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脉诊及辨证思维实训课的探索研究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本人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最近进行了一次脉诊的实验教学,以下是我的个人体
会。
首先,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
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人体的脏腑
气血,以及体内的病理变化,进而作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使用了手腕
脉诊和足踝脉诊两种方法,通过了解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来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
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脉诊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对细节的把握非常重要。
例如,对
于手腕尺部的脉搏来说,要注意脉象的弦滑、青筋、涩数、浮数等特点。
而对于足踝部脉
搏来说,则要注意脉象的涩缓、深浅等变化。
只有对脉搏的细节把握到位,才能更加准确
地进行诊断。
另外,在实验中还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和对比。
通过不断的练习,我们可以熟悉各种
脉搏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而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体质
和疾病的脉象,来对不同疾病的辨证论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脉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对比,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并做出相应的治
疗方案。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脉诊实训报告

脉诊实训报告一、实训背景脉诊是中医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于中医学生来说,掌握脉诊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脉诊技能水平,本校开设了相关实训课程。
我在这门课程中进行了一次实训,并撰写本报告。
二、实训过程1. 实训目标本次实训的目标是掌握基本的脉象分类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辨别常见的脉象类型。
2.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理论知识:介绍了脉象分类方法、常见脉象类型及其特征等相关知识。
(2)实际操作:教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取脉、如何判断脉象类型,并由学生互相练习。
(3)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了一些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其所属的脉象类型,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实训效果通过本次实训,我对脉诊技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取脉技能: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取脉,并能够准确地找到各个经络和穴位。
(2)判断脉象类型:我能够根据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常见的脉象类型。
(3)治疗方案:我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所属的脉象类型,给出相应的中药配方或针灸治疗方案。
三、实训感受1. 学习收获本次实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医诊断中脉诊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熟练地掌握了相关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我对于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明白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2. 学习困难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络和穴位位置比较复杂,我有时会出现取错脉的情况。
同时,在判断脉象类型时,由于不同脉象之间的差异比较微小,我有时会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3. 学习建议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水平,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加深对于脉诊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多练习: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3)请教专家:向有经验的中医师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
脉诊实训报告案例

脉诊实训报告案例
以下是一份脉诊实训报告案例,供参考:
实训日期:2021年6月15日
实训课程:中医诊断学
实训内容:脉诊
实训地点:中医学院实验室
实训时间:上午9:00-12:00
实训对象:20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
实训目的:通过脉诊实训,帮助学生掌握脉诊方法和技巧,提高中医诊断能力。
实训过程:
1.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首先,老师介绍了脉诊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脉象的分类、脉象的形态、脉相与
脏腑关系等。
并且,对特定脉象的含义进行了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脉象所代表的不同症状。
2.实际操作
然后,老师进行了现场演示,并请学生互相模拟脉诊。
学生们需要将手指放在另一个学生的手腕上,感受脉搏,并尝试区分不同的脉象和脉相。
3.学生总结
最后,老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
一个学生表示,在模拟脉诊时,他能够感受到不同脉象的明显差异,但在分辨脉相上还有些困难。
另一个学生说,通过实际操作,她对脉象的分类和脏腑关系更加清晰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脉诊于实践中。
实训总结:
通过这次脉诊实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感知不同的脉搏,并进行分类和鉴别。
同时,学生们探讨了脉诊与中医诊断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这些技能和知识将为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I导读:看了脉诊学员的分享,发现原来脉诊是这么生动易上手的学问,如果我早点遇到谢老师的脉诊课就太好了!(编辑/楚笛)2年时间,从指下难明到心中有数整理自脉诊学员葛玉芬直播分享19年下半年,我在北京进修。
当时对中医的态度,是喜欢但又没有方向——感觉中医有效,但这种疗效存在于古人的医案里或者是别人的分享中,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对于脉诊,我一直觉得很神奇。
虽然我也背过《濒湖脉学》,但仍指下难明。
不知道摸脉是在摸什么,仅仅是四诊里面的一个方面?也很好奇,大学里的带教老师对脉诊的讲解,到底是心中有数还是照本宣科。
当时我的临床状态,大多是根据问诊的信息去辨证然后开方,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管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办。
临床病人也不多。
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谢老师在灵兰开设的第一期脉诊课,因为正好在北京,就打算多学点东西。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开启了我对中医、对于脉诊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01一个脉诊模式,统一脉证方治虽然是脉诊线下课,一开始却实打实上了两天的理论课,课上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天人合一、全息理论、气化理论,这些虽然都学习过,但却从未融会贯通。
浮脉多虚,数脉多是中土不固,这背后的原理和关系,之前完全没有思考过,打开了新思路。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给了一个思考模式:先将脉进行分类,浮沉弦滑迟数、左右手脉象的不同,不同脉象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
