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2 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2湘教版

绣荷包(云南)1教学目标(1)了解荷包的相关知识及名俗意义(2)认识民歌的体裁及分类(3)能够熟悉和哼唱云南民歌《绣荷包》,并能伴随音乐舞动。
2学情分析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情况:学习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
优势: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创编能力强。
存在的问题是:音乐基础薄弱,听音、发音、识谱等困难,肢体协调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弱。
3重点难点(1)聆听和对比云南《绣荷包》和山西《绣荷包》的风格特点,能够分析两首曲子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异同。
(2)能够有感情地用舞蹈动作(扇子、八角巾等道具)来表达和体会云南民歌《绣荷包》的意义,增强民歌传承意识。
4教学过程一、导入: 出示荷包提问:1、这是什么?——荷包(这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2、同学们知道荷包有什么用处,用来做什么吗?——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
荷包的意义: 荷包主要指佩戴于腰间的一种饰物,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的。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很多,很多民族都有荷包节,在荷包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可以向自己喜欢的意中人丢荷包,通过荷包表达情意。
二、下面听老师唱一首歌:云南民歌《绣荷包》思考:(1)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向我们传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姑娘们把思念寄托在荷包里,表达一种思念之情)(2)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它的体裁是什么?——民歌(3)那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作者是劳动人民。
民歌的特点:结构简单,自由,旋律优美,容易传唱,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唱词纯朴,流传广、影响大;民歌的分类:按类型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三、完整聆听和感受云南民歌《绣荷包》(2)识读节奏: XXX X.X X. X ︱XX XX X XXX XX ‖(3)识读歌词;(4)用“噜”哼唱旋律;(5)跟琴学唱歌曲:唱的时候注意喉咙打开,气息下沉,用哼唱的感觉加上腰部的力量来演唱高音。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云南的民间舞蹈绣荷包;2.能够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能够协调个人表演和集体表演;4.提升学生音乐与舞蹈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2.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
三、教学内容1.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2.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4.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示范教学;3.联合教学;4.个人练习。
五、教学流程1. 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绣荷包是云南省南部州的一支民间舞蹈,起源于傣族和德宏傈僳族地区。
它以描绘傣族女孩用剪刀剪绣花袋、赞美美好事物为主题,是傣族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
2. 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绣荷包的舞蹈动作以表现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为主,舞蹈节奏以民族特色的竹笛为主旋律和手鼓、铃铛为配奏形成旋律的整体的节奏感。
3. 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绣荷包的舞蹈动作需要在与他人配合和协作中完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头部保持微微仰起;2.双眼注视向远处,微喜欢眼角;3.左腿左膝屈曲,右膝保持伸直;4.右手手指分别屈曲,竖起拇指,左手靠右手臂的内侧;5.模仿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
4. 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完成,再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整体的合作,将小组的小品表演呈现整合为一整个完美的表演。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绣荷包的基本动作和音乐节奏能够准确掌握,并能够自如运用于舞蹈表演活动中;2.学生能够合作完成绣荷包集体表演,并且在表演中展现其音乐审美和舞蹈水平;3.能够根据学生课堂表演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七年级 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案 绣荷包(云南)-“百校联赛”一等奖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云南民歌《绣荷包》是否属于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科音乐学段:(初中)年级初二相关表现、感受与欣赏领域教材书名:《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 年7 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学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指导思想,通过聆听比较、自主感受、模仿学唱等过程学习演唱歌曲《绣荷包》,提高音乐技能,提升音乐素养。
(二)理论依据本节课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模仿”和“深度学习”作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荷包,旧时人们很讲究的一种“腰间杂物”,佩戴荷包的历史可追溯先秦,早在清代就已成为广为传唱的时令小调,且在全国五十多个地区均有流传。
所以,民歌《绣荷包》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是各地《绣荷包》歌曲中较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旋律优美细腻、曲折委婉,大大不同北方的跳进多的特征,整首歌曲呈现出起伏不大的跃动感,具有民间舞蹈的歌唱性。
属于字少腔多型歌曲,句尾多有拖腔,歌曲节奏鲜明,呈现出灵巧、欢快的风格特点,调式为五声羽调式。
装饰音、拖腔的演唱以及歌曲风格的把握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重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来说,初二同学大部分都识谱,但在视唱方面较弱,有时会出现“能说出音,但唱不准”的情况。
节奏方面,学生对、节奏较熟悉,对于和的掌握不准确。
此外,同学们平时接触的大多都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民歌,同学们接触的不是很多。
从能力储备来说,在之前的课上学唱过蒙古族民歌《银杯》,本节课《绣荷包》中有衬词、方言、装饰音及拖腔的运用,因此在把握整个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表现歌曲的味道方面,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以及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启发探究——在聆听、感受、表现音乐中,探究本首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在读谱视唱、听记旋律片段中巩固和提高音乐基础知识。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领会绣荷包歌曲的歌词意思和主题。
