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边出口贸易额测度——基于增加值贸易法和总值贸易法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中韩双边贸易利得衡量——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

中韩双边贸易利得衡量——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

中韩双边贸易利得衡量——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吕冠珠;张宏【摘要】使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利用增加值贸易体系测度了1995-2011年的中韩双边贸易,并对中韩双边贸易额按价值含量来源和最终吸收地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最终产品贸易为辅;两国在不同行业价值链分工中呈现不同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格局,在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贸易竞争性逐渐增强;随着国际生产分工体系的日益深化,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中韩双边贸易中来,贸易利益的分配要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之间进行.因此提升对韩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获利能力,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改善中国不利贸易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所在.【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7页(P134-140)【关键词】价值链分工;增加值贸易;价值增值;价值含量分解【作者】吕冠珠;张宏【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产品的生产过程不断细化并被分割成不同的生产工序,各生产工序之间依据生产成本的不同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

生产的全球化使得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和生产组织的模式。

由于中间产品多次跨境流动,产品的价值含量来源于多个国家或地区,而在传统总值口径的贸易统计方式下,产品的价值仅由最终出口该产品的国家或地区所有①王直、魏尚进、祝坤福:《总贸易核算法: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不能分离一国出口总值中本国真正增值部分和外国增值部分。

因此无法对中间产品的跨境往复进行准确衡量,这就导致了各国海关以传统贸易统计方式所获得的贸易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贸易利得。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基于增加值统计口径的新型贸易统计体系,使得以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为核心的贸易利益衡量更具客观性与准确性。

中美贸易顺差解读

中美贸易顺差解读

中美贸易顺差解读中美贸易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1979年双边贸易额为24.5亿美元,2004年突破2314.20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已连续5年为中国的五大贸易伙伴国之一,2004年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仅次于加拿大)。

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加强,我们不难发现的就是中美贸易顺差的逐年扩大。

中美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已引起广泛关注,美国参议院已将其列为美国对外贸易中的最大经济问题与美国国内的最大政治问题,中国官方也高度重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美贸易中的这种不平衡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中美间将会爆发一场“贸易战争”,其结果是两败俱伤。

一、中美贸易顺差状况中美在贸易总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表1)。

从1985年开始中国对美国贸易出现盈余,从1999年开始盈余幅度快速增长。

据美方统计,2004年中国已成为美方的第一大贸易赤字国,超过欧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贸易赤字占美国贸易赤字的25%。

而中方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占美国赤字总额的11.3%,是美国第二大赤字国。

虽然中美统计数字相差甚远,但中美贸易不平衡已是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

据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报告预计,2006年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

中国大量的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美要素禀赋不同,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很大差别,美国在华投资额的增多,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

二、中美贸易顺差的原因1、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是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其在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对优势,一国出口的应该是自己具有有利生产条件的产品,进口的应是自己具有不利条件的产品。

中国劳动力资源充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对强的价格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的构成基本上以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为主,大都是美国的日用消费品。

根据美中商务统计,中国的鞋类、服装、玩具、家电、五金产品、灯具与家具等8类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行业的实证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行业的实证分析

DOI:10.13546/ki.tjyjc.2021.02.029财经纵横0引言2019年,世界服务贸易额高达59851.8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3.86%,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是中国的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来源国。

从行业层面分析中美服务贸易状况,可为双边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为识别各分行业比较优势变化、促进服务业产业升级提供数据支撑。

1中国和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1.1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1.1.1总体规模1999—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出口额、进口额和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1.17%、14.86%和13.36%。

2019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498.67亿美元,同比下降1.24%。

其中,出口2443.59亿美元,同比增长4.62个百分点,进口5055.08亿美元,同比下降3.84%。

研究期内,服务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19年有所收窄,逆差为2611.49亿美元,同比下降10.61%。

服务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14.64%。

WTO 以总服务贸易衡量,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二位,占全球4.61%和8.59%。

1.1.2贸易伙伴表1表明了中国服务贸易区域结构。

中国服务贸易伙伴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经济体。

逆差国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顺差国相对分散。

欧盟是最大服务贸易伙伴、最大服务出口目的国及第二逆差经济体。

美国是第二大贸易伙伴、服务进口和逆差第一大来源国。

中国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贸易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日韩与中国双边贸易规模分列第四和第五,韩国与中国贸易相对均衡,日本是中国第三大逆差国。

