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二章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高一第一第二章知识点

化学高一第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它研究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一、化学的定义和分类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相互转化的科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化学可以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
无机化学主要研究非碳化合物和一些含碳化合物,而有机化学则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具有质量和体积。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而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物质的种类、数量和反应条件。
四、化学计量与化学计算化学计量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变化和量关系的科学。
化学计算是根据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质量关系计算各种化学问题的方法。
第二章:原子与元素周期律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质量和电荷。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一种分类方式,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的规律排列在一起。
一、原子结构和质量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原子的相对质量和原子量原子的相对质量是相对于碳-12的质量,用原子质量单位(amu)表示。
原子量是一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的规律排列在一起,主要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指的是元素外层电子能级的数量,而族指的是元素拥有相同价电子数的元素群。
四、能级和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存在不同能级,能级越靠近原子核,能量越低。
电子排布遵循一定的规则,如电子填充能级、填充轨道等。
五、元素的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元素周期性表现在元素的化学性质随周期变化以及族内元素的性质相似等方面。
六、原子的离子化和化合价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离子后,会带有电荷。
《无机化学》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p1
p2
②蒸汽压下降的规律
拉乌尔定律: 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
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值(△p)与
溶液质量摩尔浓度的关系: △p=K·b(B)
蒸汽压下降公式:△p=K·b(B)
△p :蒸汽压的下降值
K:比例常数 b(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n (B ) b (B )= m (A )
(2)沸点升高
p总Vi = niRT
Vi ni pi φi= =x i= = V总 n 总 p总
结论: 体积分数=摩尔分数=压力分数
课本P17:
例题2-1: 在0.0100 m3容器中含有2.50×10-3 mol
H2、1.00×10-3 mol He和3.00×10-4 mol Ne,
在35℃时,各气体分压是多少?总压为多
m (B ) ρ(B )= V
单位:g/L
各种浓度表示方法比较
浓度表示方法 概念∑ 公式 单位
1、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c (B )=
ρ(B )=
b (B )=
n (B ) mol/L V
m (B ) g/L V
n (B ) m (A )
mol/kg
2、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质量。
凝固点的降低与溶液的质量摩尔 浓度成正比:
△Tf=Kf·b(B)
凝固点降低公式:△Tf=Kf·b(B)
△Tf :凝固点降低数值。
Kf:凝固点降低常数。 b(B):质量摩尔浓度。
(Kf只随溶剂不同而不同 )
例题2-3:
溶解2.76 g甘油于200 g水中,测得凝 固点为-0.279℃,已知水的Kf=1.86 K· Kg· mol-1,求甘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精品课件】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章大阶段高考总结化学基本概念课件

大阶段高考总结(一) 化学基本概念
本阶段的基本概念非常多。主要包括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物理 量;两种重要反应(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和规律。在 命题方向上主要有:①以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为载体的有关粒子计算 与判断,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判断,③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判 断与得失电子守恒计算。高考命题难度主要以中档题为主,题型可以 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典例 3】 (2021·广州高三二模)下列实验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书写正确的是( ) 实验 编号 试剂 a
含氯物质
现象
① NaHS 溶液 新制氯水
出现乳黄色沉淀
② NaHCO3 溶液 新制氯水
产生无色气体
③ KClO3 溶液 浓盐酸 产生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④ NaHSO3 溶液 浓盐酸
D [1 L 0.1 mol·L-1 NaClO 溶液中 NaClO 物质的量为 0.1 mol, ClO-水解,因此含有 ClO-的数目小于 0.1NA,故 A 错误;将 1 mol NH3 完全溶于水,氨气溶于水是可逆反应,因此所得溶液中 n(NH3)+ n(NH3·H2O)+n(NH+ 4 )=NA,故 B 错误;1 L 0.1 mol·L-1 NaHSO4 溶液 中 NaHSO4 物质的量为 0.1 mol,NaHSO4 电离出钠离子和氢离子,因 此含有的阳离子数目为 0.2NA,故 C 错误。]
C.50 mL 18.4 mol·L-1 浓硫酸与足量铜微热反应,生成 SO2 分子 数目为 0.46NA
D.某密闭容器盛有 0.1 mol N2 和 0.3 mol H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 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 0.6NA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无机化学(三)复习总结

<期末总结>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平衡
➢掌握重要的概念、函数和方程; ➢掌握化学平衡; ➢理解热力学第一、二、三定律。
一、基本概念
1)系统、环境:
指定的研究对象为系统,系统外 与之有关的 部分为环境。系统可 以分成三类:开、封、孤
3)状态、状态函数:系统一
切宏观性质的总和为状态;表征体 系状态的物理函数即为状态函数,
五、化学平衡理论
1. 平衡态: 给定条件下,反应的ΔG = 0时的状态即为平衡 态,平衡态是化学反应可达到的限度。
对于任意一个化学反应:0 = ΣvB B 热力学等温方程:ΔrGm(T) =ΔrGmӨ(T) + RT·lnQ
Q称为反应商: Q = ∏(B/BӨ)vB 其中:
气相物质:(B/BӨ)vB = (pB/pӨ)vB 水溶液: (B/BӨ)vB = (cB/cӨ)vB 纯固、液相物质: (B/BӨ)vB = 1
2)多重平衡规则
如果一个总反应是多个分反应的总和,则总反应的平衡常 数是多个分反应平衡常数的乘积.
