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与《昭君出塞》比较

合集下载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

青冢为谁留——听马致远的《汉宫秋》,品王昭君命运的悲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封建中后期到末期的艺术精华,唐朝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仙李白,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圣杜甫,并称为诗仙诗圣,宋朝时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苏东坡,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词人李清照并称为豪放派代表,以及婉约派代表。

而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明朝的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以及清朝的曹雪芹合力造就了中国四大名著,影响力直至今日,仍没有衰退半分,而今日我们要说的便是这五个朝代中折中的那一个------元朝的主要艺术作品。

在元曲四大家中,马致远占据其中一席,而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则是《汉宫秋》,《汉宫秋》以其独到,并且极致的悲剧性一直令人津津乐道,有人说,这部剧是马致远借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悲剧的地位,映射了本人以悲剧收场的情感,而抛弃这些层面不谈,透过这部剧,我们能够看出,在我国古代,女性的地位是多么低下,他们的命运有时多么的悲惨。

早在原始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比较高的,因为他们有着独特的孕育生命的能力,肩负着繁衍生息的责任,从而在原始时期,母系氏族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这却随着男性特有的体力优势,以及努力制的萌芽而结束,我国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在五帝中的最后一位舜帝之后,女性的地位就已经开始逐步的滑落。

大禹继位后,女性的地位继续开始降低,直到启开创了家天下之后,男性成为了社会的主体,女性是男性附属品的理念愈发深厚,在我国封建时期,女性的地位也曾有过缓慢上升,这一体现是在唐朝,唐朝时期所倡导的胡汉一家,使得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开始扩散开来。

这一时期,女性同男性一样出席活动,女性的地位渐渐地有所回升,然而,却随着唐朝的衰落,五代十国的来临,导致女性的地位再次下降,可以说在民国之前,女性的一生都是充满着悲剧性,而戏曲中的许多曲目,就是用于形容描写女性的悲剧作品的,其中就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以及马致远的《汉宫秋》,《汉宫秋》描写了昭君出塞的主角王昭君的一生的命运悲剧。

汉秋宫讲的是哪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汉秋宫讲的是哪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汉秋宫》写的是哪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答:王昭君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是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昭君出塞PPT课件

汉宫秋昭君出塞PPT课件
一朝随汉使 ,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 ,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 ,于事竟何益?
11
• 对正直 、 刚强 、 以民族大义为重 、
勇于牺牲等高尚人格之赞美
原 • 对民族意识之觉醒和对民族压迫之反
初抗 • 对朝政腐败之批判和对皇帝昏庸寡恩 、

朝臣软弱无能之讽刺

• 对人生怀才不遇之感慨 • 对世事无常之悲愤无奈
君 ”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9
• 第一,“不嫁昭君,紫塞难为运策定”之客观
背景的规定性,为后人所承袭。
• 第二,“如今己慕单于德,昔日还承汉帝恩气”
昭君与汉帝“恩情”的较多描写,是以后作品生发

“爱情”的基因。
王 昭 君 变 文 》
• 第三,昭君宫中自怜,出塞悲怨、思乡恋国,成为 以后昭君故事情节描写的范式。
《汉书 · 匈奴传》也记载 :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 右日逐王。” “复株累若鞍单于立,遣子右致卢儿王酸谐屠 奴侯入侍,以且庚香为左贤王,豆莫车为左 谷蠢王,囊知牙斯为右贤王。复株累单于复 妻王昭君,生二女…” (卷九十四下)
3
东晋孔衍(一说为东汉蔡邕)的《琴操》记 载

学 形 象 形 成 时
5
西晋石崇《王明君辞并序》
“王明君,本是王昭君。以触文帝讳, 改焉。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 配焉。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 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其造新曲, 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言昭君出塞时匈奴盛,史实为匈奴弱; 昭君自请和亲改为被迫。移花接木,将公主 琵琶转移为昭君琵琶。
• 第六,改昭君去匈奴后为“阔氏并生一男二女,” 为“行至黑江,留下汉服,投江自尽国”;

《汉宫秋》与昭君故事的演变

《汉宫秋》与昭君故事的演变

[键入文字]《汉宫秋》与昭君故事的演变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常使后人忽视了昭君和亲的性质,而以此谴责立朝文武的无能,这类诗如王元偶《青冢》:“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河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应羞!”另外,也有人从正统观念出发为昭君讳,如孔及《琴操》,便构造昭君在匈奴义不再嫁,仰药自尽。

