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牒如何运至盛京
110多册记得全是人名却沉清朝最珍贵的藏品

110多册记得全是人名却沉清朝最珍贵的藏品清玉碟那就是一部清史啊□文/本报记者/郭平正在省档案馆展出的满文清玉牒核心提示本报3月19日19版《有些神秘的敬典阁》引起读者关注,特别是其中有关玉牒的报道,更是让一些读者兴趣大增:皇上的家谱咋叫玉牒?皇室家谱是什么样的?清朝的皇室家谱怎么非得藏在盛京一份?为什么还得专门建个独门独院的敬典阁用于存放清玉牒?清玉牒价值在哪里呢?带着这一串问题,记者专门采访了省档案馆清朝档案研究专家。
专家说,那一串串人名,就是一部清史啊!记者还带回一个消息:目前,清玉牒全真仿制品正在省档案馆展出。
大版本清玉牒每页能铺满一张八仙桌当代中国人对于家谱的记忆多是模糊的,甚至很多人压根就没有见过自己家族的家谱。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佟悦说:“家谱是关于祖宗的东西,不是随随便便与等闲物品放在一起的杂物,要找个妥善的地方,好好保管起来的。
”清朝将清玉牒尊藏在沈阳故宫敬典阁里,这个理儿同普通百姓的想法是一样的。
然而保管的地方也只是说明清玉牒,也就是爱新觉罗家庭宗谱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而已。
在省档案馆迁到位于沈阳浑南的新址后,他们设计制作了一个“清代皇室档案展”,里面特别陈列了清玉牒的全真仿制展品。
省档案馆清朝档案研究专家张虹告诉记者,如果把清玉牒看成是书籍,那么其制作应该是纸制品当中的极品。
清玉牒的尺寸有两种,从顺治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61年开始,清玉牒采用的是大尺寸版本,长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这样的尺码,如果打开来,可以将一个1米见方的八仙桌铺满。
到了道光年间,一方面国力日下,另一方面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大幅增长,受其影响,当时编订玉牒时采用了略小的尺寸,但是长也有50厘米,宽在30厘米左右,即使是后来的缩小版,其规格也远远大于普通书籍。
玉牒用纸非常讲究,全部采用顶级宣纸,玉牒的封面使用绫绢,早期完全采用纸捻装订,后期的玉牒才见有使用麻线的,不管多厚都独立成册,牒册装帧非常精美,这种制作本身就没有想让很多人去随意翻看的。
漫谈清代盛京驿站

漫谈清代盛京驿站盛京驿站是清代盛京(今天的沈阳)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当时东北地区最繁忙的驿站之一。
它承载着货物和人员往来的重任,也见证了清代盛京城的繁荣和兴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漫谈清代盛京驿站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让我们了解一下盛京驿站的历史。
盛京驿站建立于清顺治年间,由清朝政府统一管理。
它是连接盛京与内地各地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东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
盛京驿站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当时的交通运输,也促进了盛京城的经济繁荣。
盛京驿站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它不仅是清朝政府的重要运输枢纽,也是盛京城的商业中心。
在大清朝时期,驿站是统领盛京城内外的重要机构,它承载着大量的人员和货物往来,有着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和商业作用。
可见,盛京驿站在当时的盛京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盛京驿站对盛京城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它连接了盛京城和内地的交通,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商贸活动的兴旺使得盛京城变得繁荣起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商业中心。
盛京驿站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商人提供了重要的便利,促进了各种文化、商业交流。
驿站也为盛京城的安全和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了当地政务和警务的重要基地。
盛京驿站在当时盛京城和东北地区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再来谈一谈盛京驿站的建筑和景观。
