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合集下载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震央位置的人看不到位于自已上空的“类形态地震云”,只能在相距大约100公里至300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
为什么地震前震区上空会出现电离层被压缩现象?
在地球100公里至400公里高空,空气极其稀薄,这个高度的空间称为“电离层”。电离层的气体元素都呈游离状态出现,当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生不规则变化时,高层气体元素的核外电子出现丢失或整合现象,空间占用减少,因此出现了电离层的向下压缩现象。
什么是“类形态地震云”?
“类形态地震云”是指外观看似“形态地震云”(有方向性沉积特征),但实际是位于电离层高度、本质为聚发光电子流。“类形态地震云”区域分布范围非常小,往往只能观察到一小块或一小截长条状,但有“自发光”特性,引发的地震范围很小,一般不会造成灾害。“类形态地震云”因可视面积小,往往会被人忽略。
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部分网友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形态地震云”,因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实际观察也已证明确实存在这种“形态地震云”,但“形态地震云”出现后,发生的地震一般震级不大,不会产生灾害性的强地震。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

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通常由于地壳运动而引起。

地震的分类和特征涉及到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等方面。

本文将对地震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探讨。

一、地震的分类根据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指震源在地壳的上部,大约在地表下0-7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发生的地震;中源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部,深度范围在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则指震源位于地壳下部或者地幔中的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

根据地震震级的大小,地震可以分为微震、轻微地震、小地震、中等地震、大地震和特大地震。

微震是指震级小于2.0级的地震;轻微地震的震级在2.0-3.9级之间;小地震的震级在4.0-4.9级之间;中等地震的震级在5.0-5.9级之间;大地震的震级在6.0-6.9级之间;特大地震的震级超过7.0级。

二、地震的特征1.震源特征地震的震源是地震波的产生地点,通常位于地壳的断裂带或者构造活动区域。

震源的深度不同,地震破坏程度也不同。

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能量释放较为集中,地震波传播距离相对较短;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较大,能量释放较分散,地震波传播距离较远。

2.震中特征地震的震中是指地震波最早到达的地点,也是地震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

震中的位置通常与震源的位置相对应,但受到地球结构和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影响,震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偏移。

根据震中位置的不同,地震的破坏范围也不同。

3.地震波特征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动现象。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地震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地震波以压缩和膨胀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是指地震波以横向振动的方式传播,传播速度较慢。

地震波传播时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些震动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破坏因素。

4.破坏特征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层变形、建筑物倒塌等。

地表破裂是指地震造成地壳断裂带的出露和变形,表现为地裂缝、断层等现象;地层变形是指由于地震波的传播而导致的地层的变形和位移;建筑物倒塌是指由于地震震动而导致的房屋、桥梁等工程结构物崩塌。

云状

云状
①透光高层云(As tra)——较薄而均匀的云层,呈灰白色。透过云层,日月轮廓模糊,好象隔了一层毛玻 璃,地面物体没有影子。
②蔽光高层云(As op)——云层较厚,且厚度变化较大。厚的部分隔着云层看不见日月;薄的部分比较明 亮一些,还可以看出纤缕结构。呈灰色,有时微带蓝色。
高积云(Ac)——高积云的云块较小,轮廓分明,常呈扁圆形、瓦块状、鱼鳞片,或是水波状的密集云条。 成群、成行、成波状排列。大多数云块的视宽度角在1~5°。有时可出现在两个或几个高度上。薄的云块呈白色, 厚的云块呈暗灰色。在薄的高积云上,常有环绕日月的虹彩,或颜色为外红内蓝的华环。
定义
云状是指云的外形特征。包括云的尺度,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形状、结构,以及它的灰度和透光程度。
分类
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见表1) 。其中高云距地高度均 在6千米以上,完全由冰晶组成;中云在2.5—6千米间高空,属于冰水混合云;低云高度在2.5千米以下,基本是 水滴组成;直展云的云底与低云相同,而其云顶则可达对流层顶,与高云一样,下部为水滴,上部可为冰晶组 成。
①毛卷层云(Cs fil)——白色丝缕结构明显,云体厚薄不很均匀的卷层云。
②薄幕卷层云(Cs nebu)——均匀的云幕,有时薄得几乎看不见,只因有晕,才证明其存在;云幕较厚时, 也看不出什么显明的结构,只是日月轮廓仍清楚可见,有晕,地物有影。
卷积云(Cc)——似鳞片或球状细小云块组成的云片或云层,常排列成行或成群,很象轻风吹过水面所引起 的小波纹。白色无暗影,有柔丝般光泽。卷积云可由卷云、卷层云演变而成。有时高积云也可演变为卷积云。整 层高积云的边缘,有时有小的高积云块,形态和卷积云颇相似,但不要误认为卷积云。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 个或以上的,才能算做卷积云。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云的分类,看云识天气
什么是云
云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并由它们混合而成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云将阳光散射到各个方向,这就产生了云的外观。

