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研究

合集下载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浅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沉降观测

浅谈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沉降观测

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的目的: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的意义:预防建筑物损坏和倒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的方法:采用沉降观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测量和记录
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的注意事项: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 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沉降观测数据可以 反映施工过程中的 沉降变化情况,为 后续施工提供依据。
数据收集: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存储 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处理,得到沉降量、沉降速率等结果 结果分析: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确定沉降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报告编制:将分析结果编制成沉降观测报告,提供给相关单位和人员
整理数据:对沉降观测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确定建筑物的沉降量和 沉降速率。
通过沉降观测,可 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施工中的问题,确 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沉降观测数据可以 为设计单位提供反 馈,优化设计方案 ,提高工程质量。
沉降观测是建筑工 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环,可以为后续施 工提供重要的参考 依据。
Part Three
根据设计图纸或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点位置 观测点应设置在建筑物四角、核心筒四角、大直径桩或主要承重柱上 观测点应沿建筑物周边均匀分布,并符合设计要求 观测点标识应清晰明了,便于识别和记录
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提高数 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 用: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 预测能力
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数据处 理和分析方法的创新与优化
沉降观测与其他监测技术的融合
沉降观测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设备 遵循观测流程和规范 保证观测时间和频率的准确性 及时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研究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研究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研究作者:何兰英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6期摘要:隧道的纵向沉降及其不均匀性,将会引起隧道结构的附加内力、变形,对接头防水构成威胁。

隧道的长期沉降监测数据可以反映纵向沉降在长期运营中的发展情况,沉降分析结果是隧道安全性和运营时间评估的基础资料,有利于发现隧道内部结构变形或外部地层变化可能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工程防治措施,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隧道工程;基础沉降;沉降观测Abstract: the tunnel longitudinal settlement and its irregularity, will cause the tunnel structure of the additional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joint waterproof pose a threat. Tunnel long-term settlement monitoring data can reflect the vertical settlement in long-term op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settlement analysis result is tunnel safety and operation time to evaluate the basic inform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find inside the tunnel structure deformation or external formation change possible hidden danger in time, so as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void catastrophic accidents.Keywords: tunne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settlement; Settlement observation.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高速运行的列车车辆对于隧道路面的平顺程度要求极高,就地铁或者铁路隧道而言,轨道诚泰中心的高程偏差均应小于5mm。

隧道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
合或 闭合路线 ,使用 固定 的工作基 点对应 沉 降变 形 观测 点进行观测 。实 行 “ 五 固定 ”: 即:固定水 准 基点与 工作基 点 、固定人 、固定测量 仪器 、 固定 监 测环境 条件 、固定观测 路线和 方法 。 以提 高观测 数 据 的准 确性 。当相邻观 测周 期的沉 降量超 过限差 或 出现反 弹时 ,应 重测 并分析 工作基 点的稳 定性 ,必 要时联 测基准 点进行检 测 。当原有 的测点遭 到破坏 或 已无 法观测 时 ,必须 进行测 点重埋 或转移 工作 , 并做好有关 的记录 ,填 写测点转移 断高表 。 ( 6 ) 未 贯通 隧道 的观 测线路如 图2
行 ,对于 有变换 奇偶站 功能 的 电子水 准仪 ,按 以下
图1 沉 降观 测 点 顺序进 行 :
往测 :奇数站为后一 前一前一 后
2 观测 方法
( 1 ) 外业 测量 一 条路 线 的往 返 测使 用 同一 类 型
仪器 和转 点尺垫 ,沿 同一路线进 行 。观测成 果 的重 测和 取 舍按 《 国家 一 、二等 水 准测 量 规范 》 ( G B / T
准 仪读记至 0 . 0 1 m m 。 ( 2 ) 自动 安平水 准 仪 的圆水 准 器 ,严格 置平 。 在 连续 各测站 上安置 水准仪 时 ,使其 中两脚 螺旋与
( 1 ) 隧道 内一 般地 段 沉 降观 测 断面 的布 设根 据 地 质 围岩 级别 确定 ,一般情 况 下, I I 级 围岩原 则上 不 设沉 降变形 观测 断面 ,必要 时8 0 0 m 设 一个观测 断 面 ;Ⅱ I 级 围岩 每4 0 0 m 、I V级围岩 每3 0 0 m 、 V级 围岩
偶数站 为前一后一 后一 前 返测 :奇数 站为前一后 一后一 前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城市地铁线路建成运营,通过对一些已运营的线路调查研究发现,在建设过程和运营期间,其隧道、高架桥、U型结构、路基挡墙等主体结构均有变形发生,从而引起线路沉降、轨道变形,严重时则影响运营安全。