例如:A B1 B2
则有:K
A
K B1
K
B2
同理:A B1 - B2
则有:K
A
K B1
K B2
3、 化学平衡的移动 吕·查德里原理 如果改变平衡系统的某一个条件(如浓度、 压力、温度等),则平衡就会向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应热就叫做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生成焓(Δf HmӨ)。
规定1: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 0. Δf HmӨ(B指定单质 ,T) = 0 规定2:水合氢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 0. Δf HmӨ(H+,aq,T) = 0
5.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及其计算 对于反应: 0 = ∑(vB B)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课件: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律(29张PPT)

电负性
1.电负性 (1)概念 ①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 化学键 的电子。 ②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 键合电子 吸引力 的大小。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 越大 。 (2)衡量标准 电负性是由美国化学家 鲍林 提出的,他以氟的电负性为 4.0 作为相对标准,得出了各元素的电负性。
5.已知元素的电负性和原子半径一样,也是元素的一种基本性质,下表给
出14种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 Al B Be C Cl F Li Mg N Na O P S Si
电负 1.5 2.0 1.5 2.5 3.0 4.0 1.0 1.2 3.0 0.9 3.5 2.1 2.5 1.8
1.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的规律 (1)同种元素的离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 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r(Cl),r(Fe)>r(Fe2+) >r(Fe3+)。 (2)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r(O2-)>r(F-)>r(Na+)>r(Mg2+)>r(Al3+)。 (3)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r(Li+) <r(Na+)<r(K+)<r(Rb+)<r(Cs+),r(O2-)<r(S2-)<r(Se2-)<r(Te2-)。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电负性是人为规定的一个相对数值,不是绝对标准 ( √ )
(2)元素电负性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对键合电子引力的大小( √ )
(3)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4)同一周期电负性最大为稀有气体元素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第一二章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结构型式
适用的相态
应用举例
反应釜(包括 液相、气-液相、液-液 苯的硝化、氯乙烯聚合、高压聚乙烯、
多釜串联)
相、液-固相
顺丁橡胶聚合等
管式 鼓泡塔
气相、液相
石油裂解、甲基丁炔醇合成、高压聚乙 烯等
气-液相、气-液-固(催 硫酸的生产、苯的烷基化、二甲苯氧化、
化剂)相
乙烯基乙炔合成等
固定床
气-固(催化或非催化) 二氧化硫氧化、氨合成、乙炔法制氯乙
• 由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料的浓度随时间不断 变化,所以间歇反应是不稳定过程。这类反 应器通常是使用釜式反应器。
• 间歇反应器能用一釜进行多品种的生产, 操作灵活性与弹性大,投资小,适用于小 规模多品种的生产过程。
• 但间歇反应器操作需要较多的辅助时间(投、 出料,清洗、升温等),所以设备的利用率 低,产品质量不易均匀,特别在聚合物生 产时会使聚合产物的聚合度及其分布发生 变化,影响产品的性能。
第二章 化学反应工程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第一节 化学反应和反应器分类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二、反应器的分类 三、连续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的两种理想型态
一、 化学反应的分类
• 按化学反应的特性分类 • 按反应物料的相态分类 • 按反应过程进行的条件分类
(1)按化学反应的特性分类
反应机理
简单反应、复 杂反应
3. 一级可逆反应
三 复合反应动力学方程式
• 复合反应是有几个反应同时进行,要用几 个动力学方程式来描述。
• 常见的复合反应有平行反应、连串反应、 平行连串反应。
1. 平行反应
2. 连串反应
由上图可以看出,A的浓度呈指数下降,S的浓度随反应 时间呈连续上升形状,而R的浓度随时间上升到一个最大 值后再下降。将式2-32对t微分,就可以求出tma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基本概念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2.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如O2、Cl2、N2、Ar、金刚石、铁(Fe)等。
HD、16O、18O也属于单质,单质分为金属单质与非金属单质两种。
3.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化合物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酸、碱、盐和氧化物等。
4.酸电离理论认为:电解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
常见强酸:HCIO4、H2SO4、HCl、HNO3常见弱酸:H2SO3、H3PO4、HF、HClO、H2CO3、H2SO3、CH3COOH…5.碱电离理论认为,电解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ˉ的化合物叫碱。
常见强碱:NaOH、KOH、Ba(OH)2、Ca(OH)2常见可溶碱:NaOH、KOH、Ba(OH)2、Ca(OH)2、NH3.H2O常见弱碱:NH3·H2O、Al(OH)3、Fe(OH)3…6.盐电离时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盐的分类:①正盐:如:(NH4)2SO4、Na2SO4…②酸式盐:如NaHCO3、NaH2PO4、Na2HPO4…③碱式盐:Cu2(OH)2CO3…④复盐:KAl(SO4)2·12H2O…7.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按组成分:金属氧化物:Na2O、Al2O3、Fe3O4…非金属氧化物:NO2、CO、SO2、CO2…(2)按性质分:不成盐氧化物:CO、NO成盐氧化物:酸性氧化物:CO2、SO2…碱性氧化物:Na2O2、CuO…两性氧化物:Al2O3、ZnO (不要求掌握)过氧化物:Na2O 2超氧化物:KO28.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所形成的不同的单质为同素异形体。
(1)常见同素异形体:红磷与白磷;O2与O3;金刚石与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9.原子结构示意图用以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在各层上排布的简图,如钠原子结构简图为:表示钠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弧线表示电子层(3个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电子数(K层2个电子,M层1个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也叫原子结构简图,它比较直观,易被初学者接受,但不能把弧线看作核外电子运行的固定轨道。
10.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过程的式子。
①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
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用“”链接。
②弱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
HCO3-CO3-+ H+③强酸的酸式酸根的电离用“=”。
HSO4-= SO42-+ H+④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进行。
H 3PO4H2PO4-+ H+H 2PO4- HPO42-+ H+HPO42- PO43-+ H+⑤多元弱碱的电离认为一步完成。
Fe(OH)3Fe3+ + 3OH-11.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如下:①可拆的物质:强酸、强碱、可溶盐②强酸:浓硫酸无氢离子不可拆③强碱:氢氧化钙不是全溶状态不可拆④离子方程式除了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外,离子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电荷总数一定相等(离子电荷守恒)。