1.1.3分行业状况1999—2019年,中国各分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扩张惊人。

个人文娱、知识产权、电信计算机、金融分别扩张142.53、87.60、39.88和34.28倍。

2019年出口前三的为其他商业、运输和旅行,占比28.23%、18.90%、14.66%。

GDP国际比较方法及中美GDP相对变化趋势

GDP国际比较方法及中美GDP相对变化趋势

GDP国际比较方法及中美GDP相对变化趋势作者:李兆辰韩天阔高宇宁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01期摘要:GDP是衡量国家经济规模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关键指标,然而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GDP国际比较方法尚未形成共识。

本文阐释了GDP国际比较的三类主要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与局限,认为其本质差异在于转换因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GDP在1990~2020年的相对变化趋势,分别从总量视角和分产业分行业的结构视角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GDP 迅速追赶美国,尤其在制造业方面显著超越美国,但是不同方法测算的相对变动程度差异较大。

汇率法在计算上较为简便,但受到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购买力平价法在原理上较为合理,但在操作性和可比性上较弱;替代法在数据上较为可靠,但理论依据和客观性较弱。

本研究深化了对于GDP国际比较方法理论本质的认识,测算了中美GDP总量和结构的相对变化趋势,可为进一步完善GDP国际比较方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比较;购买力平价;经济增长;GDP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1-0011-10;中图分类号:F113;F22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衡量国家经济规模最普遍应用的指标,对于认识和评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相对位置。

[1]GDP是一国范围内、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能够概要性地反映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具有综合性和直观性的指标,GDP在制定国内发展政策、分析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评价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中,都发挥了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要参考。

[2]现有文献对于开展GDP国际比较的方法尚未形成共识,对于不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的理论本质关注不足,且主要关注GDP总量而对GDP结构关注不足。

根据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提供的数据,2020年中国按照汇率法计算的GDP仅相当于美国的70.30%,而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GDP相当于美国的115.90%。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

中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基于引力模型的极值边界分析王立平;韩笑【摘要】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一直非常显著,因此对贸易出口量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本文依据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引入极值边界分析方法(Extreme Bounds Analysis , EBA ),采用2003~2012年省际区域面板数据,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各省外商直接投资、进口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最终消费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稳健性(Robest )”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 Exporta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engines which drive the national economy . Since China’ s export trad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economic , an intensive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rade export volume is essential .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 this article extends the trade “gravity model” by using the extreme bounds analysis (EBA ) .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2003~2012 provincial paneldata , to make the empirical test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rade export volume in China . The conclusion indicates tha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of each province ,value of import ,value of grossoutput ,fixed-asset investment (FAI) ,tax rev-enue , and final consumption ar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obustness” of trade export volume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 relevant policy proposals have been mad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期刊名称】《工业技术经济》【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贸易出口量;引力模型;极值边界分析模型;“稳健性” 检验【作者】王立平;韩笑【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601;合肥工业大学,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52.62引言对外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GVC视角下双边增加值贸易的解构与测算:以中美贸易为例

