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6 琵琶行(并序)-课时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6 琵琶行(并序)-课时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唐代诗歌6琵琶行(并序)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①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暂时②却坐促.弦弦转急促:紧、迫③寻声暗.问弹者谁暗:悄悄④琵琶声停欲语迟.迟:迟疑⑤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弹拨弦乐的工具⑥为君翻.作《琵琶行》翻:按曲改编歌辞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解析:选C本题中,①“暂”是“忽然”,⑤“拨”是“弹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满座重闻皆掩泣..掩泣:掩饰哭泣B.歌.以赠之歌:歌唱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解析:选D A项,“快”,畅快;“掩泣”,掩面哭泣。

B项,“歌”,作歌;“老大”年龄大了。

C项,“言”,字;“去来”离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 B.⎩⎨⎧转徙于.江湖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吾其.还也 D.⎩⎨⎧歌以.赠之引以.为流觞曲水 解析:选B A 项,动词,弹奏/介词,替;B 项,“于”,均为介词,在;C 项,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 项,连词,用来/介词,把。

4.下列句子中,全是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A .①②③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③④⑤解析:选B ②是弹琵琶前的准备动作;④是琵琶女自述自身遭遇时的环境描写。

故选B 。

5.对下列诗句中所含修辞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2020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第6课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

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

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

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角度]“同情”“理解”“知音”等。

白居易的长归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

这就是公元829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十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

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并序)》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三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三检测: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含答案

第6课琵琶行并序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

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

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

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琵琶声逐江水冷,司马泪共荻花飞。

美字体赏美文弦上的月光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

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

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

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个港湾。

这无风又无浪的港湾就是她的家,而家的温馨和欢乐永远都是远方最温柔的呼唤。

琵琶声夜夜从这不大不小的画船上轻轻地、幽幽地滑过江面,与空旷江水上的月低语.就是在这样一个凄清的月夜,幽咽的琵琶声羁绊了离者的脚步,打湿了失意漂泊的江州司马的青衫。

繁华喧闹的京都、朱红的琉璃和玉盘珍馐记录了短暂易逝的笑语。

无论这位佳人,还是这个才子,春风中的美丽终成过往,如缤纷的春花,一场风雨,即是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的绝唱.一次美丽的邂逅,就这样凝结成了弦上永恒的月光。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运用角度]“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2.6 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2.6 琵琶行并序 Word版含解析

第6课 琵琶行并序对应学生用书P27 语言文字运用 限时:15分钟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意B.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平常,寻常C.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栏杆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表转折答案 A解析 B.随随便便,轻易;C.纵横错乱的样子;D.退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B.转徙于江湖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D.歌以赠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答案 B解析 B.介词,在。

A.动词,弹奏/介词,替;C.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D.连词,用来/连词,因为。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转徙于江湖间C.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答案 D解析 D项为被动句。

其他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4.下列关于《琵琶行》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予出官二年”中的“出官”是指京官外调,一般指被贬谪。

B.“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霓裳》和《六幺》均为唐代的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C.“歌行体”是古体诗形式之一,由鲍照所创,“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D.“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八九品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六七品官服绿,四五品官服朱,三品以上服紫。

答案 B解析 《六幺》并非“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6 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2单元+6 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

6 琵琶行并序本课话题——知音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彼此同是沦落天涯、四处飘零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琵琶女的身世,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琴瑟和鸣,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

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暴风雨,雨水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

那时的你,那时的我,同在其中,天地共存,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灵魂与灵魂交织了。

宛如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1.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意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之意。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高山流水”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伟大的友谊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成为知音。

这种友谊在历史上是无双的,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白居易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湓.浦( ) 铮.铮然( ) 倡.女( ) 贾.人( ) 悯.然( ) 迁谪.( ) 浔.阳( ) 荻.花( ) 管弦.( ) 霓.裳( ) 六幺.( ) 嘈.嘈( ) 幽咽.( ) 水浆迸.( ) 船舫.( ) 虾.蟆( ) 红绡.( ) 钿.头( ) 银篦.( ) 阑.干( ) 呕哑..( )( ) 嘲哳..( )( ) 【答案】 pén zhēnɡ chānɡ ɡǔ mǐn zhé xún dí xián ní yāocáo yè bèn ɡ fǎnɡ há xiāo diàn bì lán ōu yā zhāo zhā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为⎩⎨⎧委身为.贾人妇(动词,作为,做)因为.长句(动词,创作)为.君翻作(介词,替,给) (2)命⎩⎨⎧遂命.酒(动词,命令)命.曰(动词,命名,题名)(3)闻⎩⎨⎧忽闻.水上琵琶声(动词,听见)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听到)博闻.强识(名词,见闻、知识) (4)举⎩⎪⎨⎪⎧举.酒欲饮无管弦(动词,端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将军向宠……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推举、推荐)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动词,拿) (5)信⎩⎨⎧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的确、确实)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动词,相信)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名词,媒人) (6)故⎩⎪⎨⎪⎧暮去朝来颜色故.(形容词,衰老)故.垒西边(形容词,旧的)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往、交情)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此物故.非西产(副词,原本、本来) (7)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贬官、放逐)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 (8)言⎩⎨⎧感斯人言.(名词,话,说的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遂命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3)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4)歌.以赠之(名词用作动词)作歌(5)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用作状语)在梦里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6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6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6琵琶行并序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3 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一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悉心中无穷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密语。

