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敏小说中的变态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人性裂变――阿Q本能欲望的游移与毁灭

人性裂变――阿Q本能欲望的游移与毁灭

关键词:阿q 《阿q正传》本能欲望游移毁灭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学说的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最重要基石之一的性本能理论为依据,以独特的视角探究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落后的而又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阿q的本能欲望的游移与毁灭,从而挖掘阿q人性裂变的又一凸现。

他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却令后人津津乐道;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让后人念念不忘。

他就是阿q――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绝妙人物。

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创作于一九二一年底、一九二二年初,至今它的感染力仍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的创作意旨,也不仅仅是因为作品成功塑造一个“落后的而又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毛泽东语),还在于作品毫不留情地将主人公阿q人性中的本能欲望的游移、死亡演绎到了极致,人性裂变渲染到了极端。

不言而喻,只有探究人性深层的繁杂性、透析人性本能的东西,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有悠长、深远的意义。

据研究表明:作为阿q形象的成功塑造者、曾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受过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说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过西欧和日本两个主要途径传人中国。

对外国学说采取“拿来主义”的伟大文学家鲁迅,看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的四块最重要的基石――无意识理论、性本能理论、梦的理论、文化的理论中的合理内涵,便批评、借鉴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中。

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毫无疑问打上了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的印记。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内在动力,每一种本能都是身体需要的心理代表。

他还强调,在人的诸种本能中,性本能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具有重大意义。

《阿q正传》将主人公阿q安置于闭塞、蒙昧、落后的未庄这个典型社会环境里,给阿q定位为劳动很好却无固定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暗疾:精神上的一种残蚀——论鲁敏的《博情书》等

暗疾:精神上的一种残蚀——论鲁敏的《博情书》等
关 键词 :现代 文 明;暗疾 ;精神 救赎 ;《 情 书》 博
中图分 类号 :I0 . 5 文献标 识码 : 274 A 文章编 号 :1 7 9 0 ( 0 0 0 o 5 64— 2 0 2 1 ) 3一 o 2—0 3

与其说 “ 暗疾”是现代人们物质生活过剩下的 种精神 隐患 ,不如 说是 现代 人们 在 物 质 文 明 冲击
明的无 限发达无 疑 为 精神 文 明 的 堕落 提 供 了方便 而 多 能的条 件 ,博 客 、MS 网络 等 具 有 明显 现 代 气 N、
显为 现代人 们生 活的一 种普遍 焦虑 。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 4—2 6
作 者 简 介 :田
5 2
岳 (9 1 ,女 ,辽 宁 镇 人 , 中教 一级 。 18 一)
有失大嫂的风范。另一方 面精神的无所依托与为紧
张情 绪 的转移 寻找 的 出 口却往 往是 一 种不 为人 所 知 的 “ 癖”与 “ 怪 暗疾 ” ,如 《 景器 》 中 “ ” 的 取 我
物的一种感悟与 自定义。而现代文 明作为时代的一 种特征 ,似乎 无 时无 刻 不 在影 响着人 们 的生 活 ,当 追 求物质 利益 最大 化 渐成 为生 活准 绳 的时候 ,精神
下精神 压力 的一种转 移与 释放 。换句 话 说 ,“ 暗疾 ”
是人们借 以隐藏或消遣内心孤独苦 闷的一种变态与 异 化 的方 法 。鲁 敏 以一 种 非 常冷 静 而 又客 观 的笔 触 向我们展 现 了一 幅幅 活生 生 的 生活 图景 ,看起 来 亲
切 自然 ,但 我 们 从 作 者 时 常跳 出来 大 发 的议 论 中 ,
田 岳
( 北镇 市 高级 中学 ,辽宁 北镇 110 ) 2 30