GVC视角下双边增加值贸易的解构与测算:以中美贸易为例
构与测算:以中美贸易为例
进行国际贸易的衡量,以解决“统计幻觉”的问题,更加真实地反映各国在价值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 色和贸易利得。如今,国际上比较常见的两种增加值概念分别为贸易增加值和增加值贸易。贸易增 加值是对总值贸易进行分解,分解出总值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而增加值贸易则立足于 贸易品的最终消费国,衡量一国出口中被他国最终使用的国内增加值。
一、引言
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方式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发展为全球价 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分工。同一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被划分为多个阶段,在不同国家依次进行 价值增值,期间产品多次以中间品的形式扩越国境,直至最终产品的形成。海关所采用的总值贸易统 计方法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背景下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总值贸易统计的是一国进出口产品的总价 值,它不关心一个贸易品所经历的最初生产国、加工国和最终消费国,也不能体现各国在全球价值链 中的地位。同时总值贸易统计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在中间产品由价值链上游国转移到价值链下游 国时,所含的贸易价值在跨越国境时被多次重复计算,并且价值链上游国家对于本国出口的中间品 所赋予的增加值被加算到下游国家的贸易总值中。也就是说,越是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的国家, 尤其是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其贸易总值越是有被高估的可能。以中国、墨西哥这样加工贸易大国 为例,根据传统总值统计所核算的出口贸易额极大,存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使得贸易所得和贸易差 额不匹配,这种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传统总值统计的不适用性,被Srholec 称为“统计幻觉(Statisti )” 。 cal illusion [1]
二、文献综述
增加值贸易理论是在Hummels 等“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Hummels 等构建了HIY 方法,基于一国投入产出表(I/ O)提出了测度垂直化专业分工的VS 指标,对 一国出口中的进口成分以及一国出口中被他国作为中间品进口的成分进行研究[2]。但是该理论只 在两个假设前提下成立:一是所有进口的中间产品必须包含100% 的国外增加值并且最多只有一个 国家出口中间品。二是无论一国进口中间产品是为了本国最终需求还是出口,该国生产中对于进口 中间产品的投入是一致的。Chen 等首先对第二条假设进行了放松,他们利用I/ O 将中国进口和国内 生产的中间投入分开计算,但未能将加工贸易和国内最终需求各自的投入产出系数系统地推断出 来。 、 [3] Koopman Wang 和Wei 运用一国投入产出表确定产业层面的总进出口,再利用贸易数据确定 各产业内加工贸易和普通贸易的比重,将总贸易分为普通贸易和加工贸易分别测度,对中国加入 WTO 前后的国内价值增值比重进行了测算[4]。一些学者则对第一条假设进行了放松,Wang、Powers 和Wei 建立了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模型的核算框架[5]。Johnson 和Noguera 利用GATP 数据库和跨国 投入产出表(ICIO)对全球增加值贸易流动进行分析[6]。Koopman、Powers、Wang 和Wei(简称KP WW)在整合包括HIY 方法在内的增加值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基于ICIO 提出了一个将总值贸易分解 为五大增加值成分的多国总框架,不论是HIY 下的垂直专业化测量还是其他增加值贸易理论测量, 都可以由该框架下的增加值成分或其线性组合来表示[7]。Stehrer 从增加值在生产和消费角度讨论 并区分了“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和“贸易增加值”(Value Added in Trade)的概念,他认 为,“增加值贸易”指由国家1 创造的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在国家2 最终消费中的增加值;“贸易增加 值”指由国家1 向国家2 出口的各种来源的增加值,而不论增加值由谁创造以及由谁最终消费[8]。 , Koopman Wang 和 、 , Wei Wang Wei 和Zhu 对总出口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增加值贸易统计体系趋于 完善 。 [9 ]10

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区别原因

中美贸易顺差统计区别原因

顺差统计区别原因自1980年始,中美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就开始存在差异,但由于当时中美两国间贸易量较小,这种差异不明显。

自1995年始,量扩大,与之对应两国关于贸易顺差的统计差异日见扩大,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贸易顺差统计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中美双方在统计计价方法上的差异顺差规模统计差异存在的原因之一是中美关于贸易额的统计方法差异。

双边贸易统计方法差异的主要表现是中美两国之间进出口计价方式不同。

中国的出口数据是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依据离岸价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ob价(freeonboard,简称fob,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统计的。

与大多数国家出口计价不同,出口数据是按照船边交货价,也就是fas价(freealongsideship,简称fas,不包括本国生产成本、货物运输保险和在本国装载上船成本)统计的,这与国际惯例有别。

由于未包含商品装上船的成本,故fas价的数值小于fob价。

并且中、美两国都是依据到岸价格,也就是cif价(包括货价成本、在途包装费、保险费和运输费)统计进口。

这样,由于中美进出口计价基础不同,自然而然会造成双方贸易统计差异。

因而就需要把双方的进出口数据转换成统一的离岸价(fob价)计算,这样才能比较中美双边贸易顺差规模的统计差异情况,进而推算出顺差规模计算上的失衡程度。

为此,按照国际通行的转换方法,以fob价为基础,把的以fas计价的出口值加上1%的成本转换成fob值。

并且,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转换做法,把中美两国的以cif价计算的进口值扣除10%来得到fob值。