盛京驿站的建筑相当壮观,它由大门、驿馆、马厩、商铺等组成,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充满着清代的特色。
驿站外有宽广的马路和商业街,内有宽敞明亮的驿馆和装饰精美的马厩,处处透露着清代盛京城的繁荣和兴盛。
盛京驿站的周围也有许多传统民居和商铺,构成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盛京城市景观。
盛京驿站是清代盛京城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盛京城的繁荣和兴盛,也见证了当时盛京城的辉煌历史。
盛京驿站不仅是交通和运输的重要枢纽,也是当地商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它对盛京城和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当代人们了解清代盛京城的重要载体。
希望通过今天的文章,读者们能够对盛京驿站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体会到当时盛京城的繁荣和兴盛。
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馆

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馆皇史宬(cheng)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街南⼝(今136号)。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13年(1534年)7⽉,建成于明嘉靖15年7⽉。
占地8460平⽅⽶,建筑⾯积3400平⽅⽶。
全为整⽯雕砌,殿内⼤厅⽆梁⽆柱,南北墙厚分别为6⽶,东西墙后分别为3⽶。
地⾯筑有1.42⽶⾼的⽯台,其上排列150余个外包铜⽪雕龙的樟⽊柜,叫“⾦柜”。
整个建筑与装具设计完美,做⼯精良,功能齐全,华贵耐⽤,即能防⽕、防潮、防⾍、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献。
是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
“宬”的是指古代⽤于藏书的屋⼦。
此后,隆庆年间和清朝的嘉庆年间屡加修缮。
主殿坐北朝南,通体基本上可以称为为⽯屋。
其台基、墙壁均由砖⽯砌成,门窗、梁坊和⽃拱等传统上应该⽤⽊料的地⽅也⽤的是仿⽊⽯料。
⽯屋有利于防⽕和防潮,可以确保珍藏典籍免受损坏。
其中陈列着152个“⾦匮⽯室”,存放着皇家的圣训、实录与⽟牒。
历史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匮⽯室”的制度。
《汉书·⾼帝纪下》记载:“与功⾂刻符作誓,丹书铁券,⾦匮⽯室,藏之宗庙。
”所谓“⾦匮”,即是铜制的柜⼦;所谓“⽯室”,就是⽤⽯头砌筑的房⼦,其⽬的均是为了防⽕,让其保存的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尔后历代档案库,均因袭秦、汉旧制,⽽⼜各有所发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碟”之类的皇家档案。
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建有这类档案库,但多数已毁,象皇史成这样保存完整的,已⼏乎都没有了,这就越发显⽰出这组建筑的特殊价值。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于明朝内阁⼤学⼠丘濬给皇帝的上疏。
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丘濬就曾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为案卷保存,以备“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
”对建设什么样的库房保存这些图籍,他建议:仿照中国古代“⽯室⾦匮”之意,在紫禁城⽂渊阁附近,建造⼀所不⽤⽊植,全⽤砖⽯垒砌的重楼,上层⽤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事⽂书,下层⽤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于编修全史的⽂书。
最新紫禁城谜团:八千麻袋档案无所不包

紫禁城谜团:八千麻袋档案无所不包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曾经把清宫的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共7.5万公斤,卖给了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
幸亏有识之士及时得知这一消息,到造纸厂把这些秘档抢救了下来。
