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设计艺术研究的风向标——读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合集下载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作为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理念,已经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生态美学理念创造更美好的环境。

一、生态美学的意义生态美学也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的社会责任。

环境设计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与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与环境保护的责任。

通过生态美学的理念,环境设计艺术可以成为推动人类对自然环境关爱与保护的力量,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美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保护自然,建设更加美好的环境。

二、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1. 自然元素的融入在环境设计艺术中应用生态美学理念,最重要的就是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设计中。

无论是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还是室内设计,都可以通过融入植物、水景、土地等自然元素,使设计更加富有生机和自然的美感。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墙、室内花园、天然材料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更加愉悦、舒适的居住体验。

2. 环保材料的应用生态美学强调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因此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环保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选用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环境保护与设计艺术的双重目标。

利用再生木材、环保涂料、环保砖等材料,可以为环境设计艺术注入更多的环保理念,引领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3. 生态景观规划生态美学理念还可以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通过合理的植被规划、水系规划、土地利用等手段,打造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态湿地、生态森林、生态草地等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喜爱与保护意识。

4. 生态文化的推广通过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公益宣传等形式,传播生态美学理念,引导更多的人们关注环保与生态保护问题。

新视点新思维接地气--评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新视点新思维接地气--评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月前,一本素色封面的学术专著《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摆上了我的案头,早已记不清是第多少次翻阅全书和深入研读其中的部分章节了。

这是博士生导师刘文良教授辛勤耕耘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4年12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一本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激起我反复阅读甚至细细咀嚼的兴趣,主要在于其新颖独到的学术视点、严谨透彻的学术思维以及“接地气”的学术表达。

一、新颖独到的学术视点生态设计是当今及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生态设计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

刘文良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意识到,当前生态设计研究缺乏相适应的理论指导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也制约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他认为,生态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无论是时间背景、反理性观念、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多元化设计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耦合性”,生态设计正是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伸与共舞。

“后现代,重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朝着有利于保护自然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

设计的生态化,其目的也就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让人类的设计活动尽可能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

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的生态化以及生态设计,天生就是后现代设计的同盟军。

”[1]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他创造性地选择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研究”作为选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成功获得立项。

的确如作者所,言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后现代主义为生态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尽管后现代主义也确实存在着它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待“现代性”,对待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命运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其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还是后现代主义科技观自觉的生态转向,都是值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好好借鉴的。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作者:黄若愚程相占来源:《求是学刊》2020年第02期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生态美学;过程导向;地方认同;跨学科协作生态美学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兴美学形态,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语境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方生态美学正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学界一般将1972年约瑟夫·米克(Joseph W. Meeker)《走向生态美学》①一文的发表作为其起点。

中国生态美学的产生则晚于西方,最早探讨生态美学的研究也只能追溯到1992年《国外社会科学》所刊发的译文《国外生态美学》,并且直到2000年以后,中国生态美学才正式开始自觉建构。

然而,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中国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比西方生态美学更为繁荣和系统,至少可以说,在相关成果方面中国比西方更为丰富。

例如,迄今为止,中国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述多达30余部,而西方却屈指可数。

原因何在?不难发现,西方美学界对自然审美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环境美学的研究上,而早期真正进行生态美学理论探讨的大多是景观管理和环境艺术等实践领域的相关管理人员或设计师,而非专业美学家。

其生态美学思想更多的是一种对景观管理或者环境设计实践的理论概括,是基于应对一种景观实践问题的具体对策,而非一种纯粹的美学自身的理论革新。

西方生态美学的早期理论观念,诸如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致力于荒野保护的“大地美学”、保罗·高博斯特(Paul H. Gobster)針对森林管理的景观美学和高主锡(Jusuck Koh)应用于景观设计的生态美学,都是这一实践逻辑下的理论成果。

这就意味着中国生态美学的产生与西方有着不同的进路。

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是一种基于哲学本体论的理论演绎,而西方生态美学产生的一条重要路径则是对于环境设计实践的理论提升。

笔者目前所知的英语世界最早的一部以“生态美学”命名的著作——《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理论与实践》(以下简称《生态美学》)就正是这种关系的反映。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

论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环境设计艺术是指通过对室内外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环境。

而生态美学则是指在环境设计艺术中,注重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追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如今,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生态美学,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建筑设计中。

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自然环境与人类的交融之处。

生态美学要求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的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以此来规划建筑的布局、造型和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在设计建筑时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自然资源,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实现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生态美学在景观设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要求景观设计师在规划和设计景观时,注重保护和弘扬自然环境的特色,让人们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与自然的亲近和和谐。

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局植被、水体、地形等自然元素,打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景观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恬静。

生态美学还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体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生态美学要求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创造出舒适、健康的环境,并且保持与自然环境的一致性。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布置室内植物、采用环保材料、设计绿色空间等手段,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室内环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舒适。

生态美学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鼓励设计师和规划者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条件,加强环境规划和设计的生态意识,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将生态美学理念融入到设计中。

需要倡导和推广生态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的建筑技术等,以此来实现环境设计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引领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之旅——读刘文良《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

