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采场土地复垦措施及效果浅析

合集下载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采矿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采成露天矿,而土地的大量开采对周围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因此,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土地复垦是指通过对露天矿区非开采区域进行土地治理和绿化,使其重新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生产和利用的土地。

生态重建则是为了恢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空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不利影响,以期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和景观品质。

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过程如下:1. 土地复垦预处理预处理是复垦工作的重要一步,其目的是为复垦奠定基础。

露天矿区大多经历了环境破坏和土地退化等问题,复垦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制定复垦方案,包括治理沙漠化、改善土壤养分、调节地表水和降低酸水渗漏等。

2. 土地复垦的技术应用在复垦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相关技术,如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绿化等,来稳定土地,促进植被的生长和形成生态系统。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堰坝、沟渠、草皮和植被覆盖等,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并避免地面塌陷。

土壤改良则包括增加有机质和肥料的施用、土地平整等,可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绿化是复垦中最重要的一环节,包括种植绿化树种、草本植物和花卉等,以优化生态系统。

3. 生态重建的技术应用生态重建的过程与土地复垦的过程类似,但其重点在于重建生态系统。

需要通过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方法,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包括湿地、水系、林地和草地等类型的修复,以达到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功能的恢复和提高。

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包括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的恢复,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

1. 充分发挥在采设施等治理、重建时的作用如果在矿区的建设过程中将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概念纳入采设施的建设,那么复垦、重建的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同时也为后续的复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利用生态优势,创造经济效益在复垦和重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生态优势,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创造经济效益,来提高复垦和重建工程的受益和可持续性。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露天矿区已经成为了各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开采地之一。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和矿区的废弃,如何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展开探讨,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露天矿区土地复垦的现状露天矿区的开采对当地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在矿区开采期间,地表被挖掘,植被被破坏,土壤质量受到影响,导致土地生态功能丧失。

一旦矿产资源开采完毕,矿区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土地成为了一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如何利用废弃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政策和实践经验还相对欠缺,土地复垦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土地复垦的实践难点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并非易事,面临诸多的实践难点。

矿区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壤质量不佳,植被生长困难,这为土地复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复垦工程所需资金巨大,技术上也需要高超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也是一大问题。

土地复垦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不能一拖再拖,需要尽快将废弃土地转化为有用的生产力。

监管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也给土地复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这些实践难点制约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进程。

三、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意义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利用率、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土地复垦,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功能和生产力,改善土壤质量,使废弃土地重新成为可用的土地资源。

生态重建可以恢复当地的植被,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平衡的形成。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四、解决方案探讨针对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鼓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合力。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这些矿区曾经是资源的宝库,但在资源耗尽之后,却留下了一片荒凉的土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

本文将从土地复垦技术、生态重建措施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

一、土地复垦技术土地复垦是指将矿区废弃的土地恢复成具有生产和生活功能的土地。

土地复垦技术包括平整、排水、改良土壤、种植植被等环节。

平整工作是土地复垦的基础,主要是填平矿区挖掘过的坑坑洞洞,使土地平整起来。

排水工作是为了解决矿区土壤中的积水问题,防止土壤盐碱化。

改良土壤是为了提高土地的肥力,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化肥等方式进行改良。

种植植被是为了使矿区土地恢复生态系统,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进行种植。

二、生态重建措施生态重建是指将矿区复垦后的土地恢复成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

生态重建措施可以从植被、水体和动物等方面着手。

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改善矿区的气候和环境,促进土壤的固定和植物的生长。

需要对矿区的水体进行治理,其中包括水质的净化和水源的补充。

需要逐步恢复矿区的动物种群,包括濒危动物和常见动物。

三、政策支持政府在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政策、财政扶持和法律法规等手段来支持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

政府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的经济负担,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

政府可以提供财政补贴,用于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资金投入。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监管,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从技术、措施和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复垦技术,采取有效的生态重建措施,并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实现矿区土地的复垦与生态的重建,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需要加强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的环保意识和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的重视程度。

