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一、名词解释1、中国历史地理学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

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

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

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

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

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中国历史地理学》ppt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后大题完整版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归属:一直以来,关于它的学科归属问题争论较大,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此说古来有之,现今的国务院学位申请学科分类中,一级学科历史学名下的8个二级学科,其中就有历史地理学。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辅助学科。

这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相同,均为历史地理环境。

谭其骧、侯仁之、华林甫等持此观点。

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根据是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学,而研究时间、方法和资料又多是历史学的.我国学者黄盛璋、纽钟勋和《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324页)等持此观点。

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有人感到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公开认为历史地理学应将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提出历史地理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的学科。

我们所用教材的作者、西南师大的蓝勇教授即持此观点。

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见课本7、8页)史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历史文献研究法(二)野外考察法(三)地图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3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了解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军事地理的变化;中国历史交通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

了解历史行政区划与今天行政区划的关系,历史上的人文活动于今天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知识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上气候变迁、森林植被的变迁、河流水文的变迁沙漠变迁等等诸多方面,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历史上疆域变迁、行政区划的变迁,深刻理解当今国际政治与国家关系,中国当代行政区的由来等等;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经济地理;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等等。

2、能力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

3、素质层面: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学,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人类在历史上活动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等。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绪论(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对导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历史地理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理学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难点:历史地理学学科性质。

【教学主要内容】一、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二、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4学时)【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近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发展的规律。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
概述
本文档为《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旨在通过系统性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地理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认知能力。

课程目标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基本认知和理解
-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变迁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和爱国情感
课程内容
1. 祖先的繁衍与氏族文化
2. 古代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统一
3. 中国的大陆地理与人文地理
4.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地貌变迁
5. 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解释
- 实地考察:组织参观古迹、历史遗址,了解现实地理环境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探索历史地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展板、演讲等方式分享自己对历史地理的理解
教学评估
-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
- 作业:布置课堂练、写作或研究项目
-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对整个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参考资料
-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
- 《中国历史地理读本》
- 《中国历史地理课堂笔记》
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系统研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地理识别能力。

该课程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成人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复习资料1一、填空题1、从政区地理角度考察,行政区划基本上有四个要素:()、()、幅员和()。

2、《禹贡》九州是指徐州、()、()、()、()、()、()、梁州、()。

3、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而南宋的路制是按照()的辖区来划分。

4、三国到隋朝统一前,中原王朝实行()——()——()三级行政区划体制。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2、历史地理学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四、论述题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含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及县级政区)之沿革。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二、名词解释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

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

三、简答题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

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探讨中国历史进展和地理变迁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争辩人类社会在地理条件下的活动与演化。

以下为《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进展1. 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争辩地理环境与历史演化关系的综合学科,通过争辩地理空间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中国历史地理学起源于中国古代史地思想的进展,经过清代的地方志学、民族地理学的形成,到20世纪初的地方历史地理学、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兴起,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演化与分期1. 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以狩猎、渔猎、采集为主要活动方式,居住地点多为山洞、岩穴等自然条件差的地方。

2. 农业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消灭使人类开头定居,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的转变。

(2)青铜时代:青铜工具的创造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进展,形成了部落和城池。

(3)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便利,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进展。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城邦制的兴起,国家权力渐渐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时期,修筑了万里长城,推行郡县制,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和战乱的影响,中国的政治和地理环境经受了一系列的变化。

4.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地理演化:(1)唐代:唐朝时期经济富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进展,佛教的传播和进展,推动了宗教建筑的兴起。

(2)宋代: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进展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中文名称中国历史地理学英文名称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课程类别必修课开课单位适用专业总学时72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的科学,并培养学生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的理念。

三、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为学科核心,从人地与时空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为历史教学提供空间舞台的支持,而且在复原过去各个时间断面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角度讨论历史现象的环境成因机理,为历史现象寻求原动的起始因素,对于我们深化中国历史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历史系必修课,其它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非学位课程选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个清晰化的认识,并能掌握一定程度的识图能力,并结合学生的考古学的知识,利用丰富的地理学、历史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历史学和地理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撰写出一定程度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的文章,达到历史学学士应具有的专业水平。

其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原始材料的学习,要求对学科性质、归属有认识,了解主要的历史地理文献,特别是阅读部分古代地理文献。

(二)对历史自然地理的气候变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区沿革要重点掌握,然后对历史植被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重点学习。

(三)对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名词要掌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在实际讲授中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并以多媒体和网络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课程内容导言(2学时)教学目的本章主要学习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历史地理学试题》《国《xx历史地理学》试题一、填空题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4.“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

二.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3.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

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其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该体制有三个特点: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较大变动,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4.胜兵:(1)、指能充当士兵作战的人(2)、打胜仗的部队(3)、犹指精兵。

5.贝壳堤: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在波浪的作用下,将淘洗后的生物介壳冲向岸边形成的堆积体。

波浪的冲刷,使海滩坡度增大,底质粗化,底部的贝壳类介壳被海水冲到岸边,堆积在高潮线附近,经长期作用便形成贝壳堤。

当海岸带泥沙来源充分,海滩泥沙堆积作用旺盛时,贝壳堤停止发育。

多次的冲淤变化便留下多条贝壳堤。

可以作为古海岸线迁移的标志。

三.简答题1.中国历史地理从传统历史地理到现代历史地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其代表著作。

答:(1)、先秦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萌芽时期。

代表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篇》、《穆天子传》。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成熟时期。

代表著作:《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3)、隋唐宋元时期,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