左手:汗法、滋阴、利小便;右手:下法或温补,套用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当时听起来好像真的很简单,但又似乎有点机械,与之前学的知识也有相撞的地方。
比如五运六气要去考虑吗?临床所服的药物怎么考虑呢?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谢老师讲,中医摸脉摸的是气,我们通过把脉感受人的一个状态,再把这个状态化成自然的象,治法方药也就出来了。
比如《傅青主女科》里,胸满不思食不孕的病机其实是肾气不足,气降陷于下焦,脾胃难于运化,用的是并提汤。
后边有句话说“阳气不下陷,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生化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摘要】脉诊实验在中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力集中、耐心细致,以确保准确的结果。
脉诊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教师来说,合理设计脉诊实验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脉学的要领。
通过脉诊实验的实践,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重要性、注意事项、启发、意义、教学方法、总结1. 引言1.1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脉诊实验教学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脉搏的特点和脉搏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诊断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在脉诊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触摸和感受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并根据中医诊断学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诊断。
2. 正文2.1 脉诊实验的重要性脉诊实验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和掌握病人的脉搏情况,可以辅助医生判断病人体内的脏腑经络状况,诊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的变化。
脉诊实验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辅助诊断: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病人的脉象,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病位病性,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脉诊实验是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脉诊技能,进一步提高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3. 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脉诊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脉象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中关于脏腑经络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对中医诊断学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脉诊实验在中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而脉诊则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中
医脉诊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受益匪浅。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脉诊是通过触诊人
体脉搏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它基于中医的气血理论,通过脉搏的形态、频率、力度等
特征来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状态。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触摸不同人的脉搏,并记录下脉象的各项指标,进而分析研究。
这使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脉搏的变化与人体
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深了我对中医脉诊的理解。
通过脉诊实验教学,我对中医临床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医诊断注重整体观
察和辩证思维,而中医脉诊作为其中的重要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在
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摸取脉搏,还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辩证
思考。
当我们触摸到脉搏有力而有力时,可能与患者体内气血充足有关,那么我们就需要
进一步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这种整体
观察和辩证思维方式让我对中医诊治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我不仅对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获得了
实际操作的经验,并对中医临床思维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我今后的学习和实践
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20期·总第316期2019年10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1118236138.htm.[2]宋秋霞,王芳,宋莉,等.“全面二孩”政策下儿科医生需求与缺口测算[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2):65⁃70.[3]冯娜.儿科医生人才队伍萎缩的原因探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3):1660⁃1661.[4]李春菊,陈立.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4):2181⁃2183.[5]吕俊兴,徐天琛,Y Andrew ,等.政策调整下儿科医生的数量预测及分析[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7,10(1):34⁃40.[6]苏剑一.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是人才“供给侧改革”[J ].中国卫生人才,2016(4):12⁃13.[7]孟莛.多腿走路让儿科医生“提质增速”访中国医科大学校长闻德亮[J ].中国卫生人才,2016(6):16⁃21.[8]苏苗赏,徐漫欢.儿科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3):36⁃37.[9]何庆南.浅谈儿科医学人才培养[J ].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1):23⁃27.[10]吴佳男.首设中医儿科学:“远水”可否解“近渴”?[J ].中国医院院长,2017(10):30⁃31.(本文编辑:尹秀平本文校对:黄韶辉收稿日期:2019⁃02⁃19)《中医诊断学》是一门沟通中医基础论与中医临床课程,涉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桥梁课程。
但中医诊断学学科范围宽泛,一直存在着内容繁杂抽象、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以注入式的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对自觉学习感到厌烦,缺乏主动性,多为考试而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课堂知识与临床技能严重脱节,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越发凸显[1]。
当前《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便是突出课程内容的临床色彩,实现服务临床的教学目的[2]。
因此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中医辨证思维就显得尤为关键[3]。
我们选取了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脉诊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实训课进行教改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7级中医实验班30人,2017级中医1班46人、2班48人为研究对象,以2017级中医3班46人、4班48人、5班50人为对照,按同一教学大纲授课,以期末终结性评价为参照。