浅谈铧尖露天矿生态重建及土地复垦措施

浅谈铧尖露天矿生态重建及土地复垦措施
体规 划 , 坚持 因地 制宜 。 3 生 态环境 恢 复与重 建工 程设计
3 . 1 生态环境 补偿 措施
铧 尖 露 天矿 的 建设 将 永久 性 的 占用 一 部 分 草 地, 使生 境受 到影 响 , 因此必 须予 以补偿 。永 久性 的 占地 要采 用异 地补 偿 的方法恢 复生 境 。异 地 补偿抚
矿 区生态重建和土地复垦是个复杂 的多学科 、
多专业 的系统工 程 , 需要 采矿 、 地质 、 地 球化 学 、 环境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2
1 ) 露天矿周边植被 自然恢复区。矿区为典型半
干旱 气候 区 , 地貌 为黄 土丘 陵地貌 , 原 生植 被 以 暖温
施进 行 了介绍 。
铧尖露 天煤 矿位 于 内蒙古 自治 区鄂尔 多斯 市东 胜煤 田东 部 , 行 政 区划隶 属准 格尔 旗 准格尔 召镇 , 面 积5 9 . 5 6 k m 2 , 属 于准 格 尔黄 土 丘 陵沟 壑农 田水 土保 持生 态 功 能 区 , 水 土 流失 严重 , 土 壤 养分 含 量 较低 , 地 表 生态脆 弱 。 铧尖 露天 矿 设计 生产 能力 3 M , 计划 2 0 0 9年 投产 ; 可 采储 量 1 3 2 . 9 2 Mt , 设计服务年限 4 | D . 3 a ; 采 用双 出入 口( 排土) 开 拓 系统 , 开 采 工 艺 为单 斗 一汽 车工艺 ; 项 目由采掘 场 、 外 排 土场 、 地面 生产 系统 、 工 业 场地 、 组 装场 地 、 爆 破器 材库 、 油 库及 加油 站组成 。 铧 尖露 天矿采 矿及 各项工 程 建设 活动在 一定 程 度 上将 影 响原有 景观格 局 ,改变 了区域 内生 产 能力 和稳定 状 况 , 影 响 了 区域 自然体 系 生态 完整 性 , 产生 的水 土流 失将造 成矿 区生 态环 境恶 化 。

陈村铁矿露天采坑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的研究

陈村铁矿露天采坑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的研究

陈村铁矿露天采坑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的研究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开采与利用也日益增加。

资源的开采往往伴随着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对于露天采坑矿区而言。

陈村铁矿是中国知名的露天采矿矿区,曾经是中国最大的铁矿露天开采区之一。

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陈村铁矿所在地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陈村铁矿露天采坑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的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陈村铁矿露天采坑土地复垦的现状分析1.1 露天采坑对土地的破坏1.2 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随着铁矿资源的逐渐消耗,陈村铁矿的开采活动逐渐减少甚至停止,急需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

由于矿区土地的破坏和污染,土地复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矿区的土地破坏严重,很难恢复成为适宜耕种和生态修复的土地。

废渣和废石等大量固体废弃物对土地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需要进行清理和处理。

矿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

针对陈村铁矿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手段来实现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的目标。

应采取适当的土地整理和改良措施,包括填平矿坑、恢复土地的坡度和平整度,以及进行土壤改良和修复。

需要进行矿区的废弃物治理,包括清理废渣和废石,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安全填埋处理。

还需要进行矿区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和生态系统功能。

2.2 生态重建的策略措施针对陈村铁矿的生态重建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重建策略和措施。

应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规划,明确生态重建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合适的生态重建模式和技术路线。

需要进行土地的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引种适宜的植物物种,促进土壤的生物修复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还需要进行水体和地下水的保护和修复,恢复矿区周边的水文地质环境。

2.3 社会参与和政策支持陈村铁矿的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事业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资金的投入。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探讨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露天矿区已成为我国矿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露天矿区的开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土地变得贫瘠,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是指将被开采的矿区进行重新整治,使其适应农田、林地或其他经济用途的需要。

土地复垦应注重矿山地貌的恢复与改造。

在开采结束后,应尽快进行地貌的整治工作,消除露天矿区的坑塘和垃圾堆积,并对地势进行适度平整,以便于后续的农田或林地利用。

土地复垦还应注重土壤的改良与修复。

由于长期的开采,土壤质量大幅度下降,因此需要进行土壤肥力的提升工作。

可以采取添加有机肥料、施用矿物肥料以及改良土壤结构的措施,提高土壤质量,为农田或林地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土地复垦还应注重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加速土地的植被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露天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在土地复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措施,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应注重植物物种的选择与培育。

根据地貌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物种进行培育,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通过加强植物保护,减少人类干预,实现自然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应注重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

及时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有效解决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问题,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与监督。

政府应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确保其按照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

政府还应加强对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项目的资金支持,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技术支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作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推进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作。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与实施,才能实现露天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矿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露天采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对策

露天采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对策

露天采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对策发布时间:2023-02-16T03:44:25.74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9期作者:何光平[导读] 矿山露天开采,会挖掘和侵占土地,引起生态学退化、土壤侵蚀等现象。