为了及时掌握地铁主体结构的变形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在运营期间,对主体结构采取适宜的变形监测是非常必要的,选择代表性部位进行沉降变形监测,对变形较大的地段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确保运营安全,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对保证地铁安全运营和长期节约维修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展开探讨。

关键词:沉降监测;基准网;监测网;数据分析引言在工程实践中,很多地下工程都需要在恶劣的地质条件下进行设计和建设,经常面临较大风险。

地铁隧道施工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往往会出现土体变形、沉降情况。

土体变形、沉降达到一定限度,不仅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此需要及时对其进行监测。

传统的沉降监测方法的监测精度低,针对于此我们设计了新的地铁穿越工程沉降监测方法。

1沉降观测地铁沉降监测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

在地铁隧道内进行夜间水准测量,作业难度大、时间紧且精度要求高。

由于地铁隧道前进方向通视无遮挡,可以采用电子水准仪进行观测,可提高观测效率和精度。

天宝(Trimble)DiNi03水准仪稳定性好、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其每千米往返中误差小于±0.5mm,适用于在地铁隧道内进行观测。

考虑到地铁隧道的特征,水准网通常布设成附合水准路线。

水准基准点布设在远离变形区域的地铁轨道底板上,监测点沿地铁轨道中心和两侧交叉布设,通常每隔20-30m布设一个监测点。

为提高观测精度,需要固定观测人员、观测仪器、设站点、观测线路和观测环境条件,同时还需要在水准标尺上安装灯带照明。

2监测技术与方法2.1处理地铁穿越工程沉降监测数据由于从真实土体中获得的变形数据不能用于即时监测,因此需要设计沉降数据监测步骤。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THANKS
感谢观看
评估隧道结构安全性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对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进行评 估,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 行处理。
为安全运营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可以为安全运营提供决 策依据,如控制行车速度、发布预警等。
后期维护决策
制定维护计划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制定相应的 维护计划,包括日常维护、定期 检修、大修等,确保隧道的正常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观测目的和意义 • 观测方案设计 • 观测数据处理 • 观测结果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观测目的和意义
目的
监测隧道基础沉降, 确保隧道施工期间及 运营期间的安全。
发现并解决隧道基础 可能出现的问题,预 防重大事故发生。
评估隧道基础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为后续 维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
本文通过对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数据 分析,总结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 隧道施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研究的数据量有限,未能涵 盖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
下的隧道基础沉降观测数据。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上,还有 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预
测的准确性和精度。
对于隧道基础沉降的机理和规律 ,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 更好地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方案
意义
提高隧道施工和运营的安全性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及时发现并解决隧道基础问题 ,延长隧道使用寿命,节约维 护成本。
提供隧道基础设计和施工的技 术支持,推动隧道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
2
观测方案设计
观测点设置
沉降观测点应设置在隧道基础的顶部,并确保其稳固,以避免在观测过程中发生移 位或损坏。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的建设日益增多,其中不乏需要下穿既有路基的情况。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既有路基产生影响,导致路基沉降。

为了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控制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分析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探讨沉降变形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标准。

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本文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保障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和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提供有效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施工特点和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沉降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沉降变形机理的分析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和应用。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控制的建议措施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研究在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过程中,路基沉降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本研究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际工程数据,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施工阶段的沉降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

地质条件是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如土层的厚度、岩石的强度等。

隧道施工参数,如开挖方式、支护结构等,也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路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同样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

