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体味文化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体味文化精品教案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

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教学难点】: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①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②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板书设计】:【课堂练习】【课堂总结】: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课件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课件

了解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部分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合作探究
崂山是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山光 海色,道教名山,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 山,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今年五一 小长假景区接待游客量4.8万人次,同比增长40.5%。与之同时,随 地乱扔垃圾、随意停车的现象仍有出现,旅客出行素质仍待提高。
问题: 1.将崂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拍摄成的艺术作品是文化作
品吗? 2.你如何看待旅行中不同游客的行为?
3.游览中你能从哪些方面感受到崂山的道教文化?
二、文化是什么
1.将崂山优美的自然风光拍摄成的艺术作品 是文化作品吗?
探崂山的自然风光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现
点 究象,将崂山风景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
三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
社区文化
企业文化
感受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甲骨文
简牍
纸书
电子书
一、文化“万花筒”
感受文化
中国的长城 埃及金字塔
印度泰姬陵
用筷子吃
用刀叉吃
用手抓着吃
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一、文化“万花筒”
1.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各有特色
2. 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探究共享
“文化”是什么?
想一想 说一说
是否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 你身边有哪些文化现象呢?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用体味感受世界:体味文化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用体味感受世界:体味文化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用体味感受世界:体味文化教学的意义与方法在人们的认知体系中,视觉、听觉、触觉等传感器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感官——嗅觉。

事实上,嗅觉是人们唯一的进化不完全的感官,它对人们的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调动人们的情感、回忆、体验等多方面的记忆与感受。

在文化传承方面,体味文化教育就隐藏着巨大的教育意义与实践方法。

本文将从以嗅觉感受世界、理解体味文化、体味文化教育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论述体味文化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一、以嗅觉感受世界人们通常使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式来感受世界,但是嗅觉也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现实世界。

嗅觉是非常复杂的感觉模式,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各种气味的差异。

从根本上说,嗅觉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模式,它能够从宏观到微观的细节上让人们直观地感知现实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理解嗅觉对于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深度是不可或缺的。

二、理解体味文化在人们的糊口中,气味不只仅是化学元素的简单抽象物质,也是文化、情感等复杂的表达。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中,气味通常会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气味在宗教、仪式、婚姻、节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的香囊、印度的油灯、法国的香水、埃及的薄荷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体味文化的理解不是简单地了解一些气味,而是学习和理解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体味文化教育的方法体味文化教育是一种非常具体的教育方法,它需要教师运用气味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从嗅觉的角度去理解文化。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点:1.选择一些特别的气味进行感性分析并理解形成背后的文化意义;2.制作一些类似香囊、油灯等气味文化产品;3.带领学生参观、实地感受气味文化。

四、体味文化教学的效果体味文化教育的效果显而易见,它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立体、直观、深刻、情感化的体验,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对本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了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

通过体味文化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文化的内涵,更能够在气味的熏陶下,产生情感共鸣,探索自我,激发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并由此获得更加深入的人文素养。

文化生活第一课复习

文化生活第一课复习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
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 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包括艺术思 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等------适应经济基础的上述思想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
练一练
9、“文化”是指( )
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部分
B C D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练一练
10、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练一练
5、2010年7月4日,木兰文化宣传活动在北京启动。 木兰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 富,成为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 “木兰精神”是( ) A 政治现象

C D
文化现象
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统一
练一练
6、近年来,花木兰故里——虞城县着力打造木兰文 化品牌,发展木兰文化产业,借助木兰文化有力地推 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表明( ) A 文化生活各有特色
[2012· 安徽卷] 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 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 美人鱼像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 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 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 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 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刘先云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学习重难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

三、学习过程【预习案】(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考点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外延: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的部分。

(3)广义上的“文化”与狭义上的“文化”的不同:前者指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创造的成果和精神成果;后者专指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上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上的“文化”,是中的“文化”。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二)合作探究,理解知识探究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的影响着年长的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说法?(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1.1-体味文化

1.1-体味文化



联系: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一、体味文化
2、文化是什么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大众的
民族的科学的文化。
特点
三个面向 民族的
科学的 大众的
3、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艺术、科学。 (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实质 ——社会精神力量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 * ②文化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注意:文化的转化性:
文化的双重性:
可转化为物质力量 具有阻碍或推动作用
1、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广义的文化就是文明 B、《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狭 义的文化 C、《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 就是 文明 D、《文化生活》所讲的“文化”是民 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阅历不等于文化
“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 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 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语言来规范表述它的意 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着我们去寻找 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处不在。” ——美国学者· 罗威(A.L.Lowell)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 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 不知道——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
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 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与技术、语言与文字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一、体味文化
2、文化是什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文化•基本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在社会传承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物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多样性、传承性、包容性、变动性。