何光平湖北宜昌博豪矿业有限公司摘要:矿山露天开采,会挖掘和侵占土地,引起生态学退化、土壤侵蚀等现象。

根据土地破坏预测评价与土地再生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通过工程技术、生物和其他治理措施,及时填埋矿山占用的土地资源,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维护矿山区域生态学平衡形成与周围地形、植被相协调的土壤植被环境,有效排除矿业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

关键词:露天采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1露天开采的特征露天采石场,小规模、多个、靠近城镇,管理不严,矿业业主环保意识低,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

现阶段,我国采石场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引发环境恶化、土壤侵蚀、物种急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政府部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管理措施的实施有待加强。

露天采石场开采后留下的场地通常由四部分组成:(1)排土场或废石堆积场。

主要是表层土壤和开采或处理形成的弃石沉积,当结构松散、雨水丰富时,容易引起土壤损失,并伴有崩塌现象。

但是,它的斜坡很小,植物很容易扎根。

植被的复原变得困难。

(2)开采后确保的斜坡。

这个斜坡通常由坚硬的碎石或岩石构成,表面倾向于被土壤层覆盖。

部分保留开采期间使用的步行道路。

因此,只要保证植物能早期生根,就可以恢复植被。

(3)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基坑或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恢复植被的最好方法是“客体土壤”法。

(4)石壁。

由于表面光滑、坡度大、无基质,植被恢复非常困难。

2土地填埋的必要性提高矿山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矿区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石灰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滑坡和塌方的发生概率,引起一系列问题,如土壤侵蚀、房屋倒塌、植被破坏等。

同时,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液体,引起矿山周边大气环境和水域的污染,可能严重影响区域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安太堡露天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复垦技术分析

安太堡露天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复垦技术分析

安太堡露天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复垦技术分析露天煤矿的开采会侵占大量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制定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特别是合理的土地复垦技术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以典型露天矿(安太堡露天矿)为例,首先利用GIS、ERDAS等软件对1985年、1993年、2001年、2006年、2010年的TM图进行遥感解译得到矿区25年的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图。

为更好的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区域,在二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排土场、矿界内区域(不含内排土场)、矿界周围2km影响区域(不含外排土场)三级分类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985年-1993年之间由于矿山开采占用大量土地,林地、草地、耕地等面积都急剧下降;而1993年之后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主要是由于排土场复垦效果的显现,土地复垦速度基本上与土地破坏速度相同,使得林地、草地、耕地等面积有所回升。

而由于矿上开发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用地和住宅用地均呈上涨趋势。

本文还对排土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单独分析,可以看出复垦效果明显,土地复垦率从1993年的29.12%上升到2010年的90.23%,草地、耕地、林地、灌木林地的复垦面积均有所提高。

为了提高今后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质量,本文通过建立土地复垦技术分析指标,评价了土地复垦技术体系的优越性,并找到了土地复垦工作中需要改正及加强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矿区今后土地复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征地改租地、降低边坡坡度、加强植被养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等。

最后对安太堡露天矿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进行了完善。

本文最后对2053年矿区生态功能区进行了划分,共分为7个区:优质牧草种植基地、采矿遗迹、野生动物观赏园、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工业生态园、生态复垦景观游憩区和森林公园。

然后针对各个分区特点对各分区发展方式进行了规划,并介绍了主要发展方式,包括露天矿遗迹及煤矿博物馆、生态农业产业链、林地复垦技术体系、矿区生态旅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天采场土地复垦措施及效果浅析
作者:黄孝慈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8期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煤矿开采行业的经济效益空间巨大,为了最大程度的追求经济效益,目前的露天煤礦开采将煤矿开采量放在首位,在煤矿开采的过程当中以及煤矿开采之后,缺乏对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由于开采技术和开采设备的落后,对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关键词:露天采场;土地复垦;措施;效果
1露天煤矿开采和加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1破坏土地资源
对土地而言,煤矿露天开采当中的直接挖损,以及排土场的占压两个环节,是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开采1万吨的煤矿,对土地的破坏面积高达0.24公顷,遭受破坏的土地资源,难以养育植被,荒芜一片,再无生机。

1.2引发地质灾害
煤矿的露天开采,一般是从地面和边坡开挖,对开采地区固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变形,进而诱发崩塌,发生山体、土坡的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在露天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土和弃渣,以及大量的剥离物,这些废弃物的大量堆积,形成排土场,这些土壤的结构松散,易被大雨冲刷,进而诱发滑坡灾害,以及泥石流灾害。

治理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要以采用防治结合的方式,在对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要提高开采技术,使用先进的开采设备,进而实施有效开采,减少对山体和题面的破坏。