凡此种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汉宫秋》;而后者对这一题材,则作了更大幅度的改造。

正史上昭君和亲,是匈奴人觐,汉廷怀柔。

而在《汉宫秋》中,这一事件深深打上了汉民族屈辱的烙印。

剧中匈奴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的实力和野心,情势要挟,予取于夺;汉廷只能臣妾事胡,唯命是从。

被迫献出昭君后,“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一派铜驼荆棘的景象。

这正是十三世纪历史情状的写照,反映出了金、宋相继灭亡形势下所特有的民族心理。

国势衰颓,伊谁之咎?答案在“汉宫”之中。

一类是卖国求荣的奸臣,平时“诌佞奸贪”,进而甘心作怅,引狼人室,剧本把毛延寿处理为中大夫,又写他主动投敌,便是这番用意;一类是当朝官员,文恬武嬉,尸位素餐,国难时“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

这两类人误国实无本质区别,所谓“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奏”。

在他们之上的便是风流天子汉元帝,信用奸佞,“多呢女色”,结果“江山难保”,把爱妃拱手送出作了交易。

剧本写他的荒怠,写他的自我怨艾,实质是对昔人“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的诛心之论的发挥。

“亡国之音哀以思”,哀其不幸,痛其无能,借盛衰兴亡以重鉴戒,这便是《汉宫秋》的主旨。

历史上昭君于竟宁元年和亲,同年夏天汉元帝即下世,“汉宫秋”更无从谈起。

而剧作中却把两人处理为一对一见倾心的爱侣,这除了迎合舞台观众需要的因素外,主要还要结合马致远的人生观来考察。

剧本将故事情节浓缩于前二折内,而以后二折的篇幅纯用自然主义手法来渲染离情别意,显示了作者的灰颓。

在昭君,才得恩宠,而骤成死别,见红颜之命蹇;在元帝,尊为天子。

而难保身家。

知富贵之无常。

作品流露1。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
《汉宫秋》的故事情节是: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

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

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

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

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

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

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

马致远的《汉宫秋》:颠覆昭君的真实历史,却仍是杰出的历史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学家马致远创作的⼀出杂剧。

它改编于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被称为元曲四⼤悲剧之⼀。

全剧由四折和开篇的楔⼦组成——在楔⼦和第⼀折⾥,汉元帝派⽑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

王昭君不肯⾏贿,⽑延寿就故意把她画丑,使昭君被打⼊冷宫。

后来汉元帝巡宫,听到昭君的琵琶声,发现这个⼥⼦其实容貌出众、多才多艺,于是深深爱上她,封为明妃,两个⼈沉浸在幸福中。

新昌调腔《汉宫秋》剧照第⼆折和第三折⾥,⽑延寿⾃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把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致使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若不答应则兵戎相见。

汉朝⽂武百官畏惧匈奴,⽆论元帝如何责骂,也没⼈能拿出抗击匈奴之计,元帝只能忍痛割爱,到灞桥为昭君送⾏。

⽽昭君不舍故国、不愿受辱,在汉蕃交界的⿊龙江投⽔⽽死。

剧情由欢乐的顶峰,⼀步步跌⼊痛苦的深渊。

最后⼀折,是整个剧本情绪的⾼潮——汉元帝做了⼀个梦,梦见昭君从匈奴逃回汉宫,但他还没来得及与昭君细诉衷肠,就被⼤雁的叫声惊醒。

于是他徘徊于殿前,对着⼤雁尽情倾诉了苦闷忧伤的感情。

所以全剧的名字,叫'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汉宫秋》并不符合'昭君出塞'的真实历史,⽽且改动很⼤。

但清代哲学家焦循却说:'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

马东篱《汉宫秋》⼀剧,可称绝调。

'所谓'绝调',就是举世⽆双。

《汉宫秋》对真实历史做了哪些改动?为何要这么改?为何偏离历史真实的它,还能成为'昭君出塞'题材的绝唱呢?史书⾥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

读《汉宫秋》有感

读《汉宫秋》有感

读《汉宫秋》有感今天我读完了马致远的代表杂剧《汉宫秋》,颇有感触。

读《汉宫秋》,我的第一感觉是新。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版本的昭君出塞故事。

一般来说,昭君出塞最最正版的结局是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在胡地生有两男三女,然后寿终正寝。

(详见《汉书·元帝本纪》和《汉书·匈奴传》)。

而那个对剧情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毛延寿,在《汉书》中是没有独立传记的,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物。