谎言世界里的呐喊与挣扎——解读鲁敏的《惹尘埃》

谎言世界里的呐喊与挣扎——解读鲁敏的《惹尘埃》
这 种事情 ,真算 是最大 的人情世 故,你就得服这 个 软 !你想想 ,古往今来 ,历朝历代 ,随便 扒开一个缝儿往 里瞧瞧 ,哪里 不是谎言 ?远 的不说 ,就我们 这代 人 ,前前后 后 、 从上 到 下听 了多 少大谎 小 谎 , 自己又撒 了多少大 谎 小 谎 !唉,你 啊 ,要学着 从古往 今看 哪 …… ” 徐 老太 太的劝 告带着大 多数 中国人 的生存哲学——只求安稳做 好奴隶 的哲 学 。在 中国社会 里 ,精英们表 面上追求 “ 圣 人境界 ”,而私 下里 却追求 “ 实用 性 ”,一 方面高 尚,另一 方面却堕落 。这 样 导致 了中国是一个 “ 常人 ” 占有绝对优势 的社 会 。常人沉 沦于 闲谈之 中,注 定被他 的生存 处境或生活世 界所限制 ,因 此 ,他们 的生存 是非本真 的生存 。 中国社会 的病 因不是 中国 人缺 乏智慧 ,而 是部分人缺 乏直面人生 的勇气和 正直无私 的 纯正 品性 。而群体 的不觉悟又 是启蒙者最棘手 的 问题 ,如何 启蒙 民众 ,拯救社 会伦理和道德 的滑坡 ,成 了思想家和文学 家 的首要任务 。 肖黎在暮色 中告别昨天 的 自己,踏入人生 的灰色地带 , 承认谎 言不可或缺 ,这种悲凉 意蕴不能说不震撼 人心 。她没 有 听众 了 ,徐老太 太死 了,韦 荣搬走 了,失语就 是最后的结

文 学是 个 多棱镜 ,折 射 出万 象世界 。 弗雷德 里克 ・ 杰 姆 逊 认为 ,第三世界 的文本均 带有 一种寓 言性 ,其表现 形式往 往 是从 占主导地位 的西方表达形 式的机制 ,即小说上 发展起 来 的 。这 些表现个人命 运 的叙事 性文本 的寓言性正在 于它们 包 含 了第三 世界 的大众 文化和社 会所受到 的现代化冲击 。鲁 敏 的小说 《 惹尘埃 》正是带有这 样的寓 言性 。作者 由愤怒 起 笔 ,至绝望 收笔 ,想要 在这个充 斥着谎 言的世界里打开 一扇 窗,启蒙 “ 一直如此 ”的人们反 思现实 的荒诞 与虚伪 ,呼唤 真 实的人生 、真实 的人 性 ,但是 作家的这种 自发的后现代 意 识 并 没有 延 续下 去 ,结尾 草 草收 笔 ,正 如弗 洛伊 德 指 出: “ 从认识 的观 点看 ,文 学家不得 不受制于某 些条件 。他们 在 影 响读者情绪 的 同时 ,还必须挑起 智性 的与美 学的快感 。因 此 他们不 能直 言不讳 ;他们不得 不分离真相 的某 些部分 ,隔 离 一些与之有关 的扰乱成分 ,再填补空隙 ,粉饰全局 。” 鲁 敏 表达 了对 时代 的困惑 ,提 出 了严峻 的现实 问题 ——人们欺 骗 弄世 ,麻木 不 自知 ,但 源于 自身所 处时代和 自己认知 的不 足 ,鲁敏开不 出药方 ,因而 ,最后 只能进入佛家 的领域寻求 答 案。

当代社会“群体症候”的多维影像——鲁敏都市小说论

当代社会“群体症候”的多维影像——鲁敏都市小说论

当代社会“群体症候”的多维影像———鲁敏都市小说论华珉朗*摘 要:鲁敏的都市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代都市人群的创伤与隐疾,其症候包括器官的病变与精神的郁结、人际关系的疏离错位以及终极价值和精神理想的陷落。

其发病机制是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工具理性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消费文化对群体灵魂的询唤以及权力体制的规训。

