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几千年前,地球的主宰是恐龙。
到了白垩纪末恐龙全部灭绝,为什么会突然灭绝了,众说纷纭。
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一天,一颗长长的慧星撞上了地球,细小的慧星雨与大气不断摩擦放电,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化合,形成酸性的NOx,形成酸雨导致森林衰退,恐龙因缺乏栖息场所和食物而灭绝。
不仅如此酸雨还会危害人体健康、破坏土壤、植被。
1、酸雨的概念酸雨这一概念是英国化学家RA史密斯于1872年最先提出的。
顾名思义,酸雨就是显酸性的雨。
目前,一般把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
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水”。
又称为“酸沉降”,再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2、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是个由多种因素综合构成的十分复杂的过程,至今还有许多关键的问题没弄清楚。
酸雨形成的大体是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
3、酸雨的危害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家环保总局表明,中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左右,今后这种污染损失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
酸雨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3.1 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硫酸和硫酸盐雾的毒性比SO2大得多,可以侵入肺的深部组织,引起肺水肿等疾病而使人致死。
3.2酸雨可以使河流、湖泊的水体酸化,严重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在美国和加拿大已有几千条河流和湖泊“死亡”(即水生动植物绝迹)。
酸雨化学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酸雨化学成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酸雨是指大气中的降水具有酸性的现象,它是由于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与水蒸气等物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酸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的排放引起的。
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人类活动。
当SO2和NOx排放到大气中,并与大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相互作用时,就会产生硫酸(H2SO4)和硝酸(HNO3),它们会溶解在降水中,形成酸性的酸雨。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危害。
首先,酸雨导致土壤酸化,使得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流失,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酸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毒害,破坏了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此外,酸雨还对建筑物、文化遗产等人类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产生了腐蚀性影响,并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鉴于酸雨的严重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酸雨的形成和排放。
例如,强化对工业和交通排放物的监管,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等。
但是,要想全面解决酸雨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酸雨的化学成分,了解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从而为酸雨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酸雨化学成分的重要性和广泛存在的问题,介绍酸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以及引发酸雨形成的原因。
进而,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化学成分以及酸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在酸雨的形成原因部分,将详细介绍酸雨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然后,对酸雨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探讨其中的主要成分和来源。
最后,论述酸雨对环境和人体的不良影响,包括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危害。
结论部分将对酸雨化学成分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强调对酸雨问题的重视。
