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系统节能性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测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工作。
2 根据标准GB 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3 通常规定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用于对智能建筑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操纵及自动化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与集中管理的目的。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监控范围为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热源与热交换系统、冷冻与冷却水系统、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等各子系统。
4 检测项目4.1 空调与通风系统表1表24.3 公共照明系统表3表44.5热源与热交换系统表54.6 冷冻与冷却水系统表64.7电梯与自动扶梯系统表74.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接口表84.9中央管理工作站与操作分站功能表94.10系统实时性表104.11 系统可保护功能表114.12 系统可靠性检测表125 仪器设备过程校验仪、电流互感器、VC9801A+万用表、VC60B兆欧表、HDS1022M数字存储示波器、HC520温湿度计、DM1-010数字秒表、TES1350A数字声级计、AVM-01风速仪、MT4红外测温仪等。
6 检测程序6.1检测准备6.1.1仪器设备的检查检测前应确认检验用仪器是否完好,是否在计量检定测试的周期内,检验结果是否合格。
对仪器设备完好情况及调校情况应进行记录,对使用过程中仪器出现的故障及特殊情况也应进行全面记录。
6.1.2 检测仪器按其说明书规定预热,检测工具应在检测环境中放置足够时间。
6.1.3 测试前查看有关资料,工程设计方案,参照标准确定检测项目,必要时编写测试方案。
6.1.4检测前现场操作时,仪器设备自校,记录现场环境条件。
6.1.5对项目有效性进行检查与确认(查看工程是否完工等)。
6.1.6明确样品的编号原则。
6.2 检测方法6.2.1 空调与通风系统6.2.1.1系统操纵功能6.2.1.1.1在系统工作站将任意一台新风机的送风温度设置值改变,在新风机出风口用温湿度计测量温度,绝对误差应低于系统温度操纵精度;6.2.1.1.2在运行十分钟后,用温湿度计测量环境湿度,绝对误差应低于系统温度操纵精度。
设备检查作业指导书(定稿)

设备检查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了掌握线路状态,提高线路质量,快速、全面地获得线路检查资料,并对检查资料进行多种分析,及时了解线路状况,发现线路病害,提供线路修理工作计划,工作安排的详细资料。
2.适用范围使用轨道检查仪及手工进行线路和道岔检查。
3.作业质量3.1机具应由专业小组或专业人员负责检修、保养及使用。
3.2机具性能及各部件符合要求,运行状态良好。
3.3数据处理结果准确、真实、及时,无差错。
3.4检测数据与实际地点相符,误差前后不大于5m。
4.作业条件4.1 配备工具:轨道检查仪1台、道尺1把、支距尺1把、计算机1台、打印机1台、辙叉磨耗仪1台、钢轨侧磨仪1台、检查锤1把、一米板尺1把,塞尺1把。
4.2上线按规定设置防护员、联络员,操作员等定员5人(含1名班长)。
其中:1人执机、1人配合,1人随车防护、前后各1人距轨检仪800米随车移动防护。
4.3按线路静态检查月计划,日检测线路10-20km或道岔30-40组,按计划每月对管内所有线路和道岔检查1遍,按计划每季度要对曲线上股钢轨侧磨观测一遍,焊缝每季度使用 1m 直尺全面检查一遍。
4.4大风、大雨,大雾禁止作业。
4.5走行方向面向列车,仪器上道检查时应该按规定设置两端防护。
5.作业程序5.1作业准备5.1.1设备检查:检查前由班长布置当天安全注意事项,作业地点及要求,组装轨道检查仪,校正标准值,检查轨检仪是否正常,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确认防护已设好。
5.1.2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工地设置移动停车手信号防护并用对讲机联络,防护设好后方可作业;上下道床时,应踩稳踏牢,防止摔倒。
5.1.3作业中本线下道避车应距列车不小于800m下道,邻线下道避车应距列车不小于500m下道,人员距钢轨头部外侧2m以外避车,仪器在路肩上放置平稳,严禁放置在两线间和石碴边坡及以上;天窗点内检查时邻线来车时可不下道,但必须停止作业。
5.1.4检查人员携带工具下道后,应面向列车认真瞭望,防止列车上的抛落、坠落物或绳索伤人,并不得到邻线及两线间避车。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主要项目及要求

采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工程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节能的检测,且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系统节能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
