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doc
内蒙古库伦旗三家子遗址发掘报告

,
可能后 期遭 到
自然和
人为 破 坏 的 原 因
导 致堆 积 被 破坏
以 T2
1
、
。
T4 西
壁 剖 面 为 例 进 行 介绍
,
(
图二
)
。
第 层
:
黄 灰 色砂 土
砂性较强
,
,
土 质疏 松
、
,
分布 全 方
、
。
厚 度 深 浅不
。
一
,
5
 ̄
1 5
厘
米
,
含 有大 量 的植 物 根茎
出 土有 少量 的 陶 片
年5
?
6
月
,
受 内蒙古
、
区
文 化厅 的 委托
吉 林 大 学 边 疆考 古 研 究 中 心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文 物 考 古 研究所
库 伦 旗文
物 管 理所 联 合 对该 遗 址 进 行 了 较大 规模 的 考古 发 掘
。
该遗址 坐 落 于 三 家 子 村 西北 角
片 以 及 少量 的 细 石 器 残 片 址 的 主 要 分布 区
一
,
故难 以 对该
遗 址 出 土 的 遗存 做进
步 的 分期研究
。
二
、
遗迹与 遗物
遗 迹
一
(
)
遗迹 主 要 有灰 坑
1
、
灰沟
。
.
灰坑
。
6
个
平 面 形状 有 圆 形
,
、
椭圆形
1
、
圆角方形
、
不规则形等
内蒙古辽代考古综述

内蒙古辽代考古综述盖之庸李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地区为辽(契丹)统治的腹心地区。
辽设五京,内蒙古分布有二;皇陵五,内蒙古更据其三。
还散布有大量的古城遗迹一一投下州、奉陵邑、边防城等遗迹俱全,中、小型聚落遗址更是不可胜计。
另外辽代墓葬数量众多,经过清理和发掘的数以百计,出土相关遗物近万件(组)。
在内蒙古以往获得的10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关于辽代考古的发现占据5项,由此可见其权重。
对于辽代考古发现,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国外的探险家、传教士、学者以科考为名,对内蒙古赤峰地区的辽代大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盗掘,并将有相关资料公布,这些资料对今人的辽代考古研究有所裨益,但这些调查与盗掘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关于此方面的情况,多有论著提及,不再赘述。
现将自1949年以来内蒙古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分述如下。
一、古城址、遗址的发掘内蒙古分布有辽代城址多座,其中可确定的两京为上京(临潢府)城址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古城,中京(大定府)城址在今宁城县大明城;一般州城中,龙化州城址在今奈曼旗西孟家段古城(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是开鲁县福巨古城),永州城址在今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苏木古城,仪坤州城址在今锡林郭勒市巴彦锡勒牧场古城,恩州城址在今喀喇沁旗西桥乡境内,高州城在今赤峰市松山区哈拉木头古城,武安州城址在今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古城,松山州城址在今赤峰市西郊城子村古城,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白塔古城,云内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白塔古城,宁边州城址在今清水河县下城湾古城,东胜州城在今托克托县托克托城的小皇城,百州城城址在今突泉县双城子古城,韩州城在今科左后旗五家子村古城;头下州城中,丰州(后改澄州)城址在今翁牛特旗乌兰板村,松山州城址在今巴林右旗布敦化苏木古城,豫州城址在今扎鲁特格日朝鲁村古城,宁州城址在今扎鲁特旗巴雅尔胡硕右城,灵安州城址在今库伦旗黑城子古城,于越王城址在今巴林左旗查干哈达古城,滦河行宫城在今多伦县黄土坑古城,怀州城址在今巴林右旗岗岗庙古城,庆州城址在今巴林右旗索博力嘎古城;边防址中通化城在今陈巴尔虎旗浩特陶海古城,静州城址在今乌兰浩特市公主岭一号古城。
《2024年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范文

《内蒙古东部地区近三十年出土辽代墓室壁画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东部地区作为辽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在考古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辽代墓室壁画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艺术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本文将通过对近三十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出土的辽代墓室壁画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探讨其在考古学、历史学和艺术学上的重要价值。
二、辽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分布近三十年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辽代墓葬,其中墓室壁画成为研究的重点。
这些壁画主要分布在赤峰、通辽、呼伦贝尔等地,以赤峰地区尤为丰富。
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些墓葬中的壁画得以完整或部分地展现出来,为研究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资料。
三、墓室壁画的内容与艺术特色(一)内容概述辽代墓室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建筑、生活场景等。
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则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生活场景的描绘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艺术特色1. 绘画技法:辽代墓室壁画的绘画技法独特,线条流畅,色彩鲜艳。
在人物和动物的描绘上,注重形态的刻画和神态的传达。
在建筑的描绘上,注重结构和空间的表达。
2. 文化内涵: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描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观念和社会风俗。
如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生活场景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四、墓室壁画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一)历史价值辽代墓室壁画是研究辽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可以为历史学者提供更为准确的历史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辽代的历史。
(二)文化意义1. 艺术价值:辽代墓室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 文化传承:壁画中的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传承和交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
考古天文学北线考察报告

