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30
普通病房的空气消毒
• 实验证明,普通病房室内空气消毒后2030min,空气的含菌量回升到消毒前的5070%,因此紫外线对空气的一过性消毒价 值极为有限
• 自然通风每换气一次即相当于房间容积的 空气完全更换一次,可清除原菌数的63.2%
• 控制人员流动,降低空气微生物的载量
31
室内安装紫外线灯管的具体要求
9、开放式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 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需要使用储槽灭菌 物品,应在储槽内或外部使用包装材料包 装,使之符合无菌屏障要求 10、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应 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41
现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原则
1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灭菌包 内还应放置化学指示物,如透过包装材料 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指示物的颜色变化, 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12、纸塑袋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 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cm
进行强有力的揉搓,然后用流水冲洗的过 程称洗手。
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 暂住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洗 手后,手上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
33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认真洗手
1.进入和离开病房前; 2.接触清洁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 3.无菌操作前后; 4.接触伤口前后; 5.护理任何患者前后;
现行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原则
7、灭菌包重量的要求:器械包重量不宜超 过7公斤,敷料报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 8、灭菌包体积要求: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 器不宜超过30cm×30cm×25cm;脉动预 真空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不宜超过 30cm×30cm×50cm
院感预防和控制

院感预防和控制引言概述:院感(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期间感染的疾病。
它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为了预防和控制院感,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医院环境、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院感预防和控制的相关内容。
一、改善医院环境1.1 提高清洁消毒水平:医院应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和消毒,特别是手术室、病房、诊疗区等高风险区域。
消毒工作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并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1.2 加强空气质量管理:医院应建立有效的通风系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定期清洗和更换空调过滤器。
同时,要控制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传播,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和UV灯等技术手段进行空气消毒。
1.3 管理医疗废物:医院应建立科学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物的分类、储存、运输和处理符合相关规定。
废物处理设施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消毒,以防止废物感染传播。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2.1 提高手卫生水平:医务人员是院感传播的重要源头,因此他们应接受严格的手卫生培训,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手部消毒。
医院应提供足够的洗手设施和消毒剂,并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2.2 推行规范操作程序: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循规范操作程序,包括穿戴手套、戴口罩、佩戴手术帽等。
同时,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操作规范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2.3 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对院内感染进行及时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要积极参与感染监测工作,及时上报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确保信息畅通和数据准确。
三、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能力3.1 加强患者教育:医院要加强对患者的院感预防教育,包括手卫生、咳嗽礼仪、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宣传海报、宣传册、宣教视频等形式,向患者传递正确的预防知识和行为规范。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工作。
以下是一些与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的知识:
1.手卫生:正确的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操作前后都应该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和使用合适的消毒剂。
2.感染控制手册:医院应编制并执行感染控制手册,明确各种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评估。
3.隔离措施:对于可传播的病原体,应根据其传播途径和传染
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空气传播、滴道传播、接触传播等。
4.环境清洁与消毒:医院内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并按照规定进
行定期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常接触的表面和设备。
5.废物管理:医院应建立规范的废物管理系统,对不同类型的
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储存和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6.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处理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
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7.定期培训与评估:医务人员应接受定期的感染控制培训,并
对其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知识进行评估,以提高其操作的标准和质量。
8.患者管理:对于有感染风险的患者,应设立专门的病区或隔
离单间,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感染传播的机会。
上述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些常见措施和知识。
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最新的指南要求,制定适合自身的感染控制策略,并不断加强监测与改进,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患者也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守医院的感染控制规定,共同营造安全的医疗环境。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1.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 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患者和医务人
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 了解感染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2. 感染传播途径
- 了解感染传播的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如密切接触)、空气传播(如
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以及间接传播(如接触污
染物)。
3. 感染控制策略
- 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器械的正
确使用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4. 感染监测与报告
- 感染监测与报告是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 包括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等,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 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禁忌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生素。
6. 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
- 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感染控制策略和操作规范等。
以上是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的六篇关键知识点,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感谢阅读本文档。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医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HAI)是指患者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新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加强的学习,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护理的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2. 分类:(1)根据感染部位分类: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2)根据病原体分类: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3)根据感染途径分类: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垂直传播等。
二、医院感染病原体及传播途径1. 病原体:(1)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4)寄生虫:如疟原虫、阿米巴原虫等。
2.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污染物、医务人员等传播。
(2)空气传播:通过飞沫、气溶胶等在空气中传播。
(3)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传播至周围人群。
(4)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如新生儿感染。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 患者因素:(1)年龄:老年人、婴幼儿、免疫抑制者等易发生医院感染。
(2)基础疾病: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3)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导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破坏患者生理屏障,增加感染风险。
2. 医疗机构因素:(1)环境因素:空气质量、手卫生、医疗器械清洁消毒等。
(2)诊疗操作:不规范的操作、器械污染等。
(3)抗菌药物使用: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多,增加感染风险。
3. 医务人员因素:(1)手卫生:手卫生不到位,导致病原体传播。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ppt课件

.