揭开清王朝的秘密清王朝帝王后妃起居婚恋、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孝庄皇太后是否下嫁、乾隆皇帝究竟出生在哪里……所有这些故事和紫禁城,和清宫秘档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紫禁城内的秘档北京的紫禁城,以她金碧辉煌的古代宫殿和90余万件珍贵文物而著称于世。
清朝有10位皇帝在这里度过他们的统治生涯,268年的清王朝,给人们留下了多少扑朔迷离的故事和挥之不去的惆怅。
现代人在这里流连忘返,他们或惊讶、或感叹、或沉思……仿佛在翻阅一本神奇而又无法读完的大书。
经历了明清两朝五百多年沧桑的皇宫,在世人的注目中沉默不语。
谁能告诉我们,长期隐藏在这里的无数光荣与梦想、无数悲哀与耻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恰好是解读这座皇城历史最权威的词典。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坐落在故宫的西侧。
这里珍藏着记录清王朝真实面目的大内秘档。
可是,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红墙内的这个角落,因为它并不在故宫的游览开放路线之中。
但是,有幸走进这幢大楼的人,几乎无一不因这巨大的发现而目瞪口呆。
这里的历史档案,作为清王朝重要的政治资源,一直深藏于内廷秘府。
当时,别说普通百姓,就是贵为九卿的大员,大多也一辈子没有看到过秘档。
“八千麻袋”事件清朝灭亡以后,安放档案的内阁大库由于年久失修,档案都暴露在外面。
这些档案有的流散出去,有的因日晒雨淋生了霉斑。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曾经把清宫的部分档案装了八千麻袋,共7.5万公斤,卖给了造纸厂作为造纸原料。
幸亏有识之士及时得知这一消息,到造纸厂把这些秘档抢救了下来。
这件事,就是有名的“八千麻袋”事件。
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档案和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
【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
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
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
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
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
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
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
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
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
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
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存者朱书,殁者墨书。
”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
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
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
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
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
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大体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进行排列,规定10年修造一次。
中国从13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修纂皇室家谱的制度,但兵燹〔xiǎo〕战乱,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的皇家族谱——玉牒。
清代玉牒从顺治十七年至民国十年,先后修纂了28次。
清代皇族按血缘远近分为本支“宗室”〔俗称“黄带子”〕和旁支“觉罗”〔俗称“红带子”〕。
当时规定,凡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上报掌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一次。