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

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与预测方法研究摘要:本论文针对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与预测方法展开研究。

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强调了准确监测和预测沉降对于工程施工和结构安全的重要性。

在监测方法方面,概述了传统监测方法,并介绍了一些新兴监测技术,包括基于测量仪器、遥感技术和数字模型的监测方法。

在预测方法方面,阐述了数学模型预测方法,包括统计模型、数值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并强调特征工程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研究或实验设计,描述了研究对象及其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并应用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预测方法、传统监测、人工智能模型、结构安全、工程施工。

引言:隧道基坑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与预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隧道和地下基础工程的建设已成为常态。

然而,这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地面沉降现象,给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带来潜在的风险。

因此,准确监测和预测隧道基坑建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对于保障工程施工安全、维护结构稳定至关重要。

本论文旨在研究隧道基坑建构筑物沉降监测与预测方法,通过综合应用传统监测方法和新兴监测技术,以及数学模型和数据处理技术,为隧道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同时,通过案例研究或实验设计,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该研究对于改善工程施工安全、保护周围环境和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监测方法:1.1隧道基坑建构筑物的沉降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和结构稳定的关键环节。

传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1.1传感器监测:使用传感器设备对地面沉降进行实时监测。

例如,倾斜仪、水准仪、位移计等传感器可以测量建构筑物周围土体或结构体的沉降情况,并提供数据用于分析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研究摘要:隧道的纵向沉降及其不均匀性,将会引起隧道结构的附加内力、变形,对接头防水构成威胁。

隧道的长期沉降监测数据可以反映纵向沉降在长期运营中的发展情况,沉降分析结果是隧道安全性和运营时间评估的基础资料,有利于发现隧道内部结构变形或外部地层变化可能存在的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有效工程防治措施,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隧道工程;基础沉降;沉降观测abstract: the tunnel longitudinal settlement and its irregularity, will cause the tunnel structure of the additional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joint waterproof pose a threat. tunnel long-term settlement monitoring data can reflect the vertical settlement in long-term op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settlement analysis result is tunnel safety and operation time to evaluate the basic inform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find inside the tunnel structure deformation or external formation change possible hidden danger in time, so as to tak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gineering measures, avoid catastrophic accidents.keywords: tunnel engineering; foundation settlement; settlement observation.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高速运行的列车车辆对于隧道路面的平顺程度要求极高,就地铁或者铁路隧道而言,轨道诚泰中心的高程偏差均应小于5mm。

当结构受力失衡之后,容易使狭长的隧道发生局部的变形,进而造成轨道的线形的变化,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

由此可见,隧道基础沉降观测是不可缺少的。

本文从隧道基础观测技术的原则、要求、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简单地介绍。

1、隧道的沉降分析以地铁隧道为例,由于地铁的隧道结构体为条形状,呈现一定的柔性,在地质条件不稳固状态下极易产生变形,而地下车站结构体相对较大,垂直位移要比隧道会小得多。

在工程管理中,无论从结构安全还是行车安全上考虑,密切关注的是隧道相对车站的垂直位移。

所以,对隧道的沉降分析应重点分析隧道相对于车站的隆沉,也就是沉降监测点相对于工作基点的变化。

隧道沉降监测点数量较多,且相邻测点之间的结构体呈现一定的刚度,如果仅仅对单一沉降测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即不方便,又不能全面地反映出隧道纵向的整体沉降情况。

所以,沉降分析宜采取整体分析,可按隧道的上、下行线逐条或区间逐段去分析。

较直观的方法是将监测的报表绘制成“监测点沉降量曲线图”,即将每一期各测点的累计沉降量曲线绘制在以隧道里程(或测点)为横轴,沉降量为竖轴的坐标系中,同样方法绘制“监测点沉降速率曲线图”,这样便能直观地从图上看出整条隧道的沉降情况、规律和趋势。

必要时还可将隧道纵向地质剖面图及隧道纵断面绘制在“监测点沉降量曲线图”下方,更有利于分析隧道沉降的成因,做出正确推测。

隧道如建在地质稳固的基础上或经历长期的稳定,相邻期监测计算的高程变化量会很小,可以通过采取监测基准网点对隧道监测点作稳定性检验,以判明隧道监测点两期高程的差异是否为测量误差引起的。