10 10
由关注结果的监测转向关注过程的监测
• 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的监测还很少 :
即对“病人的照顾实践”过程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解决 问题
一切活动的安排要有利于“增加病人和 医务人员免受医院感染的安全性,减 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
11 11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理念改变
停止常规监测(遗憾)
.
88
2.根据病原体的种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 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 菌感染最常见
.
99
第二节 医院感染监控 由关注结果的监测转向关注过程的监测
• 有些监测主要还是“结果”的监测 :
---医务人员手指带菌状况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 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 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 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 植入物等。
.
24 24
2.中度危险性物品(旧):
接触病人粘膜及破损皮肤的器材。需灭菌或高 水平的消毒,最好用热消毒或选用性能良好的化 学消毒剂 。
中度危险性物品(新):
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组织、器官 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 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 测量导管等
.
2525
3.低度危险性物品(旧):
仅与完整的皮肤接触的器材。需清洁或低 效消毒剂
低度危险性物品(新):
经灭菌处理的物品称为无菌物品
.
22 22
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与技巧

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与技巧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和技巧,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控意识,减少感染的发生。
一、认识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指病人因就诊或住院期间,在医疗机构内感染的疾病。
常见的医院感染有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
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二、感染途径与预防方法医院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等。
对不同途径的感染,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方法。
1. 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如飘浮的尘埃、病原菌或病人呼出的微粒等)传播病原体。
预防空气传播感染的方法包括:- 医院内部空气流通良好,保持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定时消毒和清洁病房、手术室等环境;- 患者佩戴口罩等呼吸防护设备;- 医务人员佩戴N95口罩等专用防护装备。
2. 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染病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等途径传播病原体。
预防接触传播感染的方法包括:- 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勤洗手,正确使用手消毒剂;- 患者和陪护人员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患者使用个人用品时,避免与他人共用;- 医疗器械和设备严格消毒或灭菌。
3. 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如咳嗽、打喷嚏等)传播病原体。
预防飞沫传播感染的方法包括:- 医务人员或患者在感染源头附近佩戴口罩等防护装备;- 相关设备和环境的定期消毒;- 对飞沫传播的疾病,可采取集中隔离措施。
三、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1. 手洗手洗是最基本的手卫生措施。
医务人员在以下情况下应进行手洗:- 接触任何可能污染有病原体的物品、患者、体液等之前;- 接触完高致病性微生物之后;- 手表面可见有污物时;- 手洗前后。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介。
0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操作
手卫生规范
总结词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保持手 部清洁和消毒。
详细描述
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等手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手部细菌数量,降低 医院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应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血液、体 液后等情况下进行手卫生操作。
途径等。
抗菌药物监测
02
定期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
合理性。
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
03
监测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提供
依据。
05
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评价与改进
评价标准与方法
感染率指标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科室的感染率,评估感染控制的水平 。
卫生手部依从性
观察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是否正确洗手或使用手部消毒剂, 以评估手卫生执行情况。
消毒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合格率
对医疗器械、环境表面等消毒灭菌效果进行抽样检测,合格率越 高,表明消毒灭菌工作越到位。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
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感染病例资料,找出感染发生的关键因素,为改进提供依 据。
反馈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促使他们针对问题进行整 改。
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不断优化防 控措施,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
信息共享
将监测数据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加 强协作,共同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
04
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患者管理
患者入院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免疫状态、用药 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关注结果的监测转向关注过程的监测 ? 真正意义上的“过程”的监测还很少
: 即对“病人的照顾实践”过程的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解决 问题 一切活动的安排要有利于“增加病人和 医务人员免受医院感染的安全性,减 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11
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理念改变
停止常规监测(遗憾)
? 过去要求
22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 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包括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
23