为什么要用同一种方法计算进出口数据呢。

原因是当贸易数值庞大时,fob价与cif价的差异会造成显著的由计价方式不同带来的差异。

比如,如果以fob价计算,中国、每一年对另一方的商品出口为500亿美元,双边贸易本应刚好平衡。

但现在会认为,本国对中国出口是500亿美元,但从中国进口是550亿美元,原因就是后者以cif价格计算。

国际贸易网络:增加值贸易和总贸易的比较

国际贸易网络:增加值贸易和总贸易的比较
国 内学 者 利 用 增 加 值 贸 易 的 核 算 方 法 对 我 国 的 贸 易 规 模 、 贸 易 依 存 度 、 贸 易 失 衡 等 问 题 进 行 了 重 新 审 视 ,并 取 得 了 一 定 的研 究 成 果 。邓 军 (20l4)发 现 中 国 出 口 额 中隐 含 的外 国增 加 值 主要 来 源 于 日本 、韩 国 、美 国和 德 国 ;马 涛 和 刘 仕 国 (2013)
另 一 方 面 ,部 分 学 者 开 始 将 复 杂 网络 的 方 法 应 用 到 国 际 贸 易 的 分 析 中 来 ,研 究 整 个 贸 易 网络 的 特 点 以 及 国 家 在 网 络 中 的 地 位 。早 期 研 究 关 注 无 权 无 向 的 国 际 贸 易 网 络 。Serrano和 Boguna(2003)构 建 无 权 国 际 贸 易 网络 ,发 现 其 具 有 无 标 度 属 性 、 小 世 界 属 性 、高 集 聚 系 数 和 不 同 顶 点 间 的度 度 关 联 。Xiang(2003)进 一 步 讨 论 了 国 际 贸易 网络 的 无 标 度 属 性 与 经 济 周期 同 步 性 的 相 关 性 。
国 际 贸易 网络 :增 加 值 贸 易 和 总 贸 易 的 比较



* f 增 加 值 贸 易 顺 差 在 2000年 、2005年 和 2008年 低 了 20% ~ 27%,若 考 虑 到 加 工 贸 易 ,贸 易 失 衡 更 会 减 少 40% 以上 。 张 咏 华 (20l3)发 现 中 国 制 造 业 出 口规 模 与 中 美 贸 易 失 衡 程 度 分 别 减 少 了 50% 和 46% ;李 昕 (2013)发 现 我 国 2007年 外 贸依 存 度 从 官 方 统 计 的 68.02% 下 降 为 31.59%,外 贸失 衡 度 也 从 官 方统 计 的 l0.13% 下 降 为 2.1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用 国 内增加值 指 标来衡 量 该 国的贸易 收益 , 这一 方 法 被 称 为 HI Y法 。 该 方 法 有 两 个 严 格 的 假 设 条
【 基 金项 目】 国家社 会 科 学基金 重大项 目“ 全 面提 高开放 型 经济 水平研 究 ” ( 项 目编 号 : 1 3 &Z D0 4 6 系 与 传 统 贸 易统 计 体系 的最 大 不 同在 于 该 方 法 以价 值 增 值 ( V  ̄ u e - a d d e d ) 作 为 贸 易 统计 口径 , 从 而 克服 了传 统方 法 的重 复计 算 和 价 值 转 移等 问题 , 可 以更加 真 实 地 反映 各 国的 国际 分 工地 位 。 一份WT O 工作报 告 提 到 : 如果 以增加 值 贸 易 作为 统计 口径 , 那 么 中 国对 美 国的 2 0 0 8 年 贸易 顺
( 项 目编 号 : Z 1 3 H0 4 0 8 6 3 )
2 0 1 7 . 2 1 财会月刊 ・ 1 0 9・ 口
件: ①一 国使用相 同比例 的进 口中间产品来进行各
于WI OD 数据 库 测度 了 1 9 9 5 —2 0 0 9 年 中 国制 造 业
和 中美 贸 易 失衡 的程度 , 用 增加 值 贸 易法 测 算 的 结 较优势不 同, 加工贸易的存在使得进 口中间产 品被 果远 远 小 于传 统 贸易 统计 法 的数值 , 平 均 分 别 小 了 更 多地 用 来 生产 最 终 产 品进 行 出 口而 不 是 内销 , 进 5 0 % 和4 6 %。
作 为引进 外 资的 头号大 国和 以加 工 贸易 为主 的 出 口大 国, 在 全球 价值 链分 工体 系下 , 我 国 以低成 本
二、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 究综 述
的劳动力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中加工 、 组装等低端 环 节 的分 工和 生产 , 在 其 出 口贸易 中夹 带 了其 他 国
部门的生产; ②进 口中间产 品的价值全部来 自国外。 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下 , 各 国经济、 技术发展水平、 比
整体的出口规模, 得出结论: 我国制造业的出口规模
差额 将减 少 4 0 %。


