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2)第二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就是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 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 竞争主体,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 场经济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是怎样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1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材料1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 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 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 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 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 么方法才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 场经济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 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实行改革开放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 (一)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四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年)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开国大典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
会议的主要内容是: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③大会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
一、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心 二.农村实践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包产到户 生产、经营自主权 2、乡镇企业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1992十四大---目标确立 2、1997十五大---理论发展 四、城市实践---国企改革---目标
课堂 设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 人遵循“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 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 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严重地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8年全 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背景下, 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并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开始 把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 为中心环节,扩大且也自主权。城市改 革的主要对象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 革成功与否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整 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课堂 设问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其有哪些重要作用?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辽师大附中
导
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 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农 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 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 了什么作用?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影响?下 面就让我们走进新时代,一起来感受时代的脉搏 的跳动。
部编版2020年中考政治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0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教材重点回顾: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
地位:兴国之要2、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
30年来的实践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国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重要观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意义: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4、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世纪末,我国顺利地实现了第一、第二步的发展目标。
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5、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入党积极分子党校考试卷

1.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代表着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这个阶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错2.共产党的先进性是永恒的。
对错3.工人阶级是共产党的根本力量源泉。
对错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对错5.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对错6.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对错7.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对错8.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对错9.马克思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对错10.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对错11.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对错1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对错13.党在21世纪前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错14.邓小平同志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对错15.在当代中国,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错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对错17.“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来的。
对错1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对错19.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错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对错21.申请入党的人可以对党的纲领和章程持有不同的看法。
对错22.只要保持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的本色,就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对错23.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共产党员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兼顾党和人民的利益。
对错24.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动主体,是组成党的最基本的要求。
对错2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只要懂经济、会经营的人就可以入党。
2023山东省公需课题库及答案

2023山东省公需课题库及答案一、判断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必须长期坚持,一以贯之。
对[2]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新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完美的方案。
对[3]要通过出局反观的我,不断地促进思想解放,让思想配合身体和感觉,去更好地适应、改造世界,与他人进行良好的交流和融合。
对[4]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的特点是相对自然展开,在每一个阶段和环节有时间和空间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现代化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叠加性不强,带来的难度相心不大。
对[5]根据本讲,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体现为“3+4+1”。
错[6]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应当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
错[7]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对[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对[9]以乡镇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错[10]人口老龄化规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越来越老龄化,活力下降。
对[11]黄河是我国第一长河。
错[12]我们党现在已经从“革命党”转变成了"执政党"。
错[13]在单位,如果能够通过行动,长期创造出一种“争创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个人主义氛围,那么沟通的效果就能达到最大化。
错[14]黄河曾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忧患,水沙之害天下之冠!对[15]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的关键,是头脑内思想的碰撞、交流和搏杀。
对[16]根据本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为“3+4+1”。
错[17]《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降低人为活动过度影响,就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减少过度放牧、过度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旅游等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对[18]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容纳的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之前,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革命还不能出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后题答案