《汉宫秋》一反史家之记述,从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立足点来写作,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我在正史中也找不到有关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的任何表述。

昭君出塞在正史中更像一场纯粹的政治秀。

但是在《汉宫秋》中,马致远花了众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们的爱情,大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味道了。

当然,马致远这样写,也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当下越是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以后的分离就越是痛苦难当,越是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这就是欲抑先扬手法的妙处。

在第三折写到元帝看到昭君“嫁作他人妇”而他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内心感受时,有三支曲子是不能不提的:【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请原谅我又把原文重抄一遍,但这真的是整篇杂剧的生花妙笔。

尤其是中间的【梅花酒】,用AB→BC→CD→DE……的形式,实写汉元帝在昭君离开他之后回宫所走的路,其实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氛围:返咸阳,返咸阳怎样?过宫墙。

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感想

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感想

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感想
中国古代四大悲剧是《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和《牡丹亭》。

这些作品都以情节曲折、感情真挚、言辞优美而著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窦娥冤》讲述了一个弱小女子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

在公堂上,窦娥申辩无力,被判死刑。

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赵氏孤儿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

战国时期,赵氏一家被卷入宫廷斗争之中,全家被杀,只有婴儿赵武幸存。

赵武长大后,为报仇雪恨,练习武艺,砍断孤儿赵武的大腿,夺回被抢走的王位。

最终,赵武成就大业,成为赵国的霸主。

《汉宫秋》讲述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

汉武帝为了安抚匈奴,决定将美女王昭君嫁到匈奴。

王昭君在新婚之夜得知真相,悲痛欲绝,最终选择自杀。

王昭君的美貌和遭遇成为千古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牡丹亭》则是一个爱情悲剧。

讲述了唐朝末年,南安太守的女儿牡丹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但由于权臣当道,两人不能在一起。

最终,牡丹亭殉情而死,柳梦梅赶去参加太守女儿的葬礼,在牡丹亭的遗体前拜祭,绝望之中也投河自尽。

这些作品都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的黑暗面,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同时,这些作品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成就,是一部部经典的文学名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宫秋》与《昭君出塞》比较马致远的《汉宫秋》与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同是以“昭君出塞”为题材,但是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其剧中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很多不同,下面就分别论述。

一、故事情节关于昭君出塞,史实见于《汉书·元帝纪》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

诏曰:匈奴⋯⋯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

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汉书·匈奴传》也记载云:“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以后官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这是昭君故事的本来面目,在这里昭君不是元帝的妃子,而只是个待诏,她是在汉匈和亲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礼物赐给匈奴呼韩邪单于的。

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丰富了这一故事的内容和悲剧色彩,但基本事迹未变:“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人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悚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它与《汉书》的记载相比,增加了对昭君美丽容颜的描写和昭君“积悲怨”而负气“求行”的情节,虽说极为简略,却勾勒出了昭君的基本形象和性格,为后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昭君的传说自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开始流传:昭君因美貌不肯行贿画工,被丑化画像而被遣送出塞和番,临别时汉元帝才发现昭君为后宫第一美貌,追究画工,杀死毛延寿等人。

以上是昭君故事的流传和发展,可以说到了元代故事情节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

但是马致远的《汉宫秋》不是对昭君故事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他处于元代异族的统治之下,有感于汉民族的衰微,在剧本中把当时汉强番弱的形势改为汉弱番强、匈奴大兵压境的历史背景,改变了昭君和亲的原始意义,剧中汉王室忍辱屈从,反映了剧烈的民族矛盾,从而抒发自己心中对汉室的想念,寄托自己对汉民族强大的希望。

$# % 作者在剧中虚构了一个贪贿的中大夫兼画师毛延寿,并把他塑造成奸臣的形象。

毛延寿是一个“大块黄金任意挝”的贪官,因向王昭君索要百两黄金未得而点破美人图,使昭君十年不得见御。

当汉元帝发现昭君的美貌要向毛延寿兴师问罪时,毛延寿又携带昭君图叛逃,把图像献给匈奴王。

匈奴王按图指名,强行“求索王昭君”,直到昭君死后,匈奴王后悔不迭,知道是毛延寿从中作祟,才把毛延寿献给汉朝,明正典刑。

剧中的毛延寿就不仅仅只是一个画师,而是误国的贪官、奸臣。

将王昭君的出身由“良家子”具体化为“庄农人家”,把王昭君“待诏”“宫女”的身份改为贵妃;把王昭君直到出塞前才得以与元帝见面改为两人此前已相遇且成为了一见钟情的爱侣,并虚构了他们从相遇、热恋到生死离别的爱情悲剧。

