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学案(表格式)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学历案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回顾和整理一段时间内对天气的观察记录。
2、分析观察数据,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3、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对各种天气现象的准确描述和分类。
(2)分析天气数据,总结天气变化的趋势。
2、难点(1)理解不同天气现象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因素。
(2)运用所学知识对未来天气进行合理预测。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每天都在关注着天气的变化,细心地记录下了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雨量等各种天气信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段时间的天气观察成果,看看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特点。
(二)回顾观察记录1、展示观察记录表将同学们的天气观察记录表展示在大屏幕上,或者分发给每个小组进行传阅。
2、小组讨论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自的观察记录,互相交流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和感受。
3、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本小组在观察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有趣经历。
(三)分析天气数据1、整理数据将所有的观察数据进行整理,分别按照日期、天气现象、温度、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雨量等项目进行分类汇总。
2、绘制图表(1)根据整理好的数据,绘制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直观地展示天气变化的趋势。
例如,绘制温度折线图,观察温度在不同日期的变化情况;绘制降雨量柱状图,比较不同日期的降雨量差异。
(2)分析图表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绘制好的图表,思考以下问题:①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通常出现在什么时候?②湿度的变化与天气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③风向和风速的变化对天气有什么影响?④云量的多少与天气的晴雨有怎样的关联?⑤降雨量的分布是否存在季节性特点?(四)总结天气规律和特点1、小组讨论再次组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对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观察,讨论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总结的天气规律和特点。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导学案》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导学案导学目标:1. 理解天气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提高观察和分析天气的能力。
导学内容:一、天气观察的重要性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准确的天气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做好各种准备,避免受到天气的影响。
通过天气观察,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天气变化,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珍爱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天气观察的方法1. 观察天空: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和运动方向等可以反映天气的变化。
2. 观察气温:应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了解气温的变化。
3. 观察气压:应用气压计测量气压,了解气压的变化。
4. 观察风向和风力:观察风向和风力的变化,了解风的强弱和方向。
5. 应用气象仪器:如气象卫星、雷达等设备,获取更准确的天气信息。
三、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1. 掌握天气图的解读方法:了解各种气象符号的含义,分析天气图上的信息。
2. 学会应用气象仪器:如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设备,获取更准确的天气信息。
3. 了解天气预报的原理:天气预报是基于气象学原理和气象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
4. 学会制定天气预报: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和分析气象数据,制定准确的天气预报。
四、提高观察和分析天气的能力1. 每天守时观察天气变化:养成每天观察天气的习惯,提高天气观察的准确性。
2. 多维度分析天气数据:不仅要观察天气现象,还要分析气象数据,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3. 参与天气观察活动:参与天气观察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结果,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导学活动:一、观察天空和气温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二、应用气象仪器获取天气信息,分析气象数据。
三、制定天气预报,与同砚分享预报结果。
四、参与天气观察活动,与他人交流分享观察结果。
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天气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掌握了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了观察和分析天气的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分析天气变化,做到防患于未然,珍爱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7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经过将近一个月对“天气”单元的学习,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易工具,收集了大量关于天气的信息,并分别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
这节课将对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总结出这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情况。
本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温度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从“气温填充图”上找出这一段时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计算出这段时间的平均气温,再看看是否出现过偏高或偏低的气温。
看看“气温填充图”中这段时间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将这段时间气温的变化作总体描述。
第二部分:云和风的统计与分析这段时间里,学生在“天气日历”上记录了大量的天气信息。
统计时全班(小组)要做好分工,每个小组分别统计不同的天气现象。
按照分工,各小组先要将统计的天气现象记录卡收集起来,然后统计每张卡片上的不同类型天气现象的数目,可以由两个人(一个读卡、另一个监督)负责逐个读出记录卡上的信息,其他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天数,最后把统计的数据汇总到“云和风的统计”图表内。
然后再对这段时间里云和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概括。
第三部分:统计和分析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根据“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记录的数据,对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做如下统计:这段时间里都有哪种类型的降水,分别有多少天,这段时间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分析这段时间的降水量情况: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出现过连续多日降雨或不降雨的天气吗?对这段时间的降水情况进行总的概括。
【学情分析】“天气”单元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本课即是对学生记录的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恰当的解释。
这种解释实际上是对这一段时间里,当地天气情况的概括。
例如,统计数据可能表明在这一段时间里有20天晴天,4天少云,6天阴天。
用这些数据学生可能形成这样一个陈述:在我们学习“天气”的这段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晴天。
教科版科学四上《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表格式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表格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这一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天气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天气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天气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以及一些天气现象的成因解释。
内容丰富,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天气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天气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观察天气时,可能缺乏系统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记录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观察的重要性,认识到观察天气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天气观察方法和记录方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观察的方法和记录方式。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天气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天气观察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风速计等。
