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好数学教学任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在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使课堂成为他们发挥主体地位的主阵地。
一、要体现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一切成功的出发点,学习动机是学习成功的出发点。
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有关变量。
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变量,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集中精力,对学习进行积极准备,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
比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评价、鼓励;等等。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通过数学活动体现启智功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促使学生眼、耳、鼻、舌等多种感官并用,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1.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多观察数学学科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一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一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主体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作为学生,特别是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一年级学生,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
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的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一课时,首先就指定六名高矮不一的学生站上讲台,让台下学生讨论,怎样排这个队列才比较整齐?然后教师指出:“其实数学也同样存在排列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又勾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营造讨论氛围,发挥主体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而理解得也最为透切。
所以,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
如在教学“去括号”一课时,我首先就出示一组连线搭配题;然后,指导学生合作、分析、比较“左右两边每一组等式的异同点”;接着设疑:“为什么这些等式存在这些不同点而她们的结果却仍然相等呢?”马上出示讨论题:A、当左式括号的前面是“+”时,右边对应等式的符号有什么变化?当左式括号的前面是“-”时呢?B、根据以上发现,你能总结出一条什么规律?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分析、讨论、探索、总结的全过程,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激发了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习层次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由此可见,从学生自己的操作实践与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更积极,更主动的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进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初中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学设计方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情境,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学习和促进。
最后,在课堂氛围方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积极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提出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同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探索,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当“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地提问、思考,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综上所述,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建设。
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发展出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活动都是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清楚,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粗浅看法:1.在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它可以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得到发展,甚至走进科学的殿堂;相反,则会使一个人不求上进,产生厌学情绪,以至终身碌碌无为。
虽然我们不企求把每一位学生都为学习数学贡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为数学家,但也应当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有一定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判断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从而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2.在数学活动中,应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以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实践证明,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许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失败、失败、再失败、彻底失败”的消极心态,故而对数学学习甚至对其他课程的学习都丧失了信心,更谈不上具备克服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意志力。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汇总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
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我认为我们每个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二十一世纪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师教得如何好,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 是一 种 结果 。 这一 过 程 的成 功 与 否 , 键 在 于 教 师 是 否 能 交 给 学 生 关
恰 当 的 自主权 和 能 动 的 探索 空 间 。 『 例 -]- 面 角 的教 学 ) 案 ( () 1 回顾 两 个 平 面 的 位 置 关 系 , 求 学 生 莅 一 张 白 纸 上 画 一 直 线 要 L, 白纸 沿 直 线 对 折 成 两 个 面 , 生 在 操 作 过 程 中 不 难 发 现 两 个 面 是 将 学 相交关系。 ( ) 动 其 中一 片 纸 , 到 不 同 位 置 的 相 交 平 面 。 导 学 生 观 察 思 2转 得 引 考如何 区别 两个 面的相交程 度 , 经过讨论 不难读 出新 的一个“ “ 为 角 , 二面角 的引 出作好铺垫。 () 学生根据新“ ” 特征 , 新“ ” 名 , 渐 引出“ 面角” 3让 角 的 给 角 命 逐 二
21 年 01
第 1 期 5
。教学研 究。
科技信息
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阳 中学 平 叶 春生 浙江 平阳 3 50 ) 2 4 0
【 要 】 统数学课 堂教 学中存在的弊端 , 学生依赖性过 大, 信 心不足 , 摘 传 使 自 主动参与心 态不强, 乏创新的意识和 能力, 缺 学习效率不 高。 本 文结合教学过程 中的一些案例从 ( ) 设情景、 一 创 唤起主体 参与意识 ;二 ) ( 过程教 学, 留给主体探 索空 间; 三) ( 体验 成功、 树立 主体 的探 索信 心 ;四 ) 体 教 学 , 高 主 体 学 > 率 , 行 阐 述 如 何 在 教 学 中体 现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而 提 高 学 生 的 数 学 学 习兴趣 和 主体 参 与 意 识 。 ( 媒 提 - 7效 进 从 【 键词 】 体地位 ; 与意识 ; 关 主 参 t 空 问 ; 心 ; 率 g索 信 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 的学科。在教学 “ 数学概念 、 数学 公式” 等问题时 , 教 师可 以让学生多观察 。如 , 教学 “ 数 的产生 ”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 书中的插 图从 中发现 了什么?教学 “ 直线 、 射 线和角 ” 时, 教师组织学 生通过实践观察 发现直线 、 射线和角 的联
关键词 : 数学教 学; 观察 ; 思考 ; 讨论
数学作为~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 的学科 , 《 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
2 . 让 学 生 多 思 考
标准》 明确指出在学 的过程 中使学生 由被动接受变 为主动探索 , 发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必须动脑思考 的课堂 ,知识 的获取不是 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 。 轻 而易举 的。数学概念十分抽象 , 公式运用起来 十分灵活 , 而推导
3 . 让学生多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 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 去讨论 ,学生讨论 的方 式可以采取 同桌之 间、 合作学 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然而 , 不是所
学 习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直接影 响学生学 习的情趣 , 是不可缺失
的重要环 节。 只有为学生创设好 的学 习动机 , 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才
三、 发 挥 实 践 活 动 在 数 学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示范 的作用 , 生动有效 的课堂教学 , 让学生 以教师为榜样 , 让教 师 通过观察 、 动手实践 、 合作学 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投 好的言谈举 止影 响学生 的一生 , 只有这样学生才敬佩你 , 教师 的召
有的问题都 去讨论 。在一节课 中, 只要本课 的重点 、 难点学生不易 能对学习产生浓厚 的学 习兴趣 , 才能发挥学生 主观学习的动机 , 才 懂 的时候 , 多种学习方式仍然无法解决时 , 在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来 能精力充 沛地投入 到学 习活动 中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城县隽水寄宿中学 刘大勇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不管向学生传授多少文化知识,它都得经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接受等活动才能“内化”,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下面就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选取两个例子,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9.2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在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观察四个不等式(1) x -7 ﹥26 ; (2) 3x ﹤2x +1 ; (3)3
2x ﹥50 ; (4)-4 x ﹥3 ;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这些不等式都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两个特征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再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具有这样两个特征的不等式下一个定义,学生顺其自然的得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首先让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x -7 ﹥26,学生有的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也有的学生用到了移项的方法,两者的结果一样,说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然后让学生类比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不等式3
1222-≥+x x ,学生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有了大致的理解,再结合学生的解答过程,让学生谈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这样的处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渗透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又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8.1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对教科书提出的问题:为了绿化荒山,市绿化办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我让学生自己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解答,然后把出水口的高度变为50米、a 米,得到相应的答案后,提问“根据得到的结果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
接着让学生探究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6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然后从这三个特殊的角度到一般的锐角,猜想、证明“在直角三角形中,当一个锐角的值一定时,不论三角形的大小如何,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总是一个固定值。
”整个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果,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效果非常好。
教育实践活动在本质上是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离开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