酸雨概述

我国酸雨污染研究概述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我国的酸雨现象逐年加重,中国酸雨区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结合部分教材综合论述了酸雨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及控制措施。
关键字:酸雨;影响因素;危害;防治措施1、前言英国化学家SMITHRA在英格兰调查了酸沉降现象,并在1872 年出版的《空气和雨: 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叙述了世界工业发展先驱城市———曼彻斯特市郊区降水中含有高浓度SO₄²⁻,首次提出酸雨概念,但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972年瑞典政府把酸雨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向人类环境会议提交了报告。
1975年第一次国际性酸雨和森林生态系统讨论会在美国举行,该会议讨论了酸雨对地表、土壤、森林和植被的严重危害,自此酸雨问题受到了普遍重视。
到20 世纪40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我国则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研究酸雨污染[1]。
2、酸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2.1 酸雨的形成:酸雨是指pH 值<5.6的大气降水,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酸性物质,主要是含硫化合物(SO₂)和含氮化合物(NOₓ),两者在大气中经过均相氧化和非均相氧化转变为H₂SO₄和HNO₃,并溶于雨水降落到地面所形成的。
图表12.2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物质的排放及其转化条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及它们的盐类,是形成酸雨的主要酸性物质,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与大气中的SO₂、NOₓ和降水中的SO₄²⁻、NO₃⁻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大气中的氨:降水的pH值决定于硫酸、硝酸与NH₃以及碱性尘粒的相互关系。
NH₃是大气中委员的气态碱,由于它易溶于水,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起中和作用,从而可降低雨水的酸度[2]。
(3)大气颗粒物和降尘浓度的影响:大气中的颗粒物和降尘在云水降落过程中被吸附、冲刷,起到缓冲作用,中和降水的酸度。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酸雨的危害与预防摘要:随着我国及世界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如何减少与预防硫的排放已成为世界环保的主题。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着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一)酸雨的形成过程目前,一般把PH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它包括雨、雪、雹、雾等降水过程,从大气污染物沉降的角度又把“酸雨”称为“酸性降雨”又称“酸沉降”,再考虑到环境的影响,为了更完整地表达“酸沉降”这个环境问题的概念,有人称为“环境酸化”。
酸雨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综述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综述酸雨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酸性强、持续时间长的酸雨不仅会使鲜花凋谢,树叶脱落,农作物枯萎,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到腐蚀,人体健康受到威胁,而且还会导致江、河、湖泊逐渐酸化,浮游生物死亡。
酸雨还会导致土壤中营养物质不断溶出,造成Al及其他金属对生物的危害。
在生产林区,酸雨降落,使土壤的酸性增强,养分下降,森林的生长缓慢,树木的树叶枯黄,甚至死亡。
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酸雨的最终接受处,因而酸雨对土壤影响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质量。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早为人们所重视。
1978年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首次召开的酸雨对农作物和土壤影响的国际会议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
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因为酸性物质的输入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从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1、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洗阳离子的淋洗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有很大的关系。
矿物和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因其阳离子交换量高,土壤对酸的缓冲能力亦高,但是其淋洗的进程相对较缓慢。