从历时与共时的谱系来看,鲁敏的都市书写也是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中的一环,而她揭示“群体症候”的广延性、深刻度与持续性,正是其独异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鲁敏;都市小说;“群体症候”;发病机制鲁敏的都市小说是一种症候性的写作,它们大抵以都市作为地理空间场域,以都市人群的生活样态与心理状况作为表现对象,具有较强的问题指向,即始终关注都市群体或显或隐的创伤体验,揭示消费社会语境下人的生存境况。

在鲁敏看来,都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患有“暗疾”,这些个体构成了庞大的群体,他们成为一种象喻性的“存在”,表征了中国社会在激烈的现代化进程中引发的深层问题和次生灾害。

鲁敏的都市小说,正如一面面镜子,折射了“群体症候”的多维影像,这体现了写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介入精神与责任意识,也是鲁敏之所以成为“这一个”的显豁标识。

一鲁敏的都市小说到底揭示了怎样的“群体症候”?南京大学朱昱熙的硕士学位论文对鲁敏小说中人物的疾病作了详尽的统计,并归为生理与心理两大类,无疑具有合理性。

下文在此基础上,对“群体症候”的面相表征作了更为细致与深入的划分。

首先是器官机能的老化与病变。

鲁敏的都市小说有如一个医院陈列室,里面外科、耳鼻喉科、妇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等的病人应有尽有。

其中轻度的是部分器官的病变,如咽炎、鼻炎、便秘、眼疾、肝癌,等等。

重度的则是身体机能的大面积损* 作者简介:华珉朗,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小说。

坏,如植物人、瘫痪等。

鲁敏都市小说中的人物还常常缺乏性欲和身体热情,他/她们的性器官丧失了正常的机能和动力,以至于难以进行完整的性行为,如《不食》中刘念脱光衣服诱惑秦邑,秦邑却用被子把她包住,说自己不行。

论鲁敏小说中的疾病叙事

论鲁敏小说中的疾病叙事

论鲁敏小说中的疾病叙事疾病作为文学中重要的书写主题之一,古往今来很多作家都对此有所涉猎。

70后女作家鲁敏的很多小说皆将目光聚焦于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疾患,为当代文学贡献出一大批“疾病叙事”的文本,如东坝系列小说、都市中产阶级系列小说和城北系列小说等。

在东坝系列小说中,疾病叙事的主题经历了从批判乡村伦理道德普遍失序的现状,到营造“淡而哀伤”的纸上乌托邦的转变,作者通过疾病表现了东坝人的人情敦厚和安生乐命的人生态度而在以都市中产阶级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鲁敏主要通过描写工业化文明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异化”,入木三分地展示了城市中产阶级无聊的生存图景和焦虑的灵魂。

城北地带小说则以外来移民为关注点,道出了外来移民向城求生却无以为据的生存困境,浸润了她对底层弱势群体强烈关注的情感与内心悲天悯人的伦理情怀。

此外,鲁敏钟情于描写残缺的家庭结构和病态的家庭人物:因病早逝、情感经历复杂的知识分子父亲、因承担了家庭重担而变得情感粗糙的遗孀母亲以及有着心理创伤、俄狄浦斯情节严重的子女。

这种家庭非但不能给子女提供精神的出路与心灵的安顿,反而成为他们疾病的来源,使他们产生憎恨母亲、恋父又厌父的复杂情结。

在鲁敏的小说文本中,爱情与疾病息息相关。

疾病或赋予爱情超越性与审美性,或是象征着对实用功利的爱情观的惩罚,鲁敏借此或隐或显地传达出她对爱情独特的伦理性态度。

鲁敏的疾病情结一方面来源于作家个人以及亲人的疾病体验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作家不仅着眼于自身的生命书写,而且将深邃焦灼的目光投向了病患深重的社会。

鲁敏小说中的疾病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体现在她惯于采用病人的视角讲述故事,从而产生了较高的诗学价值。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创造了全新的感官的世界、深化文本主题、挑战旧的审美趣味和造成语言陌生化的效果。