玉牒每隔10年修纂一次,活着的人用红笔书写,故去的人用墨笔书写,遇到名字重复的情况,位卑者或年幼者就要改名字。
清代玉牒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宗族谱。
分满、汉文两种。
该档案文献系统记录了清朝历代皇族人口及宗法谱系,在清朝皇族人口研究及中国宗谱研究等方面都具有宝贵价值。
该文献为清朝官修、皇家档案馆〔皇史宬〔chéng〕〕的尊藏本。
从形制、体积、装裱等方面都堪称世界宗谱之最。
关于光绪朝玉牒尊藏盛京皇宫礼仪变通几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 吕霁红
作者机构: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辽宁沈阳110011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75-79页
主题词: 清代;玉牒;火车;礼仪;变通;盛京;尊藏
摘要:清代玉牒修撰自顺治朝始,每十年例修一次,分别尊藏于京都和陪都盛京,届时,按制举行恭送、尊藏等各项典礼。
因此,玉牒尊藏是盛京皇宫用做陪都宫殿时期,为数较多而且最为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其中光绪三十四年,最后一届玉牒运送盛京,改变了以往用车马载运的传统,采用火车恭送方式,在尊藏仪制上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改革和变通,形成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笔者就玉牒尊藏盛京皇宫礼仪变通这一历史现象,对与之相关的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时代的变革、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几方面问题做以叙述和探讨。
皇家的家谱叫玉牒。

皇家的家谱叫玉牒。
玉讯一般指玉简、典书、佛道书籍等。
,尤其是皇室的家谱。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姓都很重视自己的家谱。
我来介绍一下清朝的玉模:清代玉玺共有1070件,记载详细,装帧华丽。
它们是中国唯一完整系统的王室家谱,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谱。
编玉简是爱新觉罗家族维护皇权的重要手段。
于是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室,掌管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资格,编玉证。
顺治十三年(1656年),宗仁府下开设玉模馆,负责玉模的整理和编辑。
以后会定制每10年开馆一次,修复玉模,完了就闭馆,变成开放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主任和副主任会负责博物馆的事务,没有名额限制。
当时,皇帝将任命来自的宗仁府、和满洲大学、汉大学、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内阁学士内勤学堂。
每年玉蝶修的时候,首先是宗仁政府出书面邀请,皇帝是玉蝶馆的副馆长。
他们根据年册,整理了黄皮书和红皮书中记载的皇室人口资料,按照分支和世代逐一整理,起草了《玉派遣》初稿。
初稿有三种:第一种是御玉分派,即把皇帝的直系编成单行本。
内容很简单,从最初的昭祖皇帝开始,一直到编纂时的当代皇帝,只包括皇帝本人和他的太子。
每一位皇帝都是以他的王子的名字、等级、爵位来命名的,中间是继承人王子,其他王子一个接一个地排列在左右两边,右边最大。
每个皇帝和他的王子一页。
第二种是宗室玉派遣,以太祖努尔哈赤的父亲仙祖塔克为原型,其直系后代称为宗室。
《族玉志》详细记载了先祖后代的繁衍情况。
第三种是觉罗玉蝶,以祖先的叔伯、叔伯、兄弟、弟弟为旁支,后代称为觉罗玉蝶。
《觉玉碟》记载了星族福满和京族觉长安后代的繁衍情况。
按格式分,玉器调度可分为竖玉器调度(也叫竖玉器调度)和横玉器调度。
《竖玉分派》每页15行,按照世代顺序详细记录宗室和觉罗子孙的情况。
另一方面,每个体积中的网格数量从11到18不等。
通常每个横格代表一个代,代最高的写在卷首第一个横格,其后代按代递减。
玉派遣中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爵位、任命、生卒年月、卒年、生母姓、妻姓、公公名、爵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7 — 5
维普资讯
牒 的敬典 阁后 , 有 前 1 纂修 的《 所 0次 玉牒 》 实录 》《 与《 、 圣训 》 才被 一 同运至 盛京 尊藏 。 隆 乾 二 十五 年 , 清代 玉牒 改为 缮写 两部 , 分藏 于北 京 皇史 成 和盛 京敬典 阁 , 成为 定例 , 一直 施 行 至清 王朝 覆灭 。 清政 府对 玉牒 的运送 异 常重视 , 乾隆二 十五 年 , 人府 、 宗 礼部 等禀 承 皇帝 谕