受季节影响未能进行的节能性能检测项目,应在保修期内补做。
一、依据标准JGJ/T132-2009《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GB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19232-2003《风机盘管组》GB/T14294-2008《组合式空调机组》GB5700-2008《室内照明测量方法》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18204.15-2000《公共场所风速测定方法》GB/T18204.13-2000《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系统节能性能检测主要项目及要求三、其它约定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的项目和抽样数量也可以在工程合同中约定,必要时可增加其他检测项目,但合同中约定的检测项目和抽样数量不应低于GB50411-2007 标准的规定。
四、系统节能性能检测时,需要甲方提供以下资料(电子版CAD图)(一)建筑总图,采暖总图,以及动力站全套图纸、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建筑平面图;暖通空调施工图设计说明(包括暖通设备表),暖通空调系统图,空调水系统平面图,空调通风系统平面图,采暖平面图(包括采暖管路详图)(二)电气施工图设计说明(包括照明设备表),照明系统图,照明平面图;根据甲方提供的图纸,才能做出系统节能性能的检测方案,确定检测项目及数量,检测费用,测点布置等。
五、注意事项(一)检测的对象应是按设计要求完成施工安装且分项工程或系统已经调试完毕的通风与空调系统。
测试前,建筑围护结构应已安装完毕,户门已安装好。
(二)采暖通风空调系统各分项性能检验应在系统实际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检测。
采暖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工况:在水压试验合格的前提下,处于热态运行中的采暖供热系统满足一下诸条件时,则称该系统处于正常运行工况。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7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14.2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4.2.2 采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系统 节能性能检测的主要项目及要求见表14.2.2, 其检测方法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执行。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8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5 各风口的风量
6
通风与空调 系统的总风量
抽样数量
每个热源与换热 站均不少于1个 独立的供热系统
按风管系统数量 抽查10%,且不 得少于1个系统
按风管系统数量 抽查10%,且不 得少于1个系统
允许偏差或规定值 ≥0.92 ≤15% ≤10%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0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14.2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4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14.2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4.2.3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的项目和抽样数量 也可以在工程合同中约定,必要时可增加其他 检测项目,但合同中约定的检测项目和抽样数 量不应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5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14.2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4.2.1 采暖、通风与空调、配电与照明工程安 装完成后,应进行系统节能性能的检测,且应由 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 并出具报告。受季节影响未进行的节能性能检测 项目,应在保修期内补做。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5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系统节能性能检测
•13
14 建筑节能工程现场实体检验
系统节能检测作业指导书

业指导书批准人:颁布日期:实施日期:审核:编写:职业道德规范一、服从领导的统一安排,统一指挥。
二、爱岗敬业,积极热忱,恪尽职守,始终如一。
三、提高技能,持证上岗,无上岗证及不能胜任者不得独立操作报出数据。
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公正无私的作风对待检验工作。
五、不欺瞒客户,不得以不正确或无效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六、工作期间精力集中,不得漫不经心或擅自离岗。