2.学生能够动情地演唱绣荷包歌曲,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3.了解山西民间物语和工艺品绣荷包,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绣荷包图片,向学生介绍绣荷包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绣荷包这种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感性认识。
同时,介绍绣荷包的制作工艺和图案意义。
2.学习歌曲1.教师播放绣荷包歌曲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教师念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同时解释生词和难点。
3.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唱绣荷包歌曲,鼓励学生发扬音乐天赋和表现能力。
3.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绣荷包歌曲MV,让学生观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内容和主题,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课堂练习1.游戏互动: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制作绣荷包的过程,体验山西民间工艺品的魅力。
2.创意表演:学生自由发挥,用歌曲和舞蹈等形式表演绣荷包的故事和意义,展现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课后作业1.学生制作一份绣荷包资料,介绍绣荷包的来历、意义和制作工艺。
2.学生回家听绣荷包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反思绣荷包不仅是山西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品,还是贯穿山西民间故事和歌曲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引领山西文化和音乐表现,同时也扩展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互动和创意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和文化多样性的感知和理解。
相信,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动情地演唱绣荷包歌曲,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并且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山西民间文化和绣荷包的制作工艺。
初中音乐_欣赏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云南)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欣赏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云南)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泥土的歌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河南《王大娘钉缸》、江苏《茉莉花》、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山西《绣荷包》、云南《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的代表作品并能哼唱其中一两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思想教学重点:体会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教学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生问好。
2、这节课,老师驾驶一辆神奇校车,带领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学们,请抓紧时间上车啦。
二、神奇校车第一站-----河南省1、欣赏影片《王大娘钉缸》现场版本并描绘人物形象特点。
2、欣赏音乐《王大娘钉缸》联想人物形象探讨歌曲的特点,乐曲的情绪。
3、再次欣赏乐曲并跟随音乐哼唱。
4、学唱《王大娘钉缸》5、《王大娘钉缸》简介并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6、拓展表演钉缸人形象。
三、神奇校车第二站-----山西省1、山西景色多媒体展示。
2、荷包简介3、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聆听思考:这两首歌曲在音乐特点上有什么不同?4、再次欣赏,随乐哼唱,引导学生体会绣荷包的情景。
四、神奇校车第三站-----福建省1、多媒体课件展示福建客家土楼、茶山采茶。
2、听赏歌曲福建民歌《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特点3、欣赏云南民歌《采茶调》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作品特点4、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5、师生一起表演采茶舞五、神奇校车第四站-----江苏省1、多媒体课件展示江苏省风景名胜图片2、介绍《茉莉花》3、欣赏《茉莉花》并由学生表演茉莉花舞蹈4、小组合作讨论:这节课欣赏的几首歌曲都有什么共同特点?5、教师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特点。
六、课堂小结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语言之一。
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我们是农村学校,农村的初中学生音乐教育与城镇的初中生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农村初中生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云南)教案 湘教版

绣荷包(山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学习民歌的热情远不及流行音乐。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民歌传承与发扬,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对民歌的聆听、感知、创编,培养学生学习民歌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了解民歌,走近民歌,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
3重点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为音乐材料续写旋律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由采茶直接导入绣荷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民间歌舞“采茶”,由于地域不同,其名称特点也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来欣赏我国另外一种民间小调“绣荷包”,分析不同地区的“绣荷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欣赏歌曲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活动3【活动】课堂探讨和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学设计2 湘教版

月儿弯弯照九州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听赏、讲解、讨论、交流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4教学过程(一)各地小调赏析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
