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香港的填海造陆工程
香港填海的启示

香港填海的经验及启示摘要:香港山多地少,城市建设常以填海造地弥补不足。
自1852年第一次非正式填海开始,香港经历了100多年的填海探索,在填海方式、土地利用、规划机制、环境保护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
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香港填海历程及其重要填海工程情况,归纳总结其填海的经验和教训:(1)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2)从环境的角度,生态优先;(3)工作进程上,政府主导、整体规划、配套先行及发展商配合的完善机制。
希望香港的经验对目前各大城市的填海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香港、填海、启示前言图1 香港区位图 图2 香港填海情况(2006年) 香港地处华南沿岸,珠江口以东(图1),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
由于山多地少,城市发展主要依赖填海来扩展土地。
截止2008年,香港填海土地已超过70平方公里,占香港陆地总面积超过6.5%(图2)[1]。
一百多年的填海发展历程,香港积累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其填海土地用于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港口、住宅、商业、广场、公园等,对促进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然而,填海造地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城市正常运作的功能。
但总的来说,香港的填海是成功的,是值得其它城市学习和借鉴的。
1. 从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填海造地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影响深远、长期调控、复杂的系统过程,在进行此项工作前,科学、全面、战略性的统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它是填海顺利实施的前提,必须遵循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香港填海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图3)。
随着填海造地的进行,港口陆域用地被挤占,水域减少(表1)水流速度加快,导致港口通行能力缩小;大型船舶通航被局部限制;港口中流作业及小型船舶安全受到威胁等一系列问题,政府面临着要“港口”还是要“土地”的抉择。
最终,政府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承诺在港岛完成最后三项填海项目后,不再在维港内填海。
人教版初中地理2021届中考专题练习-香港与澳门(含答案)

香港与澳门一、综合题()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香港的领土组成包括:、、三部分。
(2)图甲中A是________特别行政区,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其主要经济支柱是业等。
这里的旅游业发达,其中是澳门标志性建筑。
(3)香港商业发达,被誉为“”。
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其主导产业是,据图乙判断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4)从图乙可知,香港可为祖国内地经济发展提供哪些方面的有利条件?(5)香港地区人多地少,为扩展城市建设用地而采取的措施是。
(6)香港与内地联系相当便利,有铁路和铁路以及高速公路。
2.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在香港挑起事端,制造分裂、纷争和对抗。
2020年5月,全国人大启动订立“港区国安法”程序,多位香港工商界人士表示,“港区国安法”的立法能有效防堵国家安全漏洞,遏制分裂。
读材料和香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城市A是______,该城市是祖国大陆与香港之间的门户;铁路C线起到了沟通两地的作用,该铁路是______线。
(2)图中B处位于______(河流)河口。
请分析该河水量在我国仅次于长江的原因。
______。
(3)香港转口贸易最大的合作伙伴是______,其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______。
请列举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______。
(4)就国家订立“港区国安法”的必要性,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
3.读图,回答问题。
(1)香港位于珠江口______侧,是世界著名的______港。
(2)澳门位于珠江口______侧。
______是其经济支柱产业。
(3)港澳与______省联系密切,经历了由“粵港合作新模式”到“前店后厂”的发展历程。
(4)______铁路线直接沟通了香港和内地。
(5)香港和澳门都位于______带。
(温度带)(6)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中,香港、澳门的优势是什么?______。
(7)说一说港珠澳大桥重要作用。
______。
4.读香港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香港由A、B、“新界”组成,陆地面积为1104平方千米,人口约710万(2010年)。
围海造陆利弊分析