")(
中$国$科$技$史$杂$志
"+ 卷
者关系密切- 也有学者开展实地调查,对蒙2 藏2 彝2 傣等少数民族天文历法进行研究, 再 从文献中记载的这些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来推断中国早期的天文学 0 ,,(1 , 这实 际上相当于民族志研究的外推,难称严格意义上的 # 考古天文学 & - 过去对考古遗迹的天 文意义重视不够,主观上是主流学者认为天文学是高深的科学,不太可能为史前的先民所 掌握,因此考古发掘中对遗址2遗物的天文意义很少注意, 从而忽视了遗址可能存在的某 些天文功能- 客观上考古学家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 对考古遗迹的天文学功能做出判断 的确是非常困难和棘手的.而天文学家没有考古学家的提示与引导,几乎不可能主动介入 日常的考古工作去寻找天文功能遗存'##" 年何驽等在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现并发掘出一座半圆形的建筑基址, 随后天文 学家和考古学家深度合作, 利用天文学原理探究其天文功能, 初步认定是史前观象台遗 迹 0 !1 - 席泽宗院士说,这真正标志着 # 中国考古天文学的诞生 & - 由此, 中国的考古天文 学确定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沿着这一思路对更多的考古遗址进行天文学调查, 有望揭示出遗址所蕴含的更多的天文学内涵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对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遗址尤其是中心聚落进行考古天文 学考察,主要考察史前遗址的天文环境,寻找其可能的天文观测的标志点及其天文准线, 同时对一些疑似与敬天祭日宗教祭祀有关的遗迹进行考察, 探究其是否具有天文观测的 功能- 这项工作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肯定不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作为这项工作的 起步,我们选择一些著名的遗址进行考察- 我们# 陶寺史前遗址的考古天文学研究 & 课题 组成员 , 人,于 '##- 年 ) 月 +( 日至 - 月 * 日对一些遗址进行了考察 ! 图 + " - 它们是+内 蒙古赤峰市城子山遗址.辽宁建宁牛河梁遗址2 喀左县东山嘴遗址. 黑龙江双鸭山宝清县 炮台山遗址2友谊县凤林城址. 山东烟台龙口市归城遗址2 莱山月主祠, 威海荣成市成山
蒙古族甲骨研究报告书

蒙古族甲骨研究报告书甲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文物之一,其中蒙古族甲骨研究为了解蒙古族先民生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对蒙古族甲骨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甲骨的发现、形态特征、内容解读以及对于蒙古族历史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发现蒙古族甲骨的过程中,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大量的蒙古族甲骨被发现并被保护起来。
通过对这些甲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刻字技法与其他地区的甲骨存在差异,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
在形态特征方面,蒙古族甲骨通常较为粗糙和厚重,字形刻画也相对简单。
这与其他地区的甲骨的细腻和精美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蒙古族甲骨上的文字多以线刻方式呈现,与其他地区的文字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内容解读方面,对于蒙古族甲骨上的文字意义的考察成为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先民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一些甲骨上的文字记载了狩猎、牧业、农业等生产活动,反映了当时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
同时,一些甲骨还记载了祭祀和祈福等宗教仪式,揭示了蒙古族先民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在蒙古族甲骨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蒙古族历史的意义。
通过对甲骨上的文字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先民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蒙古族甲骨也为了解蒙古族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
综上所述,蒙古族甲骨的研究对于理解蒙古族先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形态特征和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蒙古族先民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蒙古族甲骨也为了解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于研究蒙古族族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内蒙东部考古遗址考察记