云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云吸收从地面散发的热量,并将其反射回地面,这有助于地球保温;同时也将阳光反射回太空,这样便有降温作用。

哪种作用占上风取决于云的形状和位置,因此云的运动变化对地球气候具有很大的影响。

云的分类
从形态结构上来说,云可以笼统地分为三大类,一大团的积云、一大片的层云和纤维状的卷云。

云的分类最早是由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于1801年提出的。

1929年,国际气象组织按形状、成因等把云分为十大云属:卷云、卷层云、卷积云、高层云、高积云、层云、层积云、雨层云、积云和积雨云,并按其云底高度(适用于中纬度地区)划分为三大云族:高云族、中云族和低云族。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云是大气中的可见水蒸气,其形状、大小和位置对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云形态以及它们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卷云卷云是最常见的云形态之一,也是我们经常在天空中看到的云朵。

卷云通常呈卷曲的形状,像一些卷毛或卷筒饼。

这些云朵在大气层中的低层产生,通常在海平面上方2,000米以下。

卷云常常伴随着潮湿的天气和降水,对地球表面的气温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第二节:积云积云是一种像棉花糖一样的白色蓬松云朵。

它们通常在白天出现,而在夜晚几乎看不见。

积云形成于大气层中的中层,标志着稳定的天气和良好的能见度。

这些云朵通常预示着晴朗的天气,因为它们是由热空气上升形成的。

积云可以反射太阳光,使地表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三节:层云层云是一种延伸较大的云层,通常呈平坦的形状,笼罩在天空中。

这些云朵在大气层中的低层或中层形成,通常在2,000米到6,000米的高度范围内。

层云经常带来阴天和连续的降水,对地表气温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它们可以影响日照和地面的能量平衡,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节:雨云雨云是一种暗沉的云层,常常伴随着雨水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这些云层在大气层中的中层形成,通常在4,000米到8,000米的高度范围内。

雨云的形成与充足的水汽和垂直运动有关。

当这些云层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降水,对地表的水资源非常重要。

第五节:雾雾是一种接近地表的云层,由大量水蒸气凝结形成。

雾通常在低层大气中形成,降低了能见度。

它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夜间,当地表辐射冷却导致空气湿度升高时,雾的形成就会增加。

雾可以影响交通、能源使用和地表的能量平衡。

总结:云是地球大气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和分布对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不同云的形态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测。

大气层中的云形态和气候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观测,以提高我们对气候系统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光

■地震云地震前有时会出现地震云。

17世纪古籍中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各国对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

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是前日本奈良市(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他就将其称为“地震云”。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地震云并非一种准确的预报方法。

南方都市报"地震云"是指地震即将发生时,震区上空出现的不同颜色的,如白色、灰色、橙色、橘红色等带状云。

其分布方向同震中垂直,一般出现于早晨和傍晚。

地震云的高度和长度:据目测估计,地震云的高到可达6000米以上,相当于气象云中高云类的高度。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

看云识天气的详细指南通过观察云的形态、颜色、变化和高度,人们可以预测即将发生的天气变化。

这种方法源于大自然的规律,并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现代气象设备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下。

以下是更加详细的“看云识天气”方法及分析。

一、云的基本分类及其天气预测云根据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三类:高云、中云和低云,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云型,每种云型对应不同的天气信号。

1. 高云(5—13公里)高云通常位于大气层的上层,它们由冰晶组成,常见的高云包括卷云、卷层云和卷积云。

◆卷云(Cirrus)◆特征:呈现纤细的丝状或羽毛状,高悬天空,白色或淡灰色,形状像长丝带。

◆天气预测:卷云通常预示着天气晴朗,但如果卷云密集并逐渐变厚,通常预示着低压区或锋面系统的到来,未来24小时内可能有降雨或降雪,卷云多为阴雨或风暴的先兆。

◆卷层云(Cirrostratus)◆特征:呈现为一层薄薄的云幕,均匀分布,覆盖天空,常常带有“光环”现象,即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一个大圆圈。