而对于阳离子交换量低、缓冲能力弱的土壤,不仅其交换点低,交换点上的碱性阳离子也很容易进入到土壤溶液中,并被淋洗掉。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元素的迁移具有阶段性,土壤酸化的阶段性决定着元素迁移的阶段性。
盐基离子的淋失量随模拟酸雨PH值的降低而增加。
尤其当PH≤3.5时,增加最明显。
在PH为3.0的酸雨淋溶下,红壤、赤砂土盐基淋出量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61.4%。
土壤交换性K+、Na+, Ca2+, Mg2+的总量有随PH降低而降低的趋势。
土壤阳离子的淋溶强度主要取决于与酸雨有关的阴离子迁移率,淋失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阴离子〔主要是SO42-)被土壤吸附强度的影响,而SO42-吸附量与土壤Fe、Al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
在增加阳离子活动性方面,硫酸盐的作用要比硝酸盐大得多。
论文: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酸雨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酸雨的形成,危害,环境污染,防治措施近代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开始,锅炉烧煤,产生蒸汽,推动机器;而后火力电厂星罗棋布,燃煤数量日益猛增。
遗憾的是煤含杂质硫,约百分之一,在燃烧中将;燃烧产生的高温尚能促使助燃的空气发生部分化学变化,氧气排放酸性气体SO2。
它们在高空中为雨雪冲刷,溶解,雨成为了酸雨;与氮气化合,也排放酸性气体NOx这些酸性气体成为雨水中杂质硫酸根、硝酸根和铵离子。
1872年英国科学家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这一专有名词。
一、酸雨的形成大气污染发展到酸雨,是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的烧碱工业蓬勃兴起以后的事情。
特别是18世纪末烧碱作为玻璃和肥皂原料,产量爆炸性地扩大以后。
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氯化氢气体在工厂附近造成了酸雨(氯化氢溶液就是盐酸),田地中的农作物和附近的森林全部枯死。
1862年5月12日伦敦《时报》曾报道了这一情况。
后来,由于燃煤的工厂不断增加,雨水中的硫酸成分也逐渐多了起来。
酸雨危害的严重,使英国在各地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气污染公害监测网。
史密斯在1872年发表的《空气和降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一书中,首先使用了“酸雨”这个名称。
书中记载到“严重时1加伦(约4.5升)雨水中含有2-3格令(1格令等于0.065克的酸)。
因此植物和白铁皮全都很快地烂掉了,连石头和砖瓦也变得疏松起来”。
现在回过头来说英国制造的二氧化硫气体。
酸沉降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进展

、
土壤 和 植 被均 产 生危 害 。酸 雨可 直 接损 伤 叶片 ,造 成 叶 片 衰退 等 ,还 能 引起森 林冠 层 和土 壤 中 Ca 、Mg 、K 等 营 “ 养离 子 大 量淋 失 ,由此导 致植 物 营养 不 良。此 外 ,土 壤 酸 度的 增大还 导 致 了重 金属 和 A 等金属 的活 化 ,最 终会 造成 1 对 林木 的 毒害作 用 。 1酸沉 降直接 伤 害植物 . 酸 雨 可直 接伤 害树 木 ,使 树 叶 的皮 质 或 蜡质 部 分受 到 伤 害 ,导 致 营养 元 素淋 失 ,光 合作 用受 到 破 坏 ,甚 至 引发 植 被 大 面 积死 亡 ;在 人 工模 拟 酸 雨 下 ,酸 雨 可 导 致 叶片 出现 失绿 伤 斑 ,植物 根 、叶 、茎生 物 量下 降 ,树 木 呼吸 作 用 增 强 ,成 叶 中 叶绿 素 含 量也 显 著 下 降 【 。但不 同树 种 3 、 对 酸 雨 的敏 感 程 度不 同 ,研 究 表 明 ,酸 雨 p 降低 提 高 了 H 植 被 穿透 水 中 Mg和 C a的含 量 ,叶 中 Ca Mg含 量下 降 、 显 著 ,即使供 试土 壤理化 性质 及酸 雨酸 度存 在一 定的 差异 , 树 种 抗性 差异 也是 显而 易见 的[ 1。 。 2酸沉 降促 进森林 病 虫害 . 由于 酸 雨沉 降 ,受 害树 木氮 营养 水 平增 加 会导 致 食 叶 昆 虫数 量 增加 ,也 可 能 因树木 生 长衰 落 使抗 病 虫 害能 力 下 降而 易受 到病 虫侵染 ㈣ 。研 究也发 现 ,酸 雨可 导致 土壤 p H 降低 ,植 物生 物 量和 活力 ( 现为根 / 表 菌根 生物 量 的比值 ) 明显 下降 ,某些 土壤 Al 量增加 ,随 后致病 线 虫则 为其 死 含 亡 的 直接 原 因 。四川 受 酸 雨危 害 的木 材或 模 拟酸 雨处 理 的 试 材 易遭 受 松天 牛 、象 虫 和小 虫 等次 期性 害 虫入 侵 ,同 时 某 些地 区病 原菌 的危 害也 明显增 大 『 “。 7 】 ’ 3酸沉 降促 进铝 和 其他重 金属 毒害 . 当土 壤发 生 酸 化 时 ,部分 固 定态 的矿 物铝 和 重 金属 被 活化 成 为可溶 态 的金属 离子 其 中研 究 比较多 的为铝 的 毒害 。 土 壤金 属 活化 条 件下 植物 根 的生 长 受 到严 重 限制 ,根 尖 和 侧根 变 粗 ,细 测根 和 根毛 大 为 减少 ,因而不 能 充 分 吸收 养 分 和 水分 ;过 量 的铝 会影 响 C 、Mg a 、K、P和 F e的吸 收 、 运 转和 利用 ,并 可抑 制根 际微 生物过 程 。从细胞 水平 上看 , 重 金属 和铝 毒影 响细 胞膜 的结 构和 功能 、DNA 的合 成和 有 丝 分裂 、细胞 的 伸长 、矿质 营养及 代谢 过程 【 ”。 8 J '
《土壤学》复习重点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