疾病本来是属于医学领域的问题,但在鲁敏小说中,疾病不仅仅指向医学领域,更指向社会历史和道德文化,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鲁敏小说研究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鲁敏小说研究

分类号:I0 UDC:800 学号:*********** 密级:公开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鲁敏小说研究作者姓名:周雅培养类型:学术型专业名称:文艺学研究方向:文学批评学***师:***完成日期:2018年5月温州大学大学学位委员会温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温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温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温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温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温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精神分析视域下的鲁敏小说研究摘要鲁敏,作为一个70后作家,其小说创作相比其他作家,没有宏大的历史叙述,也没有迎合大众的欲望化书写。

她在小说中构建出“城市”、“农村”这样的二元世界并分别以不同的笔墨对其进行书写。

在她的小说中,历史似乎是一个模糊却又依稀可见的坐标系,小说旨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处境。

本文立足于鲁敏的中长篇小说创作,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鲁敏的生平、创作情况,并针对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梳理归类。

结合当前学术界对于鲁敏小说创作的研究现状,提出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所在。

第一章,主要结合作家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以及图景印象,分析其对鲁敏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恋父情结”在其小说中的体现。

愁闷·挣扎·逃离——论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

愁闷·挣扎·逃离——论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

中国民族博览►Chinese national Expo愁闷•挣扎•逃离—论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刘奕含(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50后”“60后”作家及其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进入了文学史教材,甚至“80后”作家及其作品也已堂而皇之地框入了当代文学史的版图,唯独“70后”作家们的作品似乎被文学史所遗忘。

但观照当下文学的创作实绩 会发现,处于文学“中坚代”的恰恰是“70后”作家。

近几年声名鹊起的魏微、鲁敏、徐则臣、盛可以、路内、张楚等,都在 思考着当前文学在新时代如何实现深层次变革与转型的问题。

特别是鲁敏,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从《寻找李麦》到2019年的最新中篇《或有故事曾经发生》,很多篇小说都在讨论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

本文以鲁敏小说的追寻主题为线索,进一步阐述鲁敏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愁闷;挣扎;逃离【中图分类号】G626.3 【文献标识码】A一、愁闷——个人追寻的隐痛与悲伤处于社会转型的断裂期,旧有的意识形态轰然倒塌,以 鲁敏为代表的“70后”作家夹杂在老一辈作家和新潮作家之间,写作时受到前辈作家影响,骨子里又烙印着时代的印记。

鲁敏近几年发表的小说中,革命的印记渐次远离,随处可见关于个人追寻和理想追寻的建构。

其2018年的中篇小说《有梦乃肥》是一部包裹着现代主义气息的作品,借用主人公甜晓的离奇经历传达了个人追寻的隐痛与悲伤。

甜晓是在都市打拼的普通女性,几年前离异独居,在充斥着物质利益的城市里,她没有什么朋友。

生活 中她总是封闭自我,不与人交流。

直到有一天,甜晓意外发现自己的梦可以预知未来,于是乎她借助梦的力量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梦的指导下甜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她开始一边享受着作为创作家的快感,一边收获着一些意想不到的礼物,如免费的出租屋、亲密的朋友、身边络绎不绝的追求者。

这在之前,是甜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再美的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刻,甜晓的梦越做越难,她失眠了。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病态人物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知道,鲁迅的文笔十分犀利,从不畏惧恶势力,直接把血淋淋的事实撕开给人看。

在鲁迅的小说中,这种精神也一样得到体现。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中国人民病态的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示众》中,对于人物只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描写,没有对他们的性格刻画,没有情感偏向,只是直接描写他们的行为和神态。

在这近似白描的手法中,暗含了讽刺和批判。

小说提前描写了这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天气,这一群人为了巡警手中一个被绑着的男人,不惧烈日出来围观。

甚至还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一窝蜂地前来围观,唯恐失去了看的机会。

虽然鲁迅的笔触并没有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但已经把中国人性格中麻木的灵魂体现了出来。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她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一生是充满血泪的一生。