七、不虚报、空报数据,以实测结果为准。
八、保质保量及时地完成检验工作。
九、有问必答,有惑必解,体现全方位高效优质服务。
十、衣帽整齐干净,室内环境清洁。
目录修改页职业道德规范目录第一章检测目的第二章适用范围第三章依据标准第四章检验仪器第五章检验步骤第六章数据处理第七章注意事项第八章附表第一章试验目的1.1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效果。
1.2掌握建筑系统节能检测的标准方法第二章适用范围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及节能技术措施的节能效果检验。
第三章依据标准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GJ 132-2001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DB13(J)63-200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 13(J)24-2000《民用建筑节能设计规程》JGJ 26-9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第四章检测仪器1、建筑节能系统检测箱2.第五章检测方法5.1室内平均温度检测5.1.1检测数量温、湿度检测面积应按照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检测面积不应小于总建筑面积的0.5%。
5.1.2检测条件1现场检测应避免在夏季高温高湿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进行。
2 测试期间,采暖空调系统应正常运行,且外窗处于关闭状态。
5.1.3检测方法测点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三层及以下的建筑应逐层选取空调区域布置温、湿度测点。
2、三层以上的建筑应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空调区域布置温、湿度测点。
3、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距楼面700~1800mm 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温、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性能测试作业指导书

性能测试作业指导书版本V1.02006/10/25文档修订摘要目录第1章、引言 (4)文档用途 (4)阅读对象 (4)名词术 (4)第2章、操作流图 (5)启动流程 (5)测试执行流图 (5)第3章、性能测试申请 (7)第4章、测试项目确认 (8)需求文档确认 (8)总体设计文档确认 (8)开发计划确认 (8)制定测试计划 (9)第5章、测试业务用例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6章、测试环境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7章、测试脚本开发调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配置场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9章、执行测试.. (19)第10章、生成测试报告 (21)第11章、测试结果分析产生调优建议 (22)第12章、项目结束经验总结 (23)第1章、引言文档用途根据公司性能测试项目需要,在这里对性能测试项目的过程和具体执行方法进行规范性的描述,在本文中对项目的申请、确认、接受、执行到项目的结束总结做了规范性的描述,在具体操作用根据项目的情况可以做适当的裁剪。
阅读对象●项目经理●性能测试工程师●需求人员名词术●性能测试评测系统综合能力的测试,评测系统在模拟环境中变现出来的性能●负载测试在一定压力下连续运行一段时间的测试●VU 虚拟用户●场景:是指执行测试的环境等信息,包括要跑那些脚本,在那些机器上运行这些脚本,运行时间,模仿多少个vu等。
燃料系统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

燃料系统设备检修作业指导书一、目的为规范燃料系统设备日常检查维护作业操作步骤,使作业活动有章可循,使作业安全风险评估和过程控制规范化,保证全过程的安全和质量;提高日常检维修效率,降低人员劳动力的浪费;最终达到设备平稳运行。
二、合用范围仅合用于燃料系统设备(包括管带机、破碎机、给煤机等)的日常检维修施工作业。
三、 操作程序Ⅰ 带式输送机的检修维护1、施工前准备a)作业人员开具相关作业票证,落实设备是否需要停电。
b)作业组长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安全交底。
c)进入现场前,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护耳器、劳保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
d)做好施工前5分钟隐患排查,检查工艺方面是否达到检修条件。
e)作业现场必须设立警戒绳隔离,无关人员擅自进入。
f)若设备大修,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审批后,方可作业。