把王昭君出塞后与单于生有一子二女,最后终老匈奴改为投江殉国。

这些情节的修改不但使故事更加丰富、耐人寻味,更重要是深化了人物形象,使每个形象都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剧作以汉元帝宣召昭君上殿遣嫁匈奴单于始,以昭君出塞终。

剧作很短,只有!" 支曲调,情节也比较简单。

情节基本上重复以往的模式,故事一开始就是汉元帝遣嫁王昭君让宫女通告,王昭君仍是宫廷的一个待诏,没有什么身份地位,她所期望的只是君王的临幸。

剧中的王昭君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皇上遣嫁匈奴的,她和汉元帝之间并没有什么恋情,汉元帝只是在看到她的美貌时有些后悔不该把她遣嫁匈奴,剧中陈与郊也没有交代王昭君最终的结局,到她出塞和番就结束了,给人留下了悬念。

综上所述,在故事情节的发展方面,《昭君出塞》是非常简单的,它没有《汉宫秋》那样曲折动人,也没有完整的故事发展结构,而《汉宫秋》要完整丰富得多。

二、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汉宫秋》提升了原昭君故事中元帝的配角地位,将这部杂剧编写成一部末本戏。

剧中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剧的主人公,并把发生这场爱情悲剧的根源,也归结到他的身上来。

作为一个昏庸君王,元帝一直是“历史叙事”中被嘲讽的对象,而《汉宫秋》却以他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赢得了观众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他对昭君的温柔多情与他在治理国家社稷上的平庸无能,构成了复杂而又和谐的整体,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他在国家政治上无所用心,只是为“后宫寂寞”而发愁,但他对昭君的爱又是刻骨铭心的,这更突出了全剧的悲剧性。

而个人的悲剧越深,民族的悲剧就越浓。

他作为一国之主,却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

他在政治上的无能造成了国家的衰微,在面临国家危难的关头,大臣们不去想怎样破敌使国家免遭灾难,却一个个逼着汉元帝遣嫁昭君。

这些大臣平日里“舞蹈扬尘,山呼万岁”,表面上看似忠心耿耿,到了关键时刻,却“似箭穿了喉咙,没一个敢咳嗽”和匈奴王一起逼元帝让昭君和番,逼着君王以一个弱女子来换取自己的苟安,汉元帝的无奈,是一国之主的无奈。

通过对元帝形象的生动描写,使个人的悲剧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了。

《汉宫秋》的重心还是在昭君形象的刻画上。

在以往的作品中,多把昭君写成因未得到皇帝的恩幸而含悲抱怨,自请出塞,把个人恩幸看得高于一切的女子。

而《汉宫秋》中的王昭君则与众不同,她是相貌美丽、品质高洁、独具卓识、能为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而牺牲自己爱情和生命的巾帼英雄。

昭君虽然出身农家,但却来历不凡,是其母梦月而生,是高洁的月的化身。

因此,当皇帝的宠臣毛延寿向她索贿时,她“自恃容貌,全然不肯”,凸显了其傲显贵、鄙权臣的性格。

剧中又虚构了当匈奴逼亲、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昭君以国事为重,抛闪下个人“闺房之情”,自愿和番,去消受那“胡地风霜”的情节,这又凸显了她深明大义的一面,为了使昭君形象更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马致远进而再一次改写了历史叙事,增写了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的情节,这更突出了昭君的悲剧形象。

而相比较起来,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要逊色得多,《昭君出塞》是个以昭君为主要人物的旦本戏,其中对于汉元帝的刻画只有两段,绕池游与啭林莺,这中的汉元帝只是在宣昭君上殿遣嫁匈奴时惊觉昭君的美貌时,后悔把她嫁给单于,但又发现已经答应了单于不可失信于人,只好作罢,仍是传统的元帝形象。

而剧作中的昭君也仍是一个得不到君王宠幸而悲怨的女子,在女官来诏时以为是得到了皇帝的宠幸,却不想竟是让她远嫁匈奴和番,她的感情是“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的哀怨,是对美女和番政策的万般无奈,是对家乡的思念。

三、悲剧氛围《汉宫秋》是一部悲剧意蕴非常深厚的作品,剧作首先塑造了一个悲剧的帝王形象。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元帝内心痛苦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位被爱若掌上明珠的妃子,是让敌人强行勒逼走的。