来自于鲁四老爷的嫌恶和婆家的夫权,让她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她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却仍然得不到做人的尊严。

甚至她自己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她对于改嫁的反抗实则是对于封建礼教的维护,因为这违背了她心里的人伦道德。

而在她失去阿毛之后,没有人能真正了解她内心的悲伤和凄凉,那些听祥林嫂故事的人不过是特意寻来听这悲惨故事,叹息几声,然后满足地走了。

正是这些旁观者的冷漠和她自己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把她送上了绝路,祥林嫂和这些人物的迂腐和麻木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看完《呐喊》之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药》,华老栓十分担心儿子的病,但他选择的不是去看病,而是选择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他不关心革命、不关心造反,一心想治好儿子。

但他迷信麻木,毫无反抗意识,他就是千千万万中国国民的代表。

在夏瑜被处死时,那群围观的群众“颈项都伸的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似的,向上提着”,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对革命的热情和理解,有的只是好奇心和围观的看客心理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就构成 了鲁敏 的一 种历史 表达 , 对 灰色 、 消极 的人 生进 行
无情 的批判 , 这种批判是 继鲁 迅之后 “ 哀其 不幸 , 怒其 不争 ”
为一家之妇 , 表情 模式化 , 沉 浸在织 毛衣 的乐趣 里。那 些 整
齐的 阵脚 , 不容紊 乱的程 序 , 实则是 她人 生的一 种写照 。她
同。鲁敏正是立足于自己心灵独特的审美体验, 倾力展示平凡个体与物欲现 实之间的种种纠葛, 作品中折射 出现
代 人 面 对社 会 急 剧 变 化 的 精 神 变异 。
[ 关键 词 】 鲁敏小说; 暗疾; 偷窥; 抑郁; 空虚 [ 中图分类号】 1 2 1 0 .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5 ) 0 2— 0 0 3 3- 0 2
自拔 , 也无 力 自拔 。 摄影师唐冠是 一个有 个性 的女青 年 , 她大胆 , 追求 自己 的快乐 , 不顾 及世 俗的眼光 , 她拍摄那些“ 非常态” 的镜头 , 让
问, 时作隐痛 , 服后 霍 然。 ” 可见, “ 暗疾 ” 这个 词指 的 是一 种
隐于体 内不易发觉 或治疗的疾病 。在鲁敏 的笔下 , 暗疾不 是
“ 我” , 这种疯狂 的拍摄 使我们 看到 了一个与众 不同 的世 界 ,
这种拍摄使她和“ 我” 兴致勃勃 , “ 我” 的抑郁症 自动 消失 , 因 为“ 我” 知道这 个世 界上 不止是我 一人有那 样种种 奇怪不合 大众 口味的想法 。与前 两者相 比 , 唐 冠看似 一个 正常人 , 但
他们 找到 了共 同的爱好——用取景 器关注 真实的生活 , 不 再
被大众假新 闻愚弄 。小说里反复 出现 “ 最高指示 、 斗私 批修 、
老三篇 、 革命 同志 ” 这 样 一些 词 眼 , 这 是 一 组 特 定 的 历 史 词
是无形中 , 她 的这 种 获取 真实世 界 的手法——窥视 欲 , 成 了
着身边 的一切 现象 。心 情 的压抑 、 情绪 的低 落 、 不愿 意参 与
社交活动一般 只被认 为是个人 的性格 、 自制力或 是 自我 调节
情长 , 构架了一个更深层 的话题—— 社会历史 。我们在这 里 找到 了人物 暗疾的 客观 原因——文革对 丈夫 造成 了严重 的
内伤 。 不能言说 的痛苦 。丈 夫在此 后很 久都有 失眠症 , 甚 至
能力差而 产生 的情绪 问题 , 即使 出现失 眠 、 头痛等躯 体症状 , 普通老百姓很难 将这 一症状 与 抑郁症 相联 系。鲁敏 以敏 锐
的 目光 和独特 的感 知能力捕 捉到这一现象 , 她关 注生活 中心 理疾病 的隐形患 者 , 包括抑郁症患者 , 人格 分裂症 患者等 , 他 们混迹 于芸芸众生 中, 表 面看上 去与 他人无 异 , 然 而 内心 却 经受着 巨大 的煎熬 , 彷徨 、 绝 望常常充斥着 小说 的字 里行 间。
发展到抑郁症 , 常常与寂寞进行殊死 搏斗。他常常想大哭 一 场, “ 随便拉着个什 么人 , 不 管男女 老少 , 哪怕 就是 个背着 书
包 的小学生 , 夹着饭盒 的主妇 , 我 也会扑到他或 她的怀里 , 放 声大哭 , 泪如雨飞…… ”妻子表 面上看 似正 常, 在“ 文革 ” 时 代, 她是那一带第 一个完整背诵老三篇 的女学生 , 结 婚后 , 成
活。她的镜头对准 菜市场 、 垃 圾箱 、 大学 宿舍甚 至小说 里 的
景器》 从丈 夫得 绝症 说起 , 因为 绝症 的降 临使他 终于 有时 间
回忆往事 , 思 考人生 : 那 么多年 , 皆是多情 的 囚徒 , 性 欲的 囚 徒。死亡成 了解脱 , 成了获得 自由之躯 的一条道 路。一个 熟 悉的电话声勾起 了他对往昔 的回忆。十七 年前的相遇 相识 ,
之, 作润笔资 。 ’ 解裙 带 授药 一 丸。周幼 时 误吞 铁 针著 肠 胃
响, 思想 僵化 到了令人 触 目惊心的地 步。这 种暗疾因为无 法 察觉 , 已病人膏肓 , 不可 救药 。而 新时期 无数人 的生存 状 态 正如妻子一样 , 沉 浸在 整齐 有序 的 旧有 生活 的秩序里 , 无 法
在汉 字中 , “ 变 态” 是 个极不 光彩 的贬 义词 , 心理 疾病 长
期 以来得 不到应 有 的重视 。人 们 习惯用人 性 的善 与恶分 析
汇 。< 取景器》 中丈夫的一生 和中国的历史相随 , 在他身上 打
上了2 0世纪 6 0年代“ 文革 ” பைடு நூலகம்烙 印。小说借 婚外 恋的儿 女