引领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之旅——读刘文良《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

DOI: 10.19362/10-1400/tb.2020.11.009引领生态包装设计的发展之旅——读刘文良《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黄洁,邵煜涵(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摘要:在生态保护的时代背景下,“绿色”“健康”“环保”等词语热度持续升温,人们的日常消费也更加倾向于绿色产品,包装设计的绿色化与生态化已经成为大众的日常所需。

刘文良教授的学术专著《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进一步规范了生态包装设计的科学理念,倡导生态包装设计的文化升华,凸显生态包装设计的应用价值,为未来包装设计的生态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遵循。

关键词:《绿色与安全:生态包装设计论》;生态包装;发展之旅中图分类号:TB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0) 11-0065-04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Eco-packaging Design——Reading Liu Wenliang’s Monograph “Green and Safety: Discussion on Eco-packaging Design”HUANG Jie, SHAO Yu-han(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ra, the words “green” , “health”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terms continue to heat up, and People’s Daily consumption is also more inclined to green products, packaging design of green and ecological has become the daily needs of the public. Professor Liu Wenliang’s academic monograph “green and safety: On ecological packaging design” further standardize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packaging design, advocated the cultural sublimation of ecological packaging design, and highlighted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ecological packaging design, for the futur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ackaging design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provides a more scientific follow.Keywords: Green and safety: On ecological packaging design; ecological packaging; a journey of development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国际标准制约下我国绿色包装设计的优化策略与方法研究”(XSP18YBC15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老年人药品包装视觉传达无障碍设计研究”(18A261)。

艺术与创意知识:生态艺术与环保的功能定位

艺术与创意知识:生态艺术与环保的功能定位

艺术与创意知识:生态艺术与环保的功能定位艺术与创意知识:生态艺术与环保的功能定位生态艺术是相对而言与环境保护相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环境危机的关注和对自然资源的珍爱。

生态艺术作品通常是通过营造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场景,向人们传达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生态意识。

生态艺术融合了艺术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创意形式。

生态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富有创意,以一个独立的艺术品或者项目展示更为生动。

生态艺术作品涉及的地域和环境都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思路营造出极富独特性的效果,将人文风情与道德价值融合。

例如,张震的作品《水不叫水》就是一件典型的生态艺术作品。

该作品主要借鉴了传统的山水画,通过改变山水的景象和将红色的水池与自然的景象相融合,成功地展现了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引导着人们关注和珍视水资源。

同时,生态艺术也有着很强的环保意义。

以现代化的设计和材质为例,生态艺术作品通常可以采用循环利用的技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减少了对自然的资源的占用。

比如,迈克尔·贾科布森在2000年创作的作品“石油泡泡”就用到了大量的废弃塑料袋,并利用重复和可循环的过程来表达人类对环境的恶意破坏。

生态艺术在环保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手法,生态艺术可以引导人们关注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东京都港区的芝浦工厂场地,在2018年召开了名为“集结吧,渔光岛”的生态艺术展览。

试图通过艺术形式和参观者互动,在观众中传递出环保的信息和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态艺术作品渐渐的在公共领域中被使用,成为城市绿色发展和生态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总之,生态艺术是以自然与艺术的融合为根基的一种创新形式。

从人们关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生态艺术不仅具有丰富的创意,更能有效的引导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环保减持。

生态艺术未来的趋势是和城市发展密不可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引导人们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生活中,促进艺术与文化的绿色发展。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生态艺术的创新之道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生态艺术的创新之道

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生态艺术的创新之道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探索生态艺术的创新之道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和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生态艺术逐渐成为艺术界的热门话题。

生态艺术旨在通过艺术的方式唤起人们对环境议题的关注,并探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本文将深入探讨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探寻生态艺术的创新之道。

一、生态艺术的背景与意义生态艺术是一种在媒介、形式和风格上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为创作主题。

它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和呈现,引发观众对环境议题的思考,并激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关心。

生态艺术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从而推动环境保护行动的开展。

通过艺术的形式,人们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到自然的美丽和脆弱,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生态艺术的种类与表现形式1. 环境装置艺术环境装置艺术是一种将艺术作品与环境融合的创作形式。

艺术家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设置艺术装置,改造景观,以唤起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例如,英国艺术家安迪·戈德斯沃西(Andy Goldsworthy)以自然材料创作的艺术装置,巧妙地将艺术与自然融合,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2. 环境行为艺术环境行为艺术是一种将行为艺术与环境问题相结合的创作形式。

艺术家通过身体和行动来表达对环境议题的思考,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中美艺术家邢禹泽在他的作品《50°北纬,90°东经》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3. 环境摄影艺术环境摄影艺术是一种通过摄影记录自然景观和环境问题的创作形式。

摄影家通过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脆弱,使观众对环境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的黑白摄影作品展现了美国西部壮丽的自然景观,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三、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1. 尊重自然在生态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首先要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创作的对象和合作者,而非仅仅作为背景或材料。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前景与趋势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前景与趋势