2、施工准备(1)人员准备(必须是具有一定先关检修经验人员)人员要求:参预检修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必须了解现场生产情况、熟悉设备内部构造、熟知作业环节中的危(wei)险因素,熟知所检带式输送机的基本结构、性能、传动系统、电气系统知识,熟知《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机电设备检修质量标准》等相关规定并具备一定的检维修操作技能。
人员组成:钳工技师1人,高级工2人,中级工3人,初级工4人;另根据现场检修要求临时增加相应检修人员。
(2)工机具准备序号工具名称工具数量 安全检查情况备注1 活动扳手4件安全检查合格2 呆梅扳手17/19 4件安全检查合格3 撬棍根 2 安全检查合格4 呆梅扳手30mm 4件安全检查合格5 呆梅扳手12mm 4件 安全检查合格6 24mm 呆梅扳手件4 安全检查合格7 呆梅扳手16mm 件2 安全检查合格8 一字螺丝刀2件安全检查合格9 美工刀2件 安全检查合格10 手锤 1把 安全检查合格11 吊带 2根 安全检查合格12 大力钳 件 1 安全检查合格13 手动葫芦2吨 2件 安全检查合格14 皮带夹具 1套 安全检查合格15 吊车 1辆 安全检查合格16 叉车 1辆 安全检查合格17 卷扬机 台1 安全检查合格18 接油桶 个1 安全检查合格19 油盆 1 个 安全检查合格20 毛刷 把5 安全检查合格 3)材料准备(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机架不正或者左右摇摆 材料数量 矫正或者加固机架备注1 整条胶带向一侧跑偏,最大 石棉板 =2 〥接头不正 20kg 将胶带接头割断,重新接头2 轴承 跑偏在接头处 库房储备 10 套3 六角螺栓 M16*40 套200 由于溜槽安装不正或者物料在胶4 六角螺栓 M12*40 套50带上的块度重量不均匀,则要5 无载时不跑偏,有载时才跑 双头螺栓 给料点不正,造成胶带摆布偏载,M16*100 套 20校正溜槽安装位置;安装活动6 极压复合锂基脂偏 3# 负载不均桶2 可调挡板;在给料溜槽后面不远之处安装调心托辊,调整受7 重工齿轮油 150# 50kg 料处小托辊8 重工齿轮油 胶带边部破损,水分侵入使帯芯发320# 100kg9 煤油 生缩曲,引起两边磨擦阻力不同而胶带破损部份跑偏 50kg 将破边胶带进行修补,破损严10 上平行托辊 1150 ×Φ108造成跑偏 根50重的进行更换11 缓冲托辊 新胶带接头不正或者本身弯曲不直Φ1081150 × 根20 重新接头12 原先旧胶带不跑偏,更换新 平行托辊 950 ×Φ89 根20 将胶带加负荷,对称静置一段13 平行托辊 胶带后跑偏750 ×Φ89胶带太厚、成槽性差根20 时偶尔使用一段时间可以矫正14 立式托辊 250 ×89Φ 20根 成槽15 胶带无载时发生空车跑偏,而加上物料就能纠正 槽型托辊×133Φ465 胶带初张力太大根10 适当进行调整即可3、检修工序 (一)皮带的更换 、领取新皮带,用货车、吊车配合将其运送到事先选定的工作位置。
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模板

仪器/设备点检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设备名称:传动系数地点设备编号用途图示:①②编号点检项目点检工具状态周期○1电机目视、触摸 1.电机风扇网罩无污垢、灰尘堵塞通风孔。
2、电机运转无异响,焦臭味。
3、电线无裸露、破损、漏电现象。
4、电机是否有过热现象。
每日一次○2连轴器(轴对)目视1、螺丝是否松动。
2、是否清洁无油垢。
3、检查运行状态是否平衡。
4、连轴器上、下左右是否对整齐,间隙是否一致,避免不同心导致尼龙棒损坏。
每日开机时1 / 18仪器/设备点检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设备名称:减速机地点设备编号用途图示:①②③编号点检项目点检工具状态周期1 连轴器目视1、螺丝是否松动。
2、是否清洁无油垢。
3、检查运行状态是否平衡。
4、连轴器上、下左右是否对整齐,间隙是否一致,避免不同心导致尼龙棒损坏。
一周一次2 稀油镜目视1、必须看到有油流动,如无油滴下则必须立即停机检查。
2、检查油量是否合适,是否在标示线范围内。
每日生产时二小时一次3紧固螺丝1、检查螺丝是否紧固,检查油封是否完好,是否漏油。
2、检查机器表面是否清洁。
每日2 / 18仪器/设备点检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设备名称:稀油站地点设备编号用途图示:①②编号点检项目点检工具状态周期1 压力表目视检查两压力表指示压力必须相近。
每日一次2 注油孔目视打开检查油量是否合适每周三3 油质目视油质有无脏污,是否有沾性,里面是否含有水份。
二月检查一次回油滤芯,半年检查一次油质。
3 / 18仪器/设备点检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设备名称:连扎地点设备编号用途图示:①②②编号点检项目点检工具状态周期○1支撑辊目视 1.表面清洁无污垢。
2、密封性能良好,密封胶涂抹均匀,螺丝锁紧,防止乳化液进入。
每周三检查密封性能半月加一次油○2传动轴目视1、表面清洁无污垢。
2、检查油量是否足够。
3、注油孔不得堵塞。
4、安装时注意必须对正,保证同心度。
5、安装时必须得检查衬板是否正确安装,防止衬板掉落损坏传动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检测标准GB 50411-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DGJ32J 96-2010《江苏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32/J 21-2009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GB/T5700-2008《照明测量方法》二、检测项目1室内平均温度、湿度检测1.1检测仪器RR002温湿度自记仪(203-244)TR004双温记录仪(203-245)1.2 抽样数量及测点布置1.2.1 设有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建筑物,温度、湿度检测数量应按照采暖空调系统分区进行选取。