◆天气预测:卷层云通常表明锋面系统正在接近,是雨雪的前兆。

它预示着未来12—24小时内,可能会有持续性的降水。

◆卷积云(Cirrocumulus)◆特征:呈现为大量小块状云团,排列紧密,像“鱼鳞”或“羊群”,透光性强。

◆天气预测:卷积云表明空气中湿度增高,气流较为不稳定。

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天气变化,常常伴随着寒流的到来或大风天气。

2. 中云(2—7公里)中云位于大气的中层,通常由冰晶和水滴混合组成。

常见的中云有高积云和高层云。

◆高积云(Altocumulus)◆特征:形状像白色或灰色的棉花状云团,排列成行,层次较为分明,间隙处可见蓝天,俗称“羊群云”或“鱼鳞云”。

◆天气预测:高积云的出现通常表明天气即将发生变化,尤其在早晨看到高积云,意味着下午或傍晚有可能发生雷雨。

如果高积云逐渐增厚,可能预示雷暴或冷锋即将来临。

◆高层云(Altostratus)◆特征:灰白色的云幕,呈现半透明状,太阳或月亮可隐约透过云层。

地震云

地震云
2008年12月26日,早晨7点25分,苏州大范围疑似多条/鱼鳞震云云层
2009年6月21日 18时左右 广西思县上空出现“七彩祥云”。6月25日早上5:09台湾花莲市发生5.3级地震
2009年7月9日19时19分13秒,北纬25.6°,东经101.1°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震后半小时,姚安境内现奇异天象-地震云。
2008年08月30日,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北纬26.2度,东经101.9度,震中位于攀枝花市区东南约5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发生6.1级地震地震前一个半小时宜宾惊现地震云。宜宾市与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证实)
2008年10月3日,宁夏固原连续三次发生4级以下地震,属同一震源,10月4日下午,固原市上空出现条状地震云,10月6日西藏当雄发生6.6级地震。
2010-4-10 11:26 北京营口大庆出现单条行地震云,昨天唐山市发生4.1级地震
2010年4月12日18:27 西安上空出现三条东西走向灰色地震云,云端指向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2010年4月13日11时 河北石家庄发现东西走向的地震云,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实测)
2008年08月07日,美国安克雷奇出现单条形和鱼鳞震云,08月09日阿留申群岛发生5.5级地震,11日发生5.2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09日,巴拿马出现鱼鳞状震云,08月11日,委内瑞拉的苏克雷5.1级地震(未考)
2008年08月10日,在陕西西安多次观测到不知形状地震云,新疆边界发生4.2级地震(未考)
种云很像飞机飞过之后留下的痕迹,所以又有人叫做飞机云。一般预示着2周以后有地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与分类
根据地震云地震云氡气成因论理论,地震云分三个时期:前兆地震云、临震地震云和震后云三种。

前兆地震云
在板块应力开始蓄积增加初期,这时期氡气释放量大,成云规模大,可以在云图上看出来,这个时期的云彩表现和气象云类似,形态也各异,其在云图上与常规气象云的唯一区别是:气象云是整体随大气环流漂移,而地震云则是云彩随大气环流漂移,但云根不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地冒烟。

这种云彩出现后,对应的发震时间一般是1---30天,但有少数超过30天的,尤其是强震,但其间还会有类似的云彩规模出现。

前兆卫星云图裁图:
临震地震云
临震地震云是地震发生前几个小时出现的云彩,最常见的就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规模不大的羽状云,这种云彩多数只能靠肉眼看到,有时隐藏在常规气象云的底部。

拍照后不容易在照片上体现出来,这种云
彩在卫星云图上基本看不出来,或是被忽略掉,只有在强震时,结合前期观察,可以引起重视。

羽状云在天空中维持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容易观察,但这是最重要的临震信号,希望大家引起重视,一般羽状云从出云到临震只有12小时左右的时间,我看的羽状云到发震最短的时间是3个小时。

临震地震云附图:
震后云
震后云概念是我最早提出来的,后来被一些人偶尔使用,其实他们不知道震后云真实内涵,一派乱用。

根据氡气成因论的观点,地震发生后,岩溶裂隙高度开敞,这时候地层深处的氡气释放通道完全打开,形成规模较大但不规则的地震云,我们称之为震后云,这时候多数表现为强降雨,也就是我们常规看到的震后大涝。

震后云附图:
地震云的三种表现形式之间有时并不是区分的很是严格,偶尔有同步性,三种云彩的表现形式与地震级别有关,震级越高,三种云彩的时段性越强。

三种云彩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他们和常规地震云的区别是:云彩的顶部一定是有羽状特征。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写出来供网友参考,欢迎商榷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