12.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1.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即A +B + C…=E如:CaO + H2O= Ca(OH)24NO2+ O2+ 2H2O =4HNO3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经过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即 AB = C + D …如:CaCO3= CaO + CO2↑ 2KMnO4= K2MnO4+ MnO2+ O2↑3.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2Mg + CO2= 2MgO + C4.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gNO3 + HCI=AgCl ↓+ HNO31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1.基本概念①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②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被还原。
(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③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物质。
④氧化性:物质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物质失电子的能力。
⑤氧化产物:氧化反应得到的产物。
还原产物:还原反应得到的产物。
⑥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反应,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
2.概念间的关系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①表现性质规律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②性质强弱规律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还原产物还原剂失电子→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③反应先后规律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
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④价态归中规律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⑤电子守恒规律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4.氧化性、还原性大小的比较(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a、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b、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如:2KMnO4+ 16HCl = 2KCl + 2MnCl2+ 5Cl2↑ + 8H2O(常温)MnO2 + 4HCl(浓)= MnCl2+ Cl2↑ +2H2O (加热)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KMnO4>MnO2。
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如:2Fe + 3Cl22FeCl3,S + Fe FeS ,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Fe3+、Fe2+),可判断氧化性:Cl2>S。
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简记:左>右(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NO3-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NO3-显氧化性;又如KMnO4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
14.物质的量相关(1).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总和称为相对分子质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符号是n。
用来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多少。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摩,用mol表示①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原子、分子、离子、电子或其他微观粒子。
②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用6.02 ×1023 molˉ1这个近似值。
③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N)有如下关系:n=N·NA (3).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
用M表示,单位:g·molˉ1或kg·molˉ1。
①任何物质的摩尔质量以g·molˉ1为单位时,其数值上与该物质的式量相等。
②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如下:M=m ·n(4).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用Vm 表示,Vm=V÷n。
常用单位L·molˉ1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molˉ1。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会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5).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CB =nB(mol)/V(L)(nB是溶质B的物质的量,V是溶液体积),单位是mol·Lˉ1。
15.分散系1.分散系化学上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成很小的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所组成的体系。
分散成粒子的物质叫分散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
分散质、分散剂均可以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2.四种分散系比较溶液胶体浊液微粒直径<1nm 1~100nm>100n m微粒组成分子或离子分子的集合体或高分子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特点均一、均一、稳不均一、不稳稳定、透明定、透明定、不透明能否通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通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无有无实例蔗糖水食盐水蛋白溶液淀粉溶液石灰乳、油水3.胶体(1)定义:分散质的微粒在1nm~100nm之间分散系,叫作胶体。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②布朗运动③电泳现象④胶体聚沉(加入电解质、加入带异种电荷的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聚沉)。
4.胶体的应用(解释问题)①沙洲的形成②卤水点豆腐③明矾(或FeCl3)净水④工业制皂的盐析⑤冶金工业电泳除尘16.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电解质凡是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能电离进而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时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分别向两极运动,并在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说,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时导电是化学变化。
2.分类(1)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几乎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强碱、大部分的盐、金属氧化物)(2)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定义水溶液里完全电离的电解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化学键种类离子键、强极性键极性键电离过程完全电离部分电离表示方法用等号“=”用可逆号“”代表物强酸:HCl、H2SO4、HNO3、HI强碱:NaOH、KOH、Ba(OH)2、Ca(OH)2绝大多数盐:NaCl、BaSO4弱酸:H2S、H2CO3、H3PO4、HF、CH3COOH弱碱:NH3·H2O个别盐:HgCl2、Pb(CH3COO)24.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都不能电离也不能导电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