品 , 且 世 问仅 存 两 份 , 份 保 存 于 中国 第 一 历 史 档 案 馆 , 份 保存 于辽 宁 省档 案 馆 。 么 清 代 ‘ 牒 ' 何 时 ?又 如 何 并 一 一 那 玉 是 来 到 盛 京 ( 阳 ) 呢 ? 者 利 用辽 宁 省 档 案 馆 所 存 档 案 , 清 代 ‘ 牒 》 沈 的 笔 就 玉 由北 京 运 至 盛 京的 方 式 , 行 简 要 叙 述 , 现 中 进 展
至 8 c 不等 。体 积大 且重 , 5m 运送 很是 不 易 。前 2 所纂 修 的玉牒 送往盛 京“ 6次 尊藏 ” 靠 的 , 是驿 站骡 车拉 运 , 次驿站 骡车 昼行夜 宿 , 每 需耗 时 2 余 日。玉牒 修 竣后 , O 首先 选择 雨 水较
少 的秋 冬 季节 送往 盛 京 , 由清政 府 管理 气象 、 法 的官 员“ 历 钦天 监 ” 择选 良辰 吉 时起 程 , 还 需 派一择 吉 官随 同前 往 以应 不 时之需 。玉牒 所 经之道 路 、 桥梁 , 先命令 地方 官府 必 须修 预
维普资讯
满族 研究
20 0 6年
第 1期
清 代 玉 牒 如 何 运 至 盛京
张 虹
( 宁省 档 案 馆 , 宁 沈 阳 1 0 3 ) 辽 辽 1 0 2
摘要 : 清代‘ 玉牒 》是清代 皇室 家谱。它以记载翔实 . , 装帧华丽 , 卷帙浩繁 , 书体巨大 , 装订绝妙 , 成为谱牒中的极
通 如此 发达 的今天 , 由此至彼 还需 1 余 个 小时 , 0 在靠 牛马 骡 车运输 的时 代 , 要耗 费 的时 所
日是可 想而 知的 。那 么清玉牒 为何 、 何时 、 如何运 到盛 京 的呢 ?笔者 利用 辽 宁省档 案 是 又
馆 所存 档案 史料 , 就清 玉牒 由北京 运 至盛京 的方 式 , 进行 简要 叙述 。
国传 统 文 化 与 近代 科学 技 的 有 机 结 合 。
关键词 : 清代 ; 玉牒 ; 火车
中 图分 类 号 : 0 K1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6 3 5 2 0 ) 1 O 5 O 1 O — 6 X(0 6 0 一O 7 一 4
《 玉牒 》 是封建 社会 皇 室家族 谱 书 , 自唐代 即有 。清 王朝 为维护 皇权 , 因袭 旧制 纂 修族 谱 , 视纂 修皇 室族谱 为 国之 重事 。《 代 玉牒 》 并 清 于顺治 十 七年 (6 0年 ) 始 至 民 国十年 16 起 ( 9 1 ) , 1 年 纂修 一 次 , 12 年 止 每 O 共计 纂修 了 2 8次 。 清 代 玉牒 》 载翔 实 , 迹工 整 , 《 记 字 装帧 华丽 , 卷帙 浩繁 , 书体 巨大 , 订绝妙 , 汉两种 文 本 , 为 谱牒 中的极 品 , 是研 究有 清一 装 满 成 它 代 皇室人 口繁衍 、 系宗法 、 血 爵位承袭 、 治集 团 内部 斗争 、 统 宫廷 历史 、 典章制 度 、 牒 文化 谱 及 满 汉文字 的珍 贵史 料 。 宁省 档案 馆保 管有 清代 前 2 辽 7次所 纂修 的玉牒 1 6 0 0册 , 中满 其
旨拟 订 了玉牒恭 送 仪制 , 并载 入会 典 , 为定 例 , 永 明令必 须严 格施 行 , 在 以后 的运送 过 程 并 中不 断完 善 , 因此形 成 了一套 隆重 而繁 琐 的运 送 、 尊藏 礼仪 。
二 、 站 运 送 制 度 驿
玉牒 贵 为 天 潢谱 系 、 皇权 尊 崇 之圣 物 , 的运 送 、 藏 、 移 均是 极 为严 肃 的政 治 行 它 尊 挪 动。 这就决 定 了清代 玉牒 运送 方式 的复 杂 、 隆重 和繁琐 : 光朝 以前 的清代 玉牒 开本 较 大 , 道 规格 为 9 c 0 m×4 c 咸 丰朝 以后 所修 玉牒 开本 则较 小 , 5 m, 规格 为 5 c 4 m×3 c 厚度 由 lm 1m, c
一
、
清 代玉 牒 “ 藏 ” 京 的 制 度 尊 盛
清代 每届应 修玉 牒之 时 , 成立 一个 临时 机构 —— 玉牒 馆 , 就 由玉牒 馆禀 承 皇帝 旨意开
始纂 修 。每 次纂 修完 毕恭 呈御 览后 玉牒馆 即撤 销 。开 始 , 代 玉牒修 竣后缮 写 3部 , 清 分藏 于北 京 的皇史宸 、 宗人 府 和礼 部 。乾 隆九 年 ( 7 4年 ) 月 十 四 日由玉牒 馆奏 准 , 自顺 治 14 九 “ 十八 年起 至今 次共纂 修 九份玉 牒 , 应一 并恭 送奉 天尊 藏 , 理 以垂永 远 。 每次 纂修 玉牒 , 告 俟 成后 , 将礼 部尊 藏一部 均 照此例 恭送 奉 天尊 藏 。俟命 下 之 日永 为定例 。① 部 随之行 文 盛 ”礼 京 内务府 , 知顺治 十八 年 以来 所修 9 玉牒 的规 格 尺寸 , 告 份 请查 明奉 天崇政 殿后 凤 凰楼 能
文本 5 8册 、 2 汉文本 5 2册 , 止 时 间为顺 治 十七 年 至光 绪三 十 三年 ( 9 7年 ) 只缺 最后 3 起 10 ,
一
次 纂修 的 玉牒 。 《 代玉牒 》 清 的纂修 是在 北京 进 行 的 , 京距 盛京 ( 阳) 5 0余里 , 北 沈 10 路程 遥 远 , 路 交 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