嘈嘈切切错乱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小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以下对这首诗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轻拢”一句描绘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色,同时也表现了她高明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织出现。

“如急雨”“如密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头晕眼花、耳不暇接的感觉。

D. “间关”一句持续写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 ,加强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E. “曲终收拨小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运用通感手法 ,写一曲虽终 ,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无消逝。

分析 C 项 ,其实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摹写琵琶弹奏的声音,表现其洪亮动听。

E 项 ,没有运用通感手法,这里是以声写声 ,可视为比喻或类比。

答案 CE2.这段文字,经过对琵琶女弹奏的描述,显示了琵琶女,堪称声情并茂。

结尾两句是描绘 ,有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 ,要注意课文内容和题干的前后语境。

第一空要从塑造形象的角度思虑,第二空要从描写的角度思虑 ,第三空要写出这类描绘的动人成效。

参照答案高明精深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感情侧面衬托乐曲余音绕梁、曲终犹在的动人魅力3.这首诗的音乐描绘是贯穿全诗的,请谈谈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参照答案音乐描绘贯穿全诗,这些描绘既写出了琵琶女弦上所表现的情思,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心里的感觉 ,两者的共识和沟通 ,让读者感觉到人物心里感情的跌荡起伏,留下无量神韵。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学业分层测评Word版含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6琵琶行并序学业分层测评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六)[基础稳固层]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落抑郁B.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临时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后【分析】 C 项,暂:突然,一下子。

【答案】 C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C.整.顿.衣裳起敛容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分析】 A 项,突出:古义为“突然迸发出”,今义为“高出一般,冲击”;B 项,冷淡:古今意义同样,都是“冷清,不喧闹”的意思;C 项,整改: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D 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B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导学号:39282055】A. 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君翻作《琵琶行》B. ①转徙于.江湖间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 ①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吾其.还也D. ①歌以.赠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分析】 A 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 项,均为介词,在;C 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副词,表商议或希望语气,仍是;D 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答案】 B4.下边对文章内容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一生不得志。

”这是音乐的开始,琵琶女通过自己的演奏替诗人诉说凄惨的遭受和心里的忧愁。

B.“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高兴明亮、洪亮动听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叉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喜悦的青年时代。

C.“幽咽泉流冰下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迫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堕入了深深的思虑中间。

D.“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琵琶行并序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

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

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

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

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

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

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

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

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课内挖掘】课内素材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

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

[运用角度] “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1.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

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

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2.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

于是,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同情心,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迁.谪/牵.挂 商贾./辜.负 赠.送/铮.铮然 B .漂沦./腈纶. 憔.悴/渔樵. 英俊./九江郡.C .衣裳./霓裳. 幽咽./呜咽. 行.伍/琵琶行.D .船舷./管弦. 真谛./啼.血 鱼虾./虾.蟆陵 解析:A 项,qiān,ɡǔ/ɡū,z èn ɡ/zh ēn ɡ;B 项,lún,qi áo ,j ùn ;C 项,shang/ch án ɡ,y è,h án ɡ/x ín ɡ;D 项,xián,d ì/t í,xi ā/h á。

答案:B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寻声暗.问弹者谁(偷偷) 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B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然出击) 低眉信.手续续弹(实在) C .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D .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敛) 钿头银篦击节.碎(节拍) 解析:A 项,暗,悄悄;来,语气词。

B 项,信,随。

C 项,第一个暂,暂时;第二个暂,忽然。

答案:D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初为.《霓裳》后《六幺》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B.⎩⎪⎨⎪⎧①转徙于.江湖间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①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②吾其.还也 D.⎩⎪⎨⎪⎧①歌以.赠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解析:B 项,均为介词,在。

A 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替;B 项,均为介词,在;C 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D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答案:B4.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解析:“铁骑突出刀枪鸣”不是夸张,是比喻。

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停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句意是如“铁骑突出”如“刀枪鸣响”。

A项,比喻,“万事”如“东流水”,一去不返。

B项,互文,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然后同上了船。

C项,借代,“丝竹”代指音乐。

答案:D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琵琶女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出来,千呼万唤出来之后还用琵琶半遮面,写出了她的羞涩神情,反映出她此时的复杂心理:一方面自惭身世,抑郁不平;另一方面对于别人的盛情邀请既有所顾忌又不好拒绝。

B.诗人用一连串的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不仅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而且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C.作者用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女:用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年老色衰,用门庭若市反衬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乐反衬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D.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共同的命运引发了白居易和琵琶女“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

解析:B项,对音乐的描写没有“嗅觉”方面。

答案:B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B.唐诗有乐府诗,是按照汉乐府的旧题来写新事的;又有新乐府诗,是“即事名篇”的叙事诗,按照所叙事件来定题目,不是汉乐府的旧题。

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

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

两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同时将自己的不幸和失意的心情,将自己的不平和愤懑倾泻出来。

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

答案:C7.(1)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3)运用侧面烘托,说明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间关莺语花底滑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冰泉冷涩弦凝绝(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迁移发散(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8.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解析:B项,“西湖全部景点”,概括不当;C项,颔联中“用比喻的手法”不当,“排”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答案:BC9.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

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

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

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

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短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②,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0.下阕“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浔阳月色”入手,分别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和“月色”这个意象。

结合对白居易《琵琶行》的识记和理解,寻找与之相关的诗句。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11.分析上阕与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要求分析上下阕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解题时,应具体分析上下阕词句的意思,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概括其角度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