当系统形式不同时,每种系统形式均应检测。
相同系统形式应按系统数量的20%抽检。
同一个系统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房间数的10%。
1.2.2 温、湿度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原则:3层及以下的建筑物应逐层选取区域布置测点;3层以上的在首层、中间层、和顶层分别选取;1.2.3 温、湿度测点位置及数量还应符合规定:温、湿度测点应设于室内活动区域,且应在距地面(700~1800)mm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位置,湿度传感器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
检测时间不少于6h,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得超过30min。
测点数见表1。
表1:温、湿度计测点分布1.3 室内温、湿度计算 室内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ntt ni irm rm ∑==1, ptt pj ji i rm ∑==1,,式中:t rm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温度(℃); t rm,i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 个室逐时温度(℃);n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温度的个数;t i,j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 个测点的第i 个温度逐时值(℃); p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温度测点的个数。
室内平均相对湿度按下式计算:nni i rm rm∑==1,ϕϕppj j i irm ∑==1,,ϕϕ 式中:φrm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平均相对湿度(℃); φrm,i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i 个室逐时相对湿度(℃);n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的室内逐时温度的个数;φi,j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第j 个测点的第i 个相对湿度逐时值(℃);p ——检测持续时间内受检房间布置的相对湿度测点的个数。
2.空调系统的风量检测2.1检测仪器TSI9545热式风速仪(203-239)TSI8375套帽式风量罩(203-240)毕托管(203-240)2.2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总风量按系统数量抽查20%,不同风量至少抽查1个2.2.1现场检测一般条件:1)由试验机组至流量和压力测试界面之间的风管应不漏气;2)试验机组,应在额定风量下测量,其波动应在额定风量±10%之内;3)变风量机组,至少应测量单个工况点,即最大、最小和中间风量的工况;4)机组的测试工况点,可通过系统风阀调节,但不得干扰测量段气流流动。
2.2.2测点布置1)为了准确测定风管内的平均流速,首先要正确的选择测定断面和确定测点数。
根据流体的流动特点,测定断面应尽可能的选在气流稳定的直管段上。
2)实际测定中的选取原则是:测定断面应选择在机组出口或入口直管段上,且宜距上游局部阻力部件大于或等于5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并距下流局部阻力构件大于或等于2倍管径(或矩形风管长边尺寸)的位置。
当实际工程条件不能满足以上选在的原则时,可适当缩小选择距离,并尽可能的远离上游局部管件。
3)增加测量次数,可以保证测量的数据尽可能接近实际情况,在测量断面上确定测点数取决于断面大小和流畅的均匀性。
一般测点数选的越多,所测平均流速越准确。
2.2.1.1对于矩形截面风管,将测定界面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截面,尽可能接近正方形,边长最好不要大于200mm,截面积不大于0.05㎡,测点在各截面中处,具体规定如下:1)当矩形截面长短边之比<1.5时,在截面上至少应布置25个点;对于边长>2m的截面,至少应布置30个点(6条纵线,每个纵线上5个点)。
见图1及、表2。
2)当矩形截面长短边之比≥1.5时,在截面上至少应布置30个点(6条纵线,每个纵线上5个点)。
3)当长边<1.2m时,可按等面积划分成若干个小截面,每个小截面的边长在200~250mm之间。
表2 矩形截面测点位置纵线数每条线上点数测点距离X/A或X/H纵线数每条线上点数测点距离X/A或X/H纵线数每条线上点数测点距离X/A或X/H510.074610.061710.053 20.28820.23520.203 30.50030.43730.366 40.71240.56340.500 50.92650.76550.634 --60.93960.797 ----70.947图1 矩形风管理25点时的布置2.2.1.2 对于圆形截面风管,测点分布应遵循以下原则:设想将圆管断面划分为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同心圆环,每个圆环相互垂直的两条直径上的四个点就是测点的位置。