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
2、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
(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3、欣赏《采茶调》(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
(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二)教学设计3 湘教版

第五单元泥土的歌(二)1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泥《土的歌(一)山歌》,已经对民歌有了基础的了解。
2.学生能够听懂所欣赏的乐曲内容和意境,并能够再课堂中讲述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3.学生喜欢欣赏和学唱歌曲,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2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难点:聆听感受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3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1.唱出或说出自己知道的民歌。
2.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新课教学:(一)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1.福建民歌《采茶灯》(1)介绍《采茶灯》的由来:《采茶灯》曲调来自福建龙岩地区的民间小调《采茶扑蝶》,是一首享誉国内外的歌舞曲。
“采茶灯”就是人民在采茶劳动中所唱的“茶歌”的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歌舞形式。
演唱茶歌,配以表现采茶劳动、扑捉蝴蝶的舞蹈,久而久之,动作渐趋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聆听福建民歌。
2.云南民歌《采茶调》(1)简介:以采茶兴起的一首当地民歌,节奏较密集。
(2)聆听云南民歌《采茶调》;3.学生再此听赏福建民歌《采茶灯》与云南民歌《采茶调》加深对歌曲旋律的了解。
4.畅所欲言:找出《采茶灯》与《采茶调》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师问生答)相同点:都出自南方的采茶区,都是以采茶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同属于民间小调。
不同点:福建的《采茶灯》,节奏较规整、宽疏,旋律起伏较小,全曲只采用2/4拍子,抒情意味浓郁。
云南的《采茶调》,节奏较密集,音调起伏较大,2/4与3/4拍子混用,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情趣。
(二)云南民歌《绣荷包》与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荷包的寓意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绣荷包(云南)
1教学目标
(1)了解荷包的相关知识及名俗意义
(2)认识民歌的体裁及分类
(3)能够熟悉和哼唱云南民歌《绣荷包》,并能伴随音乐舞动。
2学情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情况:学习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
优势: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创编能力强。
存在的问题是:音乐基础薄弱,听音、发音、识谱等困难,肢体协调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弱。
3重点难点
(1)聆听和对比云南《绣荷包》和山西《绣荷包》的风格特点,能够分析两首曲子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异同。
(2)能够有感情地用舞蹈动作(扇子、八角巾等道具)来表达和体会云南民歌《绣荷包》的意义,增强民歌传承意识。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荷包提问:
1、这是什么?——荷包(这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
2、同学们知道荷包有什么用处,用来做什么吗?——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
荷包的意义: 荷包主要指佩戴于腰间的一种饰物,在我国传统民俗中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主要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的。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很多,很多民族都有荷包节,在荷包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可以向自己喜欢的意中人丢荷包,通过荷包表达情意。
二、下面听老师唱一首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思考:(1)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向我们传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姑娘们把思念寄托在荷包里,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2)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它的体裁是什么?——民歌
(3)那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的作者是劳动人民。
民歌的特点:结构简单,自由,旋律优美,容易传唱,朗朗上口,易于接受,唱词纯朴,流传广、影响大;
民歌的分类:按类型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三、完整聆听和感受云南民歌《绣荷包》
(2)识读节奏: XXX X.X X. X ︱XX XX X XXX XX ‖
(3)识读歌词;
(4)用“噜”哼唱旋律;
(5)跟琴学唱歌曲:唱的时候注意喉咙打开,气息下沉,用哼唱的感觉加上腰部的力量来演唱高音。
(6)歌曲结构分析:上句 + 下句 + 下句的曲式结构
上句: 6 65 3.5 ︱65 6. 1︱3 5 6 65 3 ︱2 32 1 5 ︱
小小荷包双丝双带飘,
下句: 5 61 3.5 ︱2 32 1 5︱1 23 21 5 ︱ 6 —︱
妹绣荷包嘛挂在朗腰,
下句: 2. 56 ︱ 3.5 2 1 ︱1 23 21 5︱ 6 —‖
妹绣荷包嘛,挂在朗腰。
四、听赏山西民歌《绣荷包》
除了云南有《绣荷包》以外,其他地方也有《绣荷包》,我们来聆听另一个版本的《绣荷包》,对比一下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相同点:都是民歌,都是借荷包来传递感情
不同点:山西《绣荷包》悠扬、绵长,速度稍慢,深情、委婉,感情细腻,音的起伏较大,结构规整。
云南《绣荷包》甜美、动听,清新宜人,音的起伏不大,旋律较平缓,结构自由。
出现不同的原因:各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不同。
五、体验、探究——呈贡花灯(本土民歌体裁的一种)
我们身边也有民歌,民歌就在我们身边,呈贡花灯就是最好的证明,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怎样为歌曲配上自己喜欢的舞蹈动作……
展示阶段:(1)请第一小组同学展示:“呈贡秧歌”表演
(2)请第二小组同学展示:“呈贡舞蹈扇花”表演
(3)请第三小组同学展示:《绣荷包》歌曲小合唱表演
(4)全体同学为歌曲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拿起大家手中的扇子,伴着音乐舞动起来……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两首《绣荷包》的曲调风格,并一起哼唱了云南民歌《绣荷包》,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集体创作、口头传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瑰宝,这种瑰宝需要你们年轻一代把它传承,一代一代把它传下去!今天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参与与配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