2、隧道观测沉降的基本原则和隧道观测面的布置2.1 沉降观测基本原则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主要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及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他的如洞顶地表沉降、断面收敛变形、拱顶下沉等不列入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内容。

观测时间是在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观测期不少于3各月,观测数据不足或者施工完成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该适当地将观测时间延长,确保观测数据的完整性。

2.2观测断面的布置观测断面的布置以无砟轨道为例:2.2.1隧道内一般地段的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 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 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ⅳ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层地下隧道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大于50m;2.2.2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适当加密布设适当加密布设适当加密布设。

2.2.3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至少布设一组观测断面,而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2.2.4隧道洞口不大于10米的变形观测是由隧道专业完成,黄土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一般从洞口起没25米处布设一个断面。

2.2.5施工降水范围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观测方法和观测要求3.1观测方法沉降观测一般采用水准测量法,仪器宜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用基准点应定期与不小于二等水准网进行联测,确保基准点的准确可靠。

精密水准仪是最适合无砟轨道路基沉降观测的方法,其观测时首先应在观测部位埋设沉观测点,然后用精密水准仪对工作基点和沉点进行观测,再通过工作几点的高程计算观测沉降点的高程,最后将计算得到的高程与上一周期的高程两相对比得出沉降量。

3.2观测基本要求3.2.1观测精度首先在观测之前,要根据评估指南上要求的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1mm,结合目前仪器测量精度,然后采取统一标准。

3.2.2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随着沉降速率的变化而变化,当沉降越小时,观测的频率越小;反之沉降越大,观测的频率也随之增大。

如若出现沉降量骤然加大,这就需要跟踪进行观测,然后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的,直至隧道沉降稳定之前,都要定期进行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然后再根据这些详细的观测数据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图。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隧道隧底工程完成之后;第二阶段是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2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以某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为例,如下图:3.2.3 沉降观测的“五定”原则“五定”原则包含人、机以及环境等三个大的方面,详细可分为:沉降观测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要稳定;所使用的一起、设备性能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的环境条件最好基本一致;观测的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坚持“五定”原则,不仅在客观上减少了观测误差的不定性,同时也保证了各次复测与首次的观测结果更具有可比性,使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可靠。

3.2.4观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①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进行量测,每次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查并作出记录,每次观测尽量使用同一台仪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差;②前后视观测最好使用同一水平尺;③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布置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或里程。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④观测时要保证洞内空气良好、无车辆等影响,观测环境尽量保持基本一致;⑤当仪器上的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⑥随时进行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性完成,中途不能中断;⑦在雨季前后要联测,并检查洞外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⑧所有的参加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合格方可上岗。

3.2.5 观测资料整理要求①所有观测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并有可追溯性,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计算成果和图表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量、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②观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核对准确无误后在进行保存,并及时将沉降观测资料输入沉降管理信息系统,以此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实施监督控制。

③对于自动采集的数据采集后应及时进行核实,核对无误后保存;④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并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一个观测点的时间-沉降曲线图。

⑤所有观测数据均需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审核;⑥观测数据作为铺设无砟轨道前评判隧道基础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据。

参考文献[1]熊飞,王耀辉,唐新建.基于全站仪的隧道拱顶沉降测量方法研究[c].城市勘测信息化.湖北省测量学会.2008.32(2).[2]刘丽霞,乔万亮,佟艳丽.利用全站仪进行三角高程测量的中误差计算[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32(2).[3]靳海亮,赵长胜,韩奎峰.全站仪三角高程替代四等水准测量精度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23(5).[4]李冰.全站仪在三角高程传递中的主要误差与精度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07.[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64-70.[6]苏京平.形变监测网的位移判定[j].工程勘察.1999(4):20~23.[8]李庆海,陶本藻.概率测量原理和在测量中的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0:48~50.作者简介:何兰英(1979),女,1979年生,中铁三局桥隧公司员工,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