在中国历史上,和亲是各民族之间睦邻友好关系上的外交措施,是一种自愿行为。

而马致远不拘史实,借题发挥,对《汉宫秋》外部冲突的主动作———昭君出塞的背景,进行了重点处理,将和平外交改为番强汉弱,当番兵压境时,汉廷无力对抗,迫不得已才忍痛割爱,采取了委屈求全的妥协措施。

可以说,昭君因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情幸福而负命出塞,她是汉廷外交上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爱妃被夺,貌似不可凌犯的大汉帝王,也因此失去尊严和威严,变成了软弱可欺、卑微渺小的可怜虫。

所谓“和亲”很自然地成为一代帝王生涯中一段难以启齿的屈辱生活。

另外,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是剧本中一条主脉线。

自从发现昭君并情有独钟开始,到“如痴如醉,久不临朝”为止,其间难分难舍、形影不离的情感,为昭君出塞做好了铺垫。

接着剧作者把笔锋一转,写外番派使者以武力威胁求亲,当此之时,汉元帝遇到强番挑战,文武大臣缩头缩脑,无计可施,一时间,外胁内迫,如火燃眉,汉元帝“为国”只好把爱妃拱手让给呼韩邪单于。

昭君走后,汉元帝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

若把汉元帝视为一个寻常百姓,发生了妻被抢、家破亡的事实,倒不足为奇,可他是一国之主,其意义、性质就大为不同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便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是国家统治核心的具体体现。

爱妃被夺,就不仅仅是汉元帝个人家庭的支离破碎,而深深地隐喻着国破家亡,江山改易之含义。

身为君主,不能保全姬妾爱妃,无异于不能保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究其原因,当是政治统治上的惨痛失败。

昭君和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悲剧,是汉民族的悲剧。

而陈与郊的《昭君出塞》,其悲剧意味要相差很远,其中的悲剧只是王昭君的悲剧,是一个不能得到君王宠幸的女子的悲怨,是属于个人的悲剧,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并不紧密,也不能深刻表现出一个帝王的无能和无奈。

四、曲调的审美情思《汉宫秋》的曲调非常优美,在刻画人物形象、组织故事情节时就先在语言上渲染好氛围,为下文做好铺垫。

尤其是第三折汉元帝与昭君分手的场景。

作者借汉元帝的口吻塑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那堪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泣寒,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在灞桥饯别王昭君后,神情凄怆,默想着日后的孤独与凄惶,恍惚之中,毡车北去的吱呀声与南翔塞雁的呀呀声重叠在一起。

作者借萧瑟的气氛渲染了昭君与汉元帝生离的惨痛。

第四折作者又用孤雁意象渲染了汉元帝在昭君死别后的痛定思痛。

此时王昭君香消玉殒。

宝殿生凉,六宫人静,垆香袅袅。

汉元帝空对着美人图影,触景生情,孤寂难眠,魂魄入梦,但凄厉的孤雁哀鸣搅碎了他与昭君的团圆梦境,更加悲凉难耐。

《昭君出塞》的曲调也很优美,剧本一开始就是“彩凤晓衔丹诏往,青鸾远降赐戎王。

一霎宫闱,万端悲怆”,用比兴的手法点明了下文,并且渲染出宫墙内女子的孤独凄凉的生活。

在出塞和亲的路上用凄凉的语调诉说着昭君内心的愁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听了些鼓角笙簧,气结愁云,泪洒明琅。

守宫砂点臂犹红,衬阶苔履痕空绿,辟寒金照腕徒黄。

关几重,山几叠,遮拦仙掌。

云一携,雨一握,奚落巫阳。

”作者更是用“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写出了昭君深深的悲怨及无奈。

两本剧作都用优美、凄凉的曲调不仅刻画出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地构架了故事情节,更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使读者在欣赏剧情的过程中更是为昭君的悲剧命运而叹息。

五、时代背景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故事情节的描写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以及剧作的悲剧感上,《昭君出塞》都比《汉宫秋》要逊色得多,这也许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有关。

马致远处于元代异族统治之下,他有感于汉室衰微、奸臣祸国,在国家危难关头,能够为国家救危解困的,并不是那些凭口里“燮理阴阳,掌握朝纲”的重臣,而是像王昭君这样“捐躯赴国难”的弱女子,他处于饱受民族压迫之苦的元代,只能“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因而写出的作品能更深刻地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和时代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