2.准备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准备记录天气的表格和模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观察天气呢?”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提供的天气观察方法和工具,让学生了解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同时,展示一些正确的天气记录表格和模板,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天气记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天气观察,每组选择一种天气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教科版科学四上1-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1-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总结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使用天气图标、气温计等工具进行天气观察,并能够简单描述天气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如何记录和总结天气情况。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天气观察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天气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并能够正确使用。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2.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2.示范法:老师进行天气观察的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天气观察结果,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天气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
2.天气观察工具:准备气温计、天气图标等工具,供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3.记录:准备天气观察记录,供学生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对天气的观察和了解,激发学生对天气观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讲解天气观察的方法和工具,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天气观察。
3.操练(10分钟)老师进行天气观察的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看》教案《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问目标:同学能够总结所进行的天气观看,并能够依据观看结果归纳出天气规律。
2. 力量目标: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总结力量,提高同学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力量。
3. 情感目标:培育同学的环境意识和爱护环境的意识,培育同学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宠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总结天气观看结果。
2. 归纳出天气规律。
三、教学难点:同学能够精确地归纳出天气规律,并能够简洁地解释这些规律。
四、教学预备:1. 教材:《自然与生活》第四册第七课2. 备课资料:天气观看记录表、天气规律总结表、PPT3.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笔五、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让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述天气观看的过程。
2. 引导同学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天气观看?观看之后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Step 2:学习新知(15分钟)1. 让同学依据之前的天气观看记录,总结出他们观看到的不同天气现象(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2. 老师引导同学分析天气观看记录,归纳出不同天气现象消灭的规律,并记录在天气规律总结表上。
3. 让同学观看天气规律总结表,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会消灭这些天气规律?这些规律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4. 老师引导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争辩。
Step 3:拓展延长(15分钟)1. 引导同学思考:除了观看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天气状况?2. 让同学分组进行小组争辩,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3. 让同学回答问题,并进行争辩。
Step 4: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同学进行小组争辩,依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状况,总结出更多的天气规律,并记录在天气规律总结表上。
2. 鼓舞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沟通。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1. 让同学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天气规律进行总结。
第7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介绍气象学家竺可桢进行长期天气情况记录的视频。
分析整理天气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我们在这一个月中所记录的天气日历上的天气现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二、分析探究(一)统计天气信息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三)综合分析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这段时间里的这些天气现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教学反思】这一单元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在学习了《天气日历》之后,我就将每班分成男生和女生两大组,大家来比一下谁能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因为要求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是不可能的,利用比赛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年级科学上册 1.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案 教科版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学目标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新授(一)统计天气信息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2、分组统计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二)分析天气信息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师: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孩子们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2、单元评价(1)孩子们,今天天气怎么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3.拓展延伸(1)雨水可以灌溉庄稼,也可以净化空气,但雨下得太大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灾难呢?(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十一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四学科科学课型新授授课教师
设计时间总课时授课时间
学习内容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学习目标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学习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学习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集体备课二度备课
导学过程温故互查:
1、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和()。
2、()叫积云。
积云通常与()天气联系。
3、()是卷云。
卷云是由()组成的。
合作探究: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小组合作完成气温统计表、云和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各组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导学过程
(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6)统计气温的小组:这段时间里的最高、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各是多少?
2、汇报点评
3、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归纳这段时间天气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单元评价
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巩固练习:
1、天气()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
2、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个等级。
拓展延伸:
阅读资料库了解天气的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天气数据的统计
天气数据的分析
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