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旧): 凡需穿透皮肤、粘膜 进入无菌组织的器材。需灭 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高度危险性物品(新):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 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 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 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 植入物等。
8
2.根据病原体的种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 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 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 菌感染最常见
9
第二节 医院感染监控 由关注结果的监测转向关注过程的监测
? 有些监测主要还是“结果”的监测 :
---医务人员手指带菌状况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 ---医院感染发病率
24
2.中度危险性物品(旧): 接触病人粘膜及破损皮肤 的器材。需灭菌或高
水平的消毒,最好用热消毒或选用性能良好的化 学消毒剂 。 中度危险性物品(新):
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组织、器官 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物品, 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 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 测量导管等
核分枝杆菌 )、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
菌芽胞的消毒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 可杀灭除细菌芽胞以外的各种病 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 (结核分枝
杆菌除外 )和亲脂病毒。
27
干燥保存无菌持物钳
? 干燥保存无菌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 1次,即开即用,开启时应注明开 启时间、失效时间,更换时在干 燥情况下撕去消毒灭菌标签,避 免打湿后标签粘贴在罐体上不易 清洗
其目的是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 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17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环境清洁、宽敞 1.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2.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3.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
18
物品放置有序,标志明显 1.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标志
? “零宽容”不仅意味着降低“率”,更在于尽可能避免每 个可预防HAIs 案例的发生
? “零宽容”并不意味着惩罚那些发生了无法预防的 HAIs 的医疗机构
? “零宽容”并不意味着惩罚那些因条件有限而无法遵从感 染控制措施的医疗团队
16
第三节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是指在医疗、 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 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3
感染控制新观念
零宽容
(Zero Tolerance )
? 2007年第34届美国医院感染年会(APIC) 上提出
14
“零宽容”
“零宽容” 是指我们对待每一个医院 感染都要当作它永远都不该发生那 样去追根溯源
15
“零宽容”的意义
? “零宽容”意味着发生了可预防的HAIs 不再是“可接受 ”的;仅仅低于国家平均感染水平并不足够好
不可跨越无菌区;
20
5.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6.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 放回无菌容器;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 并重新灭菌。
21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 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经灭菌处理的物品称为发展,医院感染面临挑战
复杂的感 染源
复杂的感 染器械
侵入性操 作
易感人群日 益庞大
医院感 染
各种植入
抗菌药物 的使用
潜伏期、定 植、携带
7
1.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医院感染分为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腹
部和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统、 手术部位、皮肤和软组织骨关节、生殖道 、口腔以及其它部位的感染等。
2
?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 1、关注人群:住院病人、医院
工作人员 ? 2、地点界定:发生在医院内 ? 3、时间界定:住院期间、出院
后一个月甚至一年。
3
医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院
(可以预防)
感
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不可避免)
4
医院感染的三要素(感染链)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5
医院感染
明显; 2.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 3.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 4.无菌包超过有效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 5.一套无菌物品只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
19
操作中的无菌观念 1.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2.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3.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4.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
25
3.低度危险性物品(旧):
仅与完整的皮肤接触的器材。需清洁或低 效消毒剂
低度危险性物品(新):
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粘膜接触的器材, 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 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和 便器
26
消毒、灭菌方法的分类
l.灭菌法 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以达到绝对无菌的 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 (包括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基本知识
1
第一节 医院感染
定义
标准
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 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 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同 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 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 的病人。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 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 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为医院感染
? 每月对医院各临 床科室的空气、 物体表面和医务 人员的手表面进 行监测。
? 新的理念
? 经流行病学调查,怀 疑病原体来自环境。
? 进行科学研究时。
? 改变清洁措施需要进 行质量控制时。
12
监测要求的改变
监测数据的要求
现在的要求
过去的要求
零宽容
感染率: 100张床以下<7%; 100-500<8%; 500以上<10%。 漏报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