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火柴(2014广西来宾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

合集下载

广西桂林201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广西桂林201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广西桂林201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味精的食用(1)味精也被称作“味素”,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

它是一种白色晶体,常用..面筋或大豆为原料经化学加工而制成。

大豆、面筋都是富有蛋白质的食物,人们把它们加入到稀盐酸中煮沸数小时,让所含蛋白质,变成各种氨基酸,然后把溶液在低压下蒸发、浓缩,加入碳酸钙和适量的石灰,除去过剩的盐酸,再加入酒精,这时谷氨酸就以谷氨酸钙和氯化钙的复盐形式沉淀出来。

把沉淀分离,溶解于水,再加入碳酸钠,蒸浓,便得到白色谷氨酸钠结晶体——味精。

(2)谷氨酸钠可以水解成谷氨酸,谷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它具有强烈的鲜味。

据实验...,味精用水稀释 3000 倍后,仍有鲜味。

谷氨酸是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份,因此味精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炒菜、做汤时加点味精,会使汤、菜更加鲜美,因此能使人增加食欲,诱发消化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所以味精又有补充营养之功。

(3)有人认为味精吃多了会中毒,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保健组织和联合国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早已确认,长期食用味精不会中毒。

人的大脑组织能氧化谷氨酸,所以食用味精有利于改进和维持大脑的机能,使精神振作。

对神经衰弱以及改善神经有缺陷的儿童的智力,均有一定疗效。

味精还可作为药剂来使用,医疗上常用口服或静脉滴入的办法,治疗肝昏迷病人。

因为谷氨酸钠和血液中过多的氨结合成谷氨酰胺,可以使肝昏迷病人症状迅速好转,血氨值下降,很快恢复到清醒状态。

(4)不过,使用味精应特别注意温度,注意烹饪方法。

烧菜时,不要过早地放入味精,如果烹调加热至 120℃以上,谷氨酸钠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焦谷氨酸钠,不仅鲜味减退,还有轻微..的毒性。

所以炒药、做汤时,应在临出锅时放入,且不要把它放在加有碱或小苏打的菜中,以免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而失去鲜味。

(5)通常情况下,每人每天食用味精不宜超过 6 克。

否则,可能产生头痛、恶心、发热等症状。

2014中考试卷及答案

2014中考试卷及答案

2014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第Ι卷(选择题,共24分)一、积累与运用(共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栖.息(qī)瑰.丽(guī) 手不释.卷(shì)B.和睦.(mù) 温馨.(xīn) 娓娓..动听(wěi)C.造诣.(zhǐ) 停泊.(bó) 可歌可泣.(lì)D.宁.可(nìng) 娴.熟(xián) 惟妙惟肖.(xiào)2.下列句子中使用标点错误..的一项是A.我喜欢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B.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C.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D.彭德怀边走边说:“少奇同志,快问问那个睡着的小同志,周团长去什么地方了”?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谈论柳州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B.提高学习成绩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想靠考前突击,一口吃成胖子,显然是不切和实际的。

C.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以来,我市各乡镇、村屯根据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模式。

D.纷扬的白雪里,一个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随着城市建设的强力推进,如今,柳州不仅是工业大城市、文化大城市,而且是广西的一张名片。

B.勤俭节约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引导他们树立崇尚节约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节约。

C.为了庆祝五四青年节,李丽建议举办读书交流会,杨玲建议进行演讲比赛。

我同意他的建议。

D.《八桂大歌》以炫丽的舞台艺术深深打动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多彩的画面和优美的唱腔让观众听得入迷。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2014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D敬业的老师。

②课堂被窃笑搅起波浪让“我”怒火中烧,说明“我”是一个严格而比较急躁的老师。

③课间平息了自己的怒气,说明“我”是一个能及时反省、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④亲自家访,说明“我”是一个注重了解真相、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老师。

⑤鼓励潘小锋发挥特长,说明“我”是一个爱护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的老师。

(答出任两点即可;概括具体情节0.5分,评价特点1分,只要是结合原文的具体情节分析,意对即可。

只写情节而没有评价0分,只写评价而没有情节1分。

)2014年孝感市(三)现代文阅读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包利民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

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

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

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

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

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

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

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

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

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

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⑪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⑫“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⑬“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