1.2脉诊实训课方法脉诊实训课3学时,按自然班上课,分集中示教、分组训练和考核评价。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模式。
1.2.1教师集中示教,师生配合示范集中示教由主讲教师先统一讲解脉诊操作规范,讲解时重点是强调脉诊操作的流程和操作规范。
示范由主讲教师为学生代表亲自诊脉,指出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演示各种手法并据学生具体情况灵活应用,班级中某同学脉象若是“反关脉”或“斜飞脉”,一定让其他学生亲自体验,以增加感性认识。
诊脉过程中告知学生“总按”“单按”“举、按、以学生为中心的脉诊及辨证思维实训课的探索研郭文娟李琳荣田松严芳(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山西晋中030619)摘要: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脉诊及辨证思维实训课教改效果。
方法比较教改班与对照班的脉诊技能、病案分析、期末考试总成绩。
结果教改班各项成绩均比对照班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此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脉诊技能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脉诊;辨证思维;实训课;教学改革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9.20.009文章编号:1672⁃2779(2019)⁃20⁃0020⁃03⁃GUO Wenjuan,LI Lingrong,TIAN Song,YAN Fang(Department of Basic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Medical College,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xi Province,Jinzhong 030619,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student ⁃centered,group collaboration,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ve"pulse diagnosis and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 training.Methods The pulse diagnosis skills,case analysis,and final exam results of the reform and control classes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teaching reform clas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class,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 <0.05).Conclusion This model enhances students 'pulse diagnosis skills and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 skills,an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udent ⁃centered;teacher ⁃student interaction;pulse diagno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inking;training course;teaching reform基金项目: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2016122】20第17卷第20期·总第316期2019年10月·下半月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寻”的适用情况和手法间的关系。
1.2.2脉诊技能训练“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每组6名学生,互扮医患,按照脉诊操作流程:定位、布指、运指,具体方法有:举、按、寻、单按、总按。
互相诊脉,真切感知脉诊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每位同学分别要记录小组内其余5位同学的脉诊结果,于统一设计的“脉诊实训报告”上。
学生互相诊脉时,带教老师在一旁观察操作是否规范,并对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1.2.3脉诊实训教改课的形成性评价脉诊训练结束后,老师要进行评价,评价分2部分。
第一部分,(1)由学生为教师切脉,边操作边叙述操作方法,教师评价每个学生掌握程度;(2)由教师为学生切脉,同时被切脉学生要讲清楚教师所用的具体指法;(3)2名学生之间互相切脉,操作时描述指法要领;(4)考查学生在切脉过程中是否注重口头交流与表达。
共4步,每步25分,满分100分。
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当场记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操作成绩在期末考试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第二部分,设计调查问卷,脉诊实训课结束后不记名现场作答。
综合两部分评价指标,为分析本教改模式的价值提供依据。
1.3辨证思维实训课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辨证思维实训课3学时,按自然班上课,先选取病案;再分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点评指导;最后考核评价。
1.3.1病案的选择病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课前教师在细化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的基础上,按小组数量准备足够的病案,要求临床常见,符合教学大纲。
教案来源为教师和名医的典型病案。
1.3.2辨证思维实训课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学生3人一组,按组在课前3天随机抽取病案,避免主观自愿选择的弊端。
每个病案附上2~3个问题,让学生以病案和问题为重点自学、思考、查阅资料。
课上分3步走:(1)限定时间,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讨论。
主要围绕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主诉、辨证依据的整理,辨证的步骤,病机分析,八纲、气血津液、脏腑辨证的结论;(2)每组派1名代表上讲台,讲解该组病案的辨证思维和诊断结果,反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讨论水平,强化中医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3)师生互动,在每组代表发言后,先让学生们自主评价,然后教师针对每组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讲评指导,抓住每一个病案中证型的特点,找出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反复练习、不断强化,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能力。
1.3.3辨证思维实训教改课的形成性评价在分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点评指导的辨证思维实训课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分3部分。
第一部分,每组代表发言后,根据该组病案分析步骤及正确与否,现场打分,代表该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第二部分,根据每位同学期末考试卷中最后一个病案分析题得分,进行评价。
以上2项成绩均在课程期末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第三部分,设计调查问卷,实训结束后不记名现场作答。
综合3部分评价指标,为分析本教改模式的价值提供依据。
2结果2.1问卷调查2次实训课后在2017级的中医实验班30人,中医1班46人、2班48人,共发放调查问卷124份,回收12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1脉诊实训课问卷项目及调查结果(1)有113人,91.13%的人,能准确找到寸口脉部位;(2)有120人,96.77%的人明确了左、右手寸关尺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3)有120人,96.77%的人明确三指屈曲时用指目;(4)有109人,87.90%的人清楚平脉为一息4~5次;(5)有118人,95.16%的人在脉诊实训课上为其它同学的操作点评;(6)有112人,90.32%的人能区分开举、按、寻、单按、总按,会运用3种以上手法;(7)有104人,83.87%的人可以识别同学中的斜飞脉或反关脉;(8)有111人,89.52%的人能识别出同学中3种以上常见脉象(大部分为健康人平脉);(9)有111人,89.52%的人认为本次脉诊实训课对脉诊操作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