62Notes考古笔记西拉木伦河及河道中饮水的马群内蒙东部考古遗址考察记文图/安成邦@为承担的科技部基础性专项课题的需要,我们f2019年7月22日起对内蒙古东部的考古遗址进行了15天的考察。
锡伯可畔的文仕赤峰、通辽等地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按照年代先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何小河西文化与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有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哈民文化,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青铜时代仃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赤峰市东北郊英金河畔的红山而得名。
“C测定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红山文化先民农牧兼营,既种植粟黍等作物,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并涉及渔猎。
夏家店文化晚于红山文化,可分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经济生业也是农牧兼营。
我们早晨从赤峰市区出发,沿锡伯河北行,先到达架子遗址和马架子遗址。
这两个遗址年代不同,但所处的地貌部位却很相似,都位于河谷中平缓丘地的前缘。
架子遗址位于平顶的小山包上,两边都是冲沟,山包前缘坡度较陡,山坡上散布着夏家店文化的陶片。
山包的平顶上陶片更多。
未见到灰坑等遗迹。
我们在这个遗址发现的陶片大多陶质粗疏,以夹砂灰陶、泥制灰陶居多,偶尔能见到泥制红陶和泥制黑陶。
纹饰主要是绳纹、刻划纹和附加堆纹。
相比较而言,马架子遗址延用时间很长,早可至新石器时代,下至三代,经汉魏,直至辽金,一直有人类在这里定居。
这里和架子遗址遥遥相对,地貌部位类似,位于小山包上,并沿着地形,在山地的前缘南北延伸5公里多。
这个遗址有房址、灰坑等,房址在地面上有序排列成三行,这些聚落遗存属于小河西文化。
小河西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敖汉旗境内的小河西村而得名。
这种文化类型比兴隆洼文化的年代更久远,在距今8500年左右。
小河西文化的房址是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均有门道。
小河西文化的器物特征十分明显,陶器均架子遗址地表散落的陶片为夹细砂陶。
我们在马架子遗址的地面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灰陶片,制作较粗糙。
内蒙古辽中京遗址-资料

内蒙古辽中京遗址-资料
内蒙古辽中京遗址 -资料
辽国共有五京,中京为五京之一,其遗址坐落在今赤峰市宁城县的大明乡中,。
中京城的规模宏大,城周长达 15公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
外城东西长4200米,南北宽3500米,城墙的'残垣高度一般在4至6米之间,城基宽11-15米,土层厚达10-15厘米。
根据考古发现,其外城的南部为汉族居住区,又坊市、庙宇、民居、官署、驿馆等建筑,
资料
《内蒙古辽中京遗址》(https://www.)。
迄今仍保存有两座砖塔矗立的地表遗迹。
内城居于外城内正中偏北,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1500米,墙上筑有楼檐,乃是官署或屯兵区。
皇城在内城的正中偏北,整体上呈方形。
它长约1000米,城墙早已被毁。
当时是契丹贵族的居住区,有宫殿及仓库等建筑,现仍留有依稀的宫殿废墟。
辽中京遗址是研究古代契丹族生存、发展史的重要历史佐证,具有及高的考古价值。
《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中文译注本跋二

《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中文译注本跋二先说一件事。
闻听俊义君即将调离赤峰学院,到大连民族大学执教鞭、拓新土,从此平台得以放大、资源得以增容、视野得以延扩,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快意之事。
作为老友兼同道,我要首先向他表达浓郁的祝贺之情,预祝他在大连这座滨海之城再展慧业。
赤峰学院的教授似乎一向都有奔赴辽宁的冲动(我记忆中至少已有田广林、李晓峰、王惠德、滕海键四位学者先后调往辽宁省内高校工作),赤峰籍作家也喜欢把辽宁当作栖居灵魂之地(最典型的就是鲍尔吉·原野),究其缘由,概因赤峰的前身昭乌达盟在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九年曾归辽宁管辖,赤峰人心里怀有一份难以割舍的、“前女友”般的“十年属地情结”;同时,赤峰的区位紧邻辽宁,风马牛相及,不但风物习俗接近(譬如都特别爱吃酸菜),市井方言接近(譬如都惯说“扯犊子”、“嘚瑟”、“揍相”、“潮了吧唧”、“你瞅啥”),古文化遗存遗迹遗韵也共享着(譬如驰名中外的红山文化),东北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很强。
大连在赤峰的东南方向,俊义君的这次“有机跳槽”也属于一次标准的“孔雀东南飞”,但我相信他这只学术孔雀对故乡赤峰的感情会始终保持在“五里一徘徊”的程度上。
而且,他因为离开了故乡,反而更能拥有一个亲切温暖的故乡。
李俊义(左)、张阿泉、陈海(右)三好友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相聚(程辉摄于2006年1月25日)李俊义教授十三年前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张阿泉摄于2007年1月6日)再说一本书。
《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这本大书的付梓,可谓俊义君献给故乡的又一份厚礼,也是他在赤峰学院敬业做工五年来的一个阶段性收束。
作为产品频出、学风笃实的“非著名学者”,他所带领的学术攻坚队(含他的爱子、青年日文译者李彦朴)近年来只争朝夕、不舍昼夜,极具战斗力,小的项目不算,光是开创式的重点项目就已完成了三大项,即日文版《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一厚册)的译注出版、日文版《庆陵:内蒙古辽代帝王陵及其壁画的考古学调查报告》(两厚册)的译注出版,以及《草原金枝:元朝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研究》(两厚册)的编著出版,分别深植于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三大赤峰精华文化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
中国古代遗址的天文考古调查报告——蒙辽黑鲁豫部分
孙小淳;何驽;徐凤先;高江涛;黎耕;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
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
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
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
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
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
范文TOP100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
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
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
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
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
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
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