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⑭“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⑮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⑯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⑰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

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敢,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⑱“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⑲“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57试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57试题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57〔五七〕阅读下面文章,答复第1—6题。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一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如今乘车啊,真是……〞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这时,一只大手抓住伞柄,助她往前一顶。

只听“咝——〞,伞面被尖利的破璃撕开一道口子,伞骨也断了一根,但洞口又封住了。

“唷——〞在乘客的可惜声中,姑娘却朝着身边这位四十多岁、面带歉意的大汉感谢的笑了,笑得弯了眉毛。

“你去吧,我来!〞大汉胸前红字告诉人们,他是一位钢铁工人。

他的声音也像金属撞击一样铿锵有力。

姑娘又去忙着招呼售票,只是声音更甜更亮。

“玻璃窗修好了?〞盲人夫妇问。

“雨停了。

〞大汉答复。

“那就好。

〞乘客们都好心的笑了,车厢里显得格外温暖。

公一共汽车又驶过两站。

大汉身边一位正在背外语的小伙子突然伸出手说:“你该下车了,交给我吧!〞“你怎么知道?〞“咱们都是老乘客了。

〞“那,哈哈……〞又过了两站,小伙子也要下车了,一位女同志刚想接过来,可是伞柄却被一个面皮白白的学生急忙抢了过去。

周围的人又笑了。

一站又一站,一人又一人。

伞柄被众人握得暖烘烘的。

这暖意..不断传给后来者,也传给了车厢里的每一个人。

〔选自小小说?伞?〕1.本文运用的表达方法是_____________2.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在冷风骤雨的天气里,公一共汽车车厢玻璃破了以后,售票员和乘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怀念火柴阅读答案

怀念火柴阅读答案

怀念火柴阅读答案【篇一:2014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试题(后附答案)】ss=txt>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6页。

2.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和姓名。

3.第Ⅰ卷作答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第Ⅱ卷作答时,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说明:第Ⅰ卷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狼藉嶙峋根深蒂固吹毛求疵b.斓语踌躇顾名思意对答如留c.喑哑酝酿义愤填鹰无动于忠d.侧隐匍匐期期艾艾广貌无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在科学大会上的即兴演讲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与无奈。

....c.从燕子呢喃到荷花盛开,从蝉鸣噤声到大地沉寂,大自然年年如是,用心良苦。

....d.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她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世界网坛的骄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b.马尔克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深受各国读者喜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d.马航mh370客机失联后,马政府的搜救态度一开始就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泛滥关注。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1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回去,给老屋换片瓦立新①父亲念念不忘的是老屋,那个立于乡下老家的三间破旧砖瓦房。

②最近,父亲总嚷着要回老家,说,老屋屋顶的瓦要换,多雨的天气要来了,碎瓦不换掉,房子会被雨漏倒的。

③我抽不出空回去,更不同意父亲一人回去,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老屋又年久失修,上去换瓦,很不安全。

④“等我有空再送你回去吧!”我搪塞道。

父亲说:“哪天有空?屋倒是不等人的!”我有些不高兴:“倒了就倒了,我再帮你建一个小洋楼。

”⑤父亲一脸不开心,说:“新盖的房子,那能跟老屋一样吗?你们的气息都渗到老屋的墙壁里去了,就拿厨房来说,你们兄弟几个,谁没在里面烧过锅,烘过火,蹭过锅台?新建的,里面有吗,你们会对它有感情?屋子跟人一样,不处久了,哪来的感情?”⑥父亲的话,让我无以应对,我也曾让儿子站在老屋的各个角落,给他拍照,跟他说发生在老屋里的往事,可他并不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他对老屋不熟悉,没感情。

⑦在父亲的催促下,前几天,我终于和他回了一趟老家。

几个小时后,老屋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它站立在杂草荆棘丛中,如同一个孤寡老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想问我们为何久不归来,但它终究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一直沉默着,沉默得让我心酸。