•文化的分类:材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地域文化和全球文化。

2. 文化的重要性•培养个人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传承和创新社会文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3. 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汉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文字、传统节日、饮食文化、衣着礼仪等。

•西方文化:西方国家的文化特点,如英国的茶文化、美国的快餐文化等。

•非洲文化:非洲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如非洲鼓、民族舞蹈等。

•亚洲文化:亚洲不同国家的文化,如日本的和服文化、印度的印度教文化等。

4. 文化交流和包容性•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学习对方语言和礼仪、保持开放的心态等。

•文化包容性的培养:认知他人文化的重要性、关注和尊重多样性等。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什么是文化1.介绍文化的概念和特点(15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身边的文化现象和传统(20分钟)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拓展阅读活动,了解更多文化知识(20分钟)第二课时:文化的重要性1.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体验和思考(15分钟)2.分组讨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20分钟)3.小组展示和总结文化的重要性(15分钟)第三课时: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1.介绍汉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和亚洲文化的特点(20分钟)2.分组小研究各个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并准备展示(30分钟)第四课时:文化交流和包容性1.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15分钟)2.分组活动,模拟跨文化交流场景,演绎对话(30分钟)3.学生自由讨论和总结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和感悟(15分钟)四、教学评估•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学生的参与和思考程度•学生的课后作业情况(撰写心得体会或相关阅读报告)五、教学资源•PPT课件: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各地文化特点的介绍、跨文化交流技巧等•相关展览和图书馆馆藏书籍•学生的自主阅读材料以上是《体味文化》教案的大致内容。

1-1-1体味文化

1-1-1体味文化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享有者。③从物质载体和精神文化的关系看,文化 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
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
物质载体。离开了物质载体,文化既不能产生,也不能传 承和发展。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 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
“服饰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存
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
知识目标 有的现象。 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 响。
人 教 版 政 治
能力目标
通过课堂探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必修③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1单元 第一课 第一框
第1单元
文化与生活
“文化”,实在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那么文 化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呢?
(1)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 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 育的程度。①从外延看,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是广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场、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的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生活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这说明
①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当你与人交流时,文化就在你的言谈举止之间;当你浏览品读时,文化就在你的阅读品味之间;当你外出旅行时,文化就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

这说明
①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③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
④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3.著名作家梁晓声认为,“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要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这里的“文化”
①是狭义的“文化”,指人们的修养或者受教育程度
②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
③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④是通过社会生活的体验,参加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2019年1月,山西省公安机关成功从境外追回几年前被盗的春秋时期晋国青铜重器“晋公盘”。

“晋公盘”内壁的铭文清晰呈现了晋文公时期的晋国盛世气象,传递了极为珍贵的历史信息。

铭文能够传递历史信息是因为
A.文化凝结在物质载体之中
B.文化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
C.文化是由文物上的信息演变而来的
D.文化载体是永恒不变的
5.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

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

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点点蚕食。

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6.汉字大体来源于两个系统:一是图画系统,一是刻画系统。

以图画系统为主,刻画系统为辅。

这些原始文字属于表意字范畴,所描绘的或者是具体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当中的场景,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一事实说明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④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初心”一词源于佛教,指的是发心修行之前的那颗心。

现在,我们一直在强调“不忘初心”。

星云大师曾经从四部经典中拈出四个词,来为人们指点迷津,从《华严经》中拈出“不忘初心”,从《维摩诘经》拈出“不请之友”,从《八大人觉经》中拈出“不念旧恶”,只有这样,才能从“初心”蕴涵的正能量中激励自我、找到自我、完善自我。

由此,我们认识到
A.文化现象各具特色
B.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D.人们可以从物质活动中看到历史中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8.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这些观点说明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滑县道口,这个位于黄河北岸的小县城因烧鸡闻名于世。

每年的农历正月27、
28、29三天,道口古镇都要举办“火神庙会”祭祀火神,以避免火灾。

当地居民既是演
员又是观众,男女老少齐上阵。

数百年过去了,人们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
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古会传统节目有河西高跷、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八卦秋、武术表演、竹马、莲花灯、火龙、花船等,演员们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今年的“火神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到处人山人海。

运用文化特点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