“今天疯狂填海,明天高价还海”
• 围海造陆的危害: • 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 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 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 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 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 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 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 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 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 无法保障。
具体例子
• 舟山市由于围海造陆,海水终年浑黄不堪,航道 淤积日渐严重。 • 又由于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 广东的汕头港的航道因其内湾历年实施围海造陆 而逐渐淤浅,仅上世纪从50年代到80年代汕头湾 就被围去近70平方公里,导致了纳潮量由1956年 的2.96亿立方米税减到80年代的1.5亿立方米,致 使湾口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并淤浅。后来耗巨 资修建外导流堤仍见效不大,万吨海轮进出汕头 港受航道水深的限制,近年不得不在湾口外另寻 广澳湾作为新的深水港。
• 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 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 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 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 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 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 少。例如,北海由于填海建港,填海造地、 岸线缩短,湾体缩小,人工海岸比例增高, 浅滩消失,海岸的天然程度降低,损害生 物的生态环境,使海洋渔获量减少,物种 也减少很多。
“靠海吃海”不是出路
• 韩国,有一个庞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新万 金计划,新万金项目自动工至今,已历时 12年,其间经历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 和卢武铉四任总统领导的政府,先后投入1 万多亿韩元(1美元约合1180韩元)。随着 工程总量已完成过半,伴随而来的是政界 的唏嘘,民间的抗议,世界三大环保团体 之一的“地球之友”国际总部主席纳巴鲁 也曾赶到汉城要求新万金项目停工,最近, 韩国汉城行政法院接受环保团体的诉状, 裁定新万金围海造田工程停工。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讲述港澳两地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的历史,阐述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三、教法学法为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引导、精讲多练;学生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预习教材,收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读图分析。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生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展示香港和澳门的风景图和七子之歌,引出香港和澳门。
畅畅暑假要和父母去港澳旅游,父母提前给他办好上港澳通行证,他很奇怪,香港、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要办理通行证呢?记得去年暑假他和父母游览了国内几个地方,并没有要求办理通行证啊。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师:你知道香港、澳门为什么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吗?我们随畅畅一起游香港,就先从香港、澳门的“特别”说起。
【设计意图】师:我国政府为了使香港和澳门回归后能平稳过渡、持续发展,照顾历史和现状,决定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填海

工程
最初期的填海方式,只是把开发时所产生的沙泥碎石,直接倾倒进海里去。这种方式,造出来的陆地最接近 自然海岸。不过,若然填海地所处的水流比较急,水流对海岸的冲击,会渐渐侵蚀填海区。若堆填范围比较大的 话,比较好的填海办法,是先用比较稳固的填料在填海范围修筑堤围,然后再把填料倾倒进堆填区内。这种堆填 方式最为常用,亦是最普遍的堆填方式。现时香港的西九龙填海区,就是用这种方法,把原来的油麻地避风塘的 堤围连结,再把沙石倾倒进堤围内,再等候填料沉淀,然后再在新填海区开展建造工程。沙田新市镇亦是采用这 种方式进行填海工程。
无论从法理还是从中国的现行立法,填海造地所造之地均应为国家所有。中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条明 确规定,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有填海权的单位对于填海所造之地拥有土地使用权,应 当认为可以转让。可以抵押。
1.非法填海的主体应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
2.非法填海所造成的土地如果能够再次恢复,应当恢复;如果不能恢复,新增土地属于国家所有,非法填海 部门不能取得该地的使用权,海洋部门应当将新增土地移交土地管理部门,并由土地管理部门登记。
若填料只是沙泥,大可直接倾倒进海里。不过,若填料是污泥或垃圾的话,在填海之前,要先行平整海床。 平整海床的方式是先把海底的污泥挖起,并在海底及堤岸铺设防止污水渗漏的胶膜,然后才可以把填料倒进堆填 范围之内。否则的话,污泥在表层建筑物的压力作用下会滑动,使地面造成不平均沉降。
谢谢观看
填海在中国古代就有过,当时被认为是逆天而行。填海把原有的海面填进泥土以产生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 的城市,填海是一个很有效制造平地作为市区发展的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香港,都是使用这个方法制造 平地。荷兰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地方新规
考点31 香港、澳门和台湾省(解析版)

考点31 香港、澳门和台湾【考点梳理】考点1 香港和澳门1. 区域全貌香港澳门位于珠江口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
位于珠江口西南侧,毗邻广东省珠海市。
位置(中国大陆东南端)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三部分组成。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及周围200多个岛组成屿组成。
面积和人口666.5万人,1098km243.8万人,25.4km2地狭人稠人口密度解决办法:“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历史回顾英国侵占160多年葡萄牙侵占400多年回归时间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国际经济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博彩旅游业发达。
经济特征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2. 人多地狭香港和澳门地区地狭人稠,土地成为港澳地区最重要的资源。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陆,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3. 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1)香港和澳门所需的淡水、食品、原料和燃料等生产和生活资料主要依靠祖国内地稳定的供应;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2)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考点2 台湾省的自然环境1. 组成:台湾省包括F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G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 位置:北临A东海,东临B太平洋,南临C南海,西隔D台湾海峡与E福建省相望。
3. 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历史文化渊源来看,台湾省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自然条件(1)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2)地形地势:西部以平原为主,中东部以山地为主;H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3)河流湖泊:岛上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4)自然资源:有“植物王国”“海上米仓”“森林之海”“亚洲天然植物园”“东方甜岛”“兰花之乡”“水果之乡”等美称。
考点3 台湾省的外向型经济1. 台湾省经济的发展变化①20世纪50年代:台湾省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
香港发展史第八讲