⑧父亲从屋内找到一把生了锈的镰刀,将杂草荆棘全都砍倒了,屋前一下开阔了起来。

⑨看到满屋子都是灰尘,父亲顾不上歇一歇,又拿起扫帚,开始扫地除尘。

我说:“换完瓦,我们就走了,又不住,扫它有何用?”⑩“要扫的,”父亲边扫边说,“老屋是有灵性的,我们扫了,它就知道主人回来过,没忘了它,没不要它,它就会努力的活得更久,在风雨中自我站立得更久。

反之,它就会倒塌得很快。

其实,老房子跟老人是一样的,需要被在乎,被关注。

”⑪扫完屋后,他又在我的帮助下,爬上屋顶,逐一扫去瓦片上的枯枝败叶,拔去瓦楞边的杂草,拿掉冻碎的瓦片,再换上一片片新瓦……⑫儿时,每年我都曾目睹过父亲上房换瓦,那时的他,身手敏捷,动作果敢,根本不需要人帮,可现在他老了,动作缓慢而笨拙,而且有些许胆怯状,我不敢去催他,怕他一着急,踩塌了屋梁,摔下来。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14试题(共3页)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14试题(共3页)

中考(zhōnɡ kǎo)语文记叙文阅读训练14〔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门的悬念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

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

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缺乏为奇的群众行为。

.教诲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

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

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巩固的门。

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

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巩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巩固的门〞,意味深长。

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巩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答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文中说,“它把一个(yīɡè)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

〞这“易碎的梦〞详细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

〞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诲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答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念火柴
在这个自动打火的年代,我竟然怀念起了那小小的火柴。

火柴,多数都是用松木做的。

点燃时,那股松香味儿,那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淳厚。

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我小时候,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我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儿为何如此热衷,再就是想闻那种好闻的松香味儿。

我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

我记得,他们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

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

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嘴里含着的烟上,
那动作是快速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

帮人点烟因此也算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独特的一个场景。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

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起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起彼此内心的温情。

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也并不多说什么,这些平时辛苦而粗糙的男人们,他们用这种亲近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更实在更温暖的内容。

而我的父亲,常常是随身带着火柴的那个人。

至今还记得那个动人的场景。

夜晚,吹着寒风,生产队加班修水库,几十个社员默默劳作着,起落的镢头、铁锹,在夜色里划动零星的天光。

这时,几个想抽烟的叔叔伯伯走过来,围在总是随身带着火柴的父亲面前。

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

这时,我那手捧火苗的父亲,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像一位古代的祭司,主持着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依和相知,将手中细微的火焰依序递给围在身边等待接火的乡亲们。

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而包含着宗教意味的精神仪式:那手持火苗的人,大家围在一起,默默地重温心灵的约定。

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炷香。

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和乡亲们的脸,这些古老的乡土的脸,显得那样质朴、单纯、温和。

淡淡的烟缕缭绕着他们,质朴的脸上荡漾着平和、安详的佛光。

然后,衔着火苗各自散去,那温暖的烟缕,长久缭绕在岁月的上空。

我想,那时,我卑微的父亲心里,一定会生起一种被别人需要和被看重的幸福感觉。

而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心里也会泛起一种尊重和感激的细微情思。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

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

谁的衣兜里,还揣着朴素、温和、亲切的火柴?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
(有删改)19.简要概括文中围绕“怀念火柴”写的两个场景。

(4分)
答:
20.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1)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答:
(2)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答:
21.“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这一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答:
2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4分)
答:
【参考答案】
19.(1)辛苦粗糙的农人在劳动间隙点烟的场景;(2)夜晚父亲递火、乡亲们接火点烟的场景。

20.(1)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点燃火柴后松香的味道,如同雨后森林土地和草木散发的气味儿——芬芳、清新、纯粹、淳厚;和母亲头发的味道比较,写出对火柴的喜爱、眷恋之情。

(2)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充分展示了父亲被别人需要的幸福感以及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对父亲的尊重和感激。

“亲切”二字体现了生活在乡村的父辈们之间宽厚的感情。

21.不能删除。

这一段照应了开头,首尾圆和,使文章结构完整;写出对远离我们的芬芳、清新的土地和草木的怀念,深化了中心。

22.内容上:两个反问,写出了火柴以及以父辈为代表的一种乡村的温情生活。

生活中的一种虔诚感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现实,表现了作者深深地怅惘和怀念;加强了语气,深化了文章中心。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

(2014广西来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