目录导论-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3)导论-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导论-3、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4)【导论补充4】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你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当今世界“一球两制”,资强社弱是不争的事实,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4)1-1.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 (5)1-2、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科学分析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
【描述和分析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5)1-3.中国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5)【本章习题中未出现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6)【本章习题中未出现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修改意见:1.史海引领部分的修改,注意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在语言上,应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在设计上,创意、角度新,有吸引力;在思维上,有梯度、深度,锻炼能力;在构思上,设计的问题与内容关联性好。
2.在例题方面,注意“解题思路”是要讲清如何审题、如何答题上,讲解题思路,要具体;而活动栏目中的“方法技巧”是规律性的总结,形式要多样化些。
3.『说文解图』要突出三点,一是由图中内容谈起,二是与教材内容的结合,三要注意简明,【史海引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所坚持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这个错误方针,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伟大的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并且逐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教材知识详解】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把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原因①经济教训: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存在弊端。
②中国国情: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着国计民生。
③实践经验:有些地方农民已自发实行包干到户。
4、特征: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5、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发展乡镇企业1、含义:乡镇企业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
1949-1952年 恢复时期; 1949-1952年:恢复时期;
济 建 设 曲 折
--1966 1966年 195 --1966年: 1953-1956年 1953-1956年:过渡时期
发
时期
展
1966- 6年 1966-19 6年: 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方针: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想一想、议一议: 想一想、议一议: 1、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 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 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 年代三件宝: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80年代三件宝: 年代三件宝 90年代三件宝 年代三件宝: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中心环节: 增加企业活力,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过程: 过程: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
1984—1992年 1984 1992年 1992 十四大前 十四大以后
1、管理体制 2、所有制形式 3、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 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 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 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 方去, 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 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 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 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 是不行。 是不行。
(2)第二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阶段 建立 就是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就是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 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革,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 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 竞争主体, 竞争主体,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 场经济的要求
材料1: 材料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 根本的矛盾。 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 邓小平1985年 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邓小平 邓小平 年 材料2: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 材料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 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 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 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 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 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 邓小平1987年 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 年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 手段, 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 请归纳材料1和材料 的基本思想。 和材料2的基本思想 请归纳材料 和材料 的基本思想。 初步提出利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 准。初步提出利用市场方法发展生产力。
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 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 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年计划经济为主, 、 年计划经济为主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 十四大后, 、 十四大后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 、 年底, 年底 经济体制
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 土地改革: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 所有制 农业合作社: 农业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革 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 )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思考: 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 是怎样的经济体制? 是怎样的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
材料1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年代的布票
材料1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1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什么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种商品的生产 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 这种排斥市场的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 的生产积极性,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商品供应的严重 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不足,人民消费水平低下。
课后巩固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 A、广东、福建 广东、 C、四川、浙江 四川、 B、安徽、四川 安徽、 D、安徽、江苏 安徽、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A以政府意志配置资源 以政府意志配置资源 B以市场配置资源 以市场配置资源 C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 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以公有制为主体, 以公有制为主体 发展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 B 1993年 于( )A 1992年 年 年 C 2000年 D 2002年 年 年
(1)第一阶段:1984—1992十四大前 )第一阶段: 十四大前 在管理体制方面: 在管理体制方面: 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 理为主、 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 在所有制方面: 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 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分配制度方面: 在分配制度方面: 把平均主义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 把平均主义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4 材料4: 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 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 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平均分配, 大锅饭” 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 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 生产缓慢, 1977年 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 没达到1957年水平, 1.5亿农村人 1957年水平 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 口的口粮不足。 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3 材料3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 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 企业没有自主权 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 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行 政指令管理经济, 政指令管理经济,造成了官僚 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 主义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影响 了生产力的发展。 了生产力的发展。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一)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 列环节。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 活的需求。 活的需求。
材料2 材料2 1956年 上海的天气很热,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 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 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 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 鼓风机, 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 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 措施也没有主动权。 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 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 要盖十一个图章, 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 夏天已经过去了。 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3: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材料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 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992年邓小平 年邓小平 请回答 (1)“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在20世纪二三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世纪二三 十年代有何表现? 世纪 世纪50—70年代,各 年代, 十年代有何表现?20世什么政策? (2)“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依据是什么 )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二、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一) 农村改革 一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
(二)城市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内容: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到农 )内容: 以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户,以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各 农户在完成上缴国家的农业税、 农户在完成上缴国家的农业税、收购任 务以及交给集体的外, 务以及交给集体的外,剩余部分归自己 (2)性质: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 )性质: 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 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不是所有制的变 革)
承包责任 制的最早 实践者
凤阳小岗村的 第一份 第一份农村改 革合同
(3)过程(见书) )过程(见书)
(4)意义: )意义: 兼顾了国家、 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 利益, 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乡镇企业的发展 、 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 普及后, 背景:家庭承包责任制普及后,农村出 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政府鼓励他们 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 兴办社会急需的行业,扶助他们发展多 种经营。 种经营。 意义:是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 意义:是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农业 经济的支柱, 经济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 力的转移开辟了道路,也为国企改革起 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