《香港发展史》第八讲香港经济的起步发展一、工业(1)、香港经济起步阶段的工业格局皆与转口贸易有关.其中支柱行业为造船业和船舶修理业.“自由港”的确立.为了将香港作为英国永久性东方贸易据点,义律1841年6月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声称“因香港位于中华帝国的海岸,英国政府对进出(中国)货物一概不收捐税。
”1857年建成的香港仔造船厂为最早的造船企业.1866年黄埔船坞建成,1870年又与联合船坞合并,其资本总额达到100万;1880年香港已成为中国南部重要的转口港.1917年太古船坞为英国建造了奥图力加斯号轮船,为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轮船中最大的.洋务运动至今仅存的硕果招商局李鸿章奏呈清廷批准“设局招商”,试办中国近代轮运业,以求实现“自强求富,振兴工商,堵塞漏卮(Zhi),挽回利权”.成为洋务运动创办的第一家工商企业,我国近代创立的第一家民族工商企业.第一,1872年购入外国商船亚丁(Aden)号;同年12月26日创立招商局.组建了中国近代史第一支商船队,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航运事业. 招商局开辟并创办第一条中国商船近海商业航线;第一条长江商业航线;第一家以西方股份制模式建立的企业;第一家近代大型煤矿—开平矿业局;第一家钢铁煤炭联合企业—汉冶萍厂矿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二,李鸿章倡办的华商轮船事业,打破外国轮船把持中国海上运输的格局。
为挽回利权,招商局北起天津南到香港沿海分设机构,与香港的怡和、太古、旗昌等英资公司竞争,至19世纪80年代争得北洋航线60%利益。
后虽与外资订立“齐价合同”以吨位分配,招商局仍得44分;怡和、太古各为28分。
洋务运动先驱者招商局总办唐廷枢(1832-1892)广东香山人,1848年在香港玛礼逊教会学堂学习,后在香港巡理厅和英怡和洋行担任买办10年,曾代理该行长江一带业务.1873年脱离怡和洋行,经盛宣怀介绍,李鸿章委任其轮船招商局总办,成为招商局主要经营者,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三,招商局“借船出海”成功经营之道1、成功筹集大量资金.1873-1874年47.6万两;1882年增加到200万两.2、有成效地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873年购买英国“拉泰克号”轮船;后又购进英国“和众号”.3、创建性地采用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股份制、保险制、核算和竞争机制.总部设在香港的招商局,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总资产540亿港元.招商局属下的海虹集团、中国基金等在香港上市;招商银行2006年成功在香港上市(2)、20世纪初期,虽然也有一些其他轻工业的建立,但是无论在规模和水平上在香港经济格局中仍然居于次要地位.最早的食品加工企业是1878年建成的中华糖厂.1900年成立了香港中华总商会是由香港华商组成的社会团体,是香港历史最长及最具规模的五大商会之一。
填海造地

填海是指因为土地使用出现紧张或者因需配合规划等原因而需要将海岸线向前推,用人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
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受到建设用地保有量有限和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压力,而需向海岸边开辟新土地。
填海在我国古代就有过,当时被认为是逆天而行。
填海把原有的海面填进泥土以产生陆地。
对于山多平地少的城市,填海是一个很有效制造平地作为市区发展的方法。
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香港,都是使用这个方法制造平地。
荷兰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填海原则由于环保人士认为填海工程会破坏环境,所以他们均反对进行填海工程。
在香港,部分环保人士于2003年就一项填海工程提出诉讼,希望能推翻有关规划。
2004年1月9日,香港终审法院宣判环保人士胜诉,并提出了进行填海的三个原则:·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没有其他可行方法·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这次判决影响深远,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日后填海的原则。
填海造地在海中心建造的日本关西国际机场荷兰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如今荷兰国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陆”之称。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
到了江户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
”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过去一百年来,日本一共造就了1200万公顷的土地。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
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