两大特点:一、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如《元和郡县图志》等。

二、大量边疆地理著述出现,如《蛮书》、《岭表录异》等。

(4)、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繁荣时期。

主要特点是大量地方志出现,如《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5) 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为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

代表著作:《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2.简答温暖气候对唐代农业的影响。

答(1)、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

(2)、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界北移使农产品产出多样性更明显。

(3)、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延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

(4)、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

(5)、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唐代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中国黄河流域更是明显。

(6)、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

与宋代相比从总体上讲,唐代北方地区的经济仍十分发达,综合国力总的来看仍十分强盛,这为进一步开发南方地区创造了条件。

总之,物质文明的发展为唐政治稳定、军事国力强盛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代文明由此成为世界文明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而这种文明正是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基础的。

3.简答京杭大运河沿线地理概况答: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

它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

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精华荟萃之地。

4.试举例(最少2例)谈谈黄河流域有哪些古战场及著名战役。

答(全部著名战役如下):牧野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北,商朝时是都城朝歌的近郊。

商朝末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时曾在这里誓师,一举攻入朝歌,迫使纣王自尽,结束了商朝600年的历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崤山古战场: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

春秋争霸时期,本有联姻关系的秦晋两国,由于都想当霸主,一直明争暗斗。

晋文公死后,由争夺郑国而矛盾公开,晋襄公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下重兵,将有300辆战车的秦军全歼。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巨鹿古战场:在今河北省平乡县。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被秦章邯大军打败,章邯接着又镇压了项梁率领的另一支起义军,然后攻打赵国,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

赵王退守巨鹿,向齐、燕、楚等国求援,楚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由刘邦率领直接进攻秦都咸阳;一路由宋义率领北上救赵。

因宋义胆小,途中被次将项羽夺去兵权,项羽即率军直扑巨鹿,九战九捷,大破秦军,章邯向咸阳请求援兵,把持朝政的赵高为了篡夺国家大权,不仅不派救兵,反而向秦二世说章邯的坏话,章邯受责,进退两难,最后只好向项羽投降,巨鹿之战遂告结束。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决定性一战,“逐鹿中原”这一著名成语即由此而来。

昆阳古战场:在今河南省叶县。

西汉末年,王莽夺汉室皇位,为巩固统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万军队包围了由刘玄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农民起义军只有8 000多人,双方兵力十分悬殊。

但起义军在太常偏将军刘秀的巧妙指挥下,打败了新王朝的军队,起义军光打扫战场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官渡古战场: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

公元200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基本占据了中原,便开始与强敌袁绍较量。

袁绍的10万大军从邺出发进攻许昌,曹操率1万多人进驻官渡迎敌,因双方力量悬殊,曹操采取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战术,两次小胜袁军。

袁绍自恃兵多,率大军直逼官渡要与曹操决战,曹操坚守官渡,袁绍无法前进,两军相持半年之久。

后曹操采纳袁绍的谋士的建议,率精兵5 000偷袭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气急败坏,要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受到早有准备的曹军的两面夹击。

最后将袁绍的10万大军消灭得只剩800余人。

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5.xx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简况。

答:中国历史上主要有三次大的人口迁移活动:第一次:西晋末年。

晋朝“八王之乱”后,原漠北地区的五胡(匈奴、鲜卑、羌、羯、氐)乘机纷纷来攻打晋朝。

在此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加之,西晋末年关中、三晋地区爆发大面积的旱灾、蝗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死之人无数,甚至发生食人的悲剧!在这种天灾人祸的双重灾难下,北方人民大多数由淮河以北迁至到淮河以南。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军与叛军对抗死伤无数。

安禄山叛军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开始大规模屠城,造成尸骨成山的局面。

但是“安史之乱”的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

南方很多重镇,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没有因为北方战乱而终止了他们和大唐的贸易。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北方人迁移到了南方。

第三次:北宋“靖康之耻”。

北宋末年,金邦女真人乘宋朝国力空虚,乘机大规模南下,一路上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几乎到了见人就杀的现象。

而宋朝政府软弱无能,一个劲地往南逃。

因此山东、河南等地区纷纷落入金邦手中,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人因无非忍受金邦的屠杀和高压政策,所以有很多北方汉人跟随着宋朝朝廷大批大批地迁移到南方。

四.论述题1.、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的影响答:历史时期黄河长期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洪水和泥沙吞没了农田和城镇,留下了大片碱地沙荒。

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后,洪水吞没了大片土地,吞噬了无数的城镇和田园,夺去了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在黄河流域的历史上制造了无数次惨痛的悲剧。

黄河每次决口不仅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水灾,也同时带来了严重的沙灾。

(2)黄淮海平原上河流的淤浅和水运交通的衰落。

黄河不断决口和改道以及大量泥沙侵夺其他河流的结果,直接改变了原有水系的面貌。

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涡、颍、濉等河流,通航能力极为有限,沿河城市大大衰落。

古代中原水运发达、城市繁荣的景象全被改观,这全与黄河南泛侵夺有关。

(3)xx洼地的湖陆变迁。

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后,在冲积平原上,形成了许多微度起伏的岗地(自然堤)和洼地(废河床),决口附近又出现许多小冲积扇,以及许多在风力作用下出现的断续沙丘。

这些使平原面貌十分复杂。

综合上述,三四千年黄河的决溢和改道曾严重影响了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面貌: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毁灭了城市,阻塞了交通;使良田变为沙荒,洼地沦为湖沼,沃土化为盐碱,生产遭受到破坏,社会经济凋敝。

解放前,豫东、淮北、苏北等地区,旱、涝、沙、碱灾情常年不断,人民流离失所,都与黄河变迁所造成的后果有密切的关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原因及影响答: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

一、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

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