见图2、表3表3 圆形截面的测点布置风管直径≤200200~400400~700≥700圆环个数3455~6测点编号测点到管壁的距离(r的倍数)1 0.1 0.1 0.05 0.052 0.3 0.2 0.20 0.15 3 0.6 0.4 0.30 0.25 4 1.4 0.7 0.50 0.35 5 1.7 1.3 0.70 0.506 1.9 1.6 1.30 0.707 ― 1.8 1.50 1.30 8 ― 1.9 1.70 1.50 9 ― ― 1.80 1.65 10 ― ― 1.95 1.75 11 ― ― ― 1.85 12 ― ― ― 1.95图2 圆形风管三个圆环时的测点布置风管内部风量计算公式为:F v L -=3600式中 L ——风量(m 3/h )-v ——风管内的平均风速(m/s )F ——测定断面面积(m 2)当使用毕托管测得的直接数据是动差压,需要通过伯努利公式换算成风速。
ρpkv ∆=2式中 k ——测量装置系数; Δp ——动差压(Pa );ρ——表示气体密度(kg/m 3)2.3风口风量检测按系统数量抽查20%,不同风量至少抽查1个对于抽检系统各个风口都应单独测量、计算。
通风与空调系统总量小于10个,可酌情抽检20~50%;系统总数在20-30个时,抽检15-20;系统总数超30个时,抽检10~15%。
风口处的气流比较复杂,测定工作难度较大。
只有不能在风支管上进行测量时,才在风口处测定。
常用仪器有热球式风速仪、叶轮式风速仪、风量罩。
1)风量罩能迅速准确地测量风口平均通风量,无论是安装在顶棚、墙壁或者地上的送、回、排风口,配备相应的传感器都可以直接测出风速、压力。
尤其适用于散流器式风口。
2)叶轮式风速仪如果是格栅风口或者条缝形风口测量时可用叶轮式风速仪或者热球电风速仪紧贴送风口进行测量。
面积较大的风口可用定点测量法,即把边长划分为等于两倍风速仪直径的小方块,在每个小方块的中心逐个测定风速,最后取其平均值。
但修正系数的确定需要一些实验室典型风口的数据。
对于回风口的风量,由于吸气气流比较均匀,采用这种方法比较可行。
3 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3.1 检测仪器TDS-100H手持式超声波流量计(203-246)3.2 抽样数量及测点布置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3.3检测过程(1)超声波流量计在安装之前应了解现场的情况包括:①安装传感器处距主机距离为多少②管道材质、管壁厚度及管径③管道年限④流体类型、是否含有杂质、气泡以及是否满管⑤流体温度⑥安装现场是否有干扰源(如变频、强磁场等)⑦主机安放处四季温度⑧使用的电源电压是否稳定⑨是否需要远传信号及种类(2)选择安装管段对测试精度影响很大,所选管段应避开干扰和涡流这两种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的情况,一般选择管道应满足以下条件:①避免在水泵、大功率电台、变频,既有强磁场和振动干扰处安装机器②选择管材应均匀致密,易于超声波传输的管段③要有足够长的直管段,安装点上游直管必须要大于10D(D为直径),下游要大于5D④安装点上游距水泵应有30D距离⑤流体应充满管道⑥管道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现场人员操作(3)超声波流量计探头安装方式(Z法和V法)。
①通常情况下:管径D>200mm,选用Z法;管径D<200mm,选用V法;②但是,当管径D<200mm而现场情况为以下条件之一,也可以用Z法安装:当被测量流体浊度高,用V法测收不到信号或者信号很弱时当管道内壁有衬里时当管道使用年限太长且内壁结垢严重时③对于管道条件较好者,即使管径D>200mm,为了提高测量精度,也可以采取V法安装(4)求得安装距离,确定探头位置①将管道参数输入仪表,选择探头安装方式,求出安装距离②在水平管道上,一般应选择管道的中部,避开顶部和底部(顶部可能含有气泡,底部可能有沉淀)③V法安装:先确定一个点,按安装距离在水平位置量出另一点;Z法安装:先确定一个点,按安装距离在水平位置量出另一个点,然后测出此点在管道另一测的对称点。
(5)管道表面处理确定探头位置之后,在两安装点±100mm范围内,使用角磨砂轮机、锉、砂纸等工具将管道打磨至光亮平滑无蚀坑要求:光泽均匀,无起伏不平,手感光滑圆润。
需要特别注意,打磨点要求与原管道有同样的弧度(切忌将安装点打磨成平面),用酒精或汽油等将此范围擦净,以利于探头粘接。
(6)在传感器底面均匀地涂抹耦合剂,放置在管道上,然后观察仪表的信号强度与传输时间比,如发现不好,则细微调整探头位置,直到仪表的信号达到规定的范围之内。
(7)读取示值根据测量的流速,管道的管径大小,按式下式确定机组的水流量。
Q=A V式中:Q——空调机组水流量(m3/s);A——测量管段横截面积(m2);V——管道内流速流速(m/s)。
4 空调系统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检测 4.1 检测仪器TDS-100H 手持式超声波流量计(203-246) 4.2 抽样数量及测点布置按系统数量抽查10%,且不得少于1个系统 4.3检测方法同空调机组的水流量检测 5 平均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检测 5.1检测仪器TESTO-540多点照度仪(203-247) 5.2抽样数量每类房间或场所应至少抽测1个进行照度值检测。
5.3检测方法建筑室内照明照度测量测点在被测房间距离墙面1m 、距离地面0.8m 的工作台面或假定工作面进行测试。
照度测量宜采用矩形网格,间距一般在0.5-10m 间选择。
详见GB/T5700-2008附录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