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前景与趋势作者:赵奎英刘艳芬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编者按:赵奎英教授是国内较早将生态语言学、语言哲学应用于生态美学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学者。

近日她接受了曾繁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中国现当代生态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刘艳芬教授的采访,回顾了自己的生态美学研究历程,重新梳理了“生态美学”这一概念在国内学界的最早提出,回答了生态美学研究中一些备受关注或受到质疑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生态美学由于性质和对象界定所遭遇的困境,生态审美观念转变及其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态语言学的动向及其对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的意义,生态美学研究的前景与趋势,如何解决生态美学的困境,如何看待“生生美学”与“生成”的关系,等等。

刘艳芬:赵老师,您好!多年来,您一直把生态美学、诗学与生态语言学、语言哲学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请您谈一谈您的第一篇生态美学论文是在什么学术背景和机缘下写作并发表出来的,并大致概括一下您的生态美学学术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谢谢!赵奎英:谢谢艳芬!我的第一篇生态美学论文《“存在本体”与“生态视野”——试谈中国当代美学的前景与出路》发表在《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上,机缘是2003年在贵州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学大会,有幸在大会上作了一个发言,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

承蒙学界前辈和同仁的鼓励,我的发言当时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反响,所以刚一下会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的郭利沙老师就来向我约稿,我在发言提纲的基础上写成了这篇文章,并有幸与曾繁仁先生、聂振斌先生、杨春时先生的生态美学论文一同发表。

如果说研究历程的话,我的生态美学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话题到问题、从研究者到践行者的过程。

我最初接触生态美学,并非完全自觉,主要是受恩师曾繁仁先生的感召和影响。

曾先生从一开始介入生态美学研究就非常投入,每次见面时他都会谈到生态美学,使我感到不了解生态美学就没法与老师对话了,所以就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这时生态美学对我来说主要还只是一个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 统一 , 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相得益彰 , 学术性 与可读性 完美契合 , 为其健康 发展献 上 了系列应对之 策 , 堪为 当前 生 态设 计
艺 术研 究之 “ 风向标” 。
[ 关键词 】 《 后现代语境 下的生态设计 艺术》; 生 态设计 ; 问题 意识 ; 学术性
[ 中图分类号] J 0 4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1 1 7 X( 2 0 1 5 ) 0 5— 0 1 2 4— 0 3
第2 0 卷 第5 期
湖 南工业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V o 1 . 2 0 N 。 . 5
0 c t . 2 0 1 5
2 0 1 5年 1 O月 J OURNAL OF HUNAN UNI VERSI TY OF TECHNOLOGY S OCI AL S CI ENCE EDI TI ON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1 1 7 X. 2 0 1 5 . 0 5 . 0 2 6
ZHOU Ho n g h u i ,XI ANG S h i s h i
( C o l l e g e o f P a c k a g i n g D e s i g n a n d A r t , Hu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u z h o u , H u n a n 4 1 2 0 0 7 C h i n a )
c a n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a wi n d i n d i c a t o r or f t h e c u r r e n t r e s e a r c h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s i g n a t. r

t h e l o t s o f p u z z l e s t ha t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s i g n c u r r e n t l y c o n f r o n t s .I t i s a n o r g a n i c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p r o b l e m a wa r e n e s s a n d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h i g h c o mp l e me n t a r i t y o f ma c r o a n d mi c r o r e s e a r c h,a n d a p e r f e c t it f o f t e c hn i c a l i t y a n d r e a d a — bi l i t y . By p r e s e n t i ng a s e r i e s o f c o u n t e me r a s u r e s f o r t h e he lt a h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s i g n a t ,t r h e b o o k
t v
近年 来 , “ 生态设 计 ” 渐渐成 为设计 界 一个 炙手
“ 赞歌 ” 的层面 。实现 广度 、 维度 与深 度研 究 的立体
可 热 的语 词 , 学术界 也 给予 了“ 生态设 计 ” 极高 的关
化效 应 , 是 当前 生态 设计 艺术 研 究层 次 提升 的必 然
A Wi nd I n di c a t o r f o r Ec o l o g i c a l De s i g n Re s e a r c h
— —
Re a d i n g E c o l o g i c a l De s i g n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P o s t mo d e r n i s m b y L i u We n l i a n g
生 态 设 计 艺 术 研 究 的 风 向标
读刘文 良《 后现代语境下的生 态设 计艺术》
周红惠 , 向 师 师
( 湖南 工业 大学 包装设计 艺术 学院 , 湖南 株洲 4 1 2 0 0 7 )
【 摘 要] 刘 文良教授《 后现代语境 下的生态设计 艺术》 一书 , 聚焦 于当前 生态设 计面 临的诸 多困惑, 问题意识 与对策探 求有
Ab s t r a c t :Th i s b o o k by P r o f .L i u We n l i a n g,t i t l e d Ec o l o gi c a l De s i gn i nt h e C o n t e x t o f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f o c u s e 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n
Ke y w o r d s :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s i g n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f o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e c o l o g i c a l d e s i g n ; p r o b l e m a w a r e n e s s ; t e c h n i c a l i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