引言
基 于此 , 本 文 以中美双 边 出 口贸 易为例 , 利 用增 加 值 贸 易法 进 行分 析 , 并 与 传统 贸 易 统计 法进 行 对 比, 揭 示 中美贸 易 中, 我 国真实 的 出 口规模 和 出 口贸 易 利益 , 为 我 国对 外 贸易健 康 、 可持续 发展提 出正确 的政策 建议 。
中 美 双 边 出 口 贸 易 额 测 度
— —
基 于增 加 值 贸 易法 和 总值 贸 易 法 的对 比分 析
程惠芳( 博 士 生 导 师) ,刘睿倪
【 摘要 】通 过举 例 比较 了总值 贸易和 增加 值 贸 易两种 统计 方 法 的 区别 , 构 建 了 中美双边基 于 出 口总
值的增加值分解模型 , 利用世界投入 产出表 1 9 9 5 ~ 2 0 1 1 年 的数据 , 对 中美两国之 间的出口额进行 国内外 增加值分解, 对 比分析 了总值 出口和增加值 出口的情况, 以期为我 国对外贸易健康 、 可持续发展提 出有
国 出 口总值 分解 成 国 内增 加值 和 国外 增 加 值 两 部
此被严重高估 。 随着生产的全球化, 传统贸易统计体
系 反 映 国际 贸 易格 局 时存 在 的偏 差 日益 受 到关 注 。
2 0 1 1 年, OE C D( 经 济 合 作组 织 ) 和 WT O( 世 界 贸 易 组织) 联 合提 出增 加 值 贸 易 ( Tr a d e i n V  ̄ u e - a d d e d )
自2 0 世纪9 0 年 代 开始 , 中 国 对 外 贸 易 快 速 发 展, 特别是在 2 0 0 1 年 成 为世 界 贸 易组 织 成 员 国后 , 出 口贸 易更 是 一 路 高 歌猛 进 , 2 0 0 9 年达到 1 2 0 1 6 . 1 2
亿美 元 , 超 越 德 国, 成 为世 界第 一 出 口大 国 。
家或 地 区的价 值增 值 , 出 口规模 、 出 口获 取 的收益 因
在 全 球 价值 链 分 工体 系 下 , 传 统 的 出 口总值 贸 易统 计 法 存 在 大 量 重 复计 算 和 忽 略 贸 易转 移 的事 实, 一 国或 地 区 的 出 口贸 易规模 和 收 益情 况 已不 能 被 如 实反 映 。 增 加值 贸易法 可 以克服 这两个 弊端 , 并 且通过 WI OD数 据 库 的 计 算 可 以有 效 地 识 别 国 内 增加值、 国外 增加 值 的类 别 、 来 源及 比例 , 成 为 当前 研 究 贸 易规 模 和 贸 易利 益 的主 流方 法 。 这 一做 法 的 开创 者 是 Hu r n me l s e l : a 1 . ( 2 0 0 1 ) , 其最 先 提 出垂 直专 业 化这 一概 念 , 并基 于一 国竞 争型投 入产 出表 , 将一
育部人 文社科 青年 项 目“ 长三 角地 区出 口专业化 的动 态演进 、 产 业重塑 与经济增 长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4 Y J C7 9 O O O 5 ) ;浙 江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项 目“ 基 于垂 直 专业 化视 角 的 国际 贸 易与 国 际经济 周期 协动 性研 究”
针 对性 的政 策建 议 。
【 关键 词】 贸 易规 模 ;贸 易利 益 ;全球 价值 链 ;增加 值 贸 易法 ;总值 贸 易法 【 中 图分类 号 】F 7 5 2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0 9 9 4 ( 2 0 1 7 ) 2 卜0 1 0 9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