时 冲动 , 它来 自多年 的积 累 , 已成为 习惯性 行 为。在人 们
早 已麻木 的精神下 , 暗疾成 为无 形杀 手 , 正一点 一点 吞噬 我
们的生命 。
在《 取景器 》 和《 细细红线》 中, 暗疾再 一次被放 大。《 取
取景器去发现 生 活里 除 了假 大 空 以外 , 还有 很多 真实 的生
语文学刊
2 0 1 5 年 第2 期
鲁 敏 小 说 中 的变 态 心 理 分 析
。 沈 滨
( 泰州学院, 江苏 泰州 2 2 5 3 0 0 )
[ 摘 要 ] 鲁敏从心理学的视角透视 了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却不易被人察觉的变态心理, 充满了
对人 生的思考 , 对道德 良知 的拷 问, 对社会现状 的质疑 。暗疾是她 小说的 中心词 , 关注心 理疾病使她 的小说与众不
的 民族劣根性批判 的当代延续。
“ 暗疾 ” 一词 由来 已久 , 清代 袁枚在 《 随 园诗话 》 卷二 中
的人生作为个体 , 具有象征的意义 。这个人 物和伤痕文学 的
代表作刘心武《 = 班主任》 中的谢惠敏极其相似 , 被极左思想 影
写道 : “ 女 日: ‘周 先生 富贵 中人 , 何 以身带 暗疾 ?我 为君 除
她最大的暗疾 。也 正是 她窥视 到妻 子真 实的 生活——校 门 口费力接孩子的斑驳 身影 ; 横 穿马路 拎东西 的微胖 身躯 ; 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