对于剥离出的废弃物、土壤,可采取加压的方式,使土壤结构更为紧密,降低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

1.3破坏水环境
煤矿中带有大量的有害重金属,排土场以及采矿场在大雨的冲刷下,会将这些有害物质带入当地的水资源中,除此以外,煤矿开采也会产生大量废水,并带有大量酸性物质,直接影响开采地周围的水质,严重破坏开采地的水文环境。

煤矿矿山露天开采对水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治理水环境问题,可以对废水进行处理,将酸性物质提炼出来,再通过化学方式将其化解。

2土地复垦过程中的问题
2.1配套法律与法规不健全
随着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日渐提升,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工作逐渐受到各级政府与煤矿企业的关注,尤其是在出台并实施《土地复垦规定》后,我国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工作逐渐走上法制化道路。

许多科研单位与矿山联合开展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技术的研究与现场实施,开始了从点到面、从小到大和从被动到主动地历史性变革,开拓了矿业废弃地土地的新格局。

但是在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工作方面,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国内矿业废弃地土地复垦法律法规不完善,起点低,矿山经济基础较低,又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增加了矿业废弃土地复垦工作开展的难度。

2.2土地复垦意识不强
土地复垦工作是企业完成自身建设活动后对土地进行复垦恢复可供利用的状态,但部分企业法律观念和土地复垦意识不强,只破坏、不复垦。

因为被复垦建设用地具有十分复杂的产权状况,而且大多是农村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牵涉到了乡镇、村等基层组织。

应当更加注重目前建设用地之存储,顾及到本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期望能够预留一些废弃地用在解决建设用地之上。

3土地复垦治理措施
3.1种植植物
其一,做好项目区内水土保持的工作重点在于矿山临时堆场的堆放过程,应实施拦挡工程和截排水工程,在表土的堆场内可种植草类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其二,植被恢复选择当地宜栽植物作为主要的种植树种,果园种植适合当地栽种的桃树,林地采取乔灌木结合方式,如马尾松与胡枝子套种;其三,在复垦区植树措施结束后,采取必要的生物维护措施来保持土壤原有的肥力,同时也可以起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的生物措施为撒播草籽。

为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可在边坡坡脚种上藤本植物爬山虎,在终了台阶前沿种植向下攀爬植物常青藤,让该植被快速爬满边坡。

3.2加强土壤生境再造
土壤生境再造(或称“土壤重构”)的核心是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加速矿区复垦土壤的熟化,重构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结构,改善重构土壤的环境质量。

土壤生境再造可分为实施前准备、实施过程和实施后维护3个阶段和表土剥离存放、剖面重构、土壤培肥改良和水土保持与人工管护等5个环节(图1)。

生态复垦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酸碱度和持水保肥能力。

可以利用蚯蚓对土壤的搅拌和疏松作用,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而且蚯蚓的粪便会产生有利于植物生长
的物质,因此可以在土壤改良工作中广泛应用蚯蚓。

植被根系分泌物可以为根际生物提供氨基酸、维生素等养料,间接提高土壤酶活性,其枯枝落叶产生的有机残体能够改良土壤肥力,因此要加强对植被根系的保护。

3.3加强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结合露天煤矿开采工艺流程、生产开发时序和土地损毁特征以及开采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基于高精度多源多时序遥感图像,采用改进的遥感信息提取模型和GIS结合的技术手段,深化生物多样性受损机制分析,建立受损诊断指标体系和诊断标准,准确把握受损过程中不同外界因素对受损的作用程度,科学制定合理高效的治理和保护策略。

3.4监测管护工程
为及时获得土地损毁情况、土地复垦效果情况,保障复垦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生产建设单位在矿山生产期和复垦期持续对采场边坡进行监测。

项目管护工程分为工程管护和植被管护,工程管护对象为排水沟工程、过路涵、管护道路等构筑物;植被管护为复垦后的有林地,根据安徽省气候条件和林木生长规律,管护期定为3年。

管护内容包括除草、松土、割灌、除萌、定株和对分枝较强的树种进行定株、平茬、修枝等抚育工作。

每年进行3~4次,共3年。

结论
矿山露天采场的开采,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挖损。

按照铁矿露天采场的实际情况,将其作为备用尾矿库,在服务期满后,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可以使损毁土地恢复使用,有效遏制矿区地表损毁和水土流失,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因此,露天采场复垦方案的实施,达到了矿山生产活动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相协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元仿,张世文,张立平,张红艳,李贞.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5,08:72-82.
[2]张海荣.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土地复垦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