盖玻片一角分别标上A和B。
2. 在A、B盖玻片分别滴上A、B标准血清少许。
3. 以75%酒精棉球消毒无名指端,用采血针刺破指端,用消毒后的尖头滴管吸取少量血(或用0.9%的生理盐水制成红细胞悬浮液),分别与A、B盖玻片中的抗A型、抗B 型定性试剂混合,放置3~5 min后,肉眼观察有无凝血现象,肉眼不易分辨的用显微镜观察。
4. 根据凝集现象的有无判断A、B、AB和O型血型(图1-1),同时拍摄凝集现象的图片。
图1-1 ABO血型鉴定示意图5. 统计实验班人员A、B、AB和O型血型的数量,计算血型分布。
三、结果与分析1.血型鉴定图片及本人血型:2.实验班的血型分布:植物标本的制作——叶脉标本书签制作姓名:专业班级:上课时间:一、背景知识二、实验方法三、结果与分析1.制作的植物标本图片:2.你制作的植物标本的特点和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班级理学院12级应用心理1班学号2012xxxxxxxxx
姓名xxx
任课教师童富淡
上课时间周一晚10~12节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二O一三年九月
植物组织培养
——组培小饰品的制作结果与分析
1. 愈伤组织或组培苗生长记录
2. 组培小饰品图片
大米淀粉的糖化作用
——甜酒酿的制作结果与分析
1. 发酵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 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牛奶的乳酸菌发酵
——酸牛奶的制作结果与分析
1. 发酵期间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2. 对产品进行感官评定,写出品尝体会。
ABO血型鉴定结果与分析
1. 本人的血型:
AB型
2.实验班的血型分布:
动物缺氧类型及药物治疗
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1.乏氧性缺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表1 乏氧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
结论: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过低造成小鼠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表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
结论:血液性缺氧是由于CO和O2竞争Hb造成小鼠缺氧死亡。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表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模型的症状与特征
结论:组织性缺氧是由于NaNO2使Hb变性造成小鼠缺氧死亡。
(二)分析讨论
1.本实验是使小鼠吸入氧分压过低而缺氧。
乏氧性缺氧时,动脉血氧分压、氧含量和氧饱和度均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引起动物死亡。
根据氧离曲线S型的特点,氧分压在60mmHg(8KPa)以上时曲线近似水平线,在
60mmHg以下曲线斜率较大,所以动脉血氧分压降至60mmHg以下才会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氧含量显著减少,引起组织缺氧。
2.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等为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
CO与Hb的亲和力比O2大210倍,当吸入气中有较高浓度的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会与CO结合,CO占据了O2的结合位点,氧合血红蛋白(HbO2)下降。
另外,CO还有一极为有害的效应,CO还能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其2,3-二磷酸甘油(2,3-DPG)生成减少,增加其余3个血红素对O2的亲和力,使氧和曲线左移,妨碍O2的解离,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3.亚硝酸钠中毒亚硝酸钠是高毒性化合物,是建筑施工中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时常用的一种外加剂,可起到早强、抗冻、防锈等作用。
其颜色、形状、味觉与食盐相似(是一种白色或淡黄色颗粒结晶体或粉末,具有咸味,略带苦涩)。
亚硝酸钠进入体内后,被盐酸转化为亚硝酸,然后分解释放出一氧化氮,引起血压降低、头痛头晕、耳鸣、眼黑、心悸、乏力、昏厥等症状。
过量的亚硝酸钠能使正常血红蛋白(二价铁)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三价铁),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使小鼠因缺氧丧失呼吸功能,并导致呼吸困难、紫绀、昏迷、休克等危象,若抢救不及时,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亚甲基蓝是氧化还原染料,进入机体后,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过程中的氢离子经还原型辅酶Ⅱ(三磷酸吡啶核苷)传递给亚甲基蓝,使之转变为白色亚甲基蓝。
白色亚甲基蓝能迅速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血红蛋白,而白色亚甲基蓝本身同时又被氧化成亚甲基蓝,如此反复不己,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亚甲基蓝起了传递氢的作用。
通过亚甲基蓝的对高铁血红蛋白的还原作用,阻止了亚硝酸钠的毒性,延缓了小鼠的死亡时间。
图1 各种缺氧类型的特点
植物标本的制作
——叶脉标本书签制作
结果与分析
1.制作的植物标本图片:
2.你制作的植物标本的特点和含义。
观一叶而知秋,浓绿的树叶经过处理后呈现的是清晰细腻的金黄叶脉,让人感受到树叶作为一个生命内在的复杂与丰盈,以及纹路构造上的自然之美。
同时,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以长久地保留这种形态与美,我们能将其收藏起来,不断观赏回味。
鱼纲的分类与鲫鱼的解剖
结果与分析
1.鱼纲标本的学名与分类:
沙塘鳢: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
鲈鱼:又称花鲈,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鱼纲。
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是一种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
鳙鱼:又叫花鲢,是淡水鱼的一种。
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
鲢鱼:又叫白鲢,属于鲤形目,鲤科,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腹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鲢属鲢鱼种。
草鱼:属动物界脊索动物们腹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俗称鲩。
2.鲫鱼外形:
鲫鱼体型较扁胖,腹部为白色,背部为灰黑色,体侧显灰白色,有四块鱼鳍。
3.鲫鱼外形的测量结果:
4.鲫鱼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结构特征。
将鲫鱼从吻部剪开至肛部后,可看见腹内主要为固体状脂肪,内脏,鱼泡等。
肝脏,胰腺分散包裹于脂肪中。
鲫鱼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肝脏,胰腺,肛门共同组成。
循环系统由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主动力。
5.鱼鳔的结构与作用:
鱼鳔位于腹腔内,为椭圆状的白色膨胀膜泡,作用是通过调节鱼鳔内气体量与鱼鳔体积配合鱼类在水中的活动。
植物细胞形态和骨架的观察
结果与分析
1. 绘出植物细胞骨架结构图
细胞骨架的网状结构
2. 拍摄植物细胞形态结构图
洋葱表皮细胞
牛奶酪蛋白的制备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
1.酪蛋白制品的外观:
酪蛋白为乳白色固体,呈片状或粉状。
2.计算酪蛋白的质量浓度:根据牛奶中分离出的酪蛋白总量,计算酪蛋白实际的质量浓度,实际质量浓度以1L牛奶中酪蛋白的质量(g)表示。
即:
酪蛋白浓度(g/L)=(1000/5)×W= 32.1g
3.计算酪蛋白的得率:酪蛋白得率%=(酪蛋白实际的质量浓度/酪蛋白理论的质量浓度)×100%=91.7%
式中:牛奶中酪蛋白的理论质量浓度为35g/L。
氨基移换反应产物的鉴定
五、结果与分析
1.氨基酸层析图谱:
请假,未参加实验。
2.氨基酸层析图谱的分析:
“生命科学实验与探索”是针对非生物专业的全校性公选课,课程宗旨是:自己动手、了解生物、敬畏生命、善待地球;课程选择与生命、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学现象,选用典型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材料,通过相应的生物学实验,再现各种生命现象,帮助非生物专业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有关概念、原理和理论。
感谢各位